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铜爬龙柱形器
商代 青铜器 41.1cm,宽:15.65cm
柱断面呈椭圆形,柱顶斜平,下端四面有半圆形缺口,缺口相对的上方各有一圆形穿孔。柱顶有一龙,龙口大张,露齿,两前爪趴于柱顶上,身尾下垂于柱侧,两后爪紧抓柱两侧,尾上卷,龙头上有镰形大耳一对,耳内侧有犄角一对。在和龙相对应的柱壁另一侧,有一简化的头向下的夔形饰。此器可能是某种器物上的附件。
爬龙铜柱首的柱帽呈上部略粗的圆柱形, 其顶端封闭而下端开敞, 一个圆雕的龙从柱侧面爬向柱顶, 伸两前足按在柱首的平顶上, 探首向前眺望。该龙形态奇异, 张口露齿, 下颌有须, 额上有一对向后弯曲的额饰和一对弯转向前的大角。其前肢上臂肘曲处, 有向后弯卷上翘的翼形突起, 应当表示翅膀。其后肢贴伏在柱壁上, 爪如拳形。龙的身躯细长,中脊折线分明, 断面呈人字形, 好像两面坡屋顶。龙的尾巴短小, 尾端上卷。
柱体另一侧与爬龙相对处, 有立体的云气纹装饰, 该饰件由上长下短两个对卷云形构成( 其中下面的卷云已经残缺) , 相交处加厚并铸铆在柱壁上。其横断面同龙身一样, 也为人字形。
柱帽下端边缘并不平齐, 而是有4 个门形缺口, 以加大柱帽与木柱之间的摩擦力, 从而使二者牢固结合。在柱帽下部靠近缺口处, 有相对的两个圆形穿孔, 可以从这里在木柱上对钻圆孔, 以便用绳索将柱首捆缚在木柱之上。
这件爬龙铜柱首造型别致, 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首先, 龙的那对大角很像水牛角, 与中原地区常见的龙角不同。中原商周青铜器上龙的形象, 龙角最常见的是蘑菇状, 简化的龙角图案作丁字形。例如安阳殷墟小屯M5( 妇好墓) 司巧母铜方壶, 壶的肩部有共首双身龙纹, 龙首凸起[ 2]。也有为枝叶状的, 例如安阳殷墟郭家庄M160铜尊肩部的龙首[3]。
三星堆这件铜龙的造型显然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可以作为比较的龙角, 在三星堆器物坑中有两个典型的例子。一号器物坑龙虎纹铜尊肩部的龙纹有凸起的龙首, 其龙角呈短柱般的蘑菇状, 这是中原型龙角。二号器物坑大铜树干上有一条头下尾上的龙, 该龙的龙头上除耳朵外, 还有两根弯曲的长角, 与我们讨论的这件爬龙柱首有几分相似。三星堆的大铜树具有地方特色, 铜树上的那条龙应该就是当时当地龙的形象。
类似的长有牛角的龙的形象, 在三星堆器物坑中还有一些。例如二号坑大铜立人的衣服上的龙纹, 龙头上的角就是向后卷曲的长角。又如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3 种青铜兽面具,实际上是带有额饰、长有内卷的尖长角和尖耳朵的某种神的面相, 这种神像的躯体虽然最有可能是鸟形, 但也不排除龙蛇之形的可能性。其次, 这件铜龙的前肢肘关节处有一对鱼鳍般上翘的东西, 应当是表现翅膀。这种翼龙在三星堆文化中不止一例, 三星堆二号器物坑出土的一号大铜神树, 其树干上盘绕的头下尾上的龙, 前肢就有类似的翅膀[4 ]。三星堆二号坑的大铜立人像, 其衣服上有龙纹, 龙的靠近前肢的身躯上, 也长着一个细长的翅膀[5]。
翼龙在东周以前的中原地区几乎不见。从夏商直至西周, 青铜器的纹饰中除了一些比较抽象的顾首夔龙纹有近似翅膀的纹样外, 其他比较具象的夔龙纹都没有翅膀[6] 。翼龙的出现是在春秋晚期以后, 它是随着有翼神兽从北方草原地区传入中原后才逐渐出现在龙身上的。汉代画像上, 许多龙都有翅膀。
三星堆器物坑的年代是在商代晚期偏早阶段, 这些翼龙的造型和图案远早于带翼神兽在中国流行的年代。而且, 三星堆器物坑中带翼动物造型也不仅限于翼龙, 在二号坑出土的一件被火烧残的铜神坛上, 最下层的两只负重的鸟兽合体怪兽, 可能也长着长长的翅膀。这表明, 早在商代, 中国西南地区就存在着鸟兽合体的动物造型。导致这种现象不外乎两个可能, 一个可能是三星堆人存在着后来如虎添翼那样的观念, 认为给龙一类的动物添上翅膀, 更会增加这些动物的能力和神性。另一种可能就是, 当时的三星堆人已经有某种与西亚联系的途径, 西亚的带翼怪兽的造型已经传入到中国西南的三星堆文化中。
第三是关于这件铜龙的制法, 最值得关注的是龙身体的形状。一般青铜器上的立体造型的龙, 身体截面都是圆形或椭圆形; 即使是浮雕状的龙纹, 其凸起的一面也是弧形。这件爬龙铜柱首, 龙的身躯截面却是人字形, 其背部中央起折棱, 有中脊线。这种人字形截面的龙在三星堆器物坑中不止一例, 除了二号坑一号大铜神树的铜龙的身躯为绳索状外, 其余龙或蛇的造型, 背部都有明显的脊线。关于这一点, 三星堆二号坑的两件铜蛇尾表现得尤为典型。这种人字形截面不仅见于龙或蛇这类动物的造型之上, 本文讨论的这件爬龙铜柱首上与龙相对的卷云形装饰、一号坑带管团身铜龙的龙尾、环身虎形铜器座的虎尾以及三星堆二号坑的两件凸目尖耳铜神面像的鼻梁上的卷云形装饰, 也都是这种人字形截面。
商铜神树枝头花蕾及立鸟
商代 青铜器 高7.8cm,宽4.3cm
器物构型为铜鸟立于铜花朵的果实上。鸟头上扬起三支冠羽,羽尖各穿一孔,显然是藉此表现冠羽尖部的彩纹。尾上翘,尾羽向上下各分三支,状如孔雀开屏。立鸟喙中所穿铜丝已脱落,估计铜鸟原也是挂饰在某一株小神树上的饰件。
商铜人首鸟身像
商 12cm
这件人首鸟身像原铸于小型铜神树树枝端部。该像为平头顶,头戴頍,面带面罩,脸形方正,大耳高鼻,其双眼呈外凸状,与纵目面具眼球造型相类似。其鸟身较短,参考与之造型完全相同的同树另一枝枝端人首鸟身像,可知该像现残断的双翼原当呈宽展状,尾羽构型亦当为分叉相上下卷曲状。
这种人首鸟身像除见于小型铜神树外,在同坑出土的青铜神坛最上层的“盝顶建筑”上额正中也铸饰有此像。古人有“以上为尊”、“居中为尊”的说法。
人首鸟身像除见于小型铜神树外,在同坑出土的青铜神坛最上层的“盝顶建筑”上额正中也铸饰有此像。古人有“以上为尊”、“居中为尊”的说法。人首鸟身像出现在铜神树树枝端部与铜神坛顶部正中,显然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人首鸟身像所代表的当是群神崇仰的天“帝”,一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宇宙之神宙斯一样。在中国周朝以来的神话中,众神之尊一般指的是黄帝。三星堆时代早于周朝,那么,人首鸟身像指的是谁呢?我们曾指出,人首鸟身像造像当与古蜀远祖有关,可与古史神话中的古蜀祖先神“大鸟王”帝颛顼发生联系,就其神职内涵象征而言,该像很可能是“中央之神”并兼有太阳神神职的最高权威象征物。当然,这仅是我们的初步看法,尚待深入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尊造像当是古蜀先民诸神崇拜中的主神。
銅(動物)牌飾
高:13.5cm
寬:12.7cm
戰國
1992年四川藏县牟托村出土,牌若有柄扇形,顶部饰八鸟,左右相向而立。牌内饰三层动物纹,由上至下依次为头向一致的七只长角鹿、三只虎、三条卷尾向上爬的蛇。每层动物之间及四周以圆泡作界栏。牌饰四周饰乳钉纹,通体镂空.牌若有柄扇形。短柄,牌饰如倒风字形。周边饰小乳丁,顶上雕8 只相对而立的禽鸟。牌饰内分3 层雕饰动物,依次为鹿、虎、蛇。每层动物间以同心圆泡为格。高13.5 、宽12. 7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