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是统编教材中首个以“提问”为核心的专项策略单元,其核心目标在于将“提问”从无意识行为转化为系统化的阅读策略,同时与语文要素中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思维发展等深度融合。以下结合教材编排特点、教学策略及具体案例,分析其如何实现语文要素的融通:
一、“提问”策略与语文要素的融通路径
1. 阅读理解要素:从“表层理解”到“深度分析”
核心点:通过多角度提问(内容、写法、启示)推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例如,在《蝙蝠和雷达》教学中,学生针对“科学家如何发现蝙蝠的超声波”提问,需结合文本线索(实验步骤)和生活经验(仿生学应用)进行推理,从而理解科学探索的逻辑性。
案例: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标题切入提问:“谁在呼风唤雨?如何呼风唤雨?”学生通过梳理文本中的科技发展实例(如互联网、原子能),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手法(过去与现在)突出主题,进而理解“科技改变生活”的核心思想。
2. 表达交流要素:从“单向问答”到“互动对话”
核心点:通过小组合作整理问题清单、辩论筛选问题等活动,提升语言组织与思辨能力。例如,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中,学生围绕“第五粒豆为何最有价值”展开讨论,需结合文本细节(豆子发芽带来希望)和自身价值观(生命意义)表达观点,形成结构化论述。
案例:设计“问题发布会”活动,学生分组提出并分类问题(如《蝴蝶的家》中“蝴蝶的家是否存在”为内容问题,“为何用反复疑问句”为写法问题),通过角色扮演(记者与答问者)模拟问答,强化逻辑表达。
3.思维训练要素:从“零散提问”到“系统性思考”
核心点:通过“提问—筛选—解决”的闭环训练,培养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中,学生需筛选“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如“蝙蝠与雷达的原理关联”),剔除重复或偏离主题的问题(如“蝙蝠的寿命”),并通过实验模拟验证答案。
案例:使用“提问树”工具(如图),将问题按角度(内容、写法、启示)分层梳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思维框架:
┌──────────┐
│ 提问树 │
├───┬───┬──┤
│ 内容 │ 写法 │启示│
└───┴───┴──┘
二、教学案例设计:以《蝙蝠和雷达》为例
【教学目标】
1. 能从内容、写法、启示三个角度提出问题;
2. 学会筛选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学过程】
1. 导入:名言激趣,明确目标**
引用陆九渊“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讨论提问的意义,明确本课目标:像科学家一样“提问—验证”。
2. 初读提问:多角度生成问题**
任务一:默读课文,在旁批处记录问题(如旁批示范:“蝙蝠如何分辨障碍物?”)。
任务二:小组合作,按角度分类问题:
内容类:蝙蝠的飞行原理是什么?
写法类:为何用设问句引出实验?
启示类:仿生学还能解决哪些问题?。
3. 筛选与解决:聚焦核心问题
活动:投票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实验设计为何分三次?”),通过角色扮演(科学家小组)模拟实验过程,结合文本插图(实验流程图)验证答案,理解“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思维。
4. 迁移应用:链接生活与写作
拓展任务:观察生活中仿生学案例(如鸟巢体育馆),提出“如何从自然现象中获取灵感”的问题,并撰写小报告,体现“提问—探究—表达”的完整链条。
三、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1. 阶梯式能力培养
初阶:《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学习基础提问,整理问题清单;
中阶:《蝙蝠和雷达》多角度提问并筛选;
高阶:《呼风唤雨的世纪》综合提问并解决,形成研究报告。
2. 工具支持:可视化与互动化
提问海报:张贴学生提出的优质问题(如《蝴蝶的家》中“反复疑问句的作用”),标注提问角度与解决路径;
微课辅助:录制“如何从标题提问”微课,示范《夜间飞行的秘密》中“秘密”一词的解析方法。
四、总结:提问策略的语文要素整合价值**
本单元通过系统化的提问训练,将语文要素中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思维发展”有机串联:
阅读层面: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深化文本分析能力;
表达层面:从碎片化问答转向结构化论述,提升逻辑表达能力;
思维层面:从直觉性质疑转向系统性思辨,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这一设计体现了“策略为素养服务”的新课标理念,为后续策略单元(如六年级“有目的地阅读”)奠定基础,同时呼应智能时代“提问能力决定学习深度”的教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