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多问一句Why《学会提问》
Vicleung'life 2020-02-13

2020-02-R-RN-读书笔记《学会提问》

如果没有一直有注意批判性思维,可能一看本书的书名还会想象这是一本如何有效提问题的书,焦点在于问题的质量,确实提问本身非常重要,特别记得我以前曾经和自己的同事说,一个工作上问题只要我们一直问为什么深究下去,大多会出现一些难以证明或不好论证的情况,而很可能我们经常一个不准确的方向上持续的使劲就是因为我们默认了太多不正确的经不起推敲的结论。

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会经常遇到一些场景,过于简单的分析,过于粗放的下结论,也过于懒惰的选择相信。举个例子,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作为家长的我们就开始了解原因,分析问题,我们最容易下的结论包括“孩子不够努力”,这是一条肯定“正确”的答案,谁能够有把握说自己已经足够努力呢?成年人都不敢随便说这话。不够努力如果是唯一确定的原因的话我们会错过了很多改进的可能性,这个场景我们一定可以深刻的找出多种角度不同的问题。什么叫有效的分析,有价值的结论?就是经过充足的论证最后才下的结论。所以当我们再次分析为什么没有完成工作目标的时候就不能简单的下定义“执行力”不足了,这个原因保准正确但是并不代表所有原因。

《学会提问》谈的究竟是什么?是学习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我们理性的找到对自己有意义的答案,鼓励倾听,同时掂量、监控自己的言行。有时候批判性思维应用者会被误认为是现代的杠精,不管一切杠到底,其实这与应用批判性思维(提问)的场景、方式有关,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答案,所有同一目标集团里面的角色都不应该抗拒合理的真诚的质疑。

《学会提问》的章节较多,在第一次读的时候顺着作者的思路阅读下来,有逐步豁然开朗的感觉,越往后思路越清晰,当然一开始的内容相对枯燥。作者主要从四方面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介绍:学会提问的好处、正确提问的障碍、一些重要的术语以及如何找出谬误,通俗的说就是为什么要学习正确提问?为什么我们难以正确提问?介绍一些重要的术语,如何通过提问找出谬误之处。书中举例介绍了多种谬误的类型,看完以后对照一下,不就是我经常犯的错误,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们一些处事的手法吗?

批判性思维,按照书中的解释就是所有的结论都是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理由)论证而来,适当的积极主动的对理由提问和论证,我们便可以辨认结论的质量,获取有意义的答案。

一、为什么要学习正确的提问?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繁杂,来源众多的环境下,我们难以采信所有的信息,但又担心错过一些重要的内容,对信息的质量我们也不能轻易的判断,有很多看上去很正确但我们有从来没有深究其真实性可靠性的内容,甚至专家的意见有时候也存在多个角度,多个标准,多个答案,我们不可能如海绵一样不分良莠纯吸收所有的信息,这样只会消化不良甚至把有害的内容也照单全收。于是,更适合我们的是淘金式的思维,对于重要的信息,经过过滤和筛选,吸收高质量的可靠的信息。

书中的原话是这样的:批判性思维教会你很多技能和态度,使你理性地找到对自己有意义的答案,并令你为它感到自豪。批判性思维鼓励你倾听他人,向别人学习,同时又会掂量别人所说的话,看看它们的分量如何。从这方面来说,你就知道我们必须要依赖他人,但又不是来者不拒。所以,批判性思维才会解放你的身心,让你有能力监控自己的言行,看看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信息爆炸的时代,自我保持清醒,学会辩证克制的接收信息,在我们追求更好的结论、更好的信念和更好的决定的目标之下,不说是强身利器也应该算是防身好助手吧。

是否具备淘金式思维的精神?对照一下我们是否具备这样认真的生活态度:

我有没有问“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某件事?

在我想到别人所说的话可能存在的问题时,有没有把它们记下来?

我有没有评估别人说过的话?

针对某一主体,我有没有基于别人所说的合理内容来形成自己的结论?

为什么要学习正确的提问?如果我希望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能以此作有效的或者成数较高的各种决策,我需要的就是事实。批判性思维需要练习,无论是技巧上还是心灵上,都需多加练习。按照作者的总结,批判性思维拥有者的主要价值观包括:自主决断、好奇心、谦恭有礼和发自内心的尊重严密的论证。

二、正确提问的障碍(为什么批判性思维那么难以被应用?)

正确的提问会带来不快,很多时候一个结论被提问(质疑)是一件不快的事情,尤其是一个问题通过各种习惯被默认的时候更为突出,然后作为追求事实的我们,有勇气提出问题是更难的事情,这将要打破这一固有的气氛和习惯,甚至只会被理解为杠精,甚至吹毛求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困难?主要是存在以下的原因

  1. 我们思考的过快-系统1思维是快思维,能较快的依据一定的规律或者自定义的一些默认准确甚至感觉作出思考和回应,我们会因此而感到轻松和高效;相反放慢思考才能真正有效的作出决定。有时候直觉或者一些基于我们所坚信的结论之下默认的选择就是过快的思考,不一定对或错,但很可能不完善。

  2. 认定了刻板印象-我们的信念和思考习惯,往往会让我们不知不觉的简单粗暴的作出决定,细想一下,我们一定有这样的情景,包括对人和对事。例如某人事业成功,也许马上就被追溯到其显赫的家庭背景,而忽略其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同理也会把自己的际遇归因于客观条件的不足,不需在主观上查找原因。

  3. 过于自我中心:沉浸在自己所知道的解决方案里、自己的知识世界里,常常忘记我们所面对的对象和事实。我们的知识是有明显的限制的,无论广度还是深度,即使在自己专业的领域里面个体的知识也很难被认为是足够可靠,然而我们却轻易的选择以自我为中心,选择以我“为大”。

  4. 一厢情愿:一个人宁愿相信那些他希望是真的概念或事实,而不愿相信那些已证明为真的概念或事实。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情况,以希望期望为据而不以事实为准,例如对于计划的执行,我们容易选择到deadline那一天才开始发力勉强完成,甚至超期交付,即使这是一种寻常的经历,面对deadline我们总是延误,但是我们还是在每一次都选择相信自己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完成计划……

  5. 书中还对一些思维习惯进行了介绍,都是我们经常遇到的:

    晕轮效应-先认识到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方面的特征,然后把这些特征和这个人的其他一切都联系起来;这一点在我的经历中特别突出,我们在工作和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按照自己的标准对某些对象定义一些特性,然后在此特性的基础上把所有他所发生的事情都在其特性下予以描述,一旦认定某一项特质,就概括其全部。

    信念固着-别人都是偏执得不可理喻,只有自己不偏不倚,这种步行的思维习惯可能也使我们要为此负责

    可得性启发-我们反复使用的心理捷径,即只根据我们手头上最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形成结论。工作尤为显著,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提案是理智的,客观的,别人的建议都是偏颇的,公司不采取我的方案就是公司决策层面失效……

    答非所问-不需解读了,可能我们连基本沟通都没有搭上

所有以上这些,我相信基本上我们都曾经被影响过,在不同的场景之下,都会造成我们过度简单的思考,甚至不思考,对一些断言和结论不加分析验证的全盘接受,我们究竟因此产生了多少的经济损失,时间虚度和精力的耗费?不得而知,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都是如此的脆弱,掌握更多有价值的结论和信息,才能有效的保护我们的决定,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

三、一些重要的术语

为了在如何提问做技术上的准备,这部分框出了不少的概念和例子,让我们能比较正式的对内容进行模块的划分,以便更好的进行批判性思维。

1、论题: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争议,论题可以分为描述性论题和规定性论题:

  • 描述性论题:针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多以是不是、是什么等形式出现;

  • 规定性论题:多以“应该”形式出现,描述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还有对错、好坏的提问等

2、结论:作者或者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结论往往更容易被找到,只有找到结论才能对其客观的进行评价;很多沟通技巧里面,尤其在工作场景之下都会建议先说结论,方便了沟通对象也便于节省了自己论述的时间。

3、理由:用来支撑或者证明结论的信念、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通过理由得出结论就是论证的过程。理由是否合理是验证结论的重要依据。

4、假设:包括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在所有的论证中,都有一些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特定想法,而这部分的想法会隐含或被大大的省略甚至不提及,作为默认依据。

价值观假设指一种理所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的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注意这里是相比之下更重要。例如在工作中如果没有深层的沟通,工作人员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往往会有不同价值观上的默认选项,例如原则是什么,关键目标是短期还是种长期,利润指标重要,还是市场份额为主?每一个观点都隐含了一个假设,而这个假设常常没有被说出来,也经常因为部门与部门的工作重点不一,在讨论问题的时候都在按照自己的默认价值观(假设),到层层剥开核心观点后才发现大家选择的关键目标是不一致的,所以出现了不少偏颇的论证。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优先设法把价值倾向说出来,不断的提醒自己在这样的背景下,放弃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描述性假设指的就是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信念,可以理解为对事务客观性的默认。例如默认Iphone在手机界的性能是各方面都做的最好的,它能满足所有的需求。和价值观假设不一样的是,描述性假设往往是一个存在的道理、结论或其他各种客观或貌似客观的事实。作者也提供了一些发现描述性假设的方法:

(1)不断思考理由和结论之间的鸿沟。

(2)寻找支持理由的那些想法。

(3)把自己放到对立的反对立场。

(4)对论题进一步学习了解。

这一部分所涉及的术语看上去是属于我们已经默认或没有被重视的知识,但如果我们在讨论所有的事情的时候能理清三者所指向的具体内容,不担能提高沟通的质量,还能对要分析和论证的问题有更好的把握。同时作者在本章节的描述中强调了输出结论应该持有的态度,包括尽可能的缩小论题,不要毫无节制的扩大将造成论证和解读都非常困难;论证的过程应该是一步一步逐步确定的,不要跳过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理由,遇到这样的理由,我们作为责任人就应该首先向自己发出提问,确认是否有充足的依据支撑。做到阅读接收时找到框架分析内容,作为输出时要建立明晰的框架、缩小论题范围,逐步论证。谁想说服你,谁就要负责解释清楚,反之亦然。读完这一章,我们可以在每次阅读讨论或者自己输出的时候提出以下问题:

(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术语或短语意思不明确?

(4)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原文:在写作的孤独中,你一定要抵制住诱惑,千万不要以为这个词的含义众所周知。)

四、如何找出论证中的谬误

提问就是为了把论证的过程确认清楚,找出谬误之处,检验论证的严谨性。谬误,就是论证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他的结论。

作者在本书中列举了非常多的谬误种类和对应的例子,几乎每一种都能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对应举例,我们可以自信自己是多么的理性思考,但是真正能辩证思考,以批判性思维额度方式进行思考和分析问题的究竟有多少呢?

我从本书中获得最大的收获是,多问一个“为什么”,即使是内心对自己盘问的“为什么”都可能造就一次更好的结果,而且每一次这样的思考都是对自己的输出效率的最大的负责。

那么所谓的谬误究竟是怎么样隐藏的仿佛合理的轮种中的呢?

  • 提供的论证需要明显错误的或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让论证和结论之间显得毫无关系;

  • ·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以此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 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想要这证据有效,就得是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关于找出谬误,书中详细介绍了关键的途径:

每一步我们都可以用质疑的方法找出论证中是否存在谬误,同时我们在应用上述的方法时,作者还提供了需要注意的细节,包括核实证据的效力、注意数据的质量、检查是否有重要的信息被遗漏以及核实结论的严谨性等。

这一章节非常的实战,案例非常多,而且作者归纳出来很多谬误的类型和介绍,这些谬误在我们的实际场景中简直就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出于不严谨、懒惰和人情世故,我们会选择忽略选择看不见,而造成论证质量上的问题,最后也当然对一个事情是否能被做好造成了明显的隐患,严重的就是方向性的错误。列举一些谬误,以作警醒:

只有认识这些谬误的存在可能性,我们才有机会更好的把握事实。

本书与《事实》一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对比《事实》,《学会提问》在提系的基础上上提供了很多真实的场景让我们了解到批判性思维如何有效的应用。我们经常不知不觉的作了不严谨甚至松散的论证,诸如“我有一个朋友“这样的开头,往往会以偏概全的证明另一个结论,说者习惯听者也不加思考和分析其结论的准确与否。

结论有没有那么重要?当然有,我们内心确定的一些结论终将成为指引我们的人生的一些方向,只要想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理性看待当下火热的各种”号外、重磅、深度好文”了。


  

收获:

优价值的结论都是需要严加论证的;

一些日常的习惯性谬误就在我的脑海里,要注意并控制;

多问一句为什么,对象是自己和别人。


推荐文章
评论(3)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