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的中产阶级出现,慢慢成为主要的艺术品购买力量,不同于以往,唯一的艺术作品赞助者就是贵族阶级与教会,艺术服务的对象扩大了,所以单一的审美取向发生了改变;新的色彩理论的出现,改变了艺术的表现手法和题材;而摄影技术出现,从根本上直接动摇了艺术的本质。
当时的画家已经在古典艺术的道路中走了三百多年,而且再怎么画写实依然有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巨匠们树立的丰碑横亘在前;同时,古典艺术的写实画法也受到了摄影技术的挑战。就在这样的纠结中,现代艺术慢慢走向了背离写实主义和绘画性的道路。从1864年印象派出现,现代艺术产生萌芽,到1907年毕加索的《亚威农的少女》正式标志着现代艺术诞生。艺术开始从古典艺术对于视觉所见的结构与比例的美的追求转为对于歌颂以人和自然为主体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条从古典到现代的艺术变革道路虽然只有五十年,但事实上精彩、丰富而又漫长。
在这个过程中,生于1853年的梵高见证过了印象主义的突破,在巴黎生活的两年亲眼目睹了印象主义画家们的激情与活力,受印象主义以及点彩派的影响之后,释放了色彩,同时不大注意立体以及透视的真实,在新的色彩研究成果中获取灵感在作品中呈现出更加真实的颜色,就这样推翻了之前的艺术标准。
事实上哪怕是印象派也还没有完全打破传统绘画艺术中的色彩规律、人体的解剖以及透视。
在艺术性上,由于当时色彩技术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之前没有过的比如钴蓝、铬黄的色彩,梵高开始追求用色彩和形状直白地表达情感和感觉。相比于之前从达维特开始奠定的学院派艺术中沉闷压抑的近乎于昏暗的舞台颜色的风格品位,梵高后期的作品用多元的、强烈对比的并且高明度的色彩创造出了一种纯粹真实的艺术风格,表现出强烈的激情,充满活力、直接而炽热,呈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张力和极强的生命力,给人从没有过的愉悦且震撼的体验。
向日葵 / 梵高
乌鸦群飞的麦田 / 梵高
生于1881年的毕加索是一位天才画家,自幼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13岁就有画作被展出。不同于英年早逝的梵高,他是一位多产的画家,直到近90岁依然有作品产出。在92年的生命中,毕加索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艺术风格有不同的转变,影响最大的当然还是二十世纪初的“play with cubes”时期,即立体主义时期。
1900年,19岁的毕加索来到巴黎,开始寻求艺术上的突破。他开始研究非洲的远古绘画艺术和美洲玛雅文化的原始图腾,也从已经建成埃菲尔铁塔、呈现出一片现代城市气息的巴黎汲取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的工业化的养分,寻求在之前的所有艺术家都是对现有的形态和实物进行描绘的基础上的突破,思考一直用平面再现立体的传统绘画基础的新出路——用构成对象代替描摹对象。
到1907年,毕加索用类似于方块拼贴组合的形式完成《亚威农的少女》,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绘画基础,完全抛弃了原有的色彩规律,完全颠覆了透视规律和人体解剖的结构规律,标志着自古希腊开始延续的传统绘画艺术体系被打破,一举奠定了现代绘画、现代艺术乃至现代文化的基础。
梵高和毕加索作品的价值当然不仅仅体现在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中。在那个艺术与文化变革的时代,他们用自己的探索创造出了新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为艺术的发展开拓出了新的道路。对比于当代艺术多元化的发展,我们更应该理解开拓者和奠基者卓越的勇气和不朽的伟大。
反观我们中国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发展历程,1919年徐悲鸿留学法国时,欧洲早已经走上现代艺术的道路,追求写实主义的徐悲鸿追随学院派绘画大师——达仰接受了整套的自达维特就奠定的学院派艺术体系(诸如三大面五大调子、素描、速写、写生等),放弃了当时在欧洲如火如荼的已经萌芽了近60年的现代艺术。并且在回国后徐悲鸿先后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北平艺专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并且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受国家政策影响将这套体系推广到全国的美术教育中,一直延续到现在都没有变过。
荷拉斯三兄弟的誓言 / 雅克 · 路易 · 达维特 / 新古典主义
这种方式让中国用最快的速度与西方艺术接轨,也造成了在中国对于艺术的绘画性的格外看重,即使是接触了艺术教育的基础扎实的画家,也只是在这种传统的基于绘画性的体系中接受训练,所以要么很难突破这种规规矩矩的绘画性的烙印,要么就打破得过于彻底以至于不着边际。
于是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很难绕开基于绘画性艺术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和评价体系。所以,在遇到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作品的时候,绝大部分人不理解或者很难理解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更不要说这种方式所传递出的理念、情感和艺术品位。
多说一点的是,西方的艺术发展到现代艺术之后更加独立,而且艺术本身就是需要表达、甚至批判,很大程度上,这些社会题材生活题材都是绕不开政治的。而中国的艺术似乎一直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在涉及到敏感的政治话题的时候都会被回避掉,久而久之,我们看到的中国艺术就柔软而谄媚、没有敢于打破现实的力量,缺失了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触及到世界主流艺术本质的部分。于是我们在看到西方这样艺术作品的时候,无法深刻理解其中表达出来的包含社会意义、价值意义的艺术品位。
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里面对于艺术的评判标准并没有经历过西方这种大的变革,比如说国画,西方评价中国国画就是“几千年不变的画”,技法不变,工具材料不变,评价体系都不变。基于我们文化的脉络和根源,艺术从来都只是一种传承。因此我们的传统艺术和西方完全是两种体系,普通的人民大众很难跨越这种基于文化的呈现在艺术表现上的鸿沟。于是很容易在看西方现代艺术作品的时候觉得无法理解,觉得那都是什么鬼,都算不上艺术,更不要说还拍卖出了天价。
艺术从古典时期的美、到现代艺术时期的善、再到当代艺术的真,始终随着历史与文明的沿革滋养着一代一代人的灵魂,也让人的意义通过视觉符号获得了显现和延伸。
艺术是无价的,因为自由无价,人的意义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