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迁徙的家
志忠的爷爷奶奶在刷金寺外一公里,沿着河谷稍微平坦的地方,开出了两亩地,就此安顿了下来。志忠的爷爷,这个来自川东汉子,是个种田的好把式。他是家里三个儿子中的老二。志忠爷爷从穿裆裤起,就跟着做长工的父亲,在地主家的田里打滚。因此,他练了一身的农田手艺,插秧,打谷,种红苕、玉米、麦子,样样都是会的。听奶奶讲,志忠爷爷唱歌也是好的。志忠奶奶是那家地主家的小女儿,常在农忙时,跟家里的嬷嬷一起送饭食到田里。十几岁的爷爷,远远看到那个姑娘从田埂上走来时,就会拉开嗓子,唱起山歌。志忠问奶奶,唱的是啥。奶奶总是露出一抹难得的笑,但又不好意思地说,我哪里记得。
奶奶的爸爸,志忠叫祖祖,年轻时在县城书院里,读过好些年书。继承了家里的田地后,祖祖成了窝在自家宅子里的小地主。那些从城里学来的新思想,他都发挥在了自家儿女身上。志忠的奶奶,就从来没缠脚,一双天足在田间跑。他常捧着书在田间踱步,也教一双儿女读书,志忠奶奶因此认了些字。这个祖祖还迷上了修佛,在附近最高的山上,捐了一座山顶小庙。
五十年代初土改期间,小地主家没了田地和宅子,小地主和地主婆也没能度过五一年的冬天。他无意间捐的那座小庙,倒成了儿女们的栖息地。志忠爷爷家倒是分了几分田地,和几张大宅子里的桌椅,但是三个儿子却是不够分的。
土改闹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有一天夜里,志忠爷爷偷偷跑到庙里,求娶奶奶。奶奶的哥哥,跟志忠爷爷差不多大,从小一起长大的。他晓得这个人对妹妹的心思,到了这前途模糊的光景,能为妹妹做的事情有限。哥哥只要求他带着妹妹离开这里,去一个谁都不认识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于是,这个曾经长工的儿子跟曾经地主家的小姐,做了一对一穷二白的夫妻,搬到了遥远的川西。
爷爷在志忠爸爸十三岁上就去世了。这个川东的长工儿子,带着惊恐的妻子,拔了自己的根离开家乡,在这遥远的川西落了根,建立了安稳的家。去世之后,就埋在村后面,长眠在了自己开垦的地里,跟志忠那个两岁就去世的大伯挨着。
志忠奶奶,曾经地主家的小姐,失去了父母后,跟着丈夫来到川西,学会了家务和田里的活路。忙碌辛苦的生活,在她脸上刻出一道道痕迹,也打造了她坚强的意志。丈夫从未消退的爱,让她又保持着温暖。这份坚强和温暖,和识文断字的本事,让志忠奶奶成了鹧鸪山西面,汉人农区里,闻名的老孃孃。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养大了儿子。附近汉人嫁娶,都来请她主事。
志忠爸爸二十岁时,娶了邻村,同是汉人的姑娘。志忠不到五岁时,妈妈得了一场伤寒病,就去世了。志忠记事起,就是和爸爸和奶奶,三个人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