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提琴+钢琴古典音乐}
++++(转载请保留原文并署名)++++
原曲是来自印象派音乐家德彪西在1801年创作的{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
选来的这个版本由Nelson的大提琴即兴演奏的一首古典音乐经典作品,音乐中的主旋律是大提琴,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中低音弦乐乐器,它的音色浑厚丰满,可以时而活泼、时而抒情,而在这首音乐中通过Nelson的活泼自由的拉奏,最能表达出让人产生强烈的情绪氛围情感,旋律再配上钢琴的低音段弹奏,很沉静、很柔和、很飘逸,还有对月亮的浪漫和神秘感印象都融合在一起了.
{浅析德彪西和贝多芬的月光曲的区别}
两首月光曲...
——{大提琴+钢琴古典音乐}
++++(转载请保留原文并署名)++++
原曲是来自印象派音乐家德彪西在1801年创作的{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
选来的这个版本由Nelson的大提琴即兴演奏的一首古典音乐经典作品,音乐中的主旋律是大提琴,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中低音弦乐乐器,它的音色浑厚丰满,可以时而活泼、时而抒情,而在这首音乐中通过Nelson的活泼自由的拉奏,最能表达出让人产生强烈的情绪氛围情感,旋律再配上钢琴的低音段弹奏,很沉静、很柔和、很飘逸,还有对月亮的浪漫和神秘感印象都融合在一起了.
{浅析德彪西和贝多芬的月光曲的区别}
两首月光曲分属于不同的流派,贝多芬的月光曲属于古典主义,严谨的调式和和弦中规中矩的表现了月光的柔美,而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家的代表.只要仔细地听他的月光曲,是没有主旋律的.零零碎碎的片段与长和弦彼此交融,表现出月光神秘莫测的变幻.如果说贝多芬的月光曲重在对月光的写实描绘,德彪西则更倾向于表达在看到月光后自己心灵的感受与震撼.
另一首Nelson的{Moonlight}欢迎点入欣赏,其曲风轻盈跳跃.
{来自旋转木马的音乐盒的乐评写于14.06.15-15:56}
♩≡ ♪ ≡♫ ≡♬≡♩≡ ♪≡ ♩≡ ♪ ≡♫ ≡♬≡♩≡ ♪≡ ♩≡ ♪ ≡♫ ≡♬≡♩≡ ♪ ≡♫ ≡♬≡♩≡ ♪≡ ♩≡ ♪ ≡♫
———————————{245.古典音乐}——————————
简易步骤打造移軸微觀世界
教程開始之前,先來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移軸攝影 (Tilt-shift photography)。其實它是運用一種鏡軸能上下及左右移動的特殊鏡頭所拍攝出的照片,最主要是應用在建築攝影來矯正廣角端的變形。但移軸鏡頭另一個特點,就是可以拍攝類似模型的效果。
下面先來看看網絡上的移軸鏡頭拍攝的知名大作。
雖然效果是很有趣,但是真正的移轴镜头價格非常昂貴,不是一般人能負擔得起。
本文以下會通過幾個簡單的步骤,用 photoshop 打造出簡單的移軸效 ...
教程開始之前,先來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移軸攝影 (Tilt-shift photography)。其實它是運用一種鏡軸能上下及左右移動的特殊鏡頭所拍攝出的照片,最主要是應用在建築攝影來矯正廣角端的變形。但移軸鏡頭另一個特點,就是可以拍攝類似模型的效果。
下面先來看看網絡上的移軸鏡頭拍攝的知名大作。
雖然效果是很有趣,但是真正的移轴镜头價格非常昂貴,不是一般人能負擔得起。
本文以下會通過幾個簡單的步骤,用 photoshop 打造出簡單的移軸效 果。
1,準備照片
照片的準備其實也有點要求,基本上利用廣角鏡頭俯拍的照片會比較出效果。
2,在Photoshop截入照片後,點擊左下角的工具欄,選擇“以快速蒙板模式編輯”
3,選擇漸變工具,然後選擇 “對稱漸變”,如圖示
4,拖拽出自己想要的角度和範圍,箭頭方向是 示範圖 的拖拽軌跡
5,再次選擇 “以快速蒙板模式編輯”
6,點選後會退出快速蒙板,可以看到剛選擇的範圍,不滿意可以再重來步驟4
7,點選:濾鏡 → 模糊 → 鏡頭模糊,調節模糊半徑
8,最後適當的銳化一下,就大功告成了!
以下是一些本人拍的作品後期成的移軸效果,以供參考。如果覺得有趣的話,大家也趕緊用自己拍的照片試試吧
=================================
关于作者新浪微博主页:@mendowong网易摄影主页:mendowong.pp.163.com作品精选主页:www.flickr.com/mendowongs本文章若没有本人或者网站的授权,严禁转载,侵权必究。给摄影师们的一封信
玩摄影七年了。从最初的摄影爱好者,到成为一名GettyImages总部签约摄影师,这其中的道路充满了崎岖和快乐。值此七年之际,做一下之前走过道路的总结,也算是给大家一些启发。请大家见仁见智吧!
1.摄影该关注的不仅仅是美学的范畴,更应该是社会学与哲学的范畴。摄影作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美丽和丑陋,而是隐藏在美丽和丑陋背后的东西。看见璀璨的星空,我们能想到宇宙的博大;看到巍峨的山峦我们能想到自然之壮美;看到失神的双眼我们能想到生活之疾苦……所以每一张照片传达的都是独特社会学与哲学知识。如果我们只关注于空洞的美感,只关注各种随着时尚而变换流逝的拍摄风格,只会蒙蔽我们自己的双眼,只会让你永远陷入...
玩摄影七年了。从最初的摄影爱好者,到成为一名GettyImages总部签约摄影师,这其中的道路充满了崎岖和快乐。值此七年之际,做一下之前走过道路的总结,也算是给大家一些启发。请大家见仁见智吧!
1.摄影该关注的不仅仅是美学的范畴,更应该是社会学与哲学的范畴。摄影作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美丽和丑陋,而是隐藏在美丽和丑陋背后的东西。看见璀璨的星空,我们能想到宇宙的博大;看到巍峨的山峦我们能想到自然之壮美;看到失神的双眼我们能想到生活之疾苦……所以每一张照片传达的都是独特社会学与哲学知识。如果我们只关注于空洞的美感,只关注各种随着时尚而变换流逝的拍摄风格,只会蒙蔽我们自己的双眼,只会让你永远陷入肤浅的表面,而不能深入发现生活的特质。
2.多读一些书,不要太过专注于摄影方面的技术书籍。“术”只是表象,而“道”才是事物的根本。可以多读一些文学、历史、社会学、哲学方面的书,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由术及道,由表及里,将事物的本质通过摄影反映出来。用光和构图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你内心对这个世界的映射。胸怀博大的摄影师善于表现壮阔的场面,而内心细腻设的摄影师善于通过瞬间去反映现实。当我们看到一个场景时,如果脑子里能够立刻出现一个文学、社会学或哲学上的映射,那就能够助你更有把握地去拍摄和诠释。
3.多多包容,不要自己看不惯别人的玩法或拍法,就去反对。世界需要多姿多彩,不同的手法早就了不同内涵的作品,善于去发现作品的内涵。存在于世间的事物无论怎样都会有好与坏两个方面,你的素养和心态,决定了你看到的是事物的哪个方面。
4.认真对待每一张照片,因为他们都会成为历史长河中我们曾今纯在过、经历过的证据。一块破瓦埋在地下千年,也会变成了文物;一张照片哪怕只过了100年,也是对100年前社会的真实反映。所以每张照片都会经由时间的流逝而赋予越来越多的意义,不要轻看自己的照片,不要觉得自己拍的就没有别人好,只要它存在了,就有了意义。
5.器材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评判照片好坏的标准。一幅好的作品体现的是多种丰富的内涵,能够让观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去审视。观众在看照片时是不会注意到这儿锐度是不是很高,那儿色彩不是很丰富的。看到一张照片,我们大多数都是以第一映像去审视。而第一映像就是人潜意识的映射,映射出的是一个人的内涵与素养,而不是锐度与色彩。
6.虽然器材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好的器材确实能够让你事半功倍。好的器材能够让画面看上去更加舒服漂亮锐利,也就减少了了我们后期所要做的修改。好的器材拿在手里可以增加摄影师的自信,可以让摄影师在千钧一发的关头去顺利得拍摄而不是受制于器材。
7.不要太过于追求“真实还原”而反对后期。后期从摄影术诞生之时起,就一直存在。我们后期的PS手段,大多数原理都是从传统的暗房手段衍化来的。比如USM锐化,就是传统暗房的锐化手法;比如PS的图层操作,也是传统暗房的遮挡手法的延伸。从光线进入镜头起,就经过了一定的改变,传递到感光元件上后,又经过了一次改变。所以为了追求“真实还原”而不去做后期是在和自己过不去。
8.数码和胶片是单纯的两种表达形式,不必赋予太多的意义。这两者互有优劣,最终都是为了表达所服务的,该用数码的地方用数码,该用胶片的地方用胶片。不必厚此薄彼,从技术发展的进程来看,旧事物终究有被取代的那一天,不必太过于坚信旧的就一定是好的。
9.不要太过于听从别人对你作品的意见。所有人的口味都是不同的,有人说这样的好,有人说那样的好,如果你满足了所有人的胃口,你的棱角必将被磨平。选择合适自己的,拍自己喜欢的,不要太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放平心态,才能走出自己的拍摄风格。
摄影是一个很美好的事物,希望大家能够多一些单纯,少一些浮躁,拍出自己喜欢的、而不是别人喜欢的照片!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timevisionstudio,我的网站:http://www.xiaoluchu.com,欢迎大家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