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笔记《大哥》 作者:Priest
《大哥》是我看完第八本P大的书,看之前我的期待并不高,因为这本书没有P大其他的那些作品那么出名,与《杀破狼》、《六爻》、《默读》、《残次品》相比,尤其是在剧版镇魂爆红的现在,《大哥》就变得相对冷门了。
但我看完第一章就知道,我捡到宝了。
有人曾拿余华的《活着》去类比这本书,因为都是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渺小如浮尘的穷苦小人物如何挣扎生存,一根头发丝如何竭尽全力地坚韧拉伸去承受万斤的重量。不像大部分的耽美作品那样充满幻想与欢乐,这本书的总...
《大哥》是我看完第八本P大的书,看之前我的期待并不高,因为这本书没有P大其他的那些作品那么出名,与《杀破狼》、《六爻》、《默读》、《残次品》相比,尤其是在剧版镇魂爆红的现在,《大哥》就变得相对冷门了。
但我看完第一章就知道,我捡到宝了。
有人曾拿余华的《活着》去类比这本书,因为都是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渺小如浮尘的穷苦小人物如何挣扎生存,一根头发丝如何竭尽全力地坚韧拉伸去承受万斤的重量。不像大部分的耽美作品那样充满幻想与欢乐,这本书的总基调是有些沉重的——社会学意义的沉重。有时甚至觉得,在同性恋依然受歧视的当前,这本书如果不是耽美作品,而是一个“更符合大众性向”的设定的话,这本书的普及程度可能会比现在更强。
与《七爷》一样,从书名就知道谁是主角了。魏谦恐怕是P大出场时最不幸的角色之一了,他是劳改犯强奸不良少女后的产物,而那被强奸的受害者也就是他妈妈,后来做了妓女,直至吸毒而亡。他没有父亲,从小被母亲忽视和虐待长大,童年时唯一短暂的好日子来自继父,一个同样是社会底层的穷人。
后来没多久继父死了,母亲半疯,重操旧业,然后也吸毒而亡。
于是,魏谦十三四岁时,无父无母,身边只有一个同母异父的拖油瓶妹妹宋小宝,不久又从垃圾堆里捡回了一个被拐卖的流浪儿魏之远。大哥魏谦自己也依然懵懂,却被迫用还依然稚嫩的肩膀扛起这个家。
整本书的前半部分就是魏谦如何挣扎求存的过程,看着他一次次的努力,挣扎,破灭。他天赋很好,学习也很努力,视读书为唯一改变未来的出路,却为了养活弟妹而不得不辍学去当流氓打手;他信赖的黑道老大乐哥害死了他的发小,他隐忍几年,将乐哥也送上了黄泉;从小被他辛苦养大的妹妹被半路冒出来的宋老太拐走;他明知高风险依然选择为了学费去打黑拳,却差点把命都陷在了里面。
魏谦穷怕了,他用身体用生命去换钱,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积攒起来,咬紧牙撑起一个家,活着。
在这个过程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两个片段,一个是他在升上高中后没多久,面对高中学费、柴米油盐和弟妹小学学费,他已经山穷水尽。
寒冬腊月的深夜里,少年一个人站在冰冷的阳台上,站在自己“成为一个体面的人”的梦想入口。他低着头,抽了人生第一支烟。
然后就辍学了。
另一段是魏谦去打黑拳时,第一场之后,半夜的小旅馆里,他偷偷爬起来一个人在厕所里给自己上药。光裸年轻的上半身满是淤血,他一声不吭地把下狠手治疗自己,痛出一身冷汗。
门外的魏之远默默看着,眼圈都红了,一口牙咬碎。
生活不易,对于身无长物的三个半大孩子挣扎求存来说,更加不易。
如果说前半段是将如何生存,后半段就是讲感情,魏之远对于魏谦的追求,或者说,他们如何面对和接纳自己。
有人说,《大哥》里的感情线有些突兀,魏谦对魏之远的感情转变得太突然。但相反,我觉得这本书是P大写的最好的感情线之一,两人彼此的挣扎、绝望和接纳的过程都写得非常好。而且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草蛇伏线,灰延千里。
首先是魏之远,作为一个被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流浪儿,大哥魏谦对他来说就是神,是拯救者,是这个世界的意义所在。他是一个没有安全感、阴狠偏执的狼崽子,用老熊的话说,他像一把伤人的刀刃,把自己越活越薄。
在小时候发现了自己对大哥的企图和欲念之后,一度是躲避的,但避无可避——人最不能回避的就是自己的内心。他开始直面这种特殊的、违背伦理的感情,并试图把魏谦也拉过来——最终他成功了。
所以后半段基本就是魏之远“掰弯”魏谦的过程。之所以用引号,因为这就是这本书感情线写得好的地方。魏之远不是强迫魏谦,而是他恰好就是魏谦所需要的。
或者说,爱情的动力有两种,一种是被对方的光彩所吸引,一种是填补自己的需要。魏谦对于魏之远是两者都有,而魏之远对于魏谦是后者。
分析一下魏谦。首先,由于他母亲的缘故,他对于女性,尤其是有性魅力的女性,是排斥甚至恶心的。一来是因为他母亲的特殊职业背景,另外也是他小时候,他母亲在半疯状态下,曾试图以女性对男性的方式触摸他。
所以他在气血最盛的青少年时代,也对女性没有半点的性趣。
从这个角度来讲,首先可以确定魏谦不是个异性恋者。
另一方面,魏谦是一个极度缺爱的孩子。魏之远和宋小宝小的时候虽然家里贫穷,但也有来自大哥的关怀和荫蔽;连另外一个作品里,从小被胡格尔虐待着长大的长庚,也在十一二岁时就相遇了他的沈十六。
只有魏谦,没有得到过关怀和帮助,风雨中一个人挺着脊梁长大,被风刀霜剑打磨得无比冷硬粗粝,但也非常孤独。
这种情况下,魏之远对于魏谦的不计一切的爱,对于这个黑暗中孑孓独行的男人来说,是几乎要让他自我怀疑的受宠若惊。他从刚开始的暴怒反感,到打破刚理伦常的接受,这个过程有几个重要的环节。
刚开始,魏之远向他坦白感情,他是极度厌恶的,甚至把魏之远直接发配国外了四年。
四年后,他面对的是升级后的魏之远,手段精进得令人叹为观止。
直接贴一段原文,看小远的手段:
这只是个开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魏谦都生活在奇异的崩溃与享受的边缘。
让他崩溃的是魏之远对他的态度。
魏之远经常会用某些小暧昧小动作靠近他,如果魏谦木然地无视,他就会突然过界,然后再第一时间在魏谦发火之前滑回安全线以后,讨好地表示自己只是闹着玩,并且会像没事人一样,和魏谦一本正经地说起其他的事。
魏之远把“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方针发挥到了极致,简直就像一只在地上打了一百八十个洞的地鼠,随时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就探出头来呲牙一笑,没等魏谦拎起棒子砸下去,他又缩回去跑了,下次又不知什么时候、在哪里冒出来了。
小时候魏之远不听话,魏谦可以简单粗暴地拎起来揍他一顿,长大以后,虽然揍一顿是不现实了,但魏之远出国前那段日子,魏谦发现自己只要稍加冷淡,那男孩就能跟丢了魂一样,任凭搓揉。
眼下,魏谦已经肯定,这两个对付魏之远的方法都失灵了。
而在他想好万一捅破了这层摇摇欲坠的窗户纸,该怎么收场这件事之前,魏谦不想冒险把事情弄糟。
一时间,他只好先忍了,感觉自己每天都生活在随时随地“冒出来”的魏之远的十面埋伏下。
而让他享受的是,自从魏之远回来以后,这个家终于像个家了。
首先进屋能有个说话的人了,真正的交流和对话与敷衍或者礼貌性的闲聊是不一样的,哪怕再自我、再孤僻的人,也难以抵抗前者让人愉悦的魅力。
小宝就做不到这一点,魏谦审美能力有限,真是十方色相潋滟生姿也挡不住观众是脸盲,小宝那个圈子里的事,他尽管出于对妹妹的关心,也有些兴趣,却总也分不清她挂在嘴边的那些人都是谁,而他平时做什么,和她也说不通。
魏之远不同,魏谦发现,小远非常喜欢从定义层面上追根溯源地阐述自己对某些东西的看法,他的兴趣就是做各种网络和单机的游戏,刨去技术层面,魏之远热爱制定、或者抽象提炼游戏规则,他的思路极其清晰,善于模拟各种演变,和马春明有点异曲同工的意思。
只是马春明表达不行,有的时候想到了,却说不到点子上,稍微跟不上他的思路就会变成鸡同鸭讲,魏之远好像比他多了一个与客户的智能交互平台。
他回来以后,魏谦觉得过去一个月时间里,自己说的话比之前一年都多。
到最后,他几乎已经习惯了魏之远在厨房切水果,自己靠在门边和他说话的日常了。
能有一个舒缓放松、让人愉悦的家,是多少人可遇不可求的事。
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几句甜言蜜语的所谓的“撩闲”了,这完全是非常高段的攻心术。
而在魏谦转变的过程中,有两个非常关键的步骤。
一次是他在得知自己肺部有阴影——有可能是绝症的时候,在死亡阴影笼罩下,他的理智底线崩盘了,他第一次主动吻了魏之远。
死都要死了,伦理算个球。
另一次是他确定自己的肺部阴影有较大可能是良性,他能活下来,可在等待宣判的这段时间相当于死了一回,他非常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到底要什么,在意什么。
于是他敞开接纳了魏之远。
这两个人之间对彼此的需要和感情,并不是源于怜惜、美色和荷尔蒙的心动,而是——我心里有一个洞,而你恰好是缺失的那块拼图。
这是深入骨髓甚至是灵魂的需要和救赎,是他们彼此最无可取代的部分。
整个作品总体打分:85分。
若说有什么不足的地方,首先是语言——毕竟《大哥》是P大中期的作品,已经有了嬉笑怒骂的幽默文风,但文字的精炼程度与后期的作品来说还是有距离,比如会在很近的段落里出现重复用词——这在后面的作品里是没有的。
另一个是魏谦这个角色塑造得很好,而魏之远就相对来说单薄了很多。《 大哥》可以视为《杀破狼》的试水版本,类似的冲突和设定在《杀破狼》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进化,从而变得更加完美。
毕竟,P大的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嗯,懂的。
人物分析(吐槽)·伍尔夫篇
>马基雅维利主义警告
>我怎么感觉这个系列越写越三观不正了……
除了心狠手辣、机关算尽,伍尔夫总是留给我一种印象--这个人做的事情似乎永远是正确的。
当然在那样的背景下,很多时候“正确”与“正义”都背道而驰。伍尔夫的大局观、计划性目的性远超其他所有人,而且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旧星历时期见惯大场面,底线也很低,如果其他六个星系安稳,两个边远星系说扔就扔,跟后期的人工智能做送分题似的。
甚至连对林格尔的感情,也按照完全正确的方式来处理。后来能亲手把林蔚带大,而且番外来看他们之间关系也很自然很融洽,他应该已经很满足了。
林蔚死后,伍尔夫的头发一夜之间白了一半多。
他已经没有余...
>马基雅维利主义警告
>我怎么感觉这个系列越写越三观不正了……
除了心狠手辣、机关算尽,伍尔夫总是留给我一种印象--这个人做的事情似乎永远是正确的。
当然在那样的背景下,很多时候“正确”与“正义”都背道而驰。伍尔夫的大局观、计划性目的性远超其他所有人,而且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旧星历时期见惯大场面,底线也很低,如果其他六个星系安稳,两个边远星系说扔就扔,跟后期的人工智能做送分题似的。
甚至连对林格尔的感情,也按照完全正确的方式来处理。后来能亲手把林蔚带大,而且番外来看他们之间关系也很自然很融洽,他应该已经很满足了。
林蔚死后,伍尔夫的头发一夜之间白了一半多。
他已经没有余力去照顾个人的哀乐。可能单纯是像陆必行分析的那样,“伤他心的,应该是联盟中央被伊甸园管委会带得越走越偏,哈登博士叛逃,抚养几十年、朝夕相处的养子出事吧。静恒的眼睛太像劳拉格登博士了,心怀芥蒂也是正常的。”
或者,是像纳古斯说的,伍尔夫本来选择了陆信做接班人,可是“伊甸园管委会横插一杠,林蔚郁郁而终,陆信蒙冤,域外海盗声势渐弱,好像已经没有威胁了,人类大一统的联盟风平浪静,非但没用还有威胁的军委被打压到议会大厅的角落里,权力几乎被架空,原本半隐退的老元帅被迫重新上台,可已经于事无补,伊甸园无处不在,身为联盟元老,他连一个被管委会拿捏住的小女孩都要不出来。”
大概从这时候开始他就已经决定了和管委会开战。
以下,大概梳理一下伍尔夫的主要计划——完全正确的计划:
引来光荣团--当年他给林静恒那个“优”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了联盟的不稳,只是提前下了一剂猛药。另外则让联盟军和中央军达成阶段性的合作。
勾结反乌会,把两个星系付之一炬--既没有暴露禁果给当时的联盟雪上加霜,又让反乌会主战派和林静恒同归于尽以便日后扶持霍普,还让白银十卫失去统一指挥四散各处与自由军团为战,间接等于为联盟而战,间接又等于划在了他的麾下,简直一箭好几雕,如果不是血债累累,没有比这更妙的布局了。
在玫瑰之心试图唤回白银十卫--理所当然。伍尔夫不知道陆必行的身份,要是没有这号人林静恒无疑会回归联盟。
制作超级人工智能--一部分是预料到自己会成为傀儡,一部分为和自由军团开战做准备。普通人的血肉之躯不可能打得过芯片人,于是伍尔夫采用了林格尔笔记中哈登所说的“病态的造物只有用更病态的东西才能打败”的方法。
死亡--引出自由军团蚁后。
借尸还魂--“如果没有超级人工智能伍尔夫,那么联盟军和中央军可能已经被林静姝一锅端了。”
炸沃托--龙渊解释过了,没把全沃托民众一起炸了甚至比之前进步。
警告第八星系--林静恒认为的“仁尽义至”。但是等大战结束,回头看来,伍尔夫作弊似的封闭了第一星系,在人工智能的围追堵截下,林静姝唯一的选择就是避走第八星系,到时候无论第八星系做出怎样的选择,都不免被牵扯进来,空脑症又恰好是芯片人的克星,前后夹击地把林静姝堵在玫瑰之心,那里必然是她的葬身之地。
不过在洛德通过虫洞给林静恒传话的半年前,有过这么一段有意思的情节:
伍尔夫当时正因为一场重感冒在家疗养,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让洛德扶着他出去透口气,在后山散步的时候,伍尔夫元帅不知怎么回事,突然没头没尾地对洛德说:“跟我同一个时代的人,现在都没了,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陪着联盟走多远,我们这一代趟出来的路,将来还有人能把它继续下去吗?”
他说完,发了会呆,紧紧地攥住了洛德的手,对他说:“我希望联盟从伊甸园的噩梦里醒过来,希望以后联盟军和各星系中央军能互相制衡,形成一个平衡,以后哪怕他们……那些星系都要独立,也不要紧,我希望倒退的历史能止步于我们这一代人,你们——作为‘幸存者’,能摸索出一条新的路……如果有一天,我自己背离了这个想法,那一定不是出于我的本意,孩子,我需要你做一件事。”
洛德奇怪地问:“有什么是我能为您效劳的?”
“去第八星系,找林静恒。”
为了历史的进步,为了摸索出一条新路……在伍尔夫的眼中,为了达成正确的目标,林静恒是可以弃掉的棋子,沃托是可以弃掉的棋子,反乌会是海盗他也照用不误,超级人工智能太过危险他还是制造了出来。在主机的空间站上他选择写下这么一句话:
“要是每一次暴风雨之后都有这样和煦的阳光,就让狂风恣意地吹,把死亡都吹醒了吧。”
其实从这句话的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伍尔夫的理念。要是能得到这样和煦的阳光,不论狂风吹到了怎样的程度,都是可以接受的。
他带给联盟的和平建立在流血和谎言之上。这也是出于大局观的政客时常会做的事,陆必行当时要是把他是芯片人的事情压下去,他就几乎与伍尔夫无二。但伍尔夫不是陆必行。伍尔夫一直以来做的都是“守护神”的事情,不是什么“心甘情愿被洪水淹没”。
后来人类联军消灭了自由军团,人工智能伍尔夫通过龙渊把林格尔的笔记留给了陆必行——笔记里头包含着主机空间站的密钥,还有大大小小的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
陆必行说过:“机械时代是他们亲手推翻的,伍尔夫可能是现在世界上最了解超级人工智能的人,他不会不明白碳基生物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吧。”
伍尔夫当然明白得很。就算性格比起年少时期大为转变,但“无权限框架的人工智能假如能被造出来,不管制作初衷多么美好、多么像人类之友,最后一定会变成我们的敌人,哪怕程序里写满了热爱人类。”这一条他记得清清楚楚。
伍尔夫既然自己死了,毁灭人工智能的任务只能交给他信任或觉得值得托付的人。而陆林二人和哈登对于人工智能不是一窍不通就是一知半解,到最后这本笔记会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
至于进攻第八星系--在王艾伦告诉他陆必行和女娲计划的时候伍尔夫应该已经预料到了事实和他构想的程序的冲突。后来哈登“试验”了一下,于是人工智能伍尔夫放下别的芯片人,偏执地进攻第八星系。
解决芯片人之后,人工智能本可以表现出友好,在以后数十年里相安无事,让中央军回其他星系荡平乱局、修复跃迁点,让人们放松警惕,人工智能也有时间有余地建造更多的主机,埋下更多的“种子”。
可是偏偏这个时候,它像出了“bug”一样偏执起来,再次挑起战争。
陆必行之前想破头的逻辑,最后成了他推出主机的线索。
至于主机在隐藏的跃迁点上事后看来十分明了——陆必行赌“当年亲手封闭沃托,炸开新星历纪元开端,沉潜三百年的伍尔夫元帅,并不是一个单纯想俯身在电脑里千秋万代的无脑反社会”。他赌对了。
也幸好伍尔夫的对手是陆必行和林静恒,还有一个和他一路走来的哈登,有这么一群神对手他的计划才不至于脱轨。不过从另一方面讲,他当初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也把这群神对手纳入考虑范围了。于是几乎整个故事,无论是林静恒还是陆必行,抑或自由军团和反乌会,大家基本上都在按照伍尔夫的剧本走,不论是抗争式的还是服从式的,就算林静恒再度死而复生之后,也没有影响到他的大局。
所以说最终盖棺定论之后,伍尔夫到底是守护神还是反人类呢?
时代使得这两个概念只有一线之隔。到了最后,上一个超级人工智能赫尔斯亲王毁于留给自己儿子的权限,而超级人工智能伍尔夫则给那些“幸存者”留有毁灭的道路。
全人类的命运都在他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