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北京出差的时候,去了一趟雍和宫,也算是弥补大学毕业时没能来得及去的遗憾。
正好离同学的公司不远,只隔了2站地铁。到了雍和宫站,走出古色古香的门,便是一条直街,通向雍和宫的大门。古街上都是藏传佛教用品的店,比如唐卡、佛经,处处透出藏传佛教的气氛。
走着走着,突然看见马路对面有个文彩辉煌的牌坊,写着“成贤街”三个字;牌坊后古树参天,枝干浓密,浓阴蔽道,深邃莫测。禁不住走入其中,只见这些合抱的大树一律从粗短主干上,分出两三个粗粗的分叉,虬劲有力地扎向天空,再从分枝上恣意衍生出浓密的枝叶,枝枝桠桠便在空中交织、摩擦,在行人的头顶织就绿中带黄的华盖,阳光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过,斑驳地闪耀。
时间有限,没有多逗留,走到雍和宫;刷了健康码买了票走到入口,正门开始居然又是一条美丽的银杏大道,我又开始流连忘返:笔直的银杏树干犹如两排士兵站岗,金黄的叶子在阳光照射下澄黄透亮,为雍和宫之旅奏响了气势恢弘的序曲!
穿过银杏道,就是层层叠叠的红墙金瓦,有些眼花缭乱,正好一位导游在向旅行团详细讲解,就开始一路蹭着听起来。
感谢这位不知名的导游,她的讲解细致、生动,在我和其他游客面前打开了雍和宫深藏的底蕴:
那是级别至高的皇家宫殿:
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佛教寺院,清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驾崩,乾隆皇帝继位(乾隆皇帝诞生于雍和宫),雍正皇帝灵柩停放在雍和宫永佑殿。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这是京城中的最高规格,与故宫匹敌;
雍和宫殿在碑亭之北,殿原为王府银安殿,现相当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殿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七间,单翘重昂斗栱,和玺彩画,前有月台,围以黄、绿、红琉璃砖花墙,明间上悬雕龙华带匾,中刻满、汉、蒙、藏四种文字所题“雍和宫”。殿内供有三尊青铜质泥金佛像,及蒙麻泼金十八罗汉像
宫内陈设的香炉烛台,无不镶金嵌银;雍和殿中陈设的唐卡,更是宝石镶嵌,做工精细,价值不可估量。殿外是最高级别的香炉:香炉为铜铸,高四米,鳝青色,上开6个火焰门,并饰二龙戏珠图案,底座上雕刻有三狮戏球,工艺精美。
从匾额、横梁这些匾额细节无不透露出皇权高贵:匾额均为满汉藏蒙四种文字,九龙吸水的雕刻栩栩如生,横梁的盘龙图案的规格甚高,除紫禁城外仅此一家。
那是经历坎坷的风云人物:
这座皇家寺院千丝万缕联系起多位达赖、班禅,他们与皇家息息相关;他们到达京城后的讲经、拜佛,都是在雍和宫郑重举行。活佛讲习的彩色高台,无声阐述端坐之人的大彻大悟;金瓶掣签,自此便启动那些孩子们扑朔迷离的人生。
印象最深的是,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仓央嘉措,名义上为达赖喇嘛,却无任何实权,只是的傀儡。在这种生活上被禁锢、政治上受人摆布的情况下,仓央嘉措选择纵情声色。虽然他对美好的爱情有着热烈的向往,但是因为他与另一位达赖冲突,在路途上便被杀害,令人叹惋!
还有,章嘉活佛与乾隆皇帝的友情,为平定西藏局势所做的大量事迹,令人敬佩。
对于这些历史人物来说,雍和宫是他们的福地或者是祸地,带给他们或喜或悲的记忆,这些记忆随着他们的风云一生或消逝或记录;而对雍和宫来说,这些人物组成了它的血肉,遮盖了砖瓦的冰冷。
那是高超的艺术世界:
须弥山是雍和宫独有的宝物,包含深邃的佛教意义,做工精细、传神。
雍和殿内蒙麻泼金的佛像,据说一个女孩子就能很轻易地抬起一尊佛;因为佛胎是一层层麻粘合而成,衣服上粘贴极薄的金箔,衣纹顺畅自然,这些工艺都已失传。
白檀巨佛,是世界上最大的整木雕刻立佛,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它由整根白檀木雕刻而成,总高26米,其中地下8米,直径8米。白檀木来自西藏,是西藏七世达赖为支持雍和宫的工程建制而特意贡献的贡品,花费三年多才运到北京。
法轮殿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这尊铜像塑于1924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两年才完成。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细雕镂而成。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就这样一路听来,更有供奉佛像、唐卡绘画中体现的深奥宗教含义似懂非懂,令人叹为观止,非研习不能领会!
由于时间关系,我来不及与导游走完全程就自行折返,依然穿过金黄色的银杏拱道走向出口。金色的落叶与阳光纷纷落下,有形的落叶可以抓住了,但阳光是抓不住的,它洒在脸上只是温暖、炫目的感觉……
雍和宫探访,即使是浮光掠影,但也觉得身心如受洗涤一般,无比清澄宁静;喜欢这类历史的宝藏、宗教的圣殿,它自带的沉稳和深奥,让浮躁的心得到安宁;在钢筋水泥、高架混凝土的社会里,老祖宗们留下的宝藏,跌宕起伏的历史,就像山一样,就在那里,无声的诉说,给我们启迪,让我们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