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兵法》新解之《计篇》
[图片]
[图片]
[图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本次《计篇》新解的最大亮点在于分段,结合北京大学教授宫玉振老师的讲解:实力×智慧=胜利(战争)!本篇分为四段是最为合理的,第一段和第四段没有争议,关键在于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分界点在哪里?“五事”中“将”排第四位,“七计”中“将”排第二位,所以第三段的主题必然是“将”!“将听吾计”中的“将”就是“五事七计”中的将,是名词,而不是目前市面上注解《孙子兵法》所有书籍中讲到的助词!第三段后面部分详细讲述的“势”和“诡道”的实施者都是由“将”来完成的!只有这样分段才是正确的,才能真正读得懂《孙子兵法》!
新解《计篇》的第二大亮点在于如何理解“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操注解为“将宜五德备也”;张预注解为“五德皆备,然后可以为大将”。新解的亮点在于此处应该理解为“五能”而不是“五德”,曹操和张预的注解都是错的!因为在本篇第二段的“七计”当中已有“将孰有能?”,而不是“将孰有德”?所以“五能”才是正确的!曹操等人的错误在于没有结合前面“将孰有能”来注解,他们犯错误是必然的!还有我们可以结合宋代诗人梅尧臣的注解“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从中也可以肯定“将有五能”才是正确的!
新解《计篇》的第三大亮点在于如何理解“兵者,诡道也”?曹操注解为:“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张预注解为“用兵虽本于仁义,然其取胜必在诡诈”。“诡道”被理解为“诡诈”其实也是错误的!“兵者,奇胜之道也”才是准确的理解!结合后面《势篇》中的“以奇胜”和《军争篇》中的“兵以诈立”可知,“诈立”也是“奇”的具体措施,“奇”其实就“将有五能”中排首位“智”的体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兵者,智胜之道也”!只有这样理解,《孙子兵法》的精髓才能读懂并运用之。
食材:
新鲜松茸750-1000克,牛排300克,橄榄油60克,盐、黑胡椒粉适量,蒜末30克。
亮点:
摄入膳食纤维25-30 g/日,用膳食纤维的饱腹感KO饥饿感!
烹饪方法:
1、用专业蘑菇刀清洁松茸,用厨师刀将松茸切片待用。
2、将300克牛排撒上盐,用手轻轻按摩后放置5-10分钟。
3、将橄榄油倒入锅中加热至冒烟......
食材:
新鲜松茸750-1000克,牛排300克,橄榄油60克,盐、黑胡椒粉适量,蒜末30克。
亮点:
摄入膳食纤维25-30 g/日,用膳食纤维的饱腹感KO饥饿感!
烹饪方法:
1、用专业蘑菇刀清洁松茸,用厨师刀将松茸切片待用。
2、将300克牛排撒上盐,用手轻轻按摩后放置5-10分钟。
3、将橄榄油倒入锅中加热至冒烟后,放入牛排两面煎出美拉德反应(棕楬色)后,将牛排放入餐盘,撒上黑胡椒粉后待食用。
4、将松茸片放入平底锅中双面煎熟,关火后放入蒜末并混合均匀,3分钟后将松茸片装盘并撒上胡椒粉,搭配牛排即可食用。
《整蛊专家》与《孙子兵法》(一)
[图片]
《整蛊专家》是1991年在香港上映的,由王晶编导,周星驰、刘德华、关之琳、邱淑贞、吴孟达主演的一部爱情喜剧电影。电影讲述了“玉树临风的整蛊专家”古晶(周星驰饰)假扮车文晶,整蛊同父异母的哥哥车文杰(刘德华饰)和他的女朋友程乐儿(关之琳饰)先分手,再复回订婚的恋爱喜剧电影。这部精彩的电影,可谓是完美地验证了《孙子兵法》之《用间篇》的精髓。《整蛊专家》中的古晶(周星驰饰)先以车文晶为名潜入车文杰(刘德华饰)家中后,成为《用间篇》中的“反间”,先成功离间了车文杰(刘德华饰)和程乐儿(关之琳饰)这对恋爱男女;后在Banana(邱淑贞饰)施展“美人计”成功策反后,再......
《整蛊专家》是1991年在香港上映的,由王晶编导,周星驰、刘德华、关之琳、邱淑贞、吴孟达主演的一部爱情喜剧电影。电影讲述了“玉树临风的整蛊专家”古晶(周星驰饰)假扮车文晶,整蛊同父异母的哥哥车文杰(刘德华饰)和他的女朋友程乐儿(关之琳饰)先分手,再复回订婚的恋爱喜剧电影。这部精彩的电影,可谓是完美地验证了《孙子兵法》之《用间篇》的精髓。《整蛊专家》中的古晶(周星驰饰)先以车文晶为名潜入车文杰(刘德华饰)家中后,成为《用间篇》中的“反间”,先成功离间了车文杰(刘德华饰)和程乐儿(关之琳饰)这对恋爱男女;后在Banana(邱淑贞饰)施展“美人计”成功策反后,再次联手车文杰(刘德华饰)赶走金默基(李子雄饰),各自抱得美人归的精彩情节。“玉树临风的整蛊专家”古晶(周星驰饰),完全可以媲美由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所主演的风靡全世界的《007》系列电影。
“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玉树临风的整蛊专家”古晶就是金默基(李子雄饰)选中的“上智为间者”。在《整蛊专家》电影开场,古晶(周星驰饰)在收取80万元整蛊费后,成功将“想要离婚,但又不想分家产给老婆”的朱生(成奎安饰),整蛊成了一个精神病人而被送入精神病院的精彩镜头,就是告诉大家“玉树临风的整蛊专家”古晶(周星驰饰)是属于“上智”者,是成为“反间”的优秀人才。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玉树临风的整蛊专家”古晶(周星驰饰)在接到金默基(李子雄饰)的整蛊业务之后,对车文杰(刘德华饰)的身边人都进行了深入了解,包括其父车亲仁(吴孟达饰),其女友程乐儿(关之琳饰),其好友沙漠超(王晶饰)和Banana(邱淑贞饰)等。古晶(周星驰饰)最后选择了从“处处留情”的车亲仁(吴孟达饰)下手,以车文晶为名,假扮是车亲仁(吴孟达饰)的私生子认亲成功打入敌营,这为后续成功离间车文杰(刘德华饰)和程乐儿(关之琳饰)埋下了伏笔。
电影中“滴血认亲”的镜头堪称经典。在车文晶(周星驰饰)进入到车文杰(刘德华饰)家中后,车文杰(刘德华饰)怀疑车文晶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与其父车亲仁(吴孟达饰)商议后决定进行“滴血认亲”。在追杀乌蝇的过程中,车文晶(周星驰饰)用早已准备好的O型血藏在头巾里,从而蒙混过关并得到了车文杰父子的完全信任。“滴血认亲”的精彩戏码在3年之后的《九品芝麻官》中也再次得到了应用!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车文晶(周星驰饰)是被车文杰(刘德华饰)和程乐儿(关之琳饰)的好友Banana(邱淑贞饰)发现他是“反间”的。Banana(邱淑贞饰)在车文晶(周星驰饰)的办公室里先进了拳打脚踢,再施展“美人计”成功策反车文晶(周星驰饰)。Banana(邱淑贞饰)正是运用了“因而利之,导而舍之”策略让车文晶(周星驰饰)加入反金默基(李子雄饰)的阵营,为后来车文杰(刘德华饰)和程乐儿(关之琳饰)成为“好一对狗男女”“好一对奸夫淫妇”埋下了伏笔。
电影大结局是以车文杰(刘德华饰),车文晶(周星驰饰),车亲仁(吴孟达饰),Banana(邱淑贞饰)和沙漠超(王晶饰)组成一个“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的阵营,对决由金默基(李子雄饰)和整蛊之霸(程东饰)组成的利益团队,两个团队一起去争取程乐儿(关之琳饰)的最后芳心。车文杰(刘德华饰)最终抱得程乐儿(关之琳饰)“美人归”的根本原因何在?根本原因在于《孙子兵法》中决定胜败的“道”在车文杰(刘德华饰)一边。即车文杰(刘德华饰)与程乐儿(关之琳饰)之间是两情相悦的真爱,而金默基(李子雄饰)追求程乐儿(关之琳饰)更多只是基于利益上的诉求。这一点可以从金默基(李子雄饰)骋请古晶(周星驰饰)故意搅黄日本吉村集团的11.8亿元的业务可以看出来。
(未完待续)
《孙子兵法》与《破坏之王》(二)
[图片]
何金银(周星驰饰)先后战胜两个强大的情敌,证明了对付情敌完全适用《孙子兵法》中“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俗语中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应该修正为“狭路相逢智者胜”。
“精英之花”阿丽(钟丽缇饰)不喜欢好勇斗狠的柔道部主将黑熊(郑祖饰),也拒绝了狂妄自大的空手道部主将断水流大师兄(林国斌饰),最后选择了外卖小子何金银(周星驰饰)的原因......
何金银(周星驰饰)先后战胜两个强大的情敌,证明了对付情敌完全适用《孙子兵法》中“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俗语中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应该修正为“狭路相逢智者胜”。
“精英之花”阿丽(钟丽缇饰)不喜欢好勇斗狠的柔道部主将黑熊(郑祖饰),也拒绝了狂妄自大的空手道部主将断水流大师兄(林国斌饰),最后选择了外卖小子何金银(周星驰饰)的原因何在??原因在于何金银(周星驰饰)具备了《孙子兵法》中的“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五种能力。而柔道部主将黑熊(郑祖饰)输在“智”和“仁”不足,空手道主将断水流大师兄(林国斌饰)输在“信”和“勇”不足。
谈恋爱又称为“男女朋友之间的战争”,何金银(周星驰饰)和“精英之花”阿丽(钟丽缇饰)的恋爱过程也是一波三折。何金银(周星驰饰)追求阿丽(钟丽缇饰)的恋爱战争前后也经历了8次交手,何金银(周星驰饰)从第一次交手时的一个“懦夫”,到第八次交手时蜕变成了一个“为了女孩子连死都不怕”的“英雄”,这应该就是爱情的魔力吧!
何金银(周星驰饰)与阿丽(钟丽缇饰)的第一次美丽的相遇是以阿丽(钟丽缇饰)的两个香吻开始的,何金银(周星驰饰)鼓起勇气第一次追求阿丽,是将两张张学友演唱会的门票藏在鸡蛋三明治中,他没料到阿丽(钟丽缇饰)不喜欢吃鸡蛋,所以鸡蛋三明治就送不出去。第二次交手是他们相约一起去看张学友的演唱会而见面时,何金银(周星驰饰)送了一个咖啡猫的公仔给阿丽(钟丽缇饰),这份礼物阿丽(钟丽缇饰)是欣然接受。谁知道柔道部主将黑熊(郑祖饰)半路杀出,被米田共激怒之后,好勇斗狠的本性被激发,挥拳打向何金银(周星驰饰)面部,却最后打得阿丽(钟丽缇饰)“飞了九尺多高,还空中转体720度”后落地;第二次交手因为黑熊(郑祖饰)的搅局结束。第三次交手是何金银(周星驰饰)爬到路灯杆上向阿丽(钟丽缇饰)道歉的镜头,阿丽(钟丽缇饰)直截了当告诉何金银(周星驰饰),她不喜欢懦夫而拒绝了他,并返还了何金银(周星驰饰)送出去的咖啡猫公仔。两人的前三次交锋以何金银(周星驰饰)惨败收场。
何金银(周星驰饰)与阿丽(钟丽缇饰)的第六次交手是空手道断水流大师兄(林国斌饰)出场的时候,何金银(周星驰饰)因为自卑心理而不敢告诉他就是救阿丽(钟丽缇饰)的“蒙面咖啡猫”,阿丽(钟丽缇饰)却误以为断水流大师兄(林国斌饰)是她的救命恩人“蒙面咖啡猫”,何金银(周星驰饰)最强大的情敌现身了。这次交手,何金银(周星驰饰)不仅没有了女朋友,还被篾称为“垃圾”。第七次交手是在“欢天喜地擂台夜”的新闻发布会上,当断水流大师兄(林国斌饰)和阿丽(钟丽缇饰)一起郎情妾意高唱歌曲《情花开》,断水流大师兄(林国斌饰)向阿丽(钟丽缇饰)奉上订婚戒指之时,何金银(周星驰饰)气得“七窍流血”,陷入“死地”,只好无奈向阿丽(钟丽缇饰)坦承他才是“蒙面咖啡猫”,断水流大师兄(林国斌饰)不是一个诚实的人。阿丽(钟丽缇饰)在疑惑中拒绝了断水流大师兄(林国斌饰)的求婚戒指。第八次交手是《破坏之王》这部电影的最高潮,何金银(周星驰饰)在阿丽(钟丽缇饰)的注视下,既以一招“无敌幸运轮”击败了死敌断水流大师兄(林国斌饰),又在阿丽(钟丽缇饰)面前身体力行证明了他才是“蒙面咖啡猫”。阿丽(钟丽缇饰)再见到“蒙面咖啡猫”的真面目,欣喜地先亲一下再说了。何金银(周星驰饰)先被拒绝,后舍命奋斗,最终成功抱得美人归。
何金银(周星驰饰)追求阿丽(钟丽缇饰)并恋爱成功在于他做到了“知彼知己”;他能够先后战胜两个强大的情敌--柔道部主将黑熊(郑祖饰)和空手道断水流大师兄(林国斌饰),在于他做到了“以奇胜”。知彼知己,正合奇胜,这正是《孙子兵法》的神奇疗效!
《孙子兵法》与赤壁之战
[图片]
赤壁之战是在公元208年,是孙权和刘备的5万联军在长江流域的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打败曹操20万大军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战争。赤壁之战为魏蜀吴之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公元208年9月,曹操率二十万大军从江陵顺长江而东下。孙权命周瑜领军三万,会合驻樊口的刘备军一起逆长江水西进至夏口,孙刘联军与曹军相遇在赤壁。当时曹军已染疾病,初一交战,...
赤壁之战是在公元208年,是孙权和刘备的5万联军在长江流域的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打败曹操20万大军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战争。赤壁之战为魏蜀吴之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公元208年9月,曹操率二十万大军从江陵顺长江而东下。孙权命周瑜领军三万,会合驻樊口的刘备军一起逆长江水西进至夏口,孙刘联军与曹军相遇在赤壁。当时曹军已染疾病,初一交战,曹军败退,退驻于长江北岸的乌林一带,周瑜领军驻守在长江南岸,两军隔江对峙。周瑜利用曹操的骄傲轻敌,接纳了黄盖的建议采用火攻。黄盖诈降,亲自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向长江北岸前进至离曹军军营一公里之处时,十船一齐点火,借助强劲的东南风,大火径直扑向曹军军营,延烧至长江岸上的曹军大营,烧死烧伤曹军无数,曹军大败,曹操只好下令撤军回北方。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灵活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用间篇》《火攻篇》等之精髓,知彼知己,正合奇胜,其取胜势在必然!而作为熟读《孙子兵法》的曹操,却败得一塌涂地,又是什么原因呢?仔细研读《孙子兵法》后发现,曹操在与周瑜的斗智斗勇中,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贻,赤壁之战的失败也是必然!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这是曹操的错误之一。曹操挥军南下,樊城刘琮投降,再在长坂坡击败刘备军队之后,曹操没有命令大军紧追刘备,往东至汉津,沿汉水追击刘备到樊口。反而却挥军南下江陵,顺长江东下至赤壁会战。沿长江东下真是山高水长,明显贻误了战机!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这是曹操的错误之二。曹操写信给孙权说:“最近,我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叛逆,军旗指向南方,刘琮降服。如今,我统领水军八十万人,将要与将军在吴地一道打猎。”这封劝降信,暴露了曹操恐吓孙权,想要早日退兵的想法!这也让周瑜知道曹操非常骄傲,非常轻敌,所以曹操骄兵必败!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这是曹操的错误之三,对黄盖的诈降,就是兵法中的“无约而请和”的经典操作,曹操应该知道是诈降可能性大,却没有遵循兵法中的“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如果曹操遵守了《孙子兵法》中《虚实篇》的规则,黄盖的诈降计划是不可能成功,火烧赤壁也将无法实现。
综上所言,周瑜遵守并灵活运用了《孙子兵法》,赤壁之战取胜是势所必然。曹操多次违背了《孙子兵法》,赤壁之战大败而归亦是必然。
《孙子兵法》与白衣渡江
[图片]
白衣渡江又叫江陵之战(现湖北荆州),发生在公元219年,蜀国大将关羽率兵北伐曹操的襄樊之战末期,东吴大将吕蒙偷袭荆州的一场军事行动。因为在渡江过程中,吕蒙让部下都扮作成商人的样子,所以这次战役被叫作“白衣渡江”。吕蒙成功渡江后,南郡守将傅士仁、糜芳先后投降。吕蒙进驻南郡,安抚关羽手下的士卒家属,并与陆逊配合,切断关羽归路,关羽败走麦城并被东吴擒获。吕蒙成功占领了荆州的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孙权的东吴和刘备的蜀囯之间的联盟也因此被打破,并引发了......
白衣渡江又叫江陵之战(现湖北荆州),发生在公元219年,蜀国大将关羽率兵北伐曹操的襄樊之战末期,东吴大将吕蒙偷袭荆州的一场军事行动。因为在渡江过程中,吕蒙让部下都扮作成商人的样子,所以这次战役被叫作“白衣渡江”。吕蒙成功渡江后,南郡守将傅士仁、糜芳先后投降。吕蒙进驻南郡,安抚关羽手下的士卒家属,并与陆逊配合,切断关羽归路,关羽败走麦城并被东吴擒获。吕蒙成功占领了荆州的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孙权的东吴和刘备的蜀囯之间的联盟也因此被打破,并引发了蜀吴之间的决战---夷陵之战。
在白衣渡江中,吕蒙灵活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虚实篇》《军争篇》之精髓,取胜理所当然。关羽没有遵循了《孙子兵法》中的相关原则,关羽失败身亡也是必然。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吕蒙在白衣渡江中使用了“伐谋”和“攻城”双管齐下的战略,针对关羽北伐曹操,一边必须全力以赴,一边却要分心防止吕蒙偷袭荆州之谋,吕蒙诈病离职,让陆逊代职,这招“伐谋”让关羽及时调走了荆州守军去北伐,荆州成了空城,“伐谍”成功!“攻城”过程中,吕蒙将军队伪装成商船,占领荆州和南郡后,又善待关羽及其部下的家属,这招“夺心”让关羽军心不稳,败走麦城势成必然。
“能而示之不能” “卑而骄之”在白衣渡江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关羽北伐襄樊战力吃紧之时,吕蒙完全能攻下荆州,吕蒙诈病离职回建业养病,就是“能而示之不能”的应用。陆逊上任后即写信给关羽,陆逊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 ,在书信中以卑下的言辞吹捧关羽,赞赏他的功德,表示自己对他的仰慕,并且表示绝不与关羽为敌。陆逊的“卑而骄之”让关羽半个身体埋进了土里。
“衢地则合交”,荆州在《孙子兵法》之《九地篇》中归属衢地,关羽应该奉行“吾将固其结”的战略,当关羽领军北伐曹操之时,关羽的失败已经不可逆转!“辞卑而益备者,进也”,关羽如果熟读《孙子兵法》,应该能够识破陆逊的“卑而骄之”手法,但关羽不能识破是智慧不足。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威震华夏,关羽是个勇则足够,而智谋不足的将军,他碰上吕蒙和陆逊这样的对手是必败无疑的!
白衣渡江堪称偷袭战的典范,较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偷袭珍珠港”也毫不逊色!《孙子兵法》赞美为“兵学圣经”真乃实至名归!
《孙子兵法》与夷陵之战
[图片]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或者猇亭之战(Xiāotíng,今湖北宜都北),是221年7月 至 222年8月,蜀国刘备对东吴孙权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7月,刘备在益州称帝后,为夺回荆州,又可以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孙权求和不成后,一方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另一方面向曹魏称臣。陆逊观察发现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陆逊为吴军制定的战略是先暂时避开蜀军的锋......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或者猇亭之战(Xiāotíng,今湖北宜都北),是221年7月 至 222年8月,蜀国刘备对东吴孙权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7月,刘备在益州称帝后,为夺回荆州,又可以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孙权求和不成后,一方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另一方面向曹魏称臣。陆逊观察发现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陆逊为吴军制定的战略是先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蜀。陆逊率军与刘备在夷陵一带相持6个月后,在222年6月,陆逊在夷陵用火攻打败刘备大军,刘备只身败逃回蜀囯。夷陵之战的胜利是陆逊灵活运用《孙子兵法》的结果,而刘备的惨败,是刘备违背了《孙子兵法》的必然结果!
“强而避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这就是陆逊灵活运用《孙子兵法》中“避实击虚”战略的体现。陆逊发现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陆逊制定的战略是先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所以陆逊指挥吴军有序撤退,一直撤到了对吴军有利的夷陵地带并坚守。相持了6个月,以等待刘备军队的“虚”出现,刘备在战略相持中,因当时天气酷暑,热气逼人,刘备只好命令让军营驻扎在深山密林里,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刘备军队的“虚”已经出现,陆逊准备“击虚”---火攻即将到来…
“火攻有五,一曰火人…”刘备命令大军驻扎在深山密林中,为陆逊的火攻提供了条件。“发火有时,起火有日”,天气酷热和深山密林是火攻的必备条件,陆逊看到时机成熟后即命令吴军士兵们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火攻蜀军连营,顿时火势猛烈,蜀军兵众尽死,刘备乘夜突围逃入永安城(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东)。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当刘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之时,孙权遣使向刘备求和,刘备竞然拒绝了。看来刘备真的不懂兵法,孙权求和,正是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孙子“伐谋”而“全胜”的最高境界。刘备没有釆用最好的“伐谋”战略,却釆用了最差的“攻城”战略。可以说,刘备拒绝了唾手可得的胜利,他就离失败越来越近了…
夷陵在《地形》上属于“隘地”,在《九地》上归于“轻地”。“轻地则无止”是《孙子兵法》中的用兵法则。刘备命令蜀军将军营驻扎在夷陵一带的深山密林里,以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这是刘备非常致命的错误!按照兵法规则,刘备应该在夷陵“进不能进”的时候,及时主动撤回蜀国境内,以等待下一次进攻机会。蜀军停在夷陵不动,再次说明了刘备不懂《孙子兵法》,他领兵与陆逊对垒必败无疑!
在白衣渡江中,陆逊协助吕蒙已经黄莺初啼,展现了他部分的军事才能。而在夷陵之战,陆逊再次完整展现了他的全部的优秀的军事才能。陆逊对《孙子兵法》的灵活运用能力,远远超过了三国时期刘备、关羽等将领。从孙子视角观察,陆逊的胜利是必然的,刘备的失败是注定的。
孙正义没有读懂《孙子兵法》
[图片]
“ 孙孙兵法”
孙正义(Masayoshi Son),1957年出生于日本,1978年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
“ 孙孙兵法”
孙正义(Masayoshi Son),1957年出生于日本,1978年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1981年创建软件银行集团。现为软件银行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国际知名投资人。《福布斯》杂志称赞他是“日本最热门企业家”,全世界更多的人称赞他是将《孙子兵法》灵活运用于现代企业经营的最优秀的企业家。
孙正义说过“如果没有《孙子兵法》,就没有我孙正义”,他将《孙子兵法》创新应用于现代企业经营中,并独创了一套“孙孙兵法”:“一流攻守群,道天地将法,智信仁勇严,顶情略七斗,风林火山海”。他对《孙子兵法》的25字箴言,不符合“大道至简”的原则,也没有提炼出兵法的核心内容,说明他还没有真正读懂《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恩想是什么?笔者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发现,《孙子兵法》不仅仅在讲战争,它其实是讲关于人性的哲学。它的核心思想,用“大道至简”原则总结就是“知彼知己,正合奇胜”8字箴言!根本不是孙正义《孙孙兵法》中繁杂的25字箴言!这是证明孙正义没有读懂《孙子兵法》的最佳证据!
《孙子兵法》在军事领域可以理解为“将军是怎样练成的”;在商业竞争领域可以理解为“总裁是怎样练成的”。“道、天、地、将、法”中的“将”才是《孙子兵法》的关注重点,“将”的职责就是“知彼知己,正合奇胜”。这又恰好与“智、信、仁、勇、严”完美契合,“智”意味着“知彼知己”,更意味着“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胜”是《孙子兵法》的终极目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是《孙子兵法》取胜的最高境界。全胜的要素包括“道、天、地、将、法”,其中的“将”更需要“智、信、仁、勇、严”兼备。所以“知彼知己,正合奇胜”才是对《孙子兵法》最完美的概括!“孙孙兵法”的25字箴言中并没有最关键的“奇胜”。由此可以断定,“孙孙兵法”没有总结到《孙子兵法》的神髓!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在商业竞争领域即为“价格战”!作为自称熟读《孙子兵法》的孙正义,居然非常热衷于最低战略---“价格战”,真是匪夷所思!例如软银移动2006年在日本国内实行“疯狂的价格战”。软银移动在日本真正一战成名的,是孙正义在2006年10月23日发起的电信价格战,软银移动为应对24日即将实施的“携号转网”政策,孙正义领导的软银移动宣布实施大幅调低手机通话资费的“金计划”。还有他后续在2018年投资的Uber和在中国投资的滴滴打车,都掀起了行业内“价格战”的高潮!
堪称孙正义的“滑铁卢战役”,就是软银集团花104亿元投资的WeWork,这也是笔者最开始质疑孙正义号称熟读《孙子兵法》的原因。“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WeWork共享办公室就是为创业者提供共享办公空间。所谓的“共享办公”,其实就是办公室版本的“二房东”。最近几年的事实证实,孙正义投资WeWork已完全失败。作为创立“孙孙兵法”的孙正义,显然是没有牢牢记住老祖宗孙子的教诲!
“孙孙兵法”的理论和“价格战”等商业实践证明:孙正义是真的没有读懂《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与“索姆河地狱”
[图片]
“索姆河地狱”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索姆河战役(Battle of Somme)。是在1916年6月24日到11月18日,英法两国联军为了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的大规模进攻作战,战争以英法两国的作战计划宣告失败而结束。这场战争中双方伤亡共约134万人,其中英军45万余人,法军34万余人,德军54万余人;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惨烈的阵地战,因......
“索姆河地狱”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索姆河战役(Battle of Somme)。是在1916年6月24日到11月18日,英法两国联军为了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的大规模进攻作战,战争以英法两国的作战计划宣告失败而结束。这场战争中双方伤亡共约134万人,其中英军45万余人,法军34万余人,德军54万余人;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惨烈的阵地战,因其过于惨烈被世人称之为“索姆河地狱”。这场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其实就是人类没有遵循《孙子兵法》所造成的恶果!
索姆河战役可以说是在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理论指导下的军事行动之一,这本出版于1832年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等理论。《战争论》强调战争是“力量的对抗”“是歼灭”,而不是《孙子兵法》中战争是“智慧的较量”。《战争论》强调“以实击实”,而不是“避实击虚”!索姆河战役高达134万人的死伤就是“以实击实”所造成的惨案!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孙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告诫我们,战争是将军们智慧的较量,要“避实而击虚”,才能取得“兵不顿而利可全”。为什么要“避实而击虚”呢?春秋时代齐国国相管仲在《管子·制分》已经告诉我们:“攻坚则轫,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意思就是攻击敌人的“实”就容易受阻,就容易死伤惨重;而攻击敌人的“虚”呢,就能容易成功,可以取得“如以碫投卵”的神效。《孙子兵法》较之《战争论》,真是高下立判!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地狱”及随后的“凡尔登绞肉机”等,都是在《战争论》指导下的战斗结果,让参战的双方都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幸运的是,在其后不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优秀的将军们吸取了血的教训,灵活运用了《孙子兵法》的精髓,并取得了让世人震惊的胜利。同时也让《孙子兵法》的光芒闪耀全球。最著名的战例是艾森豪威尔将军在欧洲指挥的诺曼底登陆,麦克阿瑟将军在亚洲实施的“跳岛战术”,都无一例外取得了巨大成功,也都可以从这些经典战役中看到《孙子兵法》的精彩展现!
《孙子兵法》与“凡尔登绞肉机”
[图片]
“凡尔登绞肉机”是指发生在1916年2月21日到12月19日之间,是德国入侵法国的的著名的凡尔登战役(Battle of Verdun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以法国取得战略性胜利而结束。这场战争中法国参战兵力约114万人,法国死伤54.3万人;德国参战兵力约125万人,德国死伤43.4万人。这场战争伤亡共计约98万人,仅次于“索姆河地狱”的134万人,故又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凡尔登战......
“凡尔登绞肉机”是指发生在1916年2月21日到12月19日之间,是德国入侵法国的的著名的凡尔登战役(Battle of Verdun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以法国取得战略性胜利而结束。这场战争中法国参战兵力约114万人,法国死伤54.3万人;德国参战兵力约125万人,德国死伤43.4万人。这场战争伤亡共计约98万人,仅次于“索姆河地狱”的134万人,故又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凡尔登战役堪称是《孙子兵法》“其下攻城”战略的经典案例!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凡尔登是法国东北部的一座小城市,有“巴黎钥匙”之称,是德国通往巴黎的交通要道。法军的凡尔登堡垒正面宽达112公里,由法军第三集团军防守。堡垒由四道防御阵地组成,全纵深15—18公里。其中三道是野战防御阵地。第四道防御阵地由凡尔登要塞和两个堡垒构成。德军组织了125万人发动进攻,死伤了1/3,约43.4万人而没有攻下凡尔登,真是“其下攻城”战略所带来的灾难!
德军进攻凡尔登要塞其实犯了战略上的错误!凡尔登在《地形篇》中属于“通形”,在《九地篇》可归于“争地”,正确战略应该是“争地无战”。况且法军又重兵防守,按《虚实篇》的战略应该是“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再釆用《军争篇》中的“以迂为直”进攻路线即可取得胜利。即应该避开正面用攻击凡尔登,而应该选择绕过凡尔登,选择法军防守虚弱的地方进攻,就可以让法军的整个防线崩溃。这就是管仲的“乘瑕则坚者瑕”的终极目标!
与“凡尔登绞肉机”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进攻法国的“马奇诺防线”(Maginot Line)。德国人显然吸取了凡尔登战役的惨痛教训,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绕道法军防守薄弱的阿登高地攻入法国,大军直逼巴黎,引发了后来举世震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试想一下,如果希特勒指挥的德军仍坚持攻击马奇诺防线,则德军必然失败且伤亡惨重!
凡尔登战役以进攻方---德军惨败结束是必然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军将领违背了《孙子兵法》的必然结果!
《孙子兵法》与乔治·华盛顿(一)
[图片]
横渡特拉华河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被美国人民赞誉为“美国国父”。1753......
横渡特拉华河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被美国人民赞誉为“美国国父”。1753年--1758年他加入英国军队,参与了在北美大陆的英法七年战争;乔治·华盛顿在这场战争中汲取到了丰富的战争经验。1759年--1774年他作为弗吉尼亚下议院议员,领头反对“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1775年--1783年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担任美军总司令,领导并取得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1787年在首都费城主持立宪会议,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9年--1797年赢得连任两届美国总统。在他因病去世176年后,即1976年,美国国会追授乔治·华盛顿将军为美利坚合众国特级上将军衔。
乔治·华盛顿的伟大功绩在于领导并取得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领导并制定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较之法兰西共和国的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和他的《拿破仑法典》(Napoleonic Code),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罗马共和国的凯撒大帝(Gaius Julius Caesar),迦太基的汉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等世界名将都要成功并影响深远,堪称西方国家最伟大的统帅,没有之一。他同时也是《孙子兵法》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佳实践者!他在美国独立战争和费城制宪会议中都奉行了“知彼知己,正合奇胜”的战略思想,其取得不世功勋也是必然!
乔治·华盛顿将军为什么要参加艰苦卓绝、长达8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乔治·华盛顿将军为什么能够预见到美国独立战争终将取得胜利?以上两个关键问题引发了笔者的深入思考,并尝试结合《孙子兵法》以寻求答案。华治·华盛顿将军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是个大农场主,也是弗吉尼亚下议院议员,有钱有地位,明哲保身的话,完全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参加艰苦卓绝的美国独立战争。笔者研究《孙子兵法》后认为,华治·华盛顿将军之所以投身于美囯独立战争,是因为乔治·华盛顿将军深信美国独立战争将是一场必赢的战争,同时也是乔治·华盛顿将军奉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献身精神所决定的。
乔治·华盛顿将军能够预见到美国独立战争必将胜利的信心来自哪里?《孙子兵法》已经告别我们:“道、天、地、将、法”,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五大要素。乔治·华盛顿将军领导的美国独立战争在“道、天、地、将”上均占有优势,唯一的劣势在于“法”上,让美国松散的民兵武装对抗装备精良的“日不落帝国”的正规军,劣势非常明显;但80%的获胜机率依然显示美国独立战争终将胜利。所以乔治·华盛顿将军如果熟悉《孙子兵法》,是能够预见到美国独立战争是必胜的!由此可见,在战略智慧上,乔治·华盛顿将军与其2200年前的孙武将军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长岛战役(Battle of Long Island),特伦顿战役(Battle of Trenton),萨拉托加战役(Battle of Saratoga),约克镇战役(Battle of Yorktown),这四大战役都堪称为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关键战役,都可以从中看到乔治·华盛顿将军践行着《孙子兵法》的理念,并让《孙子兵法》在2200年后的美国独立战争中闪耀光芒!
(未 完 待 续)
《孙子兵法》与乔治·华盛顿(二)
[图片]
在长岛战役(Battle of Long Island)中,乔治·华盛顿将军在大英帝国的军队攻破美军的弱点--贝德福隘口后,在失败已经不可避免时,及时命令军队有组织地战略性撤退,正是避免了“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的教训。在撤退过程中,乔治·华盛顿将军坚持亲自指挥到了最后,直到所有的美军都登上了渡船,他才乘坐最后一艘船渡过哈得逊河。这次非凡的成功撤退,让乔治·华盛顿将军名震天下;亦是乔治......
在长岛战役(Battle of Long Island)中,乔治·华盛顿将军在大英帝国的军队攻破美军的弱点--贝德福隘口后,在失败已经不可避免时,及时命令军队有组织地战略性撤退,正是避免了“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的教训。在撤退过程中,乔治·华盛顿将军坚持亲自指挥到了最后,直到所有的美军都登上了渡船,他才乘坐最后一艘船渡过哈得逊河。这次非凡的成功撤退,让乔治·华盛顿将军名震天下;亦是乔治·华盛顿将军在“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完美展现。
在特伦顿战役(Battle of Trenton)中,横渡特拉华河堪称乔治·华盛顿将军军事才能的最佳示范。“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乔治·华盛顿将军选择在1776年12月25日晚上,在严寒的圣诞节之夜借助渔民的帮助率领2400人的美军偷渡浮冰的特拉华河,迂回突袭大英帝国装备精良的黑森雇佣军(Hessian)的兵营,英国的黑森雇佣军大部分被俘。再乘胜攻击,又取得了普林斯顿战役的胜利。
萨拉托加战役(Battle of Saratoga)是史上著名的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重要转折点;它促进了法国正式对英国宣战。1777年10月,美军把约翰·伯戈因率领的英军包围于纽约州的萨拉托加,并形成人数上四比一的优势。约翰·伯戈因弹尽援绝,被迫在1777年10月17日向美军投降。“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美军因为这场胜利壮大了自己的军队。“趋诸侯以利”;这同时也让法国看到了战胜大英帝国的“有利可图”,加速了法国参战的决心;为后续约克镇战役的胜利吹响了号角。
约克镇战役(Battle of Yorktown)是美国独立战争反攻阶段的最重要战役。乔治·华盛顿将军率领美法联军共约1.7万人,围攻困守约克镇的由查尔斯·康沃利斯将军指挥的英军。约克镇在《地形篇》中属于“通形”;兵法原则“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乔治·华盛顿将军指挥美法联军趁着夜色偷袭并抢占了约克镇外的两处高地,然后命令将大炮架到两处高地上,不断向约克镇内的英军驻地炮击,查尔斯·康沃利斯将军只好命令英军全部投降。在1782年10月17日清晨,英军按约定开城投降。乔治·华盛顿将军领导的美法联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迫使英国议会同意议和。1782年11月30日,美英两国签署《美英巴黎和约》,正式宣告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乔治·华盛顿将军亲自指挥的美国独立战争中,多次熟练地运用了“知彼知己,正合奇胜”“避实击虚” “以迂为直”等战略思想,战胜了强大的“日不落帝国”。
而在1787年5月25日至9月17日的费城制宪会议中,又不啻是一场战争,在联邦权力与各州权力分配上,以弗吉尼亚州为代表的大州派主张“弗吉尼亚方案”,与以新泽西州为代表的小州派主张的“新泽西方案”针锋相对,对立双方争得你死我活,乔治·华盛顿将军再一次展现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和“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的优秀才能,从而制定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弗吉尼亚方案”主张:建立一个权力广泛的中央政府,限制各州的权力。联邦政府应该有一个全国行政首脑、一个全国司法长官和一个两院制的立法机构,两院的议员都按照人口比例选出。而“新泽西方案”则认为:他们不要两院制,只希望建立一个一院制的立法机构,各州在这个机构中享有同样的代表名额,由各州控制的行政机构负责执行法律。如何处理这两种分歧,又充分展现了乔治·华盛顿将军的“静以幽,正以治”!
身为制宪会议主席的乔治·华盛顿将军,奉行了“令之以文”战略,他邀请各州代表在他的办公室内,单独向他陈述他们各自的主张,支持和反对的理由均记录下来。华治·华盛顿本人置身事外,对争议不作评论,也不持任何个人立场。制宪会议代表后来提出了“康涅狄格妥协案”:国会由两院构成,下院代表按人口比例选出,上院则是每一州都有平等的一票表决权。最后在“康涅狄格妥协案”基础制定出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正是凭借乔治·华盛顿将军的超高智慧和巨大的威信,保证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得以制定成功并实施。
(未 完 待 续)
《孙子兵法》与乔治·华盛顿(三)
[图片]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和《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制定,是乔治·华盛顿将军对人类文明社会的伟大贡献!其丰功伟绩是可以与孙武取得“西破强楚入郢”的胜利和他的著作“兵法圣典”--《孙子兵法》相媲美!都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光芒万丈!!
乔治·华盛顿将军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用8年时间打败了强大的“日不落帝国”;而孙武将军用了6年的时间实施“疲楚战略”,并在柏举之战后一举拿下楚......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和《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制定,是乔治·华盛顿将军对人类文明社会的伟大贡献!其丰功伟绩是可以与孙武取得“西破强楚入郢”的胜利和他的著作“兵法圣典”--《孙子兵法》相媲美!都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光芒万丈!!
乔治·华盛顿将军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用8年时间打败了强大的“日不落帝国”;而孙武将军用了6年的时间实施“疲楚战略”,并在柏举之战后一举拿下楚国郢都。《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孙子兵法》则是“兵学圣典”,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被奉为经典著作。乔治·华盛顿不贪恋权力,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主动解散军队;第二届总统任期结束后,和平移交总统职权后回到弗农山庄;孙武将军在取得“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南服越国”之后悄然引退,定居姑苏得到善终。笔者认为:孙武和乔治·华盛顿都是不世出的伟大人物,他们的战略思想都将在人类历史过程不断闪耀光芒!
有历史学家批评乔治·华盛顿将军,没有在其总统任期内废除奴隶制是最大的瑕疵!其实是这些历史学家的智慧,永远无法追上乔治·华盛顿将军的重要表现。他们忘记了工业革命当时在英国才刚刚萌芽,而且工业革命是在乔治·华盛顿去世之后才传到北美大陆的重要事实。
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还有瓦特改良蒸汽机;由此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工业革命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再在1820年左右传播到北美大陆并兴起。所以乔治·华盛顿将军在任8年总统时,工业革命尚未传入北美大陆,手工劳动仍是主流,显然废除奴隶制的时机没有成熟!
乔治·华盛顿将军显然也预见到了奴隶制的危害。他在1799年的遗嘱中要求:“假如我妻子死去,我希望我自己全权拥有的奴隶们均获得自由......因此,我反对以任何理由将我所拥有的奴隶出售或运送到外国。并且我严肃而强烈地要求我的遗嘱执行人......明白,有关奴隶的这些条款,以及以后他就这些条款做出的任何严肃修改,都应该不遗余力地、毫无借口地、及时地得到执行”。“所有年老体弱的奴隶生前都应该由我的继承人供养,过上舒适的生活。年幼的奴隶也应该被抚养直至成年(25岁),并被教会读写和掌握某种有用的技能”。乔治·华盛顿将军的遗嘱证明,他的“智”和“仁”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闪闪发亮!
说到废除奴隶制,就不得不提到因为林肯总统要废除奴隶制,从而引发死伤惨重的南北战争!南北战争发生在1861年4月12日 至 1865年4月9日,参战双方人数高达350万人;南北战争造成75万名士兵死亡,40万名士兵伤残,真是代价惨痛。乔治·华盛顿将军显然能够意识到废除奴隶制将引发内战的严重后果,他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不乱作为,留待后来人在时机成熟时去解决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实在是“智慧超群”的表现。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乔治·华盛顿将军取得的伟大成就,并没有得到“军神”“战神”“战略之父”的名声,但乔治·华盛顿将军才是《孙子兵法》中赞扬的真正的“善战者”!乔治·华盛顿将军的功绩远远超过晚他37岁的法兰西共和国的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和他的《拿破仑法典》(Napoleonic Code)!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罗马共和国的凯撒大帝(Gaius Julius Caesar)、迦太基的汉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等西方国家名将,较之乔治·华盛顿将军更不在一个层级。!
乔治·华盛顿将军才是西方世界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没有之一!他也是《孙子兵法》在近现代历史上的最佳代言人!!
《孙子兵法》与拿破仑一世(一)
[图片]
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I)本名拿破仑·波拿巴(法语:Napoléon Bonaparte),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法国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于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法国科西嘉岛,1799年至1804年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804年12月2日加冕皇帝一直到1814年,拿破仑一世因战败退位,随后被流放至厄尔巴岛;1815年复辟建立“百日王朝”后,再次遭到滑铁卢战败......
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I)本名拿破仑·波拿巴(法语:Napoléon Bonaparte),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法国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于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法国科西嘉岛,1799年至1804年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804年12月2日加冕皇帝一直到1814年,拿破仑一世因战败退位,随后被流放至厄尔巴岛;1815年复辟建立“百日王朝”后,再次遭到滑铁卢战败再被流放,于1821年5月5日病逝于英国海外属地圣赫勒拿岛。1804年拿破仑一世把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变成法兰西第一帝国,故又被称为“法国人的皇帝”。
拿破仑一世取胜靠的是什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一败涂地的呢?仔细研究拿破仑一世的一生就会发现:凡是他遵从《孙子兵法》的战争,他都取得了胜利,例如土伦战役、马伦哥战役和奥斯特里茨战役;凡是他违背了《孙子兵法》的战争,他都一败涂地;如1812年的法俄战争和滑铁卢战役。不懂《孙子兵法》的拿破仑一世被世人封为“战神”,说他名不符实一点不夸张!拿破仑一世的历史功绩和影响力较之“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将军,真是逊色不少【详见《孙子兵法》与乔治·华盛顿】!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正是年仅24岁的拿破仑一世在土伦战役中扬名立万的根本原因。土伦(Toulon)是位于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重要港口,也是法国重要的海军基地。1793年7月,在英国和西班牙的1.4万军队已经占领土伦及整个港口后。拿破仑一世提出了“避实击虚”“以迂为直”的作战方案:避开攻击英西联军重兵布防的法朗高地和土伦城,转而集中法军主要兵力,攻占土伦港西岸的马尔格雷夫垒,夺取克尔海角;然后再集中大量火炮,猛烈轰击停泊在土伦港内大小两个停泊场内的英国海军舰队,切断英国海军舰队与土伦城守军之间的联系,迫使英国军舰撤出土伦港口。正是拿破仑这个大胆又出色的作战计划,为法军取得土伦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土伦战役后,24岁的拿破仑一世便荣升准将,一跃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
马伦哥战役(Bataille de Marengo)是拿破仑毕生最为骄傲的一次战争胜利;也是“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的最佳验证。在1800年6月14日,担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的拿破仑一世率领法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战争在6月14日上午9时开始打响,法军战事不利;到下午3时,奥军指挥官梅拉斯认为胜局已定,立即派信使前往首都维也纳报捷;同时他将指挥权交给参谋长,自己离开了战场。然而此时,身在前线的拿破仑一世,仍然镇定自若地指挥着法军战斗。持续到下午5时,正当法军接近崩溃的时刻,法军德赛将军率领他的增援部队5000人赶到了战场,拿破仑立即命令法军将带来的十三门火炮和原剩的五门火炮集中在一起,向奥军进行狂轰乱炸。在法军火炮的猛烈轰击之下,奥地利军队顿时大乱。德赛将军率领法军乘机立即从正面猛攻,奥地利军队如鸟兽散。法军取得了马伦哥大胜仗。
奥斯特里茨战役(Bataille d'Austerlitz)又称“三皇会战”,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场著名战役(战场今位于捷克境内)。战争发生在1805年12月2日,因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罗斯帝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均亲自参战而得名。拿破仑一世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灵活运用了“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普拉岑高地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极其重要,拿破仑一世利用普拉岑高地成功诱使俄罗斯的部分军队先行发动攻击,再趁虚重兵夺回普拉岑高地,完美地把俄奥联军切分成两部份,导致俄奥联军首尾不能兼顾,再指挥法军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而终取得大捷。“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正是拿破仑一世指挥7.3万法国军队能够战胜8.6万人俄奥联军的根本原因。
(未 完 待 续)
《孙子兵法》与拿破仑一世(二)
[图片]
1812年的法俄战争堪称拿破仑一世违反《孙子兵法》而导致失败的经典战役!拿破仑一世远征俄罗斯帝国的首都莫斯科城是一场必败的战争,原因在于拿破仑一世釆用了“其下攻城”的战略,而没有釆用更加聪明的“上兵伐谋”战略!莫斯科城在《地形篇》中归于“远地”,在《九地篇》中属于“重地”。“重地则掠”才是拿破仑一世远征莫斯科的战略原则!首先,战争从1812年6月24日到1812年12月12日,长达半年的远征行动,显然没有实行“重地则掠”的战略!其次在1812......
1812年的法俄战争堪称拿破仑一世违反《孙子兵法》而导致失败的经典战役!拿破仑一世远征俄罗斯帝国的首都莫斯科城是一场必败的战争,原因在于拿破仑一世釆用了“其下攻城”的战略,而没有釆用更加聪明的“上兵伐谋”战略!莫斯科城在《地形篇》中归于“远地”,在《九地篇》中属于“重地”。“重地则掠”才是拿破仑一世远征莫斯科的战略原则!首先,战争从1812年6月24日到1812年12月12日,长达半年的远征行动,显然没有实行“重地则掠”的战略!其次在1812年5月,拿破仑一世率领60万大军远征莫斯科城的时候,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釆用了主动撤退出莫斯科城,并沿途釆用了“坚壁清野”战略,真正打中拿破仑一世远征军的要害。法俄战争的最后结果是拿破仑一世丧失了全部骑兵和几乎所有炮兵,只带领3万残兵败退回法国。
1814年,拿破仑一世指挥法军在尚波贝尔、蒙米赖等地接连打败英俄联军,他的战术才华得以充分显现;但他在战略上犯下了致命错误。他在法国首都巴黎上演了一幕近现代版的“空城计”,让英俄联军通往巴黎的路畅通无阻。到4月11日,拿破仑一世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4月13日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拿破仑本人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
滑铁卢战役(Battle of Waterloo)是1815年6月18日,由拿破仑一世指挥的法军对英军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进行的决战。拿破仑一世又因违背了“避实击虚”原则而大败,滑铁卢战役是拿破仑一世人生的最后一战。“百日王朝”灭亡,拿破仑一世随即被放逐并病死于英属圣赫勒拿岛【详见《孙子兵法》与滑铁卢战役】。
《拿破仑法典》(Napoleonic Code) 又称《法国民法典》(Civil Code),是全世界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是拿破仑一世最引以为傲的遗产。法典总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人法,是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第二部分是物法,是有关各类财产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规定;第三部分是获取各类所有权的方法的规定,具体包括继承、还债、夫妻共同财产等相关法律条文。
比较一下乔治·华盛顿将军在费城制宪会议上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从内容比较就可以高下立判!宪法规定美利坚合众国实行联邦制,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国;制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并规定了国会的组成;行政权属于总统,并规定总统产生的办法;司法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并规定最高法院的组成;各州的相互关系和义务;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联邦宪法和按照宪法制定的法律为全国最高法律 。
拿破仑一世“以战争兴,以战争亡”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孙子兵法》开篇明义,在《计篇》已经告诉世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道”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言同理。拿破仑一世的失败其实早在1804年11月6日就已经注定;当拿破仑一世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复辟为法兰西第一帝国,并自我加冕皇帝之时,他失败的命运已经不可逆转。
被誉为“战神”的拿破仑一世,没有效仿早他37年的乔治·华盛顿将军一样建功立业,原因是他在“智、信、仁”上远不如乔治·华盛顿将军,“战神”的封号就真的言过其实了!
《孙子兵法》与凯撒大帝
[图片]
凯撒大帝本名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生于公元前100年7月13日,被刺死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罗马共和国(今地中海沿岸)末期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罗马帝国的奠基人。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49年,凯撒大帝发动了长达8年的高卢战争并取胜。公元前49年,他率军攻占首都罗马,打败了执政官庞培和元老院,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并实行独裁统治。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凯撒大帝被以布......
凯撒大帝本名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生于公元前100年7月13日,被刺死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罗马共和国(今地中海沿岸)末期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罗马帝国的奠基人。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49年,凯撒大帝发动了长达8年的高卢战争并取胜。公元前49年,他率军攻占首都罗马,打败了执政官庞培和元老院,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并实行独裁统治。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凯撒大帝被以布鲁图所为首的元老院成员刺杀身亡,终年56岁。
凯撒大帝为什么会被元老院成员刺死?这引起了笔者深入的研究,仔细研究凯撒大帝的一生就会发现,凯撒大帝的成功与失败,与晚他1869年之后的拿破仑一世的成功与失败,简直如出一辙!凯撒大帝依靠武力征服了欧洲大陆,改罗马共和国为罗马帝国,成为终身独裁者,后被刺杀身亡,终年56岁。拿破仑一世也依靠武力征服了欧洲大陆,改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为法兰西第一帝国,成为终身独裁者,战败后被流亡,终年52岁。仔细研究《孙子兵法》后就会发现,和拿破仑一世一样,凯撒大帝的成功源于他遵守了《孙子兵法》,他的失败在于他违背了《孙子兵法》。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在凯撒大帝指挥的比布拉克特战役得到验证。比布拉克特战役是让凯撒大帝威名震欧洲的关键战役,凯撒大帝率领2 万多罗马共和国的军队战胜了30 多万的高卢军队;也是长达8年的高卢战争之首战。战争中,凯撒大帝率领5 个罗马军团日夜兼程,不知疲倦地追击厄尔维几人,很快就追上了他们。厄尔维几人万万没料到凯撒会带兵追赶,正当他们横渡阿拉河并已渡过三分之一时,凯撒大帝率军赶到。“乘其半渡而击之”,凯撒大帝的攻击,使约四分之一未及时渡河的厄尔维几人,遭受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攻击。之后凯撒乘胜继续追击厄尔维几人,当追到离毕拉克德镇仅18 英里时,罗马军队遭到了厄尔维几人的突然袭击。凯撒大帝面对危险镇定自若,他让卫兵把战马牵到面前,对罗马士兵们发表演说:“当我在这次战役中获胜的时候,我将骑着这匹马去追击敌人;但在此时,让我们徒步去和敌人作战吧”!罗马士兵们在凯撒的鼓舞下,斗志高昂地投入到残酷的博杀之中,并终获全胜。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在凯撒大帝进攻首都罗马时再次得以验证。公元前49年1月,凯撒大帝率军越过卢比孔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首都罗马。凯撒挥军势如破竹,庞培和元老院贵族们措手不及,只得仓皇逃往希腊。凯撒大帝于公元前44年宣布成为终身独裁官。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这就是凯撒大帝被刺身亡的根源所在。罗马共和国实行的是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三权分立。掌握国家实权的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执政官由元老院会议从贵族中选举产生,一年选举两名,行使最高行政权力;部族大会由男性平民和男性贵族构成。凯撒宣布成为终身独裁官之后,即在公元前44年3月15日,一群元老们恳请凯撒大帝到元老院去读一份陈情书,陈情书希望凯撒把权力交回元老院。元老之一的卡斯卡趁凯撒把外套脱下之时,突然拔刀刺向凯撒的脖子。凯撒惊觉并反击,卡斯卡转向其他元老们求助,布鲁图斯等元老们一齐用刀刺向凯撒。凯撒想要脱跑却摔倒在地,最后被刺身亡,终年56岁。
早于凯撒大帝445年的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已经告诉世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凯撒大帝近乎耻辱性地死于内讧,证明了他在“智、信、仁”上的不足,他和拿破仑一世一起被称赞为西方世界“四大军事统帅”是言过其实,他们较之乔治·华盛顿将军的丰功伟绩更是差距甚远!
《孙子兵法》与亚历山大大帝
[图片]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生于公元前356年,死于公元前323年6月,终年33岁;是世界古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被世人尊称为西方历史上四大军事统帅之首。公元前336年,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在谋杀其父腓力二世后继承王位;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统一了希腊全境;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军向东打败波斯帝国,横扫小亚细亚、中东及伊朗高原,占领埃及全境;公元前329......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生于公元前356年,死于公元前323年6月,终年33岁;是世界古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被世人尊称为西方历史上四大军事统帅之首。公元前336年,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在谋杀其父腓力二世后继承王位;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统一了希腊全境;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军向东打败波斯帝国,横扫小亚细亚、中东及伊朗高原,占领埃及全境;公元前329年转战中亚,公元前327年南征印度;公元前323年在首都巴比伦病逝。亚历山大在13年内通过战争建立了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锡尔河的庞大帝国。
“知彼知己”和“避实击虚”正是亚历山大的用兵精髄。亚历山大在敌方站稳阵脚之前,就指挥精锐的马其顿军团迅速出击,通过“击虚”全面瓦解敌军的战斗意志。在他指挥的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伊苏斯战役,高加米拉等战役中得到体现。
格拉尼库斯河战役(The Battle of Granicus) 发生在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3.5万马其顿军队,“避实击虚”打败了4万波斯军队。伊苏斯战役(Battle of Issus)发生在公元前333年秋季,亚历山大率领4万马其顿军队,再次“避实击虚”打败了13万波斯军队。高加米拉战役(The battle of Gaugamela)发生在公元前331年10月,亚历山大率领4万马其顿军队,再次“避实击虚”打败了20万波斯军队;大流士三世被杀,波斯帝国灭亡。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这是20岁的亚历山大策划并刺死了他那46岁的父亲腓力二世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古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观点。笔者认同理由有二,首先是看腓力二世死后,谁获利最大,谁就是凶手!腓力二世被刺死后,亚历山大马上继承了王位,迅速平定了宫廷动乱。其次是亚历山大有动机谋杀其父腓力二世。在腓力二世被刺杀前一年,即公元前337年,其父腓力二世与其母离婚,随后娶了马其顿贵族阿塔鲁斯的侄女克利奥帕特拉。当阿塔鲁斯在腓力二世的婚礼酒会上说马其顿王室将会有一个合法的继承人时, 亚历山大怒呛阿塔鲁斯:“那么我呢,你这卑鄙的人,你把我当成什么了?一个杂种吗?”说完便把手中酒杯向阿塔鲁斯扔去。这让腓力二世大怒,他靠着椅子要对亚历山大拔剑时,因醉酒站不稳而摔倒了。亚历山大即向其父腓力二世讥讽道:“你们瞧啊!一个准备从欧洲横扫小亚细亚的国王,却连一张椅子都跳不过去。”随后亚历山大母子遭到腓力二世的驱逐。亚历山大王位继承权的最大危险来自于其父亲腓力二世,这就是亚历山大谋杀的动机。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名曰费留”。亚历山大打下了庞大帝国,却未留下帝位的继承人;为了争夺庞大的帝国王位,他手下的将领们发动了瓜分帝国的战争,亚历山大的母亲、他的妻子和孩子在这场战争全数被杀。公元前301年,托勒密、塞琉古、安提柯一世瓜分了亚历山大帝国,开启了希腊时代。
早于亚历山大大帝189年的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已经告诉世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亚历山大谋杀其父和他死后立即家破人亡,证明了他在“智、信、仁”上的不足。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和拿破仑一世,被称赞为西方世界“四大军事统帅”都是言过其实,他们较之乔治·华盛顿将军的丰功伟绩差距甚远!
《孙子兵法》与汉尼拔将军
[图片]
汉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北非古国迦太基统帅,著名军事家;生于公元前247年,服毒自尽于公元前183年,终年64岁。汉尼拔·巴卡在远征罗马共和国的战争中,奇迹般地率领迦太基军队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脉后,再次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后进入意大利北部,取得了像坎尼战役的经典胜利,后因在扎马战役失败后被流放。汉尼拔·巴卡和拿破仑一世命运相似,他们俩都曾率领军队翻越阿尔卑斯......
汉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北非古国迦太基统帅,著名军事家;生于公元前247年,服毒自尽于公元前183年,终年64岁。汉尼拔·巴卡在远征罗马共和国的战争中,奇迹般地率领迦太基军队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脉后,再次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后进入意大利北部,取得了像坎尼战役的经典胜利,后因在扎马战役失败后被流放。汉尼拔·巴卡和拿破仑一世命运相似,他们俩都曾率领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最后都因战败被流放而亡。汉尼拔·巴卡和拿破仑一世一样,也被认为是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一,他还被誉为“战略之父”。
仔细研究汉尼拔将军取胜的战役,如特雷比亚河战役,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坎尼战役等,都是因为他遵循《孙子兵法》的原则而胜利。而对汉尼拔将军最致命的失败——扎马战役,则是因为他违反了《孙子兵法》的原则而导致的恶果。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这是汉尼拔将军在特雷比亚河战役的取胜之匙。公元前218年在特雷比亚河河岸,汉尼拔将军巧妙地运用了骑兵和战象的优势兵力,指挥3万迦太基军队战胜4.2万罗马共和国军队的战役;战争结果有1万罗马军队撤出战场,未能全歼罗马军队。试想:汉尼拔将军如果遵照 《孙子兵法》,在罗马军队渡特雷比亚河时 “令半济而击之”,则将取得全歼罗马军团的大胜利。
“圮地,吾将进其涂”,这是汉尼拔将军在特拉西梅诺湖战役(Trasimeno)的取胜之匙。在特拉西梅诺湖畔,按《九地篇》归属于“圮地”,汉尼拔将军因采用了“进其涂”而取胜。公元前217年4月,汉尼拔将军率领的3万迦太基军队,利用特拉西梅诺湖畔的有利地形,背山面水设伏兵;并利用罗马军队仓促追击,在罗马军队完全进入伏击圈时,一举全歼了3.6万人的罗马军队,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这是汉尼拔将军在坎尼战役的取胜之匙。汉尼拔将军在坎尼战役里灵活运用了双重包抄战术,这被视为史上最伟大的战场指挥术,也是西方军事史上首次成功使用“钳形战术”的将军。公元前216年,汉尼拔挥兵4万进兵至意大利粮仓坎尼城,罗马共和国派出了约8.7万名罗马军队参加决战。汉尼拔将军在交战中通过部分军队后撤,吸引住罗马军队;再用两翼的骑兵部队包抄攻击罗马军队的后方,结果是约7万名罗马士兵战死,执政官保卢斯与元老院成员也一同阵亡。坎尼战役也因为汉尼拔将军出色的指挥战术而闻名于世。
“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这是汉尼拔将军在关键的扎马战役失败的根源。仔细对比坎尼战役会发现,汉尼拔将军在扎马战役的失败指挥,刚好与其在坎尼战役的胜利者形象完全反过来!公元前 202年10月19日,扎马战役开始,汉尼拔将军将优势兵力--象兵布阵中央,战力不如对手的骑兵布阵两侧。当象兵去进攻罗马军队被化解时,罗马骑兵已经打败了迦太基骑兵,并从迦太基军队的后方包抄并发动攻击,汉尼拔将军大败;于是迦太基只好向罗马投降。迦太基与罗马签订和约,除了巨额战争赔款之外,迦太基失去了所有海外领土,且不得在未经罗马许可下建立军队。
早于汉尼拔·巴卡298年的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已经告诉世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汉尼拔将军在扎马战役失败后被迫流亡,最后服毒自尽;证明了他在“智”上的不足。汉尼拔将军、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和拿破仑一世,一起被称赞为西方世界“四大军事统帅”,都有点言过其实,他们较之乔治·华盛顿将军的丰功伟绩差距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