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2025年春季学期第九次读书会
luozubing@126 2025-05-23

     2025年春季学期第九次读书会,于2025年5月21日星期三晚6点至9点在田家炳楼513B教室举行。参与本次读书会的成员是罗祖兵教授和他指导的全体在读硕博研究生。本次读书会的内容为玛克辛·格林的《蓝色吉他变奏曲:美的教育》第1-100页。本次读书会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领读汇报。由2024级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罗鸿妮分享译者序、前言及第一编第一节。玛克辛・格林(MaxineGreene),美国当代教育哲学代表人物,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林肯中心艺术教育研究院驻院哲学家,以存在主义——现象学为理论根基,融合杜威实用主义,关注后工业社会精神危机,倡导通过审美教育唤醒个体多元意识。本书为格林在林肯中心常驻时发表的审美教育讲座合集。通过译者序,我们了解到了格林艺术——审美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审美教育的本质并非艺术知识灌输,而是以作品为媒介,引导人 “觉察自身存在处境之外的可能性”(如通过欣赏艺术进入“他者世界”,反观自身现实)。在中国当代语境中理解格林美育思想,有助于培养主体责任感,同时,格林经由对艺术作品的存在主义方式的解读拓展了新的视野。前言部分,介绍了玛克辛·格林与林肯中心艺术教育研究院的背景。1975年,林肯中心研究院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并由著名的哲学家、审美教育领域的权威玛克辛·格林教授作为双方的联络人;同时格林教授开始在暑期研习班上开展讲座。随后,在第一节审美教育笔记中,作者向我们解析了几个核心概念。在“开启视觉、听觉、感觉和运动的新方式”部分,作者指出我们感兴趣的是教育(education),而不是学校教育(schooling)。教育意味着开启视觉、听觉、感觉和运动的新方式,培育一种特别的反思和表达方式,以及对意义的寻求和学会学习。我们关注的核心是审美教育;但我们绝不是将审美教育当作一个附属品、一种“装饰”。在“多重视角:审美的时刻与体验”部分,作者指出审美体验源于对具体事物的主动感知,这些体验可能来自自然或人工创造的艺术作品。审美感知不是碎片化的拼接(如将舞蹈拆解为动作、服饰、声音),而是对整体结构与生命力的直接把握。并且艺术“原材料”(声音、肢体、语言)本身具有审美生命力,例如舞蹈服饰色彩与动作的呼应、巴托克音乐的音色张力,教师需引导学生感知“媒介特质”而非割裂技巧。在“想象力转化滑稽的寓言……”部分,作者指出艺术常被贬低为教育的“装饰”或“后巷”:要么被工具化,要么被窄化为情感宣泄或感官娱乐,忽视其作为认知与意义建构的核心价值。在“学习与发展、缄默的意识及可能性的拓展”部分,作者提出了关于课程设计的建议,即拒绝预设,拥抱生成。艺术课程不能依赖“提前设定目标”的僵化模式,需顺应艺术形式的内在逻辑与学生的体验节奏。发展阶段应与教学适配,低龄学生侧重通过感官体验接触艺术,培养基础感知能力;青少年及成人可以引入形式分析,结合缄默知识深化理解。

      接下来由2024级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熊怡君分享第一编的后半部分。在第一章的后两节,格林谈到审美教育是需要践行的。教师自己要践行美学,然后才能引导学生践行美学。接下来格林对想象力的定义、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想象力意识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具体阐述。面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情绪可能是一种审美喜悦,也可能是为自己建构的一种人类体验。欣赏艺术作品,要保持开放的心去探索,去全心投入,保持关注,在阅读的时候把自己释放在另一个空间里,“成为他人”。格林指出,我们不可能总结出审美教育中的所有经验,也不可能把所有体验过的、学到的都整理打包。因此我们必须转深入思考如何提供那些自己体验过的经历。她进一步指出,真正的学习就是一种超越,是被惊讶、好奇、开放式的问题催生的探索。在发现的过程中,当我们意识到正在学习的东西影响着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喜悦和欢乐。开始行动是很重要的,去品读绘画作品及诗歌,把它们置于审美的空间中,尝试从日常而平庸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在格林看来,如果脱离了活生生的生活本身,审美的沉思或关注就不会发生。但也要避免读取不相干的意义的表达倾向,不做心理学分析或过度的理智推理。艺术作品具象化的意义需要在作品之中寻找,而非远离作品。第二章是“向现实的不同面向敞开”。开篇格林引用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句“我居住在可能里面”,隐喻艺术教育关心可能性。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学生对可能性的感知,引导学生超越封闭的现实、技术训练的世界、固定的分类和可测量的能力,走向好奇、不安、疑问及探索未知。她引用了诗人里尔克“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和杜夫海纳“审美地感知就是忠实地感知”的观点,说明艺术要求观众改变视角,用新的眼睛观察、用新的耳朵聆听,“忠实地感知”。教师需通过自身对艺术的深度体验,帮助学生激活感知力与想象力。审美经验具有持续性和未完成性。审美教育激发的学习是一种被想要去探索、去寻找、去追求的欲望激发的学习。格林认为,这是超越了教的学——是唯一重要的学习,是自发的,充满着好奇和质疑的时刻。格林认为,审美教育是认知的、感知的、情感的、富于想象力的,可以改变学校中的氛围,而且必须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在第三章中,格林指出,艺术能让僵化的世界开口说话、唱歌,甚至跳舞。审美素养和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等同等重要。审美经验不仅来源于对文学、美术或音乐等的鉴赏,也包括对日常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感知。接下来格林对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进行了区分,艺术作品要成为一个审美的对象,必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关注。即审美对象不会自动敞开自己,必须由观众个人实现,而且这必须是一个自由的行动。审美教育需要主动参与,需要完全在场。格林批判了传统艺术欣赏模式,倡导让人们作为富有想象力的、会思考的、有感觉的、会感知的、积极的人而参与。在第四章中,格林谈到“在艺术作品中完全在场”。如何理解“在场”?格林认为,审美与我们反思和艺术作品的相遇有关。换句话说,在审美领域的思考只能开始于真实体验。面对艺术形式、依据他/她自己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他/她自己的意义、建构并重组他/她的世界。在审美教育中,教师该怎么做?格林提到:创造情景,激发感知开放与想象力;运用语言的力量;从经验开始,而非从概念开始;帮助学生发展全面觉醒的意识,帮助他们聚焦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更大的感知敏感度。

       第二环节,读书分享。与会硕博研究生围绕“审美教育““审美感知”“具象化的意义”“审美经验的持续性和未完成性”等内容分享了书中的精彩段落和自己的认识与理解。此外,同学们还就本周研读的学术论文进行了交流分享,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

       第三环节,梳理总结。罗祖兵教授对汇报章节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并指出具有深度拓展价值的研究点。罗教授分享了书中的一些精彩用词和段落,如“日常生活的无力感”“全面觉醒”“审美时刻”“现存世界”“生动的当下等”,并结合书中内容提出“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区别?”“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等值得思考的问题。此外,罗教授提醒大家多关注丹尼尔·科顿姆的《教育为何是无用的》、卡西尔的《人论》、马丁·布伯的《我与你》等书籍,从阅读中找到写作的灵感,好的研究需要研究方法的新颖细致。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