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或者你,真的想要改变吗?这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也不是象征性地问自己一下,因为表面上我们可能会说当然了,但是潜意识里却有东西在阻挠我们。比方说我想要摆脱古板的个性,我不喜欢自己那么古板,与此同时,言行一致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品格。于是我反而不容易去改变自己的古板。因为在我的意识里,它们是相互关联的。
举个例子,要理解我想要摆脱对失败的恐惧感,不是一般的恐惧,而是消磨人意志的恐惧,因为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害怕失败。但是要摆脱这种消磨人意志的恐惧,同时保存我的动力和雄心,就必须要理解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你们知道我以前不会对人说不。这么短小的一个词,简单的一个词,有时候是那么难以说出口。为什么?因为我眼中的自己和我希望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有同情心的、善解人意的。于是我把两者拆开了,它们并不一定要连在一起。我可以善解人意的说“不”,因为很多时候当我对别人说好,我其实同时在对自己说“不”。从长远来看,也是在对亲密关系说“不”。所以现在我更好更深入的了解了我什么时候能说不,什么时候不想说。同时,我还能保留自己的善解人意和同情心,也不必在每次说不的时候感到有种罪恶感。这里列出来的每种品格,都是可以被拆开的。大家可以想想有哪些品性是你很久以前就想改掉却改不掉的。对完美主义的追求?还是严酷无情?还是你想变得更顽皮活泼?也许你并不想摆脱这种个性,因为害怕自己会失去严肃认真的品性。其实你根本不需要失去,把婴儿留下,把洗澡水倒掉。前提是我们能搞清楚我们到底想改变什么。
“认知距离”这个词你们中间上过心理学1的人可能听说过。认知距离的产生是因为两种想法之间不一致,两种信念相冲突,或者说行为和信念相冲突。我们不愿看到这种情况,我们想要一致。认知距离理论是讲这种冲突必须要被消解,我们消解它的方法就是让我们的态度、我们的想法和信念尽量符合我们的行为。因为行为比语言更有力。
我们最初养成的习惯造就了最后的我们,习惯是一种行为模式,思维模式,行为及行动比语言更有力。如果我有某种行为模式,我的行为很可能会改变我相应的态度,如果说我们有某种态度,我们的行为好像外在的世界,我们的大脑不能接受内在和外在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如果我们的行为是这样的,那我们的态度就会被拉下来和行为相对应。协调的方法就是要不然改变我们的行为,要不然改变我们的态度。
“身体回馈假说”如果你整天这样坐着而不是骄傲的挺胸抬头,你的情绪会因此受到影响。吹口哨壮胆绝不仅仅是一种比喻;同样,无精打采的坐一天、哀声叹气、语气阴沉,都会加重你的忧郁;舒展眉头、发亮双眼、挺胸收腹、声音洪亮、友善的夸奖别人,除非你的心如钢铁。它会从几个方面影响你对自己的观感。首当其冲的是你向自己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自我认知理论”说的,但是同时还有别人是如何看你的。如果你握手是这样软绵绵的而不是这样坚定有力的握手,你在向与你握手的人传递某种信息,那种信息最终会回到你这里。一是通过别人对你的观感,二是通过你的自我认知。很多时候即便我们是假装快乐,假装很有自尊——像William James 说的假装高兴——我们的情绪也会因此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