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勇气的心理学
云朵修剪站 2023-02-02

姐姐:哦?这本书叫被讨厌的勇气?

 

我:哟!看来你读过!

 

姐姐:没有啊,这本书讲什么哒?

 

我:这个嘛~ 哲学鸡汤~

 

姐姐:看了有没有豁然开朗?

 

我:(疑惑)你怎么知道?看来你的确读过!

 

姐姐:然而并没有,我看这个名字就很豁然开朗

 

我:(乐)

 

 

今天刚刚读完《被讨厌的勇气》,书里的文字是用对话的方式去呈现的,小专题的划分也是蛮不错的。

 

五个晚上青年与哲人的对话,从最初讨论我们如何面对烦恼和不幸,如何解决自卑情结,到后来如何分清人生课题,如何处理好人机关系,到最后我们如何活出自己的样子。一步一步深入讨论,让我们世界很简单,人生很容易获得幸福等等看似违背常理的解释和答案。

 

我们主要来梳理一下书里面的一些概念。

 

从第一夜开始,正式进入阿德勒的心理学世界,提出了阿德勒的“目的论”,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重要的不是被给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阿德勒提出我们认为自己经历的一切不幸都是自己的选择,我们没有从过去的经历里走出来,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去主动利用好被给予的东西,而一味地思考着被给予的事物。

 

“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从这一刻开始,全书的另一大主题“勇气”就应运而生,阿德勒心理学被称为勇气心理学,可能是我们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而在现状中止步不前。

 

当然,通过目的论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更容易地应对一些所谓的不幸,“你不想和解,所以搬出那些记忆”,但是阿德勒的目的论和弗洛伊德主张的原因论是恰恰相反,因果倒置的,可能他们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正确的,或者都存在一些判断上的漏洞,有一些事情没有经历过,就注定无法理解,没有人可以单纯靠理性就获得真理。

 

第二夜的核心论点是“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史铁生说,“人是生存在关系之中的,意义也产生于关系之中”,我们经历的困难和烦恼可能是其中的某个关系出了问题,生活中,我们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生活,为了得到所谓的认可和表扬,“目的”在于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害怕被他人讨厌,我们所谓的自卑情结某种程度上就来源于此,我们如何在社会中确立我们的价值,在环境中确认自我。

 

前些天火起来的哈佛上课短视频有一条是这么写的,每个人都想要免费得到教授的20美元,当教授把纸币揉成一团,甚至是踩在地上再捡起来,学生们都想要这笔钱,因为20美元的价值是不变的。无论我们社会身份如何,与他人的关系如何,或者处在怎样的个人环境和期许中,我们的价值都是不会改变的。

 

因为自卑,我们愿意维持现状,其背后的目的就是害怕向前迈进后得到的不认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

 

还有一点,我们如何看待与他人的竞争。阿德勒提出一种横向的关系,“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在共同体中,没有人能凌驾于另外一个人之上,在这种横向关系里,我们与他人不再是”敌人“,而是共同的”伙伴“,我们的价值就在于不断超越自我,听起来似乎不现实,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就是离不开与他人的比较和竞争,竞争对手并不总能成为伙伴,我们如何看待他人比我厉害这一观点,我并不认同这部分书里的解释,横向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存在的,我们不可能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只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心理态度,所以往往理论的鸡汤与现实存在某种不可言说的割裂感,通过“伙伴理论”,我们的确能更好地看待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和我们之间的关系,但实践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或许在有的时候,理论不一定能说通,那就需要我们尽最大努力去创造近似的环境,掌握与他人背道而驰的勇气。

 

接下来的部分着重讲了“人生课题“和”人生谎言“,阿德勒对人的行为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目标,在交友,工作和爱三方面各存在一个人生课题,我们不可能逃避三者中的任何一者,只能用我们的勇气去面对,用知识和情感去更好地处理复杂问题中的人生课题。

 

但有时我们会陷入人生谎言之中,企图设立各种借口逃避人生课题,人生谎言就此出现,其目的就是为了回避人生课题,这不是一个应该从道德方面来谴责的问题,只是缺乏“勇气“的问题。

 

书的后面几章强调了“被讨厌的勇气“,”获得幸福的勇气“,等等。

 

从课题分离理论,我们看到分清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的界限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都这么说:这是我的事情,怎么怎么样是他的选择。课题分离,我们没必要去满足他人的期待,或者是主动地去干涉他人的课题,这同样需要在“横向关系”的条件中得到最好的运用,受到他人的认可固然是好的,但是总有人不接受你的观点,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同样重要。

 

我们到底为谁而活?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

 

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获取这种勇气的问题了,阿德勒强调:“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通过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三个角度去建立共同体感觉。

 

最后,我们如何获得幸福呢?

 

《无声告白》里有句话说:“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从此刻起就能获得幸福,甘于平凡,活在当下,尽管这些话看似很空,但书里其实给了详细的例子和论证去说明这个点,人生到底是一连串的点还是一条线,影响着过去和将来对人的羁绊,我们无时无刻想要达到某个目标,过着“潜在性的人生”,真正现实的人生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人生的意义也由自己决定!

 

看了这么多,阿德勒哲学尽管有理想和反常理的成分,它带着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待人生,看待周围的伙伴,看待我们生命的意义,去寻找和刻画自己的意义,拾起各种各样的勇气,最终获得幸福。

 

这本书绝对不是心灵鸡汤,而是捎带苦涩的良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被哲人的犀利颠覆三观,心生不爽,但在这种不爽过后,看向窗外的花火,世界会美好许多……

 

正如青年最后所说:“我还不知道自己和自己所看到的世界是否会改变,但是,我可以确信地说此时此刻正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阿德勒心理学确实存在漏洞,那就,让我们期待下一部作品《幸福的勇气》,看阿德勒如何填补这些漏洞,如何让我们的生活真正实际可感地变得幸福。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