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正先贤经典 ★经济学人必读
人文经济学
卷二
主流经济学批判
经济学正解
目 录
序言
第一章 经济学错误的开始
——劳动价值论的歧途
第一节 消费物价值的正解
——经济学第一问题的正确答案
第二节 价值与价格关系的正解
——错误的问题与错误的答案
第三节 经济学相关概念的正解
——必须更正的概念
第四节 价值本原理论的三个价值机理
——永别了,劳动价值论
第五节 说明·补充·拾遗
第二章 供求曲线之均衡价格理论
——经济学的第二个歧途
第一节 还是在纠结价格问题
——似是而非的供求均衡价格理论
第二节 等价交换原则的问题
——先入为主的观念误区
第三节 受骗的福利经济学
——骗人的福利经济学
第四节 请偏见最好闭嘴
——充满偏见的无谓损失与D剩余
第五节 边际和效用的问题
——不想说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第六节 计算才是王道?
——能计算的经济学最美丽?
第七节 说明·补充·拾遗
第三章 正常经济体系的发展
——经济学应当研究的问题
第一节 正常经济体系的发展模型
——经济体系发展的正解
第二节 经济体系的类型
——理想与现实更是一个经济问题
第三节 正常经济体系发展的四大原则
——经济体系调控经济的正解一
第四节 主流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吗
——一个本不该而又不得不怀疑的问题
第五节 人文经济学调控经济的正确思维
——经济体系调控经济的正解二
第六节 国际贸易的第一原罪
——劳动生产率的前世今生
第七节 标准经济体系
——经济体系的参照系
第八节 说明·补充·拾遗
第四章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论调
——传统经济学的第三个歧途
第一节 众口铄金的比较优势论
——经济学主流观念最正确的错误
第二节 比较优势的障眼法
——国际贸易的一件华丽的破衣裳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第二原罪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第四节 贸易平衡主义理念
——国际贸易观念的正解
第五节 关于国际贸易,似乎还有一个问题
——“必须的”国内价格税才是正道的王道
第六节 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的罪与罚
——经济学三个歧途对人类的伤害
第七节 说明·补充·拾遗
第五章经 济学诸问题
问题一 先天不足的现代国际经济学
问题二 经济学家似乎特别喜欢“2”
问题三 装在经济学十大原理套子里的主流经济学
问题四 古典二分法与货币中性
问题五 曼昆先生的大实话
问题六 一个经济学模型的启示
问题七 经济体系的测量与经济体系变量的特性
问题八 宏观经济政策的经典的六大争论问题
——经济学正解的答案
问题九 最后的回答:《经济学原理》问题与疑问汇总
问题十 最后的问题:关于主流经济学问题的问题
第六章 人类需要一本新的经济学教科书
——必须重写的经济学
第一节 必须重写经济学原因之一
——经济学存在诸多问题
第二节 必须重写经济学原因之二
——经济学容易让人误读
第三节 必须重写经济学原因之三
——经济学缺少整合性
第四节 重写经济学的若干建议
——如何重写经济学纲要
第五节 呼唤与期待重写的新主流经济学
——冲破旧主流经济学的桎梏
第六节 说明·补充·拾遗
后 记 人人都有必要了解一点儿的经济学
序 言
关于本书的书名确实有些纠结,因为在阅读一些比较有名的经济学书籍的时候,发现那些“即便在大学课堂上教授的经济学似乎也有些问题”,而经过了长时间的逐渐积累和不断思考之后便想写点儿东西,起初原本想叫“经济学诠解”、“经济学全解”,或者“经济学批判”,最后落笔的时候觉得还是叫她这个名字——“经济学正解”吧,以便人们在经济学的众多迷途中清醒地认知这才是经济学的正确知识。而且无论她现在叫什么名字或许都应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这是因为她由于最终的正确性,最后的名字都应该叫——经济学。
一门科学一般没有正解与非正解之说,诸如数学没有说数学正解的,物理学没有说物理学正解的,化学没有说化学正解的。在围棋中有正解与非正解之说,且其正解似乎并不是唯一的可行的着法。这本关于经济学的书被称为“经济学正解”,或许也包涵着这一层的意思。然而,经济学存在正解与非正解之说,这或许也是经济学现状的一点儿遗憾吧。
经济学发展至今,可谓是各种经济学流派、经济学学派、经济学学说、经济学理论,甚或经济学思潮、经济学主义(诸如剑桥学派、凯恩斯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等等)众说纷纭纷纷扰扰。在本书的论述中(或者根据本书的理论),可以看到很多以往的经济学可能或多或少存在某些不足不妥之处,甚至作为教授或传播经济学的教科书或大众读物亦是如此。因此,经济学十分需要一个正解(关于人类经济实践的正确答案),这正是作者写作本书的主要目的——为经济学确立一个正解。特别地,本书这样做并不是全盘否定以往的经济学,而是主要针对本书论及的一些以往的经济学观点(或者根据《经济学正解》的经济学观点思考以往的经济学观点),当我们全面地系统地考察审视他们的时候可以看到他们并不是十分准确的,而且本书没有也不可能论及以往经济学的所有观点。
作者不仅通过实践认识和理论思考发现了论证了以往某些经济学的诸多“问题”,而且还有破有立地建立了“人文经济学”(作者著有《人文经济学》上卷一书)——是的,“人文经济学”就是作为经济学正解之鉴(以史为鉴的鉴)的经济学的真名字,是思考发现认识以往经济学诸多“问题”的理论基础。同时,本书还指出了以往经济学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其后果,而这些原因与后果不仅耐人寻味,且对人类社会有着相当重要的实践意义。
“人文经济学”建立在“让渡价值论”理论基础之上。为了“以之为鉴”的目的,本书需要引述其中相关的内容。且为了避免两本书内容过多的重复,本书并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介绍,感兴趣的读者或许可以参见《人文经济学》上卷。
不仅如此,本书还相当于《人文经济学》上卷的姊妹篇。因为,一方面,由于作者思考和认识的进一步深入,需要对《人文经济学》上卷的一些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阐释,或者需要纠正《人文经济学》上卷中可能存在的不准确的叙述;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实践的变化,需要应用“人文经济学”的原理解释新的实践现象,或者需要对“人文经济学”的某些观点或结论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阐述。特别地,写作本书时作者对经济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诚然还不是专业的了解——本书或许因之存在不准确不正确之处),而写作《人文经济学》上卷时情况则全然不同,那时只知道课本上的“劳动价值论”理论,且手头上没有相关书籍、身边没有相关网络资料,因此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文经济学》上卷的内容,发展了《人文经济学》上卷的理论。
“人类的经济社会实践是复杂的多变的,企图一下子就能把要解释的经济问题解释清楚常常是困难的”(这将是本书中经常出现的一句话),因此本书在解释人类社会的经济实践现象时同样可能有纰漏或犯错误。此外,一般书的序言中常有“由于时间仓促和作者能力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之类的套话,本书或许仍然存在这类错误,因此也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此外,由于本书内容是作者“一个头脑的一己之思考”,且又是在诸多“有问题的”经济学理论的“围绕”之下的理论思考和创新,因此本书错误可能不只是“在所难免”,而且可能是“满纸荒唐言”,那么读者千万不要被本书误导了,因为人类历史上无论是人类的整体还是人类的个体被错误观念误导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这是十分奇怪的耐人寻味的事情,因为本来人类思考是为了求真求知,结果这种思考有时却求来了一大堆错误观念,而人类的一些错误观念更是给人类命运带来了诸多苦难,本书实在不想再这样“造孽”于命运多舛的人类。
可笑的人类思考,可悲的人类命运。
作 者
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
于北京太阳宫如家宾馆
第一章 经济学错误的开始
由于理论出了问题或错误,一些经济学概念(术语)也是不准确的,或者错误的。这样的概念(术语)本应该弃而不用,但由于历史原因(诸如很多已经出版的书籍中的应用)和语言习惯(改用其他词语可能有困难或者会觉得别扭),某些概念(术语)却难以停止使用。对于这样的概念(术语)为了避免意义上的混淆,或者使用上与理解上的混乱,就必须对其进行更正,给出其概念的经济学正解的正解。
价值与价格
劳动价值论是这样定义价值和价格术语的: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格是以货币表示的商品的价值。
现在,根据让渡价值论,我们知道劳动价值论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都是错误的。劳动价值论这样的价值概念和价格概念简直就是为了自己的理论需要而人为定义的,这样定义概念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价值根本不是劳动创造的,商品中也根本没有“凝结什么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且根本不存在也没有必要存在所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根本不是什么“以货币表示的商品的价值”——劳动价值论这样定义价格实质上已经“等同了价格和价值”(难道货币总是不能准确地表示商品的价值?),价格和价值的关系完全不是劳动价值论所说的关系——所谓的价值规律的“围绕波动”的关系,简直是自相矛盾!以上就是人文经济学之让渡价值论对劳动价值论价值和价格概念的结论性正解。
让渡价值论明确了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一次让渡的消费物(商品)的价值即消费物的价格,给出了价值与价格关系的经济学正解,因此在指消费物的价格或消费物的价值时原本可以只使用一个概念就可以了,例如,市场上人们通常只使用(商品的)价格这一概念。然而,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对于价值和价格这两个词语,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仍然可能都会使用。因此,经济学正解特别提醒人们:劳动价值论中商品价值的概念是不正确的,这样的价值概念不是经济学正解的价值概念;劳动价值论中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区分是不正确的,这样的价值和价格的区分不是经济学正解的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对于价值和价格这两个词语的日常语义,让渡价值论认为一般可以遵从大众语言交流的意思去理解(当然不是某些经济学的错误的语义);对于这两个词语的日常应用,人们通常是根据语言环境和语言习惯来应用的(理论上当然应当消除劳动价值论错误的影响)。
因为语意需要或语言习惯的原因,让渡价值论还使用价值体系、价值物(一般指货币,但不限于货币)、价值化、价值闭环、价值流等带有“价值”字眼的重要概念(具体可以参见《人文经济学》)。显然,这里价值一词的含义不同于劳动价值论中“商品的价值”之价值一词的含义,最主要的是价值已经不再是“劳动创造”的价值了。
消费物与商品
人文经济学的让渡价值论以消费物的概念替代以往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商品的概念似乎有些“迫不得已”,因为以往经济学中已经将商品定义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了,而人文经济学通过让渡价值论已经论证了作为用于交换的消费物的价值确实不是劳动创造的,这样消费物就可以与劳动没有什么必然关系了,也就是说正确的商品概念应当是“用于交换的物品”,不一定非得是什么“劳动产品”,事实上消费物与劳动也确实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或者说至少不需要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因此,所谓商品的概念就不适用了,因之人文经济学一般用消费物一词替代商品一词。
对于概念,人文经济学更愿意遵从大众语意。在大众语意中,商品似乎并没有或不需要有“劳动产品”的意义限定,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物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消费物和商品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商品一词仍然可以使用。况且,由于用法的习惯,比如,商品经济,采用其他的语词替换也不现实。
由于消费物可以是劳动产品,也可以不是劳动产品,那么当商品不再限定为劳动产品时消费物和商品的概念是否就等同了呢?似乎也不完全是,因为消费物可以用于交换,也可以不用于交换,而商品一定是用于交换的。
在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消费物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消费物既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也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这些就是我们对于消费物概念的全面的理解。
特别地,为了叙述方便,在一般情况下,本书由于叙述的经济学范畴限定,并不刻意区分消费物、商品,以及主流经济学常常使用的“物品与服务”这几个词语,也就是说:
消费物通常是用于交换的;
商品不再是劳动产品,但商品一定用于交换;
物品与服务都是消费物,即物品是消费物,服务也是消费物,“物品与服务”这种用法,在经济统计的时候常用,在经济学论述的时候就没有必要了。
总之,对于上述三个用语,一般以使用“消费物”一词为宜。
劳动·让渡活动·活动
劳动一词在经济学中和在社会学中都有着特别的语义,诸如在经济学中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在社会学中有“劳动创造了人”的观点。而让渡活动是让渡价值论的术语,指让渡消费物(价值物)的活动,有时也称让渡或活动。但通常来说,活动比让渡活动的范畴要广,因为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让渡价值或让渡消费。
在让渡价值论中,通常用“让渡活动”一词取代“劳动”一词,因为:
首先,在让渡价值论中,让渡活动的语义比较准确。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让渡价值论中,“让渡”的语义与通常语言中的语义不尽相同,让渡是让渡价值论少有的专业术语之一。
其次,劳动的语义往往有着特定的特殊的意义,如“劳动人民”、“劳动最光荣。”而且有时,人们不习惯或不愿意将某些(让渡)活动称为劳动,例如,运动员训练比赛,歌星唱歌演出,演员表演拍戏,作家写书创作,画家绘画,刽子手行刑……显然,这些人类行为都让渡价值,都是人们的让渡活动。
让渡活动不仅包括劳动的全部内容,而且还包括劳动一般所不包括的内容。例如,让渡活动不仅包括种地、做工、教书、科研等劳动,还包括投资、炒股、做官,甚至捐赠、继承、走私、贩毒、抢劫、偷盗等等人类行为。并且,显而易见,这些活动都分配(再分配)价值或让渡价值。因此,用让渡活动代替劳动有着特别的意义。
活动让渡(分配)价值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活动都让渡(分配)价值。农民种粮食自己吃并不让渡(分配)价值,卖给他人吃就让渡(分配)价值;自己给自己做顿饭吃并不让渡价值,请钟点工做顿饭吃就让渡价值(更不用说到饭店或者食堂吃饭了)。并且,显而易见,从逻辑关系上讲,有的活动让渡价值有的活动不让渡价值与“劳动价值论”的有的“劳动创造价值”有的“劳动不创造价值”有着完全不同的思辩程式,这是因为活动与价值的关系根本不同于“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与价值的关系(在让渡价值论中,劳动虽然不创造价值,但劳动通常分配价值)。
这里顺便说一句,通过活动创造或让渡的消费物(消费)可以是有形的物,也可以是无形的物,诸如点子公司出的“点子”,音乐会演出的音乐,电脑游戏的装备等等,也就是说产品\消费物\价值物有有形物也有无形物。这一点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的,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实践和经济学理论有着特殊的意义,诸如在认识价值本质、建构消费层次、疏通价值流动等方面的意义,至少经济不景气时无形产品不必像有形产品牛奶那样倒掉。
第四节 价值本原理论的三个价值机理
——永别了,劳动价值论
本章第一节给出了价值本原的基本机理(第一机理),即价值过程(让渡过程)的价值三要素机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价值的价值因素的复杂性,价值本原问题绝不像劳动价值论一句“劳动创造价值”那么简单。惟其如此,在复杂的现实社会实践中劳动价值论方才漏洞百出,在理论思维上更是逻辑不通。
深入思考的人们或许会觉得如上所述的让渡价值论的价值本原的基本机理似乎还有“没有说清楚的地方”、难以理解的地方。的的确确,由于价值问题在历史纵向和空间横向上的复杂性,要理解让渡价值论价值本原的价值机理从而理解让渡价值论的正确性还需要全面了解让渡价值论价值本原的“物值机理”和“社会机理”。
价值本原理论的物值机理
人们似乎对原始的简单的物物交换重视不够,研究不足,“想当然地”以为只是人们偶然地简单地交换消费物品,没什么好研究的。其实不然,物物交换的“物值机理”已经“蕴涵”了深刻的价值机理,比如,让渡能力、消费期望、交换对映等,都已经“萌芽”或蕴含其中。
让渡价值论认为,消费物的价值确定是宏观上和微观上的确定,在价值机理的价值确定上存在这样一个原理,即等集合全对映原理。我们可以通过简单化的例子来通俗地说明这一原理。
假设,在准价值社会阶段(非价值消费历史阶段后期),有两个相邻的农民,一个农民种小麦,一个农民种水稻(或者种小米也可以),他们每年都自给自足。忽然有一天,种小麦的农民想吃一顿大米饭了(这就是种小麦农民的消费期望),而种水稻的农民想吃一顿面条了(这就是种水稻的农民的消费期望),于是种小麦的农民拿出够做一顿面条的面粉,而种水稻的农民拿出够做一顿大米饭的大米,他们进行了交换,这样种小麦的农民吃到了大米饭,种水稻的农民吃到了面条,他们双方各自的消费期望都得到了满足。
种小麦农民和种水稻农民的这种交换就是所谓的“偶然的物与物的交换”,人类最初的交换可能就是这样开始的。他们的交换看似简单,但其中却包含着深刻的价值机理。首先,显然,他们并不是按照他们的劳动交换的,他们不知道什么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而是按照他们各自的消费期望交换(让渡)的,这种交换就是通过双方物与物的交换对应反映了双方消费期望与消费期望的对映,或者说他们“交换了消费期望”。其次,面粉和大米的偶然交换只是部分面粉和部分大米的交换,即这种交换是“部分对映”的关系,但反映的却是“整体对映”的关系——他们原本的消费都是自给自足的,他们各自拿出了自己“一顿饭的量”相互交换,当然对于偶然的物与物的交换这一点体现得或许并不明显,而且这种交换关系本来就是一种可能多也可能少的对映关系。
我们再举一个非偶然的必须交换的物与物交换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对映的道理。假设,在一个群落中,存在食物生产者和服装生产者两伙人,他们分别生产食物消费和服装消费,因此他们必须交换彼此的产品才能满足各自的服装消费需要或食物消费需要。
所有的食物消费构成食物集合,所有的服装消费构成服装集合。这样,食物集合和服装集合就组成了两个相互对等的集合,也就是说这个群落中的食物和服装在交换消费上是相互对等的,即他们是一对对映的“等集合”(注意是对等集合的意思而不是相等集合的意思)。
虽然,食物生产者(让渡者)一般或许只需要拿出一部分食物换取服装,服装生产者一般或许只需要拿出一部分服装换取食物——也就是说他们的交换对映是“部分对映”,但是他们的彼此交换关系却是全部食物和全部服装的对应——否则,如果全部交换后剩余的一方就“合算”了,即他们的交换总体上是两个消费物集合的“全对映”——也就是“整体对映”。因此,价值体系的对映是以整体对映为基础的部分对映,是以部分对映为表现形式的整体对映。而两个消费物集合之间的这种部分对映和整体对映的关系体现的就是“等集合全对映原理”的含义。
在此,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让渡价值论中,部分对映与整体对映的一致性,这是让渡价值论的关于价值本原原理的“第一个一致性”。需要强调的是,部分对映与整体对映的一致性在理论上是必然的,但在实践上这种“一致性”的意思并不是说部分对映与整体对映对映的结果一定是相同的,而是说部分对映与整体对映对映的本质是一致的,对映的实践过程恰恰是一种“不断调整的相互匹配的”过程——惟其如此,让渡价值论认为并强调“消费物与价值物的关系是对映关系而不是相等关系”,即交换并不是“等价交换”。
在一定的时空点上,协调食物集合和服装集合等集合全对映关系的是他们彼此的一定条件下的让渡能力及与之对应的让渡主体的消费期望,这就是价值体系所隐含的全部的真正的“价值机理”。
通俗地理解,或者简单地理解,不严格地,此时的让渡能力决定了多少食物交换多少服装,而消费期望决定了让渡者在这两个等集合间的分布,从而决定了最终的相对的让渡能力(相竞争互择定原理)。
根据等集合全对映原理可以推论出“价值传导定律”,简单通俗地讲就是:
如果,食物集合和服装集合是一对等集合,它们的关系(价值对映关系)是全对映关系;
如果,食物集合和工具制造集合是一对等集合,它们的关系是全对映关系;
那么,服装集合和工具制造集合是一对等集合,它们的关系是全对映关系。
这就是价值体系的价值传导定律。上述叙述只是理论上的简单示意说明,现实中这种价值传导的实际过程是部分对映的相互反馈协调的过程(消费期望的社会平均化原理),而这正是价值让渡是“对映关系”而非相等关系的体现。
由于价值体系中价值的这种价值传导作用,整个价值体系各消费物的价值便可以依此类推地得以确定,或者说“给定某一消费物的价值就可以传导得到其他消费物的价值”,价值体系得以构建。本章第一节中提到“由于价值体系的发生和存在是个历史的不断演化的历程,人类历史实践地确定了价值与货币之间的关系”,这种历史实践确定价值的机制就是等集合全对映原理、相竞争互择定原理和价值传导定律所揭示的内容。
在上述叙述中,时而使用“物值”一词,时而使用价值一词,似乎并没有明确区分它们,这是因为理论上它们原本就原理相通,实践上它们的发生发展也是十分自然的历史的过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社会历史进程,而价值本原理论的物值机理是价值本原理论完整性的一部分。
价值本原理论的社会机理
在高度的消费物的商品消费方式下,货币金融体系发达起来了,经济社会全面价值化了,人们的消费期望社会平均化了,价值的社会实践成为在消费法则的作用下价值起着“搬运消费(物)的作用”,而价值的分配功能更加突出——这时的价值本原的价值机理可以理解为价值的“社会机理”。
在价值体系中,消费物通过让渡活动进行的消费遵循这样的客观法则——消费法则:欲得到消费物进行消费,必先让渡价值物(价值);而欲得到价值物(价值),必先让渡消费物(消费)。在价值社会里,人们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着消费活动的。
在消费法则下,消费让渡的让渡主体让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期望,而这在客观上又满足了相应的价值让渡的让渡主体的消费期望,反之亦然。
而且,正是这种让渡情结要求消费让渡的让渡主体的消费期望必须具有客观现实性,因为只有这样该让渡主体的消费期望才能得到最终满足。这是由于价值让渡的让渡主体为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消费期望,要有效地使用自己通过让渡所取得的货币价值物。这种“消费期望的相互最大化效应现象”是让渡价值论(市场)交易定价的“价值情结”,其结果一般是,消费物的让渡价值,对于消费物让渡者而言不是最有利的也不是最不利的,对于价值让渡者而言亦是如此。
在这样的过程中,让渡主体的个别的消费期望成为社会化的消费期望(一方面与被让渡者的消费期望相比较,一方面与“相同让渡”的让渡者的消费期望相比较,一方面与不同让渡的让渡者的消费期望相比较),而不再单单是他自己的消费期望。不仅如此,社会化的消费期望的实现是“社会均衡满足人们的消费期望”,亦即人们的消费期望的平均化现象。因此,在经济社会中,让渡主体的消费期望是社会化的平均化的消费期望——这就是让渡价值论所讲的经济社会消费期望的社会平均化现象,诸如人们常常说的“平均工资”就是经济社会消费期望社会平均化的一种社会实践反映。
由此可见,对于不同的让渡活动而言,根本无须人为地去寻找客观上并不存在的“平均劳动强度或平均劳动熟练程度”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的量的关系,“劳动量”或所谓的“抽象劳动”与价值的量的关系,“劳动价值论”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价值不过是对“社会平均化的消费期望对映价值”的错误解读。
消费期望的社会平均化不仅影响同类消费物的不同让渡,而且影响不同消费物的不同让渡,因为所有让渡都有了“社会平均化了的消费期望”这个可比较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期望的社会平均化甚至成为价值本原的另一个视角,也就是价值本原的“社会机理”的视角,即价值与成本和利润的关系这个视角。而且,由于消费期望和利润都对应于让渡活动的让渡主体的消费,因此,消费期望与利润具有一致性,消费期望的社会平均化与现实经济社会中的利润平均化具有一致性,这是让渡价值论的价值本原原理的“第二个一致性”。
必须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消费期望的社会平均化并不是说人们的消费期望真的“平均了”,而是“平均化了”——平均化是一种标准,一种倾向,一种趋势。事实上,现实社会的消费期望从来没有真正的平均过。
综上所述,让渡价值论价值本原理论的物值机理、基本机理和社会机理全面地清晰地阐释了“经济学的价值本原原理”,彻底解决了令经济学家一直困惑的商品(消费物)的价值问题。
价值本原的物值机理、基本机理和社会机理的任何一种机理中都可以看到其他机理的“影子”,这是由于“一定让渡能力下让渡主体通过让渡活动实现其消费期望的客观事实”。因此,价值本原的物值机理、基本机理和社会机理具有一致性,这是让渡价值论的价值本原原理的“第三个一致性”。
部分对映与整体对映的一致性,消费期望社会平均化与利润平均化的一致性,价值本原的物值机理、基本机理和社会机理的一致性,是让渡价值论的价值本原原理的“三个一致性”。由于这三个一致性,我们更加确信让渡价值论的正确性,而相比之下,劳动价值论,甚至还有其他的价值论都未免有些相形见绌了——终于,我们最后可以说:永别了,劳动价值论。
经济社会的经济现象是多样的变化的复杂的,价值现象更是如此,但无论如何多样变化复杂,价值本原的价值本质是让渡主体消费期望的对映。在经济体系中,对映集合许许多多,“等集合全对映”不再是两个集合之间的对等与对映,而是“演化”(“升级”)为诸多让渡的消费期望社会平均化的对映,受到消费偏好、财富分布等诸多价值因素的影响,展现出一定的让渡活动分配倾向性特征。
价值体系的等集合全对映原理揭示了让渡集团之间价值的价值传导实现方式,确定了经济体系让渡的相对价值。在经济发展型I中,价值体系发展增加定律揭示了经济体系发展时经济体系价值增长的绝对价值变大的首要表现方式,或许经济体系发展还可以不以这种绝对价值变大的方式实现,即还存在货币流速变大和经济体系通缩的可能方式,然而在经济实际中,正常情况下货币流速通常变化不大或变化迟钝,而经济体系通缩通常也不是经济体系的现实方式,因为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让渡主体“原消费期望”变小,而这一般当然不是让渡主体所期望的。
第五节 说明·补充·拾遗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章及本书后面的章节中,符号{}中的文字是作者“后来才想到的”或者“看了更多的经济学资料”之后后加的内容(或用于标注)。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而不是在原文中直接补充原文或者修改原文,一是为了保留原文的原貌和叙述的整体性;二是为了保留作者思考的原创性和独立性;三是为了保留作者认识和思考的轨迹。
其次,在此仍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作者对以往经济学的质疑(或批判),建立在作者现在所接触到的经济学书籍资料(仍然十分有限十分不足)的基础上以及作者现在的思考认识上,作者观点(在此的意思是“作者自己思考得到的自己认识到的经济学观点”)亦是如此。因此,这些质疑与作者观点可能存在这样几种情况:
★质疑正确,作者观点正确。
这当然是作者力图努力做到的,而且这样的结果方才正是经济学正解的理想结果。然而,经济学不像数学或物理学,有些时候明确证明其正确或错误是困难的,且往往还可能存在“认识局限性”的问题。
★质疑正确,作者观点不正确。
一方面,做到质疑正确其实本身就已经相当困难了,因为这些以往的经济学毕竟经过了人们长期的探索和思考,而且还需要对所质疑的经济学观点有比较全面的和深入的了解,然而有时候恰恰缺少的就是这种了解,因为作者的了解一般只是通过为数有限的书本资料的了解,并不是专业的系统的了解。
另一方面,关于作者观点不正确,作者希望作者不正确的观点不要误导了人们,也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质疑不正确,作者观点正确。
如上所述,质疑不正确的情况是极有可能存在的,但更多的情况可能并不是质疑绝对不正确的情况,而是质疑有正确的地方,也有不完全正确的地方,或者不十分准确的地方,或者不够全面的地方,或者存在错误或问题的地方。
退一步讲,如果作者观点正确,那么质疑不正确或许就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
★质疑不正确,作者观点不正确。
本书中部分内容或许存在这种情况,但就全书而言,本书对于人类经济学的发展应当是会有所裨益的,有所贡献的——只要本书能够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得到经济学“大家”的重视,人们就会发现本书的价值。
最后,无论这些质疑及作者观点正确与否,他们都是作者自己思考的结果和成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通过后来接触到的资料发现存在这样的情况:当你勇于怀疑“大家”之观点并费尽力气地指出(质疑和批判)一些以往经济学的问题后,却发现其中的某些问题已经有人曾经指出来了(当然,这种对同一个理论或观点的质疑和批判是很有可能有相似之处的),或者已经进行了修修补补。这就是经济学的无奈现状,因为人们初步接触到的经济学书籍往往并不包括这些质疑和批判的内容。特别地,关于“作者观点”,无论是否存在和他人相同或相似的观点,都是作者自己的思考领悟,希望对经济学能够有所贡献。
消费物/商品的价值本原问题是经济学的第一个问题(经济学第一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更是一个经济学必须讲清楚而又始终似乎没有讲清楚的问题。而且,许多经济学的“问题”可能还都与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或者说或许正是由于经济学一直没有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才犯了许多错误。因此,经济学正解就从这里整装上路了。
古典经济学家在思考价值本原问题时,因价值和商品的天然联系而从商品追溯到生产商品的当时的手工作坊式的工厂,看到布是由织工一米一米织出来的,铁锨是由铁匠一锤一锤打出来的,面包是由面包师一个一个揉出来的,便十分自然地产生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朴素观念。因此,“劳动创造价值”是以手工作坊式的简单产业经济为主的小商品时代的产物,这就是“劳动价值论”错误认识的历史实践根源。
在让渡价值论中,不用在意实际价值、表观价值、公约价值、相对价值、绝对价值等词语的专有意义,让渡价值论使用这些词语就是为了把问题叙述清楚。同样地,还有价值过程的价值三要素所涉及的一些词语、概念,或许并非十分准确,使用它们就是为了说明价值因素的复杂性以及价值本原的价值机理。对待让渡价值论的其他一些概念亦是如此。
{现代国际贸易日益繁荣,从国际贸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价格(价值)因素的复杂性,然而似乎没有见到有人这么说过,这一点可以参见第四章第一节。}
消费期望可以包括直接消费期望和间接消费期望。例如,花钱买面包吃的让渡活动所对应的消费期望属于直接消费期望,而花钱买股票的让渡活动所对应的消费期望属于间接消费期望,因为让渡主体买入股票不是直接消费(让渡价值论认为这也是一种消费),而是希望当他卖出股票时能够赚钱从而满足自己的消费期望。历史上的荷兰郁金香事件就可以用直接消费期望和间接消费期望来说明。人们刚开始购买郁金香(球茎)时既可以用于自己的消费(观赏)又可以卖出赚钱,可以说其中既有直接消费期望又有间接消费期望。但当郁金香价格不断涨高后,人们购买郁金香一般只是为了卖出赚钱,此时“直接消费期望没有了”,只剩下间接消费期望了。随着郁金香的价格越来越高,通过让渡实现间接消费期望的可能性越来越不现实,直到最后郁金香价格高得没人再买了,此时“间接消费期望也没有了”,于是郁金香的价格只能下跌,郁金香泡沫破裂了。
在同一个让渡活动中,让渡双方通过让渡活动实现的是他们彼此的消费期望(这就是“让渡”一词的本意),这两个消费期望的质的同一性是让渡的基础,价值的基础。而且,消费期望作为让渡者/消费者——人的一种期望显然具有可变性,而这种消费期望的可变性表现的正是消费物价值(价格)的可变性。
还有一个与消费物及其价值(价格)有关的问题在此似乎应当提出来——因为某些主流经济学讲到了这个问题,这就是某些经济学所谓的“稀缺性”以及稀缺性与价值关系的问题。
关于稀缺性的问题,可以说现在某些大学里教授的“正统经济学”着实有些令人费解,因为他们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使得经济学“一上来就错”,这就是某些经济学关于经济学定义的问题。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
很遗憾,作为“经济学大家”的这个关于经济学的重要定义是有问题的。因为,所谓“稀缺”这种提法作为经济学的定义使用实在不够严谨,实在不够科学,而且不符合大众语义,容易让人误解,或者让人不易理解。譬如,中国目前大约每年生产或消费6亿吨粮食,5亿吨石油,40亿吨煤炭,好事者可以算一下这些东西能装满多少节火车皮,这些火车皮首尾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几圈。这么多的东西可谓既不稀有,也不缺少,大自然对人类如此慷慨,怎么能说稀缺呢!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现象或经济实践的一门科学”——为什么不这样定义经济学呢?
或者,更具体一些,可以这样定义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社会中人们满足消费的活动(人们的让渡活动)的科学”
或许这些讲述稀缺的经济学家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作了很多解释:
稀缺性,是经济物品的显著特征之一。经济物品的稀缺并不意味着它是稀少的,而是指它不可以免费得到,要得到这样一种物品,必须自己生产或用其他经济品来交换。{《一口气读完经济学》,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黑体字内容下同}
“不可以免费得到”,“必须自己生产或用其他经济品来交换”,意思似乎不就是要说明消费物何以有值吗(自己生产是不是也得用“稀缺”的原材料去生产呢?)?这个问题让渡价值论已经讲得清清楚楚了,而且并不需要使用“稀缺”这样的词语来表述。或许有人会说“消费物具有价值暗含了消费物的稀缺性”,经济学正解认为,消费物具有价值是由于“消费需要、分配方式和让渡能力的合力作用”,不是仅仅由于所谓的“稀缺性”;而且可以说某些消费物是稀缺的,但绝对不可以说所有的消费物都是稀缺的,很多消费物其实是很丰富的,说他们是稀缺的是不准确的,是罔顾事实的,是不符合大众语义的故弄玄虚,是不加思索的人云亦云。
为了所谓的“稀缺”,这些经济学简直“越描越黑”。“稀缺”二字,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个是稀有的,另一个是紧缺的。在西方经济学中,稀缺是指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是稀少短缺的。在经济学里,稀缺被用来描述资源的有限可获得性。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资源是有限的,相对于无限的欲望,有限的资源就是稀缺。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资源是有限的,相对于无限的欲望,有限的资源就是稀缺”,这样的叙述或解释似乎有些强词夺理,有些刻意为了维护经济学这个所谓“稀缺”的概念而辩解的意味。不过这里提到了稀缺与有限的关系,“在经济学里,稀缺被用来描述资源的有限可获得性”;“稀缺性:资源的有限性”(《经济学原理》P4)。我们知道,按照一般地通常地理解,按照一般的“大众语义”,“稀缺”意味着很少,而“有限”并不一定意味着很少,稀缺性和有限性并不是同义词。经济学不仅要理论正确,而且也要用词准确。
这些经济学家费了这么多口舌,维护的还是一个其实对经济学似乎也没有多大用处的概念——当然或许他们认为很有用处,诸如“资源稀缺性是经济学产生的原因”。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稀缺性还真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然而,果真如此吗?人类研究经济学是因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应该而且必须研究这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这才是经济学产生的原因。而他们以稀缺性为前提——尤其是“受稀缺性限制的思维”,研究出来的经济学本身就是很有问题的经济学。
{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三里屯的一家书店偶然看到一本美国教授写的经济学方面的书。书中对“稀缺性”的讲述似乎要“温和”一些,且似乎能更好的“自圆其说”:“作为个人,你只有这么多时间,也只有这么多钱”——对于这样的“自圆其说”简直无话可说了,谁能有无限的时间、无限的金钱。因此,这与其说是“稀缺性”,不如说是“有限性”;“作为社会,我们只能生产这么多东西,我们必须决定如何在众多人之间分配这些东西”——这或许应当是“多的有限性”,而不是“少的稀缺性”。而且,这本书对经济学的定义似乎也没有使用“稀缺性”一词——或许这个与大众语意差别甚大的某些经济学特殊的用词以后可以不再使用了。}
附:本章之经济学正解要点与作者观点
明确了经济学第一问题(经济学的古老问题)
论证了劳动价值论的错误
提出了经济学第一歧途的观点
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论——让渡价值论
解决了价值和价格关系的问题
批驳了价值规律
阐述了“价值是一个让渡的价值”的见解
区分了消费物与商品的异同
提出了等集合全对映原理
得出了价值传导定律
给出了价值本原理论的三个一致性理论
关键概念
让渡活动,价值因素,让渡过程,让渡能力,消费期望,消费法则,价值闭环,价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