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erno------From Hell ——读丹•布朗
作为一个从不听他人建议的人,对于书或是音乐或是电影都相当自我,从来不会因为别人的几句话而去喜欢或者不喜欢某一件事物某一个存在。有时候会想这种固执会使得自己错过不少有趣的东西吧,但静下来一想通过自己找寻而后遇上的欣喜的事物喜爱的感觉大概会维持的更长久一些,至少现在看来是这样。
布朗亦是被我不小心碰上并且喜欢上的存在之一,他是畅销书作家,每次出一本新书都能在全世界引起轰动,而且与轰动相伴随着的也有巨大的争议,不过从不把旁人评价当回事的他依然坚持故我,将“兰登”系列维系到了第四部。
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这与我喜欢他全无关联,真要概括起来大约就是简单几个字:书有趣罢了。
同大...
作为一个从不听他人建议的人,对于书或是音乐或是电影都相当自我,从来不会因为别人的几句话而去喜欢或者不喜欢某一件事物某一个存在。有时候会想这种固执会使得自己错过不少有趣的东西吧,但静下来一想通过自己找寻而后遇上的欣喜的事物喜爱的感觉大概会维持的更长久一些,至少现在看来是这样。
布朗亦是被我不小心碰上并且喜欢上的存在之一,他是畅销书作家,每次出一本新书都能在全世界引起轰动,而且与轰动相伴随着的也有巨大的争议,不过从不把旁人评价当回事的他依然坚持故我,将“兰登”系列维系到了第四部。
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这与我喜欢他全无关联,真要概括起来大约就是简单几个字:书有趣罢了。
同大多数人一样,知道他是因为《达芬奇密码》这本叫他红的一塌糊涂的书,好笑的是不关注评论和简介的我又一次不知道很火的事实,感兴趣并且下手买下这本封面别致的书不过是因为名字有趣罢了。达芬奇?谁不感兴趣,盯着蒙娜丽莎那个不知是感动还是戏谑的笑看久了买书的决定便做下了,简单的很。宗教争斗、卢浮宫、达芬奇、蒙娜丽莎和岩间圣母,一环扣一环的密码,它几乎包含让我着迷的每个元素,所以在阅毕后的唯一想法便是要看布朗其他的书。从尚不成熟的《骗局》和《数字城堡》,再到同是兰登系列的《天使与魔鬼》和《失落的秘符》,没有任何遗漏。说不成熟,并不是说布朗那时幼稚不懂得怎样去写故事,只是两本书都有些生不逢时再对比超强人气的兰登显得有些薄弱,事实上从放弃出唱片到惆怅的选择蹲在家里写作,他能做到这样已是非常了不起。
好吧我在爱屋及乌,要表达的重点只是:布朗这个人,真的很会讲故事。用一个朋友的话说他能够把编出来的“事实”用陈述“史实”的口吻讲出来,然后叫人产出一种事实便是如此的错觉并且愿意相信对那些用以反驳的字句嗤之以鼻。
能把故事说到这地步,着实叫人佩服。
2006~2014,这一定创下了我专情的纪录,当然尚不是END,兰登系列必然会追到最后一部,只要他还没写烦的话。
《地狱》到手前不久刚好将秘符又看了一遍,隔得太久几乎不记得剧情,共济会的种种也差不多忘干净,看到结局那里又是一次震惊,好似自己之前并没有看过一样。这在我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也许是文字和电影不同的表现方式难于在人脑留下印象,又也许是书中包含的信息量太多实在无法记住。在书页中夹一张纸片,一边看一边做着记录,等到书看完纸片也能堆积好一堆,但是在发现将书和纸片一齐收走后也将记录的讯息忘光后我便不太爱做这件事了,效果不佳。奇怪的是把地狱看完,读完秘符时那种困惑也重新复出,very flesh,想无视都无法做到,沉淀了好几天总算明白过来:没印象是因为潜意识在拒绝留下印记,究其原因大约是对于那个结局那个解释不能够完全接受的缘故,作为一个读者,我是多任性。
秘符不能说叫我失望,只是有那么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很多人说布朗江郎才尽不会写东西了,也有人自我安慰说是达芬奇的标杆太高大家给的期望值过高所致。再一次体会过地狱带来的怅然若失之后有一点醒悟,也许布朗也在做着改变,结局这种大家都期待的东西是不是一定要成为一份清晰的蓝图,很多时候它可以很模糊,模糊到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做下定义。
如果这是一种写作方式的改变,我想我是易于接受的那一型,完美结局本身就是扯淡的东西。
在《地狱》中,又一次感受到这种改变,对比前几本兰登经常被逼上绝路命悬一线叫人紧张的透不过气,这本反而要平和的多。抱着每一本都有一个变态杀手的觉悟,看到短发帅气的女杀手顿时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正期待兰登被女人“欺负”一次不想没多久女杀手就那么轻易坠楼,这让我当机了好一阵,对于后面的剧情更是完全无法揣测。女杀手没有得到白化病虔诚宗教信徒那种叫人心疼的待遇,也没有像教皇的私生子那样在身下刻下烙印将一切罪责都推给兰登,更没有像浑身纹身的男人那般把自己作为最好的贡品献给上帝,地狱不同于之前,它不太能够找到套路。如果说是那个在开头便死去的生物学家在《地狱》中扮演变态这一角色的话,又似乎太牵强了些,毕竟他是全书最冷静的一个人,完全扯不上狂热。
放过变态这个点,地狱从头到尾都平静的出奇,我喜欢并且享受布朗通过兰登的嘴向我们一次又一次介绍但丁的《神曲》,好笑的是可怜的兰登这次似乎丢掉了记忆力超群这个point问老人家借了爱疯在网上搜索起了诗歌的内容。不知这是不是对“年纪大了记忆力减退”的嘲讽,对于这一点此时的我真是深有体会,以往看完一部电影连台词都能记住的本领似乎消失殆尽。当然,这只是我不负责任的吐槽,想要记下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的长诗《神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必说随意从中间挑出几句,就算记忆力超群不记得也在情理之中,背诵《逍遥游》时的痛苦这辈子都不会let it go.
也许正是因为叙事方式变得平淡,所以它的后劲……有点大,看完隔了好几天这会儿终于缓过神来。一开始觉得结局失落,想了几天才发觉,其实这样的结局再好不过,一本书看下来找不到正派反派没有偏爱也没有厌恶的角色,不得不说又是我最爱的型。
《地狱》中对于人口过剩问题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与讨论,其中不乏激进份子对于创造“机会”消除人类的言论,自然也不缺世界卫生组织对此的无奈。有人抱怨布朗最后没有给病毒一个明晰的解药,对于人口过剩问题更是没有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对此只能摊手笑笑:你逼他,他也不知道啊。
结局这么写一半是因为这样最合理,另一半布朗他的确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吧,毕竟这是贴近现实的小说而不是科幻万能的故事。
当然后面那点是我在说笑,为故事本身着想,解决方案根本就是不必要的东西。
最初看到书中的大反派想要人为引起一场席卷全球的瘟疫以减少过剩人口时有种目瞪口呆的感觉,也在心底忍不住替布朗擦了把汗:这种日本动画玩剩的梗拿来用真的没问题吗?中二病没治的男猪脚真的很讨人厌啊!你的睿智你的宗教你的艺术品位呢?内心嘶吼了好一阵也努力做着思想斗争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看下去,许是受了秘符的影响对于布朗的新作心里其实挺没底,开头如此心里就更加不安了。我想如果《地狱》还是按照他之前的套路来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再顺着密码慢慢化解,谜底揭开之前告诉我们那是一种多么危险的病毒沾染上的人几秒钟便致命然后兰登在最后关头阻止这件事发生,我一定会失望透顶。虽然是忠实粉丝,也会失望透顶,那样就未免……太无趣了。
事实证明布朗是高明的,他用一种看似无可奈何的方式结束了故事,也用这种平淡在每个人心里留下小小问题,我想许多人同我一样看到病毒已经肆虐全球的时候有一口气憋在心头出来的错觉。
不要总能力挽狂澜的男主,更不要除了肌肉和脸蛋之外空无一物的男主,自然我也不会接受遇到糟糕情境时慌乱的选择放弃的男主。
兰登做的很好,真的很好,就是比寻常人倒霉了些。
我一直觉得一篇文章不论篇幅长短如何,读完了留给人思索空间的都是值得存在的,哪怕是思索它有多糟糕多惹人厌恶都是有价值的,最害怕的便是从脑中匆匆掠过什么印记都没留,那对创作的人来说实在是悲哀的事。
之所以到现在为止没有给地狱苛责的字句正是因为它也许不如先前的那般紧张那般惹人膜拜,却是第一次做到了读完后引人思考这一点,我不再傻傻感慨为什么布朗这么博学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人这么多到底怎么办那个疯狂的人做法到底对不对上,这几乎让我自己吃惊起来。
其实每一个理智尚存的人都知道70亿人口的确超出了地球的负荷能力,也明白人口再继续增长下去地球撑不住是迟早的事,迁徙到外星球到目前为止还是大片里才能实现的事,要把地球上所有人都搬到另一个星球老实说也是一件没意义的事。所以许多人在心里期待人能够少一点就好了,如何少?自然是死亡。人在天灾面前的无奈近几年可谓是深有体会,但也不会有人真的傻到期待天灾降临,于是才有了文中的想要通过创造瘟疫消灭过剩人口的案例。布朗在书中提过,从理论上讲他做的没有错,但我们之所以会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反对无非是这么做太残忍太不人道罢了,况且谁也没有叫另一个死去的权力。风靡一时的漫画《死亡笔记》让我分外厌恶,归结起来理由无非是太不拿人命当回事,男主角甚至不拿自己的性命当回事,这种与我的价值观太过冲突的东西自然不会叫我信服,那更自然的人为创造瘟疫的方式也不会是我能接受的东西。
这个不行,那怎样会比较好呢?
自然消亡,虽然悲观,但听起来靠谱。
即便是在现在,种族主义者也依然在世人中占据很大份额,其中最突出的要属几十年前让世界陷入混乱的希特勒,觉得一个民族低级所以清除,好想说这是多么可笑的行为,太愚蠢所以他败的很快。书中创造病毒的人乍一看与希特勒相似,静下心来后又发觉他们其实完全不同,至少生命在他眼里是平等的,让所有人都感染上会不会显现出来看天,是不是也算是有良知的决定呢?罢了,从道义上来讲,对这人用良知这词是不太合适了,但也许,我并不能完全反对他。
这或许也是我性格里比较糟糕的部分。
人们对待没有影响到自身的事物习惯性摆出事不关己的态度,说一些看似公道其实全无意义的话,所谓的上帝视角。一旦事情同自己有着牵扯,或是影响利益或者伤及身体安全本身又变得无法走出带入,完全不能够冷静下来好好分析解决问题。这是人性使然,爱憎分明喜怒不定也是作为人活着的乐趣之所在,但仔细一想冷静本身没有过错。
所以不忙的时候,为自己思考一下吧。
最后要吐槽的是,虽然说是译制版本请了台湾著名的画家设计了封面,但不论是对比先前的还是这次的欧美版本真的好丑。
所以全套美版是不得不拿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