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阅读随感〔第0899篇〕
张虎跃 2023-03-26

大脑在控制激素水平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激素水平影响着肌肉的功能、能量的供给、水和电解质的平衡,以及其他与改善耐力有关的活动。位于我们大脑中央的脑垂体可以分泌大量各种各样的激素,这些激素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肌肉和其他耐力运动,还会对我们的训练做出反应。合理训练的运动者会在体内保持激素水平的平衡,而过度训练的运动者会出现明显的激素水平紊乱。——菲利普·马费通《耐力:无伤、燃脂、轻松的MAF训练法》【读后感言】:这个我有体会,激素水平确实是决定运动表现的一个要素。当我在出门跑步前和跑步过程中,如果是持着要狠狠地跑拼命地跑的状态,那么运动表现会大大地提高,跑得又快又不累。如果跑之前持着慢慢地跑完全程的想法,或者在跑步过程中泄了气,那么跑起来会非常困难,跑得又慢又累,甚至还可能跑不完全程。所以我的体会是,想法决定着激素水平,激素水平决定着运动表现。所以要把每次跑步当成出征,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只有处于挑战状态时,才会分泌大量激素,让人体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准备。如果没法让自已处于紧张状态的话,是不会产生好的运动表现的,这等于是让身体去完成超出它能力的任务。要明白它压根就没想着去跑步,而你却为它制定了坚巨的计划。想想突然把一群连衣裤鞋袜都没穿的兵,从被子里赶出来送到战场是什么情况,而你的身体就是处于这个状态,跑不了多久就会四处告急,这儿也不行了那儿也吃不消了。就象战场上这儿也缺粮草了那儿也没弹药了,这儿也被攻克了那儿也沦陷了。所以结果就是,要么举白旗投降直接回家,要么跑完全身这儿酸那儿痛。

很多耐力选手过分关注如何训练自己的运动肌肉,却忘记了训练这些肌肉的目的是为了让它们更好地输出能量,也忽略了激素或食物对这些肌肉的影响。很多人更加注重的是肌肉的形态,如果漂亮的肌肉形态是耐力的决定性因素的话,那么负重训练就应该比其他训练方法更有效,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通常来说,肌肉的形态只是耐力项目中不甚重要的因素,肌肉其实更像是负重的马匹,被大脑所控制,同时依靠着为其运动提供能量的新陈代谢,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因素,比如负责协调新陈代谢的激素。——菲利普·马费通《耐力:无伤、燃脂、轻松的MAF训练法》【读后感言】:跑步其实是大脑在跑步,最应该训练的也应该是大脑,是我们的记忆和情绪在塑造着我们的跑步能力,唯有训练有素和内心强大才能跑得更好。好的奔跑状态来自于平时的培养,如果在运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那么压根就不知道怎么让身体投入到奔跑的状态中。如果没有强大的意志力、信心和勇气,也无法刺激身体产生出大量的肾上腺素、甲状腺素、性激素以及其他各种激素,用来为肌肉提供足够多的氧和营养。跑步技术就不必说了,这可不是光拥有强大的肌肉就行的,同样是意志、信心和勇气的产物,没有拼搏精神也就谈不上好的技术动作。体育实质上强键的是精神,培养的是意志、信心和勇气。当然这也是一六综合科学,涉及到各种学科,用《精武英雄》里船越文夫的话说就是:『练武的目标,是要将人的体能推到最高极限,如果你想到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要了解宇宙苍生。』做成功一件小事,也许只需要运气,但是要做好一件事,成为这一行里的大师,则必须综合各种知识,成为通晓各门学科的通才,你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也就是你得了解宇宙苍生才行。

唯一的例外是力量训练,虽然在从事这种训练时,心率也不会超过最大有氧心率。这里的力量训练指的是包括举重、力量器械、俯卧撑、引体向上、蹲起及其他类似的活动,无论这些力量训练的速率有多慢、难度有多低、重量有多轻,它们都属于无氧训练。研究显示,即便是轻量级的力量训练,也会显著地提高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水平,最终可能会影响有氧能力。在力量训练期间,心率监测仪之所以不能提供有关有氧或无氧状态的足够信息,主要是因为时间。以举重为例,实际上这种无氧运动不会使心率增加到超过最大有氧心率的程度,因为运动过程中,身体处于活跃状态的时间不够长,不足以支持心率达到稳定水平。——菲利普·马费通《耐力:无伤、燃脂、轻松的MAF训练法》【读后感言】:力量训练会破坏有氧能力?不是肌肉力量越强大,跑起来越轻松么?一般都认为做了力量训练,让肌肉力量强大了才能提高有氧阙值,因此跑步的人一般也都很注重力量训练,难道大家都错了?有氧训练与无氧训练只有矛盾么?而不是相辅相成?这个观点倒是第一次见到。

某些压力或上文提到的其他因素会引发不正常的停滞期,这将最终导致你的MAF测试结果越来越差。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那就说明你的身体正处于一个“红色警报”状态,需要非常小心谨慎,因为此时也是你最脆弱、最容易受伤和生病的时候。这时,我建议你减少训练,甚至只需要执行50%的训练计划,这样可以确保你得到更好的休息,从而恢复体力,让你的身体从各种压力中恢复。与此同时,你需要再次评估自己的训练、饮食、营养及其他生活方式,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如果你同时也在进行无氧训练,这个时候就需要调整,停止所有的无氧训练,停止参赛。有氧能力减退的最普遍的原因就是无氧训练和过量的比赛,这两个因素会分别或共同起作用。——菲利普·马费通《耐力:无伤、燃脂、轻松的MAF训练法》【读后感言】:训练本来就是为了参赛,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平时一直保持低配速的有氧训练,那怎么在赛场上适应高配速的激烈奔跑呢?平时有氧训练只是为了提高耐力,而比赛需要的是爆发力,没有强劲的爆发力,是根本跑不出想要的配速的,也就是说比赛要的恰恰是无氧能力。而且,我发现过低的配速跑起来很别扭,如果心率低于一百四十的话,得不断地停下来走才行了。以后尽自已的能力,尽量降低配速吧,试个一个阶段再看。

每当热身这个话题被提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拉伸。在田径、体操和芭蕾这些项目上,拉伸也许确实非常重要,但并不起到真正的热身和冷身作用。对耐力项目的选手来说,拉伸并没有那么重要,甚至还会带来危害,动态的热身和冷身才更适合他们。耐力选手不需要挑战动作幅度的极限,他们需要的是提高灵活性。——菲利普·马费通《耐力:无伤、燃脂、轻松的MAF训练法》【读后感言】:这种说法倒是很让人开心,毕竟拉伸挺麻烦的,至于热身和冷身,则走走跑跑就可以了。顶多起跑前慢一点,慢跑两公里就可以当热身,而跑完步慢慢走回家就可以当冷身,真的省了很多麻烦啊。

热身是为训练和比赛做身体上的准备,所谓的“热”是从血液循环加快开始的。一般来说,当你开始训练,肌肉对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就会快速增加,也会快速产生一些必须被清除掉的副产品。肌肉的这种需求是通过加速血液流动得到满足的,有氧肌肉拥有丰富的血管,大部分血液循环都经过有氧肌肉。如果肌肉能获取更多的血液,那么这些血液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好说明了热身活动的重要作用。人体休息的时候,循环系统主要服务于大脑和神经系统、内脏器官和腺体、消化系统及其他系统。从血液循环的角度来看,休息与运动是两种完全相反的状态。运动开始之后,肌肉对血液循环的需求会提高,原本流向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液中,大约有一半以上会拐弯进入训练中的肌肉。以无氧训练为例,此时进入肌肉的血液量超过80%。这样当然就满足了肌肉的需求,但会导致内脏器官和腺体的供血量突然下降,使它们无法保持最佳状态。在很多情况下,如果这种变化发生得过快,就会对内脏器官和腺体产生巨大的压力。——菲利普·马费通《耐力:无伤、燃脂、轻松的MAF训练法》【读后感言】:这个简单,只要别一上来就撒开脚丫子奔跑就行,慢跑个两公里也就差不多了。不是说关键是热身了嘛,只要让身体慢慢热起来就成,至于方式是什么应该并不重要,关键是足够的慢。

欧美国家的银屑病患者患病率(1%~2%)比我国(0.123%)高得多,对银屑病的研究、治疗投资也比我国多。他们设有专门的银屑病日间护理中心,有银屑病患者与医生组成的银屑病协会或基金会,经常发行刊物、小册子或不定期的座谈,介绍交流有关银屑病自我保健、治疗的信息、体会等,并且积极活动,通过法律法规及其监控机构制约那些过分宣传的广告、虚假允诺的医生,使患者得到适宜的保护。可见,今天世界上谁也不能包治、根治银屑病。那些号称能包治、根治银屑病的游医,为了骗取经济利益,只顾皮疹短期治好,不择药物,不顾长远的药物积蓄的毒副作用反应,损害患者的利益。因此,千万不能相信包治、根治银屑病的游医。银屑病的防治要有患者和医生的配合,通过宣教使患者对于银屑病及其防治有正确的认识,从而追求安全无毒、长期缓解的治疗效果,杜绝为了眼前的短期疗效而滥治银屑病的现象。——王琟蓁等《常见皮肤病防治》【阅读评论】:资本的本质就是逐利,而所有人又都是资本的奴隶,资本正是通过驱使人去追逐利润的,其中也包括诱使人去进行坑蒙拐骗,当然这种行为对于守规矩的老板来讲是种不正当竞争,而为了维护市场秩序是必须予以打击的。表面上看,是人在追逐利润,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实人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是身不由己的。老板可以发善心啊,可以多给些工人报酬,可以真材实料,可以让利消费者,但如果他不能由此赚更多钱的话,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掉。所以,世界上没有善心的老板,他给工人加工资,工人必须更加卖力,否则善心老板就会变成无脑老板。他搞真材实料,消费者必须更愿意买,并让它卖出更高的价格,否则最终只能关门大吉。老板所有的扩产、研发和推广,都是需要钱的,而这钱都来自利润,所以没有利润只能被其他老板干掉。一个老板,他发善心搞慈善做好事,必须要以此赚更多的钱,否则他的发善心是不可持续的,迟早也要被他的善心败光的。市场上从来不缺坑蒙拐骗的坏老板,但是所谓的善心老板是怎么在他们的不正当竞争面前活下来的?不可否认,老板给的待遇高,工人会更加珍惜岗位。企业真材实料货真价实,消费者就更喜欢他们的产品。相反,如果一个企业老是坑蒙拐骗,也迟早会被市场抛弃,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发展的前景还是光明的,人类生存环境会越来越好。但现实依然还是十医九巫,食品行业也充满了科技和狠活儿,我们依然只能提高自己的认知,不当任人宰割的傻韭菜。顶多只能这样了,毕竟即使有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依然架不住唐僧相信妖怪,我们不当韭菜,架不住家里人非要当韭菜。难怪有人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韭,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件里面有八件是由于拦不住家人要当韭菜。

银屑病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因为,治疗虽可使症状消退,但不能解决复发问题。因此,治疗前应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十分重要。规范治疗会使病情缓解,而不规范治疗、过度治疗只会使病情陷于越来越重的尴尬境地。尤其是不能随意系统使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临床上经常有些病人在游医那儿治疗,在所谓的“中药”的幌子下,掺入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初期治疗时,临床症状迅速好转,但一停药,症状就会加重,结果,越治越重,最后常常出现红皮病型银屑病,甚至危及生命。——王琟蓁等《常见皮肤病防治》【阅读评论】:一般的流程就是,先是描述如何如何的让患者烦恼和痛苦,这样既能通过共情以博取患者的好感,又能刺激患者的焦虑情绪,然后又说自已的产品和服务如何如何的科学,以博取患者的信任,再畅想治好之后的明天是如何如何的美好,让患者欲罢不能非掏钱不可。这个流程不仅在医疗行业,在所有的产业都如此,比如教育培训领域,先是描述孩子如何如何只是打游戏不好好学习,于是父母连连点头是啊是啊,再推出一个理念说必须如何如何才能培养出好的孩子,让父母觉得有道理,然后通过成功案例和现身说法,让一些家长说听了某某老师的培训课后,与孩子相处起来如何如何好了,孩子的学业也如何如何进步了,这不就是很多父母想要的亲子关系和教学效果吗?想不让他们掏出钱来都难啊。而那些现身说法的父母,要么是被洗脑洗傻了的父母,要么纯粹就是托。毕竟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就是教育培育机构的功劳,坏的就是要忽略要包容,父母纠结孩子坏的一面,就是不懂教育,就是修养不够,需要掏钱进入他们的培训班好好学习,总之横竖让你做一颗韭菜。

医生告诉她,防止昆虫的叮咬十分关键。首先要尽量避免接触到这些虫类,不去阴暗潮湿、花草多的地方,要搞好小动物的清洁卫生,衣物床褥注意经常晾晒。同时,可以在存放衣物的地方放置一些樟脑之类的驱避蚊虫的物品。如果要去室外玩耍,最好穿长裤和长袖衣并扎紧裤管袖口。——王琟蓁等《常见皮肤病防治》【阅读评论】:小动物很可爱,但颜值高的东西,未必非得占有它。最好是保持一段距离,只顾自个欣赏就行了,所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但是很多人并不如此,什么都想占为已有,非得养个小动物当宠物。养宠物,应该是情感缺失,在人类当中找不到感情寄托的缘故。试想,你连跟同类都沟通不了,你确定能跟动物共情?无非欺负动物不会说话而已,一厢情愿地把自已的想法硬加在动物头上,还觉得跟宠物相处很融洽。要知道,这些宠物从小被迫与人在一起,哪里知道生命还有另一种可能啊。显然,喜欢养宠物的人,未必真正懂得爱护动物,未必会真正设身处地的为动物着想,未必会真正与动物共情。不会爱他人,不会爱动物的人,自然也不懂得如何爱自已,甚至连宠物的一些卫生也未必能做到家,结果是给家里带来臭虫、跳蚤、虱、螨、蚊、蠓虫、狗疥虫、米恙虫等,其实历史上很多危害严重的传染病,都源自人类蓄养动物,当然其中很多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虽然饲养牛给人类带来了天花,让人类蒙受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但是牛的饲养同样也造福了人类,不但让畜力代替了人力,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而且牛肉和牛奶也是很重要的食物。但是养宠物这种事,最好还是不要了,为了你自已,也为了全人类。对于有些事,最好还是有点敬畏之心。

螨虫的种类很多,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能引起螨虫皮炎的螨虫有寄生于植物的蒲螨、沙螨,寄生于鸡、鸟的禽螨,寄生于啮齿动物的鼠螨,寄生于以腐败有机物为食的粉螨等。螨虫皮炎是被螨叮咬或接触其分泌物而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王琟蓁等《常见皮肤病防治》【阅读评论】:眼见的未必为实,看不到的也未必不存在。我们很多的知识,都有赖于他人的思考和研究,是我们向别人学习所得。比如,是法拉第让我们知道了电磁感应,是牛顿让我们知道了万有引力,但是我们都没见过他俩,也看不懂他们学术论文的原件,我们知道电磁感应和万有引力,都是靠的人云亦云。当然,很多东西传来传去,就会成了以讹传讹,比如鲁迅要活着,就得忙着声明:『某某话不是我说的,我从来没有说过那句话。』李白要活着:『再瞎改我的诗,我抽你。「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兜里没有钱。」谁写的?给我站出来。』徐夫人:『老子再说一遍,老子是纯爷们,老子的名字叫夫人,不是某个徐姓男人的太太,哪个导演再敢让个娘们来演我,我用亲手铸造的匕首捅死他。』猪八戒:『为什么我干了那么多活,所有人都认为我最懒?为什么沙师弟啥事都不干,所有人却认为他最勤快?就因为我长得肥头大耳?太歧视肥胖人士了吧?这纯粹是刻板偏见嘛。』猪:『为什么你们人类一胖,就叫人家肥朱?也太侮辱我们了,我们猪的体脂率,比你们人类低的多。』

我国南方的树林中常有桑毛虫繁殖,常见于桑树或杨柳树干或枝叶上,在刮大风时,大批毒毛自虫体脱落飘散在各处,接触人体皮肤即能发生皮炎,即是桑毛虫皮炎。发病季节为6~10月份,常有成批患者发病。桑毛虫为桑毒蛾幼虫,有很多毒毛,中心为空心管道,内有黄色液体,含有组胺类物质。如将此种细毛放置前臂皮肤,可在12小时内出现丘疹、风团及疱疹,奇痒难忍。可用透明胶纸粘取法从皮损处检出毒毛。在暴露部位,如颈、肩部及四肢等处,毒毛接触皮肤后约10分钟到3小时出现剧痒,继而有刺痛感。——王琟蓁等《常见皮肤病防治》【阅读评论】:动物保护自已的方式真是五花八门啊。总之若非你躲得够隐蔽,就象变色龙一样,或者逃窜得够快,就象兔子一样,那么你必须有某种方式去伤害别人,这样才能保住自已的命生存下来。桑毛虫把有毒的暗器撒得到处都是,在自已生活的树林四周布下了结界,那么很多其他动物和人就会避开树林,这片树林就成为桑毛虫自由自在生活的世外桃源。可以说,自由只能在大炮的射程内,凡是不懂这个道理的,都已经在进化的过程中,被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干掉了,能生存至今的都是各有各的绝活的大神。那怕是豇豆、黄豆、茄子、土豆和扁豆等植物种子也是有毒的,谁要是觊觎这些种子让这些植物断子绝孙,那么首先会被这些没手没脚没爪没牙不会动的植物干掉,但是人类延续至今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的吃这些东西,人类当然不会象野猪一样百毒不侵,而是人类会利用火来把食物烧熟,很多有毒的植物经高温之后,它们的毒素都会被破坏掉。而且有了火,人类还制造出了枪炮,从而让人类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动物有爪牙,那就用枪打死,植物有毒素,那就把它烧熟。

就像我们在前面看到的那样,锦标赛理论告诉我们:艾斯纳这4个亿的收入不一定只激励着艾斯纳一个人去努力工作,而且迪士尼的股东们得到的超过4个亿的收益也不全是艾斯纳一人创造的。事情还有可能是这样的:艾斯纳有好几位接班候选人,艾斯纳的收入正是这些接班人努力工作的动力,艾斯纳与他们共同创造了股东的财富。实际上,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如果艾斯纳的高薪能激励全公司的人,也就是他大大小小的属下们努力干活,共同创造那4亿英镑的价值,那么,艾斯纳哪怕整天悠闲地躺在沙发上看《猫和老鼠》《Tom and Jerry》,迪士尼的股东们向他支付4亿英镑的做法也仍然是理性的。——蒂姆·哈福德《卧底经济学:非理性世界的理性经济学》【读后杂述】:宇宙的运行,是按照辩证的方式的,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不懂辩证法的,所以这个宇宙以及它的运动规律,是与绝大多数的人的世界观不一致的。比如你想学历史,怎么办?很多人会去学历史,这就错了。他们不知道,学历史是学不好历史的,这就象井底之蛙永远都是井底之蛙,要想真正认清这口井,你得从这口井里面跳出来,你得跳出来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这口井,你得从无人机航拍的视频中来看这口井:『旁边有那么大一块沼泽地,沼泽地里有那么多飞虫,我为什么要呆在那么小的一口井里呢?』这个就叫反思,但是你在井里时,是不会这么想的,因为你以为这口井就是全世界。学历史就去学历史?你就算把《三国志》和《史记》背得滚瓜烂熟又如何?顶多世上多一个读傻了的书呆子而已,因为有脑子的人肯定不会去背这些东西的,你又不是说书的是不是?当然,看历史书并没有错,但不是为了学历史,而是只有你看了这些历史书,才能去理解其他的东西。你不能靠历史去评判历史的,你得用到其他学科的东西。就象你想做个锤子,你不能拿个锤子来做个锤子,你得用到其他工具,但并不是说锤子没有用,如果你做其他工具,就得用到锤子了,比如做把龙泉宝剑,你就得用锤子进行反复的锻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不能站在山中看山,你得去另一座山,你得用到航拍技术,起码你也得从山上下来。山中看山不是不可以,但绝大多数人是仅仅只是山中看山,学医的就学医,学历史的就学历史,学物理的就学物理,永远都只是一种视角,批量的生产些书呆子而已。查理·芒格主张跨学科学习,多学一门学科就多了一种视角,也就是认识世界时多了一种工具,所以我常说无用之学方为大用,越是无关的没有用的东西就越是有帮助。人生在世,要多学无用之学,很多知识达到一定层次后,其实都会贯通起来。想赚钱?就去赚钱?那你注定是赚不了大钱的,看看那些整天在挣钱的人就知道了,他们的人生是注定了的,再努力再勤奋也不过是稍高于温饱而已,相反要想赚大钱就不要去赚钱,因为很多赚大钱的行当一开始都不赚钱的。任何事,你做好了,那么在做事的过程中,你也就不再是你了,变得更优秀更强大了,那么一切美好都会自已来,不需要你刻意地去追求,这当中自然包括金钱。反过来,如果你很努力很辛苦很勤劳,那么先不要忙着感动自已,很可能是你方式错了,或者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更可能是以一种错误的方式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赚钱不必很努力很辛苦,关键是对社会的贡献,就象有人拿高薪这件事本身,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他仅仅只需拿高薪就行了,这是很多人怎么也不明白的。

股票期权,简单地说就是一张契约,里面允许契约持有人按约定价格买卖某家公司的股票。如果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上涨,超过了期权契约中约定的价格,那么,通过买进期权卖出股票就能赚钱。也就是说,假如甲骨文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是100美元1股,而我拥有买入期权,可以按每股50美元买进100万股,那么,我只要先按50美元1股买进,再到股票市场上按100美元1股卖出,立刻就能赚5 000万美元。通过股票期权交易向CEO们付薪,看上去像是个合情合理的好办法:公司股价上涨,期权能带来的利益就跟着涨。股票期权应该能够鼓励CEO把全部心思都花在抬高股票价格上,而股票价格,归根结底,就是市场对公司未来“钱”景如何所做的最贴近实际的预测。——蒂姆·哈福德《卧底经济学:非理性世界的理性经济学》【读后杂述】:股票期权是为了刺激CEO们做大市值,在这种短期利益的刺激下,可能会导致他们变得急功近利,倾向于留存大部分利润去投资,甚至还是一些效率低下的项目,而且即使这样也太慢了,还不如祈祷来一场大牛市来得爽利。

纵然大部分CEO在“凭运气赚钱”,他们的巨额奖金跟工作中的付出不相关,而跟商品价格等外在因素挂钩,但这种情况,在那些至少有一位“重量级”股东的公司里就少见得多了。这是有理性意义的。大股东能够很好地解决“分摊费用”的难题,这与岳父请你吃饭,一直虎视眈眈地盯着你,你肯定不敢点香槟酒,一个道理。不幸的是,股东力量涣散正是上市公司的本质特征。有些难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别忘了,我从没说过“理性”意味着“绝妙”。理性选择把我们锁定在了这种情形之中:你的老板将永远拿高薪,而你所在的公司的CEO更是如此。假如你和另外20个人一同出去吃饭,理性选择使你注定要多花许多不该花的钱。不管怎样,你现在至少理解了所有这些事情背后的逻辑关系。——蒂姆·哈福德《卧底经济学:非理性世界的理性经济学》【读后杂述】:理性选择当然不等于绝妙选择,它是综合考量了各种因素后,所作出的较为满意的选择。并且很多情况下很可能不是最佳选择,毕竟不是每件事情都能预知最佳选择是什么的,很多事情即使事后都无法知道,甚至永远都不可能知道。当然,还有很多选择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虽然都没有好处,但选择了损失更小的,依然是理性的选择。人的一生中,所遇到的选择,大多是模糊选择,它们不象数理化考试的选择题那样有标准答案。而且这种选择往往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就象驾驶汽车一样,得根据路况不断地调整方向盘,以及不断地点踩刹车和油门,它更象是一种艺术,就象太极拳一样行云流水,动如涛静如岳轻如叶重如铁,刚柔并济上下相随快慢相接,这就是选择的艺术。

即便每个人做出的选择都是理性的,结果却仍旧可能不尽如人意。我们可以认为,个体的理性选择加总起来,给社会带来的却是不理性、不合理的结果。——蒂姆·哈福德《卧底经济学:非理性世界的理性经济学》【读后杂述】:这就是为什么要说,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但是人们往往有一个错觉:只有在人堆里才是安全的,跟着别人走准没错。有时候这确实有效,不知道你要去报到的学校在哪?那很简单啊,跟着那些学生走就是了,并且遇到的学生越多,就说明离学校越近了。但是,事情不是总是如此,在很多情况下,别人也会出错,而且大家也都是你这样的想法,结果就是错误的想法互相传染,导致了大部分人都是错的。比如有场马拉松赛事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跑在第二名的人跑错了路线,结果后面所有人都跟着他跑偏了,自然他们的成绩也不能作数了。还有就是,即使每个人都是正确的,如果这些正确选择加起来,就会变成错误的。比如,要是很多人都站到船的一边去看日出,就会导致船的失衡,如果剩下的人出于害怕,都往人多的地方逃,那船就翻啦。最典型的就是股市,股市上涨,大家都买入股票,这就是理性选择,但是这些理性选择加综起来,股市就会崩盘。同样,股市下跌,大家就会出逃,这也是理性选择,但是这些理性选择加综起来,再选择抛售股票就成了幼稚可笑的行为。

因为游乐场里气氛活跃,于是人们都来了;正是因为有人来,游乐场才变得热闹起来。在这群推推搡搡的孩子背后,我这个经济学家看到了“正外部性”——一个有名无实的东西。当我领着女儿来到游乐场,我就给游乐场注入了一些正外部性,也就是说,我们俩在游乐场,别人因此享受到了好处,可是我们给别人带来的这些好处,我们自己却一点也享受不到。与正外部性相反的两个例子是污染与交通拥堵,制造污染的人专门伤害他人,自己却不受其害;堵车时路上的每一辆车只阻碍其他车子前行,却不会挡自己的路。既然如此,正外部性听上去简直好极了。不,正外部性并不好。如果只有当你在公园的时候,我才感到开心;而你也只有当我在公园的时候,你才觉得舒服,结果非常有可能是,我们俩谁都不去公园——或者,我即便去公园,也只会稍微逗留片刻就离开,没等你来,我早就走了。正外部性,纯粹是一种假想出来的利益,最普遍的情况是,人们根本不去做能产生正外部性的事,自然也就不可能获得具有正外部性的结果。如果公园里的人发现自己成了吸引其他人进园的“风景”,却不能因此获得任何报酬,那么这些人就会十分理性地想道:零工资实在不足以让“我”按你们期望的频率在公园里露面。——蒂姆·哈福德《卧底经济学:非理性世界的理性经济学》【读后杂述】:虽然,人们常说享受孤独,但是实际上,人的天性更倾向于享受热闹。吃喝拉撒睡是人的基本需求,为了生存没办法,只能去满足它们。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这种高级需求才是人真正想要的。赞美别人就是正外部性,赞美别人对自已没有损失,也不会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但却可以使被赞美的人感觉美好,如果人人都不吝赞美,那么人间将会处处是温暖。如果一有好人好事,就会获得别人的感激和赞美,那么人们都会倾向于去做好人好事,这样整个社会风气就会变好。但现实并非如此,如果张三对李四表现得友好,那么李四会很警剔:这人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而且即使知道对方是好意,也会很不自然,心生恨意,心想:「他对我这么好,我该怎么办?我好尴尬啊,还不如不要帮我,让我自已解决得了。」就象李寻欢把表妹和庞大的财富给了龙啸云,这些都是龙啸云梦寐以求的东西,可龙啸云又回报不了李寻欢,怎么办呢?只能杀了李寻欢。很多人都不善于表达感激,以及不善于赞美别人。有个说法,说是我们中国人含蓄内敛,欧美人热情奔放,但是我看古代小说,发现我们不愧为礼仪之邦,古人很善于表达感激之情,也很善于赞美别人,感觉小说中的人物很会说话。仔细想了想,也许小说中的人物,不是王侯将相就是才子佳人,至于遥远的欧美人,他们竟至于能被我们熟知,自然绝非泛泛之辈,他们说话的水平自然会高些了,而我现实中接触的,却都是和我同一层次的人,家庭教育和文化水平都很有限。再者,书中的人物,都是作为知识分子的作者塑造的,自然象作者一样出口成章了,就象林黛玉的文化水平,是由作者曹雪芹的文化层次决定的,即便是刘姥姥和焦大,真正生活在底层的那些人,恐怕是说不出书中的那些对白的。所以要想全社会都懂得感激和赞美,让好人好事蔚然成风,还真的是不太可能,一来绝大部分人都不善于感谢和赞美,这是由我们的家庭环境决定的,大多数父母都不懂得感谢和赞美,我们自然无从学起,我们将来的子女自然也同样如此,这是造成社会冷漠的原因之一。另一个造成社会冷漠的原因是自私,即便是提倡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也是因为想占别人的便宜,他们考虑的是,要是大家都不讲奉献,那么到哪里去占便宜呢。

在三十年前的环境里,向父母发问是不行的,找老师请教也是不行的,小同学们闲话,虽时常涉及这个问题,但偶有闻见,也是支离破碎的一些,足以激发更大的好奇心,而不足以满足正在发展中的知情两方面的欲望。当时只有一条可以走的路,就是找书看,并且还不能冠冕堂皇地看,而必须偷看。——霭理士《性心理学》【阅读杂述】:兴趣就是钥匙,有了它便能开启知识的宝库。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不管你是谁,各随其解,随类各解,各取所需。做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它来悟道与证道。比如我现在跑步,为什么要跑步?就是为了悟道与证道。跑步是为了把自已的体能推至极致,而要达到此等境界,你就得了解宇宙苍生。修行就是,从一个兴趣点开始,开启求知成长的道路。求知就得拜师,拜师先得拜高人为师,尤其是拜死人为师,那就是阅读,阅读各种书籍,向着杂和深不断地推进。学无止境,不光是指某一门的深度,也是指杂得无边无际,不杂无以致深。一边模仿成功人士,一边从书中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悟道与证道。所以你发现,吃饭是修行,睡觉是修行,扫地是修行,跑步是修行,阅读是修行,无一不是修行,每一样都需要无穷无尽的知识,每一样都需要去悟一辈子。那些和尚,天天扫地,这就是为了修行。树叶每时每刻都在掉,是永远都扫不完的,为什么还要去扫?正是因为扫不完,可以一直扫一辈子,这样就可以修行。扫了一辈子,也悟了一辈子,也印证了一辈子,这个过程就是了解宇宙苍生。常有人问,懂得了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然过不好此生?却不知很多道理,那是你以为懂了,可是懂了多少?比如为什么要多睡觉?很多人会回答,不就是为了什么什么嘛。其实你真知道吗?随着你修为的不断提高,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想法。这个是需要用一辈子去慢慢参透的。就象剑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但是我把这五个字告诉了你,你就能成为剑术大师了?恰恰相反,你唯一能在剑术上有成就的道路,就是去遍访剑术方面的高手学剑,用一辈子去不断地勤加修炼和领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可知一个人要从事于性科学的研究而有所成就,必得有很深的阅历和渊博的知识;还有两个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是专门的训练,二是特殊的性情。——霭理士《性心理学》【阅读杂述】:其实,这是做任何事都必须具备的条件,无论是吃饭、睡觉、跑步、阅读,乃至扫地。电影里我们看到,和尚老是在那扫落叶,落叶需要时时去扫么?不必,叶子随时都在落,扫了还有,大可不必扫得那么勤。这是无用功,没必要做的事,就象我跑步,跑步是为了去哪里么?不是,跑了一圈,二十多公里,又回家了,啥都没干。看起来,象个傻子一样,莫名其妙。扫地,可以扫一辈子,跑步,也可以跑一辈子,能做一辈子的事,就可以一直做,于是我们拿它来悟道和证道。就象少林寺有七十二绝技,但每个和尚只练一种或者两种,任何一种都可以,一练就是一辈子。和尚为什么要练武,因为练武可以练一辈子,他们用练武来悟道和证道,所谓『以武入禅』『禅因武显』。扫地、跑步和练武有什么用?都没什么用,与功利不相干,没有实用价值,但有一个共同点,能做一辈子,能把所有知识融入其中,从中了解宇宙苍生。和尚扫地,不用行万里路,就能阅人无数。他一开始扫地,也许觉得来的这些香客可笑,金刚、菩萨和佛陀,都是泥塑木雕的,拜它作甚呢?后来见得多了,自已经历的也多了,心里就多了慈悲,知道来的人各有各的烦恼。很多事情,都由不得他们,他们只能和泥人诉说,寄托于虚无的神仙,以获得内心的平和,于是和尚知道了世人皆苦,各有各的苦衷,学会了包容。扫落叶时,看着落叶,思考着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意义。我只是举个例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木一浮生。扫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囊括了天地间所有的知识,它值得人去参悟一辈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能把扫地扫好的,自然也能治国平天下。

在精神分析的学术领域里,不待说,弗洛伊德是公认的宗匠,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因此就把从他那里派生出来而分道扬镳的人一概加以排斥。人类的心理是多方面而难于捉摸的,不同学派的研究者各自抓住其中的某些侧面去深入研究,多少总会有些自己独到之处;我们固然要避免陷入完全不加分析的折衷主义,但同时也应该注意采纳所有不同学派的每一个合理的见解。——霭理士《性心理学》【阅读杂述】:说得不错,一切皆应作如斯观。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们白首穷经,所获得的知识,也不过人类知识宝库中的沧海一粟,而整个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又何尝不是沧海一粟呢。所以要求作者,在一本书中做到面面俱到,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可以说,每个作者写作,连盲人摸象都算不上,毕竟宇宙太大了,知识太浩瀚了,每个作者顶多只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如果每个作者都能说到点上,那么只要我们博览群书,就能把点连成一线,把线连成一面,把面连成一体。可以说,越是偏面的,越是偏激的,就越是深入,作者做到偏就可以了。全的责任归于读者,只要阅读得足够多,自然能越来越全,把所有盲人的观点综合起来,整头象的面貌就会慢慢浮现出来。有些书就是,看似面面俱到,实质泛泛而谈空洞无物,什么都没说。有价值的书就是,别整没用的,你是怎么看的,理由是什么,说清楚了就可以,毕竟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老生常谈再全也没有价值,立意新颖再偏见再偏激也能予人以启迪,毕竟阅读不光是来找现成答案的,现成答案的价值其实是极低的,好的书是能促使人思考和成长的,它对读者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如何如何呢?倒底是不是,读者会在余生中去印证。

一个病人摆在他前面,请他治疗,而这病人所以致病的因素,却全不在他的控制能力之下,也难怪其无所措手了。不过他应该知道,假如一个病人的病是工作过度或营养不足的结果,试问他对于所以造成工作过度与营养不足的种种因素,又何尝能控制呢?他虽不能控制于先,但还得设法诊治于后,不是一样的么?——霭理士《性心理学》【阅读杂述】:不错。上医治未病,但真正的上医,却管不了别人,自然也治不了别人的病。大多数的慢性病,比如三高之类的,都是肥胖引起的。上医得改变病人的思想,让他们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但我们知道这里有两个难点:①别人不生病,上医会饿死。作为医生来说,内心是不希望别人没病的,告诉别人什么是正确的生活方式,等于断自己的财路;②改变别人是最难的。就算上医告诉他,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未必能说服他,也就是他未必信你,毕竟这是在颠覆他的三观,往好了说他觉得你是庸医,往坏了说他觉得你在害他。佛不渡人,唯人自渡,要想身体健康,不能指望医生,只能让自已成为上医,只有自已能让自已健康。一个人生病,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解铃还需系铃人,唯一能治他病的,只能是他自已。他不改变自已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医的劝告不听,而下医的治疗又不治本,那么他的病就一直好不了,只能经常性地花大钱在医院里任下医修修补补。

就是在接谈之顷,病人多少有一个机会自动地把他的问题交托给医师,而把他的积压着的心事,倾筐似的从意识里宣泄出来,结果是精神上的积压减轻了,紧张松弛了。这便是弗洛伊德全部精神分析方法的一个起点。在病人对医生和盘托出的作自白的时候,尽管医生不发一言,只要他能静心听取,表示充分的理解与同情,他已经多少尽了他治疗的责任;病人的性冲动,纵不因一两次的接谈而恢复常态,至少他的变态的程度减轻了,闹乱子的机会也减少了,他的一般的精神生活多少也归还到它应有的和谐与平衡的状态。天主教里发展得很完备的认罪与赦罪一类的宗教制度也建筑在这个心理原则之上,尽管它同时有别的用意,但对于认罪的人的益处,总是一样的。——霭理士《性心理学》【阅读杂述】:一个人愤怒、不平和屈委,是觉得社会和某人对他不公,如果有人能给予理解,他又能释然了。一个人发脾气,高调地泄愤,又何尝不是为了引人注意,获得别人的理解呢。李莫愁嗜杀成性,到处屠戮无辜,不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她被某渣抛弃了,她是个可怜的女人。』在她武功卓绝凶残暴戾的外表下,是一颗受伤脆弱的心灵。她的行为越是疯狂,就越证明了她无法掌控自已,她只是被自已的情绪左右的弱者。她没有勇气去接受既成的事实,一直在逃避问题。佛不渡人,唯人自渡,事实证明,她只是外表强大,其实内心软弱的不要不要的,最终也没有靠自已的力量走出去。如果她师傅还活着,对她说:『那个渣不是东西,你是个可怜的女人,你应该从伤痛中走出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不知她的人生,会不会是别一番情景呢。

他们绝不能容忍账户上有钱,不论其时间多么短暂。万一股价上涨呢?他们除了一些用旧的脏钱将一无所有。如果一个人手里有点钱,无论是2万5千美元还是25万美元,他都希望利用这笔资本再加上他的头脑和努力赚到更多。他很乐意去“工作”,实际上他坚持这样做。只有通过“工作”他才能获得尊严。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俱乐部中说话有分量,才能在傍晚回到家后对妻子有所交代。这没什么好被嘲笑的,这些价值和日常用品一样是必需的。——林启迪《一本书读完投资学名著》【读后随感】:很多人,为了赚钱,就去赚钱了,其实这样是赚不到大钱的。很多赚钱的行当,聚集了各种各样赚钱的人,因此让赚钱变得很不容易。恰恰相反,很多不赚钱的行当,却往往能赚大钱。比如写作,没有人会因为你天天写作,而付给你任何报酬,但是只要你写出一本畅销书,或许这辈子都不需要考虑钱的问题了。所以,辛苦赚钱的人,是不会明白为什么这些『游手好闲』的人,却总是那么成功呢。他们不明白,正是因为这些人『游手好闲』,所以才能有大量空闲的时间,而这些时间被他们用来做自已的事,而那些辛苦赚钱的人却为了钱把时间廉价出卖给了别人,最后一事无成一无所有。

价值投资的战略特征是,从定价过高的个别股票中退出,但在整个市场出现定价过高时不退出市场。——林启迪《一本书读完投资学名著》【读后随感】:这句话有点意思。说真的,很多价值投资者认为投资就是:『在市场高估时撤离,在市场低估时入场。』我一直觉得是有待商榷的。市场涨跌的幅度是不规则的,市场体现价值的方式往往是很极端的,如果你错过了某几天很极端的上涨,那么几乎也就错过了整个行情,也就是说股价有时会一直高估,然后等待股票价值的上升。但是,如果从明显高估的股票中撤离,同时买入明显低估的股票,如果你对上市公司的估值比较正确,那么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在美国,没有一个30年期的债券比股票运作得要好,这一“事实”被广泛引用。这个假定的事实实际上并不是真的。经济学家对39个国家的实际股市增值率(不包括股息)做了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在1926—1996的70年中实际股市年均增值率仅仅为0.8%(美国年均为4.3%)。能证明在长时间内“股票总是优于债券”的证据并不存在。——林启迪《一本书读完投资学名著》【读后随感】:这句话说得很没水平啊。股票的长期收益率,本来就体现在股息率上,你都不包括股息了,那股票还有其他的方式来获得收益么?要比较30年期的债券与股票哪个好,那么就应该把若干资金同时投资于债券和股票,看债券的利息高还是股票的股息高。如果股票不包括股息,那就毫无投资价值了,拿有利息的债券去和失去了增值能力的股票比,当然债券会胜出了。这就象拿一个普通人,去跟一个截了肢的奥运跳高运动员比赛跳高一样,普通人胜出很奇怪吗?人家腿都没了,还怎么跳啊。股价本来就是两大原因决定的,一是股票的潜在股息率,二是钞票的潜在购买力,也就是利率水平。失去了付息能力的股票是毫无价值的,就象如果你从银行贷出的钱不用付利息,正常情况下那几乎只有一种可能:那是冥行发行的冥币。

在希勒看来,投资者常被认为学会了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有反弹的知识。许多证据证明大部分人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想错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许多年。市场可以被高估很多年,同样可以低迷许多年。——林启迪《一本书读完投资学名著》【读后随感】:这又是一段莫名其妙的话,无论是『许多年』也好『很多年』也罢,这仅仅只是个时间概念,并不能就此说明人家错了,就好象在哥白尼的日心说问世以前,大家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心说存在了多少年?难不成时间久了它就成为真理了?『许多年』而已,『很多年』而已,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在哥白尼之前的漫漫时间长河里,人们一直认为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围绕着地球运行,难道这个宇宙会因为人们的观念而改变么?错了就是错了,宇宙是客观的,规律是客观的,人唯一能做的只能服从客观。天不生哥白尼,万古如长夜,这是对于人类而言的,地球还是那个地球,它总是围绕着太阳转啊转,并不理睬人类是怎么说的。所以: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回到宿舍,打开电脑,侯大利先是打开江州论坛,发现了好几个帖子,写的是“田甜妹妹的淫荡表现”,视频已经被删除,人群还不肯散去,评论区仍然热闹,跟帖无数。——小桥老树《侯大利刑侦笔记》【读后随感】:原来是这么伤害侯大利的。小姨子这个样子,那么作为纨绔子弟的侯大利,有没有跟小姨子有一腿呢?在公众眼里,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小姨子有多么不堪入目,侯大利就有多么荒唐无耻,通过激发公众的想象来给侯大利摸黑。不过,杨永福得意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众怒难犯呢?要知道杨可的姐姐是烈士啊。作为田甜丈夫的侯大利,固然心痛和难堪,但是每一个警察感同身受啊,侮辱烈士这种人神共愤的恶劣行径,真正把全体警察与侯大利紧紧结合到一起了。如果说这件事之前,他们破案是工作,这件事发生之后,破案就是为了仇恨了。无论江州、秦阳还是阳州的同事,几乎都知道田甜这个业务能力很强的女法医,她的事迹大家也熟悉,是在解救被拐妇女的时候,与歹徒枪战时牺牲的,这样有爱心和英勇的烈士怎容得侮辱?杨永福伤害侯大利的同时,也把自己变成了众矢之的,不作死就不会死啊。

我很理解杨可现在的状态,就和我当年一模一样,本质上是涉世不深,自以为是,藐视父母,反抗权威。杨可遇到肖霄,根本没有抵抗力和分辨力,被骗得团团转,不知不觉掉入陷阱。”——小桥老树《侯大利刑侦笔记》【读后随感】:刚才我见有读者评论说:『杨可一副不经世事的样子,但又透出比同龄人的成熟,有人说她不洁身自好,其实杨永福和肖霄想要达到现在的目的有的是办法,只能说敌人太阴险太无耻了。』我有不同的看法,首先我是没看出杨可『透出比同龄人的成熟』,咱暂且不说她的所作所为了,书中老树直接说她『满脸是未经社会毒打的幸福感』,当然老树也说她成熟,但是这个『成熟』仅仅是说她的身材和扮相,与心智无关。原文是这么说的:『她留了一头超过其年龄的披肩发,发梢还有点淡红色,看起来比普通的中学生要成熟。』这种社会打扮满是风尘味,恰恰说明了她的幼稚。我跟侯大利一样,对杨可并没有好感,确实觉得她不洁身自好。我比较喜欢杨黄桷,这才是个三观正的正派姑娘,用对付杨可的方法对付杨黄桷就行不通,因为她天天与父母见面,只要父母一天不见她,就知道她出事了,关键杨黄桷懂事,一定会把什么事都告诉父母。而杨可不一样,与母亲的联结不亲密,导致自己和什么人交往,甚至吸那个母亲都不知道,苍蝇不盯无缝的蛋啊。搞杨黄桷对侯大利打击更大,之所以没对付她,因为实在不好下手,只要一动她,立即所有人全知道了:①杨黄桷放学是母亲亲自接送。②她家隔壁有两个警察暗中保护。③侯国龙安排的保安也时时盯着杨黄桷。关键杨黄桷不象杨可,会交什么男朋友啊,会进什么酒吧啊,人家是正经姑娘。所以,不怕不识人,就怕人比人,拿杨黄桷一比,杨可就是个渣。这一回,不但丢了自己的脸,还丢了她姐姐的脸,还给全体奋战一线的人民卫士抹了黑。她姐是光荣的,死的是崇高的,而她呢?交男朋友,混酒吧,还碰那东西,那是成熟的人干的事?

侯大利压抑着急切的心情,道:“妈,你在哪里?”甘甜道:“我在美国,和几个朋友过来旅行,散散心。这边是深夜,还在睡觉。你有什么事?”——小桥老树《侯大利刑侦笔记》【读后随感】:真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啊,自已家处在那个环境和氛围中,吴佳勇和杨永福随时都会对付侯大利亲近的人,而且自已又被人用枪指过脑袋,还被人用刀捅过,居然放心让自已未满十八岁的女儿一个人在家,和社会上的男男女女瞎混,这心是有多大啊?甘甜家和杨勇家,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氛围。怪不得田甜与母亲不合,只和父亲田跃进相好。田甜随父亲田跃进,所以进了警队当了一名警察。杨黄桷对侯大利说:“我长大了,和哥哥一样,也要当警察。”这才是田甜妹妹的口吻啊,才配得上烈属的口气,偏偏杨黄桷家里没出过警察。

原文:阅读随感〔第0899篇〕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