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羊铜罍
商代 青铜器 高35.4cm,口径20.3cm,肩径26.3cm
此文物为商代的青铜器,方唇窄沿,器口与器颈、腹部皆平直,近底处弧形内收。颈部饰三周凸弦纹,肩外缘补铸四个卷角简化羊头。肩部、腹部及圈足上各有四扉棱。圈足饰双列式目纹。
方唇窄沿,器口与器颈、腹部皆平直,近底处弧形内收,圈足稍外撇。颈部饰三周凸弦纹,肩外缘补铸四个卷角简化羊头。肩部、腹部及圈足上各有四扉棱,上下对应,将纹饰四等分。肩部与腹部上沿饰象鼻龙纹,腹中部主纹兽面纹的正中起一浅凸棱,主纹两侧系以扉棱为中轴的倒置兽面纹,其下为目云纹饰带。圈足饰双列式目纹。1987年湖北沙市近郊出土的一件铜罍的形态特征与这件铜罍极为相似,颇具研究价值。
在中国古代,“羊”是“祥”的通假字,人们常以“羊”来指代“吉祥”,一些瓦当上的“大吉祥”就写作“大吉羊”的字样,羊也成为吉祥的化身。
罍是一种典型的礼器,一般多用于盛酒。刘家河出土的这件三羊铜罍高约27厘米,口径约20厘米,肩部等分凸起三个羊首,造型生动逼真。羊首上雕刻着卷曲的祥云状犄角,羊的目光下垂而内敛,嘴巴微抿,显得格外温顺。铜罍从上至下还装饰有凸弦纹、目雷纹、饕餮纹、云雷纹等精美的纹饰,以突出的扉棱分割开来。整个器物繁复细密,底部宽宽的圈足稳重中透着优雅,大气中透着凝重,带有商代铜罍从瘦高向矮肥发展的特征。
在原始社会晚期,礼器随着氏族贵族的出现而产生,是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礼器正所谓“藏礼于器”,标志着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充分体现着等级森严的礼制。能使用以羊为造型的青铜礼器入葬,更说明墓主人具有一定显赫的身世背景。结合出土的其他高规格随葬品,虽然学术界对于墓主人的身份仍有着多方的猜测,但比较普遍地认为这里应该是商王朝某一方国首领的墓地。
三羊铜罍的铸造工艺在商代属于“高尖端科技”。中国古代从最初使用自然铜,到商代用火法炼制铜锡等合金,在科技上已是不小的进步。冶炼青铜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放入炼炉燃木熔炼,待火候成熟后取精炼铜液,得到初铜。初铜仍比较粗糙,需要再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红铜加锡、铅等熔成合金,即是青铜。比较复杂的青铜器大都采用分铸法铸造,也称二次铸造。据专家推测,三羊铜罍就采用了这种分铸工艺,需先期铸好羊首,再分别配置在外范内,进行二次浇铸。这样一来,罍的主体与羊首浮雕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浑然天成。
殷牧正父己觯 文物名称:殷牧正父己觯
文物等级:一级文物
所处时期:殷商
出土时间:1959年
出土地点:四川省彭县竹瓦街
收藏单位:四川省博物馆
青铜,椭圆形,侈口,颈稍敛,鼓腹,高圈足。颈腹间饰变体夔纹带一周,正中饰兽头。圈足饰两条相向的变体夔纹。外底上有线条纹饰,内底铭文“牧正父己”
觯是汉族古代饮酒用的器皿。青铜制。形似尊而小,或有盖。是中国古代传统礼器中的一种,做盛酒用。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
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记·礼器》觯(觯)
从字形特征不难看出,这类酒具大多源于上古兽角制作的水器。《礼记·礼器》“尊者举觯。”郑玄注称:凡饮酒时,”三升曰觯”。青铜器中习称的觯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此两类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者且沿用至东周.
水陆攻战纹青铜豆
高20.4厘米,口径17.4厘米,底径10.4厘米
战国
宜汉罗家坝三十三号墓出土
豆是先秦时期的食器和礼器,一般是用来盛放食物的。大家看到的这件铜豆器身布满了纹饰图像。豆盖部分的图像主要为宴乐和弋射,盖中部捉手部分的图像为神兽;豆盘部分为水陆攻战纹,圈足上则饰采桑的图像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豆,古代盛食器和礼器。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同名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豆作为礼器常与鼎、壶配套使用,构成了一套原始礼器的基本组合,成为随葬用的主要器类。用豆之数,常以偶数组合使用,故有”鼎俎奇而笾豆偶” 的说法,但是也有使用奇数组合的。《周礼·掌客》载:“凡诸侯之礼,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男二十有四。”但是,出土和传世的铜豆器却甚少。
古代人民最早用于盛放黍稷,后演变为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物。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盘,上 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商周时豆多浅腹,粗柄,无耳,无盖。春秋战国时豆的形制较多,有浅盘、深盘、长柄、短柄、附耳、环耳等各种形状,上有盖可仰置盛放食物,亦有方形的豆。使用时,豆也常以偶数出现,按尊卑长幼,亦有数量多少之分。《国语·周语》:“觞酒豆肉箪食。”(一觞酒一豆肉一箪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