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灵魂学》:A
美廊 2020-02-13

A

没有想到的是,《灵魂学》在Z的虚无中,折射出了生命的脉络。而且,灵魂在生命中的启现,第一步就是注入意识,就是这一篇的A注意。现在看来,这还有点牵强,但有一种感觉,这是灵魂自觉的一个过程。

灵魂自觉,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观念,关于每一个人,更关于每一个灵魂。一个灵魂,有着比一个人,更大的范畴,就是超越生死,或者轮回。人生而活,只是一个过程,人大概是可以理解的;但超越生死的轮回,还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

灵魂,在生命中的启现,是一个很难证明的逻辑。《西藏度亡经》,大概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本书,描述了灵魂入住肉身的阶段,尤其中阴身。对于我自己来说,这也是一个不能自觉的阶段,但可以意识推演。

首先,灵魂是存在的,可以相对于肉身来自觉。因为人的手、眼、脑都不是意识,更不会是意识的主体,即灵魂。但是,人脑无疑是一个有形的,而且和意识密切相关的存在。因为脑可以看见,还可以看见人自己的手,并反过来,以手的动作,以眼的看见,来证明灵魂主导手的动作。手、眼、脑的链接,可以说是一个灵魂主导肉身的典型通道。因为可以意识到,并且可以由意识,这一个灵魂的第一功能,进行验证。当然,这样的验证,并不是科学的实证,而是灵魂基于意识的自觉。

其次,当人死亡之后,肉身仍然存在,但失去了活力。同样,手眼脑的关系,可以证明灵魂的主体,及其第一功能的存在。因为人死之后,手无法动作,眼也无法看见,脑也无法执行意识的功能。反过来,假设此时灵魂入住,也许肉身已经脆弱不堪,但眨一眨眼,动一动手指,还是可以的。这也是有濒死经验的人,可以证明灵魂存在于死后的一个佐证。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的灵魂存在,但死后是无法驱动肉身的。这意味着的,就是灵魂和肉身的分离性,或者二元性。

再次,当人出生时,是没有自我意识的,灵魂也是不自觉的。意识,大概从18~22月之间,才会具有从物质的镜子中认出自身的功能,就是自身意识。而自我意识,大概要到性别分化时,才会出现。也就是说,灵魂这一个主体,在入住肉身之后,还有一个过程,才可以意识到自身作为肉体的存在。而灵魂要意识到自己,作为意识的存在,即自我意识,会是一个更久的过程。

最后,灵魂意识到自己,作为灵魂的存在,即灵魂的自觉,会是一个终极的目的。在这之前,从灵魂注入肉身的那一个刹那开始,就为着这一个终极的目的。

灵魂入住,或者注入肉身,就是一个注意的瞬间。这一点,是我此时此刻,才清醒地意识到的。实质上,我意识里已经有了,可以感觉到,也可以意识到,但不是很清晰。但当我写下来,以对象化的方式看见时,或者看见自己的意识时,就很清晰了。这时,我就可以确定一个A的意象,即灵魂注入肉身的瞬间,就是注意。

现在看来,灵魂和肉身是分离的,是二元的;但随时可以链接,并以注意的方式,开始意识到什么?这有点象是汽车的离合器,如果要让肉身动作,灵魂作为主体,必然要和肉身合一。反过来,灵魂也可以出窍,就是很肉身分离,不产生动作。这样的好处,在于灵魂不再负载,而肉身也可以休息。所以,一表中的A,就象是一个离合器,更或者就是一个开关,可以打开灵魂和肉身的链接。

基于一图一表,入I门,看一下离合器,或者开关的意象,是否可以保留?

一图,11,是一个触点,是灵魂和肉身的一个链接点。11是一个种子的节点,如果一个生命体的种子坏了,整个生命体就衰败了。这既是一个物质的种子,也是一个意识的种子,更是一个灵魂的空性种子。

一表,Y,有一个更深的点,在Y的下方,好象需要续接一个I,甚至要续接无数的I,才可以到达灵魂的所在。续接,在于I和Y不是一个维度的,无数的续接就是为了跨维度。因为Y是逻辑,I是自我意识,而灵魂是自我意识的主体。也就是说,Y对于灵魂来说,只是一个对象,而自我意识是一个功能,其主体就是灵魂。

再看一下I门,就是一个开关,可以控制链接的离合器结构。如果I门关了,灵魂和肉体,就是失去了链接。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对于灵魂的自觉,和不停地打开I门有关。几乎每一个的测试,我都会打开I门,进I门里面,就是在自觉自己的灵魂。

进入I门,里面是空的,但又什么都有,只是要意识到,或者看自己的意识,才可以感觉到灵魂的存在。可以说,在自己的意识中,灵魂和神一样,是无处不在的。这一点,非常地关键,因为意识到了,灵魂的存在方式。可以说,灵魂在肉身的物质存在中,也是无处不在的。

反过来,从I门里面,看一表,是一个意生身的状态。也就是说,灵魂是可以意识,这一个第一功能作为对象,进行自觉的。而一图,是一个肉身的状态,灵魂是很难自觉的,但可以是人的自觉,即自我定位的意识。

归纳一下,灵魂入住,或者注入肉身,有两个状态。其一是注入意生身,是内在的注意;其二是注入肉身,是外在的注意。所以,A的结构,显示了注意的层次;而AA,才是这一个注意的层次,内在为意,外在为念的本质。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