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糖水到大片--谈摄影师的内涵建设
[图片]
追求有多大,目标就应该有多远
-------------
本文只是希望能帮助一部分人突破瓶颈。
对于优秀的糖水摄影师来说,我绝无意冒犯,因为摄影需要你们。
可能有人会说,“ 我觉得我能拍糖水就足够了”。那么请在此打住,因为下面的文字不仅浪费您的时间,而且可能会引起您对我的误解。
1. 你一定会拍的糖水片
那么什么是糖水呢?顾名思义:好喝,会腻。
糖水片可以是人像
[图片]作者:李小蕾 ...
追求有多大,目标就应该有多远
-------------
本文只是希望能帮助一部分人突破瓶颈。
对于优秀的糖水摄影师来说,我绝无意冒犯,因为摄影需要你们。
可能有人会说,“ 我觉得我能拍糖水就足够了”。那么请在此打住,因为下面的文字不仅浪费您的时间,而且可能会引起您对我的误解。
1. 你一定会拍的糖水片
那么什么是糖水呢?顾名思义:好喝,会腻。
糖水片可以是人像
作者:李小蕾
可以是风景
作者:陈曦Stanley
也可以是纪实
作者:墨迹
总而言之,糖水就是那些画面好看,但是缺乏观念、思想上的表达或者注重形式而忽略内涵的照片。
譬如下面这张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的糖水
作者:李小蕾
不论是色彩还是反差,都特别养眼,模特也非常优秀,在当前的摄影潮流中,算是非常出色的人像作品。
还有这一张照片。
作者:牛牛很忙
牛牛很忙本身具备一定艺术素养和绘画功底。他拍摄的糖水人像同样优秀,基本具备了摄影中大部分流行元素:明亮通透的画面,好看的模特,大光圈,温和的色调,亲切的构图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
你在浏览这些糖水作品的时候,脑子里在想什么呢?
A. 如果给我这样的妹子,我也可以拍出来
B. 光圈、快门、iso参数是多少啊?
C. 怎么调小清新色调?
D. 我也想拍这样让妹子喜欢的片子
E. Prprprpr
对于这些问题,其实只要你愿意花几个月来钻研学习,然后想办法约到优质的模特,也能在同样的条件下达到类似效果的。这样的案例不少见了。所以你理当对此充满信心。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达到类似效果,因为优秀的糖水摄影师所具备的色感,视角以及基本功可能是常人难以达到的,这也是他们出类拔萃之处)
然而糖水片作为摄影圈的流行音乐,生命力都相对比较短暂。譬如说让我们来看看十年前(2006年)国内优秀的糖水作品是什么样的吧。
作者:herro
以当时的眼光来看,这一定是一幅非常出色的糖水(发表在蜂鸟人像精华区),使用了一些有趣的前期后期的技巧。然而十年过去了,你还会觉得它和当年一样光彩夺目么?
(此处绝无贬低图片作者水准之意)
糖水就是这样,谁都可以泡糖水,但时间会冲淡它的甜味。
2. 你不一定会拍的大片
或许有一天,你无意间看到了下面这张一点儿也不甜的图。
作者:Peppe Tambè
不经意间,你产生了新的思考:
A. 这张图真有趣,它想表达什么?
B. 虽然不明白含义,但我还想了解更多
C. 它激发了我的灵感
D. 它跟我想的一模一样!
E. Prprprpr
然而,不论你的选择如何,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也不论摄影和后期技术如何发展,这张照片里面所包含的观念和对观众的提问永远会在不同时期的观众身上引起思考或共鸣,而每个时代的观众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其产生新的理解。(但如果两道题都选了E,那么可能你真的需要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女朋友了)
对比一下两组由不同画面引发的问题吧,我想大家也不难发现,艺术能够激发观众的潜能和探索欲望,而糖水只能让人关注表面现象。
很遗憾地说,糖水在摄影的历史中很难有一席之地。
3. 你缺的不是技术
(我最近越来越不愿意写技术类的教程了,原因也是如此)
阻隔你和大片之间的瓶颈到底是什么呢?这里不妨从一个大家熟悉的现象谈起:
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摄影师,擅长拍摄某一种风格也仅擅长这一风格,倘若换了题材或者领域就立刻水准大跌。
这种现象在人像摄影领域非常常见,大概因为人像是最容易上手的了,熟练几个场景、几个构图,再套几个万用预设,片子都不会差到哪去。尤其是几个胶片预设,顿时让你的照片逼格大增。然后突然有一天想换题材了,拍风景了,扫街了,静物了,那么发出来的图可能会让人大跌眼镜。
然而这恐怕是摄影师最糟糕的起步方式了。很多人满足于此,止步于此,也就终结于此。
因为这种速成的摄影师,缺的可能不是技术,而是审美。
----------
审美不一定是与生俱来的某种天赋,而更多是在后天形成的对“优”“劣”的一种评价系统。对某一领域了解越全面,那么这个人对该领域的审美水平也会相应的更高。
----------
就像男人分不清各种小裙子之间有啥区别,女人分不清不同车之间有啥区别一样的道理。我们无法正确评价自己不了解的东西。
所以,你需要全面的知识来提升审美。(这个观点不一定全面,但是肯定错不了)
譬如说,大家都知道海螺壳人像拍的好。
作者:海螺壳
但是他的纪实绝对不弱
作者:海螺壳
可能我们很难要求每个人都精通各个领域的创作,但是一个具有一定审美水平的摄影师,也就有了一套全面的评价体系,也会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也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该怎么学。那么再重复那句老话:
技术决定下限,
审美决定上限。
技术可以有限地提升照片的效果,但是审美决定了照片的高度。
你可以用一大堆技术拍出(拼凑)一个笑话:
迷之洪水
迷之土里钻出个自带光晕的肌肉裸男
也可以用最基本的手法拍出一个经典:
作者:SassyAssLilBich
4. 从糖水到大片,你需要做什么?
倘若你已经察觉到自己的瓶颈期了,或许更让你困惑的是“如何突破?”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自己。
不管用什么方式创作,摄影师永远是在讲“自己的故事”,摄影和许多其他形式的艺术一样,创作过程往往是一个自我认识和发掘的过程。
作者:Austin!
尝试着问自己“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现阶段的困难是什么?”“你有什么希望?”“你有什么疑惑?”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作为你创作的基调和情绪,你也可以通过拍摄来寻找答案或提出疑问。
例如,笔者拍摄的情绪永远是“安静”和“矛盾”,因为笔者就是一个喜欢安安静静地纠结问题的人。
作者:Terry-F
又例如,我会尝试将我对生活环境的态度代入作品:一望无际的城市,坏天气,密集的建筑,构成了城市在我心中的印象,站得高却看不远。破碎成鸟群逃离城市的概念源自一个我所期望的解决方法,一个无奈并且绝望的解决方法。(鸟儿在我的想法里,并不代表自由或者希望,而往往是象征了囚禁、绝望或者反衬孤独)
作者:Terry-F
而这些思考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去尝试,都可以做到。
其次, 我们需要睁开眼睛看世界
一个人的世界是非常狭窄的。我们生活的小圈子能给我们提供的知识也非常有限。
千万不要拘泥于自己喜欢的那几张照片、几种风格,广泛阅读和浏览才能提升你对摄影的认识。
对于那些看过很多图,读过很多书之后还是很狭隘很迂腐,那么建议找名医杨斯顿来为他们治疗一下,疏通一下筋脉就完美了。
再次,你需要有能力去向别人学习
很多年前,我认识的一个前辈,学英语练听力的时候非常刻苦,走到哪都带着复读机。吃饭的时候在听,散步的时候在听,上厕所的时候在听,洗衣服的时候都在听。后来听了一年多,听力考的一塌糊涂。我问她你听了那么多,都听得懂么?她说,都听不懂。
和练习听力一个道理,如果看了很多图,但没动脑子,也是白搭。
那么这里就让我们来试着思考一下前文使用的一张图例吧:
从画面上而言。模特的目光格外犀利,这一感觉不仅是依赖妆面,光影造型以及模特本身的素质达成的,而且挡在嘴巴前面的蝴蝶也同时挡住了人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于是所有情感都转移到眼睛,由此传递给观众。增加了蝴蝶,其实是为了减少干扰。形式上的“失语”转化为情感上更深的沟通。
除了形式上对拍摄手法的分析以外,更重要的是对其内涵的思索。
此时不妨让我们再来看另一幅作品:
作者:Nicole Wells
这两幅作品的名字都是“Silence”(无声)。两者都是人物肖像;都用某种方法让人物的嘴变得不可见,进而传达出“无声”的主题。
那么作业来啦:
请问两者对“无声”的理解有何不同?演绎手法有何不同?对你产生的触动有何不同?
思考和自我提问是最好的学习和欣赏作品的方法。也可以将类似的风格、题材以及创作手法的作品归类比较,这样也会有新的收获。对上面的问题,心里给自己一个答案就好,我也不想用我的理解来误导大家。但是建议大家在看到其他优质作品的时候,也和自己玩一玩这个自问自答的游戏。
可能一开始,你会觉得提问和回答都很困难,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练习,相信你会将这些过程变成条件反射,欣赏水平也就相应地提高了。至少,看了这么多好照片和坏照片之后,我们的发问不再是“妹子好看与否?”“拍摄参数多少?”“后期怎么调色?”这样的问题了。
当你的积累足够多的时候,你就逐渐能够将经常拍摄的题材或者内容赋予意义。例如有很多摄影师拍摄爬楼的图片,但大多数都停留在“装逼”“好看”这个层面,而blackstation这一张就成功地让人物和城市产生了沟通,进而讲述了故事。这也是摄影师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很好的案例。
作者:BlackStation
所以让我们静下心来,借此机会多看一些大片吧。
作者:Magdalena Russocka
作者:Faizal Besari
作者:Bettina Tautzenberger
作者:Daniel Alonso
正是这样的作品才能直击心灵,生命力也更强。人物好看与否,画面明亮与否等等这些流行元素对它来说并不重要,潮流也无法动摇它的价值。这个价值不仅仅是照片的,也是摄影师的价值。
或许你现在就面临一个选择了:是拍一卡车的糖水,随后被时代淘汰,还是努力去追求更高的价值呢?
不要让色彩断层毁了你的照片
色彩断层在人像拍摄和风光后期中都经常发生,明明应该细腻的渐变过渡,却变成了一块一块的奇怪色带,简直让人崩溃。
本文将谈谈色彩断层的成因,以及如何尽量避免、甚至修复它们。
1. 什么是色彩断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下图这种情况,本该很干净的蓝色天空,却断裂成了一层层的色彩带。
[图片]
这种现象我们把它称为色彩断层(色彩带,color banding),多发生在纯净的渐变物体中,比如黄昏天空,棚拍背景,光线投影等等。
色彩断层的原因,是图像的色彩深度不足以表现微小的渐变,因此本该平滑的渐变变成了下图般一块...
色彩断层在人像拍摄和风光后期中都经常发生,明明应该细腻的渐变过渡,却变成了一块一块的奇怪色带,简直让人崩溃。
本文将谈谈色彩断层的成因,以及如何尽量避免、甚至修复它们。
1. 什么是色彩断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下图这种情况,本该很干净的蓝色天空,却断裂成了一层层的色彩带。
这种现象我们把它称为色彩断层(色彩带,color banding),多发生在纯净的渐变物体中,比如黄昏天空,棚拍背景,光线投影等等。
色彩断层的原因,是图像的色彩深度不足以表现微小的渐变,因此本该平滑的渐变变成了下图般一块一块的断层。
打个比方,本来平滑的渐变应该是
0,0.25,0.5,0.75,1,1.25,1.5,1.75,2,2.25,2.5。。。
但是由于图像色深不够,导致小数无法显示出来,所以上面一串数字就成了
0,0,0,0,1,1,1,1,2,2,2。。。
色彩断层有时在小图中还不明显。
但是在大图中它就会变得特别引人注目。打印过程更会突出这种色彩断层现象,毁掉一张摄影作品。
为了更好的观察色彩断层现象,我们一般会建立一个solar curve观察曲线。这种曲线长得很像正弦函数,可以夸张的突出局部变化,让摄影师发现很多不容易观察到的瑕疵。
比如这张图片建立正弦观察曲线后,就突显出了好几个很难察觉的脏点。
正弦观察曲线下的照片天空,渐变断裂的情况非常明显。
2. 如何尽量避免色彩断层
上面提到过,色彩断层的成因主要是图像色彩深度不够。色深越低的图像,原始信息越少的图像,比如8位的JPEG,运算时越容易出现断裂的渐变带。
因此我们前期应当尽量使用无压缩或者无损压缩的raw格式拍摄。光比很大的时候,尽量包围曝光再后期合成,而不是单张高光-100。
后期处理时,能在ACR、Lightroom等Raw处理器中进行的调整,就不要推迟到Photoshop中再操作,尽量利用raw文件的强大信息量。
Raw处理器进入PS时,使用16位的色彩深度。在ACR中,你只需要点击界面最下面的一栏字,然后在弹出的设置面板中,把色彩深度调整为“16位/通道”。
这样我们在从ACR进入PS的过程中,raw文件会被转化为16位的图像,标题栏最后会显示“RGB/16”,而不是8位图像的“RGB/8”。
在raw文件和16位图像中操作,可以大大减缓色彩断层的发生,却也无法完全避免。有的时候后期压暗提亮、HSL调整、降噪等操作,无可避免的还是会产生断层,只有再用其他的办法修复了。
3. 如何修复色彩断层
图像领域我们可以用仿色(Dithering)的办法来掩盖色彩断层。
所谓仿色就是仿造颜色,主要目的是用较少的颜色,来表达较丰富的色彩过渡。仿色使渐变中的各种颜色不再是一个个生硬的色块,而是互为交融渗透,这样在人眼的整体视觉效果中就会形成平滑、自然的过渡,就像是自然条件下人看到的颜色一样(百度百科)。
比如上面的渐变,右边的图像和左边一样,都只使用了4种颜色。但左边各个颜色间边界分明,过渡断层就很明显。右边由于我们在过渡带把几种颜色混合在了一起,视觉上看起来就平滑多了。
那么我们如何在Photoshop中模拟仿色运算呢?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仿色过渡中的一个个小颗粒,是不是有点像摄影师们的一位老朋友?
没错,那就是噪点!
所以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要解决色彩断层问题,我们只需要往照片中相应的区域,加入颗粒噪点就行了。
模拟仿色的加噪方式有很多。包括“滤镜 - 杂色 - 添加杂色”、“滤镜 - 滤镜库 - 喷溅”,“滤镜 - Camera Raw滤镜 - 颗粒”等等。我比较喜欢用最后一种方法。
首先按住Ctrl+Alt+Shift+E(苹果键盘Command+Option+Shift+E)盖印可见图层,然后打开“滤镜 - Camera Raw滤镜”。
打开第七个面板 - “效果”面板,找到“颗粒”一栏,往右拖动“数量”滑块。拖动时密切注意图像,你会发现照片中颗粒越来越多,慢慢的色彩断层就几乎消失了。这张图像,我的增加颗粒数量大概在20左右。
点击完成后放大图片,你会发现原来干净的天空中多了很多颗粒。
不过好在色彩断层几乎看不见了,即便在正弦观察曲线下,天空过渡也很平滑。
当然天空中的颗粒感太突兀了一点,我又打开“滤镜 - Camera Raw滤镜”,然后在第三个细节面板中,增加“减少杂色 - 明亮度”滑块的值到60,让照片中的颗粒不要太明显。(这步并不是要消除颗粒,否则我们的色彩断层又会回来了,而是让颗粒更好的融合在天空中,不要太明显。)
完成之后的效果(观察曲线下)。左边是处理前的断层天空,右边是处理后,过渡看起来平滑多了。
最后一步,建立蒙版,让刚刚的操作只作用在有色彩断层的天空上,而不影响地面的细节。
再来对比一下处理前。
处理后:
下面是另外一张类似的照片。
添加颗粒前的天空(观察曲线下),断层惨不忍睹。
添加颗粒之后(观察曲线下),过渡看起来自然多了。
添加颗粒处理之后,天空反而看起来干净细腻了。
总结
1. 后期处理时,天空、背景等渐变区域很容易出现色彩断层现象。
2. 使用Raw格式拍摄,尽量在Raw处理器中修图,以及使用16位色深,可以延缓色彩断层的发生。
3. 我们可以用Camera Raw滤镜-添加颗粒的办法,后期掩盖住色彩断层。
欢迎关注@Thomas看看世界,每个周日,学会一个摄影技能。
星辰
很久没上LOFTER了,发一波星星,希望大家喜欢。 @扫街菜 @喜之狼·LoFoTo @纸猫巾 @coolman327
星辰
很久没上LOFTER了,发一波星星,希望大家喜欢。 @扫街菜 @喜之狼·LoFoTo @纸猫巾 @coolman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