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古今家训章句读要》的前言后语
岭上多白云 2024-08-08

序言

      览前人家训家风,省今日教育规常,此乃编辑本书之主旨。我的一厢情愿还有:尽可能地给年轻的读者一些传统文化熏陶,给被大众文化淹溺着的人们提供一小块净土,为今天人文精神的重建尽一份心力。至于最终成绩如何,则静待读者诸君检查批阅。
     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极其亲密的血缘关系,父母对子女的了解与关爱,子女对父母的信任与信赖,贯穿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这就是中国古人特别强调的“亲情”。在中国古代长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封建关系中,这种“亲情”关系更得到了充分的滋养和发展。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家训”,也就成为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传统,其内容之丰富,涉面之广博、影响之深刻,是世界各国文化中所没有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之所以重视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从无数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规律。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化,家庭的作用、组成和功能也将不断地变化、发展。这是必然的。
      今天,数字化和网络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升以及信息传播的效率影响深远。人与人之间距离也因此天涯若比邻。但与此同时出现的却是与周遭越来越孤独,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已达比邻若天涯。无论城居还是乡居,个人与个人之间似乎很难构成亲密的社群。而且,因为工作的流动性、交通的便利、工作机会的日益分散,个人已很难有所归属。现代科技增加了人们生活的资源,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更优越舒服,而人们为这种生活付出的代价则是: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归属。现代文明的改变日新月异,每个人的生活只在乎今日,而且家庭生活已经淡薄,人对于”身后“以及”子孙“这些问题,都可以不必在意。既不必怀念过去,也不必关心未来。时间的延”线“,终于只成了当下的一个点”。个人之间的疏离,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只顾今日,则切断了时间上连续。  “进步”两字,使我们只想进展不想保存,更不知道爱惜资源。以这个趋向走下去,曾经是人类福祉的现代文明,将变成人类的诅咒。 所以我们不能不思考,这个文明的未来,究竟会怎么样? 
      家庭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具有的亲情联系和生养教育子女的功能,仍应得到延续和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赋予家庭以的新的职能和新的活力。中国历代家训有其非常独特的发展历程,也形成了相当丰厚的精神营养。感受文字的魅力,探索智慧的海洋。从浩如烟海的历代家训中选摘名言警句需要深厚的学养,从成百家书中挑选那些有趣有意义的信件得有一双慧眼和长期的积累。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如我力难胜任的,其间自是备尝困窘艰辛。但无论如何,喜欢的风景要自己去看,能从浩瀚的家训文化深处打捞起一些晶莹碎片,能把如后一些略显精美的内容呈现在大家面前,毕竟是一件非常幸福与光荣的事情。                                                                      2024年春 北区A栋二楼

后记:南风知我意

      编写这本小书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办公室里。
      在安静的办公室里,隔壁教室会传过来学生的读书声或老师的讲课声,还有河对岸的车笛声。声音平和,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我避让,又仿佛外面的世界已将我抛弃。我也知道,在我的楼上楼下,相熟的同事们和我一样,在看书备课,在批改作业,在为着平淡普通的工作忙碌着。这就是一间普通中学的模样,我们都是这台精密的机器的一部分,只要还身处其中,就不得不持续完成自己手上那些程式化的工作,不断地消耗我们自己。这台机器需要我们,却不独缺我们一个,毕竟零件损坏折旧了,还会有更新、更好、待机时间更久的零件可以替换。
     我们已习惯于平凡。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大体上是很少再需要英雄和光环了。每个人只要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和事业,社会便能顺畅运转,经济便能繁荣发展。但是我们又热爱那些英雄的故事和华光异彩,电影大片、快餐电视上热播的,也都是聚光灯下高光人物的精彩情节,毕竟我们自己的生活原本就够无聊的了,谁也不乐意花时间再去看发生在陌生人身上的小故事。
    在这些平凡的日子里,我想起我可以把之前凭兴趣收集的家训资料编辑成一本小书,孤芳自赏,让它间断地抚慰自己的这颗凡人心。正如我在前一本散文集《蔚蓝》的序言中写到:“五点了,教室里的声音,走廊的声音依然来来往往匆匆忙忙。我什么也没想,又低下头去继续手里的事情。许多时候的心情就这样隐藏在一个又一个繁忙或平淡的时间后面。我感谢那些零散的埋头写字的时光。是文字接纳了我起伏不定的心情。”

二、
这本小书由三部分构成。
辑一《家训章句》按照时间顺序,编选了从周到清的家训名篇中的名言与名段,并试作赏析。第一篇即为西周初周公旦的《诫伯禽书》。这一部分共40篇。包括东汉才女班昭的《女诫》,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北宋名臣司马光的《温公家范》,宋人袁采的《袁氏世范》,清初张英、张廷玉父子两代宰相写的《聪训斋语》、《澄怀园语》以及近代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名言辑录。选编的基本原则,首先是尽量保证时代的完整性,即家训收录的范围应尽量囊括所有的朝代。其次,编选聚焦于名篇中的名句名段,期待为今天的阅读者提供历代家训中所确立的一些基本规则,为提升人生修养供给一丝丝养料。另外,影响广泛的如《增广贤文》、《弟子规》、《菜根谭》也视作家训做了收录选摘。每篇文章分为三段,第一段为家训作者或家训著作的简介,是引言。第二段为家训家书中的名言名段选摘,其中部分章句在参考已有注释的基础上,斟酌损益,添足简译,以帮助理解原文的含义。第三段浅墨赏析部分是向读者分享编者的读后感,是前两段内容的补充和延续。
辑二《家书撷萃》是辑一的延伸,侧重于近现代。家书是特殊的家训。私人书信,在当初写作时并不是为了给外人看的,所以最有可能保存真实的信息。让我们在混沌中得以瞥见可供确认的他人经验,用来滋养和调适我们与这个世界相处的姿态。选择家书的标准很简单,它能为今天的人尤其年轻读者提供对人情和人性的认知价值,能激发大家对成长的独立思考。但也受制于编者浅薄的水平和趣味,选择范围应有扩大才好。
辑三《家风熏染》收录了部分家风故事和有关名人家风的研究文章。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尚习气,是一个家族的精神门楣。它是在家庭实际生活中形成并传承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这样一种风尚习性和精神风貌,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家风的传承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家训是有形的规范,家风是无形的传统。家风的形成、传衍有赖于家训家规的传承发扬。好的家风,本质上是道德品行的传递,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本辑未注明作者及出处的文章均为编者自撰。
絮絮叨叨地简介,相信你已对这本小书有了个大致的了解。当然,作为一本向读者介绍历代家训内容为主的通俗读物,并不期待此书能对读者起到塑造精神、完美人格的作用。不过,假如读者从此书中有所心得,那么这本小书的作用应该也就达到了。


大约是2017年十月的一个黄昏,庭前风已凉,我与俊明老师在校园散步,他闲聊提及时任校长希望他能编写一本某选题的校本课程,他委婉地拒绝了。当时我正在阅读《曾国藩家书》,也作了一些心得笔记,蓦然间起心动念。后又陆续阅读了《傅雷家书》、《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等有关家教家书的书籍,升起了关注古今家训的兴趣轻烟。随着四川高考变革春风吹拂,新的高中历史教材中也涉及了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的内容。我开始有意识的收集家训家书的资料了。委托正在成都读研的女儿灵草从她的大学图书馆借得徐少锦编著的《中国家训史》、朱明勋著《中国家训史论稿》等书籍。后来她又帮我购买了陈明主编的《中华家训经典全书》、关正文主编的《见字如面第一季》等。这些便是我编写本书的缘起和主要参考书目。
在阅读、笔记这些书籍的晨昏里,在收集有关家书家训资料的漫长过程中,我为自已妄想编一本有价值的图书的计划几度犹疑,亦几度重续中断下来的工作再作前行。毕竟,人贵自知,如我辈人微力薄,坐井观天,编书自是风过无痕,浅陋不值一晒。我并无学问,生性羞涩,怯于活动,唯勤奋、认真而已。爱人笑我: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把眼睛弄近视了。其实是我这曾经优良无敌的双眼在近几年里衰退加速,迫切需要戴上老花镜了。那么,编辑此书有什么意义呢?自娱自乐罢了。让滴下的汗水能圈成一个句点,让文字的米粒不断喂养我成长。                                                             2024年夏  城南七棵树小区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