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哈佛幸福课笔记摘要——lession fourteen
fairy tale 2020-05-14

     如果我们片刻不停的运作,会发生什么,我们错过了身边和自身的风景,错过了获得快乐幸福,欣赏日常生活中美的机会,所以我们吧一切都当做理所当然,因为我们没有花时间去欣赏体会,这有悖自然,你们能想象,一头狮子生活在现代世界?在麦肯锡或者投资银行上班,或者成为终身教授,这很反常,大家都知道狮子要打瞌睡,要追逐嬉戏,这才正常。人性中视野的局限性,服从权利,人的天性需要休整,所有动物都是,如果我们违背心理或生理需求,就会为此代价。


     以色列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进行的一项研究,他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来成为了积极心理学家。他希望研究一天内,妇女的情感感情经历,他让一些妇女在经历某些特定事件后,对此经历做出评估:刚才的感觉怎么样?这些经历包括工作,购物,与亲密伴侣,孩子共处的时光,与朋友共进午餐,等等。评估一天内她们的心情,结果令人惊讶,这些妇女并不特别享受与孩子共处的时光。这一结果让Kahneman很吃惊,他和合作者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妇女并不是不爱她们的孩子,她们爱孩子,对其中大多数人来说,孩子是她们生活中最有意义,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她们与孩子共处的经历,通常并不愉悦,这是快乐的第二个组成成分,有意义但不愉悦。为什么呢?她们进一步研究揭露了确切的原因,因为这些妇女与孩子共处时,并不是真正全身心与孩子在一起,可能同时在打电话,或者写邮件,思考上班的事,或者要做家的家务。她们一心多用,并没有全身心与孩子一起。单独来看,她们可能和乐意与朋友讲电话,工作,思考工作,或者等下要做的事。这些活动单独发生可能很有趣,但同时进行,就乐极生悲了,量影响质。


     我提到过很多技巧,比如日记,表达感激,写感谢信,今天我们还会讲到生理锻炼,人爱之举,等等。但是最关键不是要多做事,而是少做事,或者说是明确你真心向做的,然后坚定不移地执行。因为多则劣,少则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Tin Kasser做过一项关于时间充裕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物质充裕对于我们的幸福感影响不大,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外,几乎不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但是,的确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的,是Kasser所说的“时间充裕”。这是一种感觉,我们感到时间充裕,感到我们能充分享受手头所做的事,而不是竹篮打水,做无用功,东奔西跑,压力巨大,时间充裕的人,往往容易获得幸福感,这点我们可以详细介绍。即使现代生活,充斥着种种使人分心的诱惑,我用了“使人分心”这个词,虽然这些诱惑,对你来说可能美好精彩,意义非凡,但如果同时出现,很不幸,会让你分心。当然我们提倡的也不是无需奋斗,无需努力的无压生活。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增长是指我们努力奋斗,竭尽全力,给予自己一定压力,然后通过充分的休整得以恢复,这才是可持续。


     如何克服拖延。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很简单,容易实践且有效,他们称之为“5分钟起步”。他们发现所有拖延者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对行动的要求有所误解,全世界的拖延者都认为,要有所行动,首先必须受到激励。我必须感受到共鸣,才能开始编写经济学10号课程的题库,我必须有所灵感,才能下笔写文学艺术论文,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并不是这样。第一步并不是改变态度,即受到激励,然后行动,恰恰相反,首先开始行动,行动会慢慢地影响我们的态度,因为通常行动开始后,我们会有惯性。就5分钟,坚持住就行,这5分钟往往会让产生一个向上的螺旋,不是通过思想,不是通过心灵,而是通过行动,5分钟起步可能是客服拖延,最有用的技巧了。换句话说,就是放手去做,奖励自己。你们都懂得生意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你能想象没有奖励的生意吗?你在从事某业务,想要激励自己,那就奖励自己,好了,我要工作3小时,然后在食堂吃一顿3小时大餐,作为奖励。或者我这周五要用功,这样周六就能出去玩了额。没问题,我们做其他事也这样,但不行,我得收到激励,才能制作出题库。也许有时候是,但有时候我们并没有得到奖励,奖励当然也很重要。公布出去,破釜沉舟,告诉大家你的目标,一旦对外公布,某种意义上,我就被迫去做了。无论我是否喜欢。这帮我克服了拖延。


     我是一名心理学家,你们知道心理学家干什么吗?心理学家观察人,你们每次进教室我都会观察,非常仔细地观察,知道我看到了什么吗?这需要极高的洞察力,经验及智慧。小时候,我们摔倒了,疼的话可能会哭鼻子,但是马上又站起来了,摔到了,还会笑。长大后,学习的喜悦,这种喜悦上哪儿去了,去哪儿了?它消失了,因为我们到了一定年纪,开始意识到别人在看我们,开始产生种种想法,“我不要试,万一摔到了怎么办?”或者“我不要约她出去,万一他拒绝怎么办?”“哦,不不,我不要演这出戏,万一没人看懂怎么办?”“哦,我不要分享经历,万一有人不喜欢怎么办?”又或者“大家都这么聪明,我还是不献丑了。”我们开始逃避而不是应付,这会影响我们的自尊心,信心,乐观精神,长期的快乐指数。


     我想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个人犯过错,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我甚至想给他授予失败大王称号。原因如下,22岁时,刚找到新工作,就失业了,不是辞职,是失业。23岁时,他决定投身政治,因为其他工作他都不在行,但是也没有成功。于是继续回去经商,又没有成功。27岁时,压力太大,他崩溃了,精神崩溃,但又重新站起来了。7年后,他34岁时,竞选国会议员,名落孙山,没有成功。39岁时,他还没有学乖,又一次竞选议员失败。他说“让我试试更高层的。”46岁时,真失败啊,没关系,学会失败,从失败中学习。你都46岁了,适可而止吧。到了47岁时,他试图竞选副总统,还没学乖,又失败了。到了50岁时,他试图竞选参议员,他几乎想放弃了,但最终没有。到了51岁,他成了美国第16任总统。大概是这个国家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总统。他谈起这段经历时说“失败让人痛苦”,当然,他的确有成功过。我简化了他的生平,失败让人痛苦。他不享受失败,但还是挺过来了。因为和历史上其他成功者一样。他懂得,学习别无他法,成长别无他法。甘地,他自传的副标题是,“我的对于真理的实践经历。”他谈到了经历,尝试与失败,尝试,失败与成功,再次失败,再次尝试,你们可能听说过他在南非的故事,他在南非进行的事业与之后再印度的非常相似。在南非,他经历了惨痛的失败。但到了印度重新尝试,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成功把祖国领向了独立,他比其他人更懂得失败的重要性,不涵盖自由犯错的自由,是不值得拥有的,他指的自由犯错,是指国家层面上的,人民能自主自由,同时也是个人层面上的。


     “如果你想提高成功率,就要将失败率翻倍”我们已经讲过这项研究,天才的起源,历史上最成功的艺术家,最成功的科学家,也是失败最多的,经历过最多失败的人。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