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一部作品,
就把它分成数段!
做这种杂烩, 一定很方便;
脑筋动起来容易, 捧出来也很容易。
提供个完完整整的, 有什么意思?
观众总要把它扯成碎片。
——歌德《浮士德》
首先感谢赠票的朋友,这是我本命年收到的第一份礼物(还配上友情的大橙子,爱你!)。
拖延了两天思考该怎么写这个REPO,主要是没能想好一个可以概括这部剧给我的感觉的方式。对我来说,这是一部从舞台设计、音乐、演员都可圈可点的作品,唯一的问题却恰恰是导演反复强调,甚至印刷在宣传页上的那句话:“它讲的是两个‘傻瓜’,理想主义者浮士德和脚踏实地的墨菲斯特试图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的故事。”
——对不起,“傻瓜”我看见了,“认识世界”真没有。
不仅没有,我甚至没看出这部作品有任何一贯性的思想贯穿其中。
在我看来,这部剧完全是分裂的。叙述节奏的分裂、音乐灯光所营造的神秘气氛与主演的喜剧效果的表演的分裂、还有更重要的是,它号称想要讲述的思想和实际表现出来的完全割裂。我不太确定导演在制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想要什么样的观众,又期望观众对《浮士德》这部作品有任何了解和预判,但总的来说,虽然剧本采用大量原作对白,以长诗和咏叹的方式来表现其作品独特性,但为了“极似原作”的改编而抛弃作品本身的连贯性和表达,是个失败的尝试。
从剧情来说,上半场的剧情基本遵循《浮士德》悲剧第一部的剧情顺序,删去部分对话和人物,截止到第十七场(或者是十六场?);下半场的前半个小时结束第一部剧情,随后突兀地跳入悲剧第二部第二幕的第一场和第二场,浮士德在这一部分完全不见踪影(因为原著回到浮士德的书房目的就是为了救浮士德),而再次转场后,浮士德已经是步履蹒跚的百岁老人模样,走出来独白“我愿看到这样的人群, 在自由的土地上跟自由的人民结邻”了。
——我错过了什么?谁给我按的10倍速播放?
上演前演出方相当贴心地提供了一张人物关系图,提示浮士德与玛格丽特、瓦格纳相关,而墨菲斯特与“学士”相关。如果不以原著来苛求剧情,而是将这张图视为话剧人物之间冲突的线索,浮士德与墨菲斯特之间的联系和冲突首当其冲。如导演所说,两个角色的思想观念相悖,但相互影响。墨菲斯特用玛格丽特、用瓦格纳对浮士德施加影响,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没有让浮士德停下追求理想的脚步。但如果承认玛格丽特和瓦格纳是浮士德“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途径,一个受年轻男人和财宝诱骗的少女的悔悟,和一个专心致志研究炼金术造人的学生(别说他甚至都没看到这一幕),是怎么推出“填海造田”和“自由有为”的伟大志向来的?浮士德从迷茫厌世到追求更伟大的志向,他唯一面临的挫折就是他勾引过、又被他害死了母亲和兄长的女孩拒绝和他逃走而已,就敢问导演到底是希望观众完全忘记整本书的剧情,还是希望观众默认浮士德在三十秒黑屏时间里已经开疆扩土干了一辈子,因此给大家展示一下震撼的临终告白呢?
另一方面,浮士德和“学士”则对墨菲斯特产生作用,最终魔鬼埋葬了浮士德,认识到自己的失败,尘世的一切或许终归于虚无,他热爱的虚无,他在一片虚无中翻捡,是想找到什么呢?墨菲斯特和学士的两次相遇,一次戏弄,一次嘲讽,对墨菲斯特也好、对浮士德也好,也看不出任何观念上的冲击。玛格丽特死时墨菲斯特还在催促浮士德,对女孩没有任何关心。他的转变契机又在哪里呢?只是浮士德临终前喊的那一大段独白吗?他该认为自己胜利了,却又把浮士德摆成重燃信仰的模样,那么他认输吗?如果是,他又为什么认为自己失败了呢?
——不,我更想问,他到底干嘛来了?
我想作者自己是承认浮士德的故事枯燥沉闷又难懂的,但是他所做的选择并没有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好。一个人对自己所达成的成就感到迷茫、更不知道前途何在的时候有人跳出来说可以“给你看人所未见的奇迹”,这原本是一个改变的巨大契机,然而整个故事在管风琴、弥撒、灯光、烟雾和舞蹈衬托出来的豪华气氛中四平八稳,开了个头,下面没有了!
我多喜欢音乐和舞台衬托出的气氛啊,玛格丽特跪倒在舞台上,张开双臂。她的影子,连同人群的影子倒映在身后的黑色镜面上,模糊成一团。那是全场最能推动气氛的一幕,尽管这一幕看起来太宗教、太过神圣以至于与上半场的气氛并不相符,八音盒里的上帝、缩头缩脑的魔鬼,还有那个猥琐自吹的浮士德皆是。导演仿佛一直在是否应该抹去故事中的宗教色彩而游移,因此把角色安排得轻浮。上帝并不是全能全知,而是被魔鬼撬动发条,才勉为其难地对人类伸伸手;墨菲斯特蹦跳得像只猴子,或者是在暗指它的马蹄足;至于浮士德,博学的浮士德,他的迟疑后悔如冰消雪融,被一笔带过,而他在少女面前装腔作势却又详加描述。就像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久居高位,将凳子看得仿佛自己身高容貌一样伟岸,生怕旁人不够仰视。
但那是浮士德,不是李国庆。
当然,这不是演员的错。如果单说演员,尹铸胜老师的演出相当精彩,虽然在本场有一处险些错词,但即使调整(其实我觉得不调整或许反而不会引人注意)。廖凡的台词有时语速过快,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这部剧的朗诵腔,但以这个台词再用平时说话的速度念出来,恐怕十句有九句听不清内容,廖凡有几处台词比较模糊,另外扮演玛格丽特的女演员也有同样的问题,但集中在唱歌部分,坦率地说,第一首歌非常突兀而毫无意义,第二首歌受到体位影响,演员本身可能缺乏在这种情况下清晰发音的经验,所以歌词也略等于无。要解决这个问题剧组不如考虑同步字幕,至少也能稍微转移观众的注意。另外我非常喜欢饰演马尔特的女演员,在与墨菲斯特调情的段落里表现自然大方,比起另一边堆椅子的那对有趣多了。另外饰演女巫和地灵的演员也非常抢眼。
你看,我喜欢这部剧的地方那么多,可以说除了剧本,音乐、舞台、演员无不精美,但就是故事的核心,我不知道这部剧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关于救赎和超脱的故事吗?又或许只是种种不同信念的人的展示?我想这不是剧目是否抽象或具象某个形象的关系,剧本从始至终都只是将歌德的作品整理糅杂,晦涩就任它晦涩去,模糊也便模糊了,我想导演和演员完成了一个百分百的任务——将《浮士德》改变成一部三小时话剧,除此之外,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最后吐槽一句:袜带不好吗?棉袜?真是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