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songriver songriver 的推荐 songriver.lofter.com
Hero
噩梦惊醒,感情纠葛和血腥暴力更...

噩梦惊醒,感情纠葛和血腥暴力更配哦

噩梦惊醒,感情纠葛和血腥暴力更配哦

小猫钓鱼

从一个小细节看巴基对美队的影响

看到一条《从一个小细节看美队逆天的双标》的微博转发@7里八里:2333333333现在电影都被扒得内裤都不剩了嗷嗷嗷。


其实还有很多内裤没扒干净呢,逛汤的时候看到过巴基在《美队1》和队长在《美队2》里抓腰带的gif,拼了一下如下图。



重看《美队1》,发现美队在《美队1》里确实没有这个动作,也就是说这个动作是美队在巴基牺牲后才有的。
巴基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看图说话吧。
当巴基走近悬崖的时候,他的手开始往腰带上摸了。


这代表此时他脑子里的弦在绷紧,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漫画里巴基有恐高症,而MCU的巴基也有这个问题,从他嘴角下垂的表情就能看出来。


MCU巴基有一个明显的...

看到一条《从一个小细节看美队逆天的双标》的微博转发@7里八里:2333333333现在电影都被扒得内裤都不剩了嗷嗷嗷。


其实还有很多内裤没扒干净呢,逛汤的时候看到过巴基在《美队1》和队长在《美队2》里抓腰带的gif,拼了一下如下图。




重看《美队1》,发现美队在《美队1》里确实没有这个动作,也就是说这个动作是美队在巴基牺牲后才有的。
巴基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看图说话吧。
当巴基走近悬崖的时候,他的手开始往腰带上摸了。

 

这代表此时他脑子里的弦在绷紧,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漫画里巴基有恐高症,而MCU的巴基也有这个问题,从他嘴角下垂的表情就能看出来。


MCU巴基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几乎从不释放负面情绪。他从九头蛇实验室里逃出来时丝毫不提自己受了什么折磨,而是问史蒂夫“疼不疼?”这不仅是出于对史蒂夫的关心,也和他的这种性格有关系——他更擅长照顾别人,而不是把别人扯进他的痛苦里。

此时也是一样。双手抓腰带的动作是巴基面对危险的一种戒备和自我保护。他很紧张,甚至是恐惧,但他妥善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笑着和美队开了个玩笑:“这不会是报复吧?”


任务至关重要,史蒂夫也不轻松,但相比较巴基,此时的他表情自然,动作从容,并没有巴基的那种高度紧张所导致的凝滞感,因为他知道巴基会永远保护他,他可以把自己的安全完全交在巴基手里。



他一点都没错,巴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保护他。

CE在盐湖城漫展上说:“(史蒂夫)一直都是个士兵,实际上从不信任任何人(actually doesn’t trust anyone anymore)”。


这和“我一无所有的时候还有巴基”的逻辑一样,“任何人”中并不包括巴基,史蒂夫完全信任的人只有一个,就是巴基。巴基的牺牲改变了史蒂夫和世界的关系,从那一刻开始,世界对史蒂夫来说再也没有一处安全的港湾,他必须时刻戒备,把安全抓在自己手里。

《美队2》里史蒂夫抓腰带的动作一共出现了两次,分别是面对弗瑞和皮尔斯。

面对弗瑞,先是娜塔莎的特殊任务和所谓“分割管理”,然后又是“洞察计划”,史蒂夫和弗瑞的分歧越来越大,他做抓腰带这个动作,表现出了强烈的戒备心理。而接下来尼克被暗杀,自己家中被监视,美女邻居变成了神盾特工,局势波谲云诡,史蒂夫的危机感也在急剧上升。此时皮尔斯来找他,试探他的底线,离间他和尼克的关系。谈话适得其反,激起了史蒂夫更强烈的怀疑。


当谈话并未达到预期目标,皮尔斯站了起来,史蒂夫也跟着站了起来,这个地方我们能看到一个明显的“手往腰带上放”的镜头。史蒂夫开始全神戒备了。

 

对比一下史蒂夫对峙弗瑞和对峙皮尔斯的两张抓腰带的图。




可以看出,史蒂夫和弗瑞站位很近,而且他们处于同一平台上,彼此退路相同,这象征着他们之间还有平等对话的可能性。
史蒂夫和皮尔斯的站位则不同。他们之间的距离要远得多,对立感非常强烈。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史蒂夫背后是墙壁,是退无可退的绝路,而皮尔斯后面是什么?是透明玻璃后的“悬崖峭壁”。
导演用一个画面就展现出了史蒂夫的处境——危机重重,别无退路,如临深渊。
和巴基当年站在悬崖边一样,此时史蒂夫已经意识到危险迫在眉睫。他必须调动所有能力来应对危机、保护自己。当他全神戒备的时候,他下意识地使用了巴基的动作。


巴基已经牺牲,但巴基的戒备和自我保护动作在史蒂夫身上出现了。是巧合吗?不是,《美队1》里巴基做了这个动作之后,紧接着就是和九头蛇战斗,然后掉下山崖。



《美队2》里史蒂夫做了这个动作之后,紧接着是和九头蛇(特战队)战斗,然后跳下大楼。



除了美队跳楼没死之外,一切都和七十年前严丝合缝地对应起来,如此严密的呼应证明史蒂夫双手握腰带这个动作是影片特意呈现出来的,绝非无意间的巧合。

导演这么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有两个,一是提示情节,暗示特战队的真正身份——九头蛇,二是塑造人物,展现史蒂夫和巴基的关系,为接下来史蒂夫认出巴基之后的反应做铺垫。

电影剧本里史蒂夫去退伍军人服务处找山姆,史蒂夫对山姆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经历过很多改变,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失去巴基对我打击更大。”


电影里删掉了这句台词,而通过史蒂夫抓腰带的小动作来暗示巴基和史蒂夫的关系。语言永远比不上行动,史蒂夫说再多怀念巴基的话都比不上这个无意识的动作更能体现他和巴基的关系——巴基对他的影响深入骨髓,而他对巴基的怀念彻及灵魂。

这不是孤证,我在《从一个小细节看美队逆天的双标》里说过另一个例子:自从巴基被一个醒过来的九头蛇袭击而牺牲后,随时确认敌人状态、确保敌人彻底失去战斗力已经成为史蒂夫的战斗本能。

巴基从未真正死去,他的残影总能在史蒂夫危机重重的关头闪现。漫画里,被派来暗杀队长的机器人巴基因为巴基的记忆而无法对史蒂夫下手,最终选择自爆,史蒂夫痛苦地说:“这就好像巴基在我最需要他的时候从过去赶来帮助了我”。



在《美国梦》这个短短只有七页的漫画里,队长陷入冰冻,在昏迷中经历了整整一生,而巴基的灵魂始终陪伴着他,鼓励着他,“你有一个守护天使照看着你呢。”


电影里史蒂夫抓腰带的动作可以视为巴基对他的影响,也可以视为巴基残影的闪现,在他面临危险的时候,“巴基”在他身上出现了,提醒他、关照他、保护他,“I am following him.”这是巴基的承诺,即使已经“死去”,巴基依然在“following him”。

《美队2》里充满了各种提示,各种呼应,各种对照。对原著的提示,对《美队1》的呼应,对佩姬线和巴基线的对照——从《美队1》开始佩姬和巴基就是史蒂夫一明一暗的感情线,《美队2》史蒂夫和佩姬的关系主要通过台词(我怎么能丢下我最心爱的女孩呢)和道具(贴着照片的指南针)来明着展现,而史蒂夫和巴基的关系则大部分通过眼神和动作来暗中展现,特别是在冬兵身份揭露之前。明线的感情是地表的岩石,在时间的洗礼中风化,而暗线的感情则是地底下的岩浆,爆发之前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一旦爆发,任何人都无法抗拒它的力量。


佩姬说:“即使在史蒂夫死后,他仍然影响着我的生活。”
这句话同样可以应用于史蒂夫对巴基,但按照他们之间情感的对比关系,史蒂夫应该会这么说。

——即使在巴基死后,他仍然影响着我余生的每一分钟,影响着我灵魂的每个角落。

 

老相册

偶然的艺术

(1957年,希腊米克诺斯岛,Piergiorgio Branzi摄)


略懂摄影史的朋友也许知道,有明确时间记载的第一个被拍摄入照片的人,是Louis Daguerre在1838年家中阳台拍摄的街景中,那位貌似在擦鞋的路人甲。自此之后,诞生于城市的摄影术,从未远离过都市。


(1940年代,哥本哈根,Erik Petersen摄)


大城市里什么都不缺,最不缺的当然是人咯。挎着相机,到街头上走一圈,哪里人多就扎进去,咔嚓咔嚓的按快门,可以说,此刻的你,和历史上那些闻名遐迩的街拍大师,并没有多大的差距。那么,问题来了,究竟还缺什么,才能让你的照片成为经典之作呢?...



(1957年,希腊米克诺斯岛,Piergiorgio Branzi摄)


略懂摄影史的朋友也许知道,有明确时间记载的第一个被拍摄入照片的人,是Louis Daguerre在1838年家中阳台拍摄的街景中,那位貌似在擦鞋的路人甲。自此之后,诞生于城市的摄影术,从未远离过都市。



(1940年代,哥本哈根,Erik Petersen摄)


大城市里什么都不缺,最不缺的当然是人咯。挎着相机,到街头上走一圈,哪里人多就扎进去,咔嚓咔嚓的按快门,可以说,此刻的你,和历史上那些闻名遐迩的街拍大师,并没有多大的差距。那么,问题来了,究竟还缺什么,才能让你的照片成为经典之作呢?



(粉刷匠,1937年,巴黎,Fred Stein摄)


运气,没错,就是运气!既然陌生人是街头摄影的主角,要通过预先设计,让画面中的各个人物,恰好出现在应该出现的位置,处于恰好平衡的光影之下,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务。要不是运气,怎么会拍得出来嘛?



(1956年,华尔街,Leonard Freed摄)


最近在网上有一番热火朝天的讨论,向大家揭示了那些街头摄影师都是胶卷杀手的事实,粉碎了不少胶片爱好者的膜拜之心。相册君看完后,默默的点点头~肯定啊,你以为拍胶片的,一按快门就是“决定性瞬间”?Vivian Maier晓得不?拍了100000张照片!Gary Winogrand听过没?他死的时候一清点,哇塞不得了,2500多卷没洗的,6500多卷洗了没晒的,你可以算算他究竟拍了多少照片!



(1978年,上海,Elliot Erwitt摄)


年轻时看科普书籍,有一个比喻,相册君至今仍记忆深刻:书上说,要是一个猴子,无休止的乱拍打字机,总有一天,它也能打出一部完整的莎士比亚著作。也许不少人同样认为,街头摄影就是这样一门纯拼手气的艺术。



(年代不详,意大利, Jean-Philippe Charbonnier摄)


在这里,相册君还是希望为坚持街拍的摄影师正名:所有因为偶然而带来的经典之作,背后都有必然。要不是他们这番偏执和努力,在运气降临时,又怎么能将它收入底片?



(1904年,纽约)


其实,与其争论,还不如放开成见,欣赏摄影给我们带来的惊喜。摄影是属于普罗大众的,不论贫富、不论地位、不论器材、甚至不论技术高低、只要愿意拿起相机,你总会拍到属于自己的决定性瞬间!



(1935年,向警察问路的缅甸长颈族人)


最后,相册君送大家一张超“偶然”的女神照片。晚安咯,按快门的猴子们,擦干净镜头,周末扫街去吧!



(1959年,梦露为美国和以色列两国足球友谊赛开球的瞬间)


---

微信公众号:老相册 / VintagePhotos


阿刘
单程15公里,上升高度超过15...

单程15公里,上升高度超过1500米,7小时的烈日下徒步,严重脱水的我和一位友人在黑牙山前停留,歇口气的功夫,天色突变,不知从哪里飘来的云朵将阳光分割成几个层次,洒落到山上,土壤里,蓝色的湖畔,犹如上帝之眼,注视着我们。

单程15公里,上升高度超过1500米,7小时的烈日下徒步,严重脱水的我和一位友人在黑牙山前停留,歇口气的功夫,天色突变,不知从哪里飘来的云朵将阳光分割成几个层次,洒落到山上,土壤里,蓝色的湖畔,犹如上帝之眼,注视着我们。

若岛R

[ 植物 ]



一株植物,只是一株植物。

[ 植物 ]


 


一株植物,只是一株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