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青花花开釉里红
原来网 2017-11-15

宋元之红

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唐代(一说当时为唐三彩,不属正宗青花);釉里红创于宋,兴于元;青花釉里红则出现于元代。有宋一代,时人尚文,在艺术上追求恬淡静穆,折射到瓷器上,五大名窑汝、官、哥、均、定无不表现静态的、收敛的的美,从而抑制了釉下彩的发展。釉里红虽始于此时,却无较大的建树。

至元时期,从皇室到平民皆尚武,在艺术上表现为热烈张扬、反叛扩张,这种时代精神必然会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新艺术表现形式,其结果是促成了釉下彩瓷的灿然绽放,而青花釉里红即就是其中最绚丽的一朵奇葩。

宋时有红,压抑却不绽放,更似青花的另种表达;元有青花,红兴盛,始创青花釉里红,流传至今。

红之艳,随时在变

元一朝是瓷器烧造工艺大变革的伟大时代,处于由单色釉向釉下彩工艺过渡的关键时期。继青花烧造工艺成熟之后,青花釉里红工艺在元代中晚期已有烧造。然元代釉里红发色不够稳定,颜色偏暗且沉闷,在彩绘装饰技巧上多采用涂绘、釉里红作地留白手法装饰,线绘、淡描技法则极少使用,说明元代青花釉里红工艺尚未完全成熟。

明时期,正如青花工艺的延续与成熟,釉里红的烧制技巧同样得到提升,尤其在永宣两代,红的艳美感更甚前朝,表达在瓷器上的红更为明艳靓丽。

清康乾盛世,国力达到旧时的顶峰,对瓷器精细度的追求,不但催生了青山水(斧劈纹)的诞生,表现在釉里红上也有更优于前人的细节描绘。此时的红,非宋元明可比,然画风不同,却各有美感。

红的生成

釉里红以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焰中产生出红色,故名“釉里红”。古代的釉里红通过氧化亚铜分子聚集成胶粒而显色,当今釉里红依靠氧化亚铜分子聚集的显色。客观因素相异,铜的配比不同,成品后的表现也各有差异。

红的表达,一为素胎上勾勒出各种图案纹饰,后以铜红复画上色,在于表达细节;二为一片涂抹,让其自然成型,主要表现意境;三是釉里红拨(留)白,装饰方法多出现在元代中、晚期。绘制之后,在瓷器表面再施一层釉,进窑还原烧制,良品几何则听天由命了。

窑中还原,窑温需达到1250℃至1300℃。火候不到,红里发黑;火候稍过,铜离子便挥发溢出,出现“飞红”(红不匀或消失)。加之釉的流动,线条装饰不易,难有饱满、清晰且层次分明的作品,因而早期的瓷器常以面状涂抹,不强调细节勾勒。直到当代,虽工艺逐渐成熟,但釉里红的烧制难度并未降低,成品率难以保证。

红与绿,孰更优?

釉里红以铜红为颜料,入窑后在1100℃时釉内的氧化物开始反应和挥发;窑温升高到1170℃至1190℃时釉的收缩值最大;加热到1200℃釉开始玻化,釉面呈蜡光状,釉中的铜离子呈灰绿色。1300℃时,在绘有“釉里红”的颜料部位的四周,由于铜的扩散而形成淡绿色。从高温冷却到1000℃时,红色微晶开始出现,随着窑温快速降低,铜红析出逐步还原成“釉里红”。

由于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必须在还原焰气氛中方呈现红色。如果窑温偏低,铜就在氧化焰气氛中呈现绿色;如果窑温过高烧出来的产品呈色就会红中带灰或为黑红色,甚至出现变白(飞红)现象;如果还原气氛不足或还原时间过短极容易出现绿苔。

绿苔的实质为氧化铜,其产生缘于颜料气泡吸入铜离子还原为氧化铜;或为面釉的厚度不够及波化过晚产生;因还原气氛不足或还原时间过短也容易出现苔绿;当然,若窑炉的保温性及气密性不佳也易造成绿苔效果。

釉里红中带绿,究竟是别样美感还是工艺欠佳,何者更为优良、何者更有价值?或许,在前人眼中,那一抹绿应当归为瑕疵;而在当代,相信问题本身只能说见仁见智。

选出优质红

(1)鉴别釉里红瓷器,首先要看器型和花色的整体效果,协调性应当是辨识一款器物优劣的首要标准。

(2)釉里红亦是瓷器,在釉面上应有透亮滋润感(波感),现在烧制的釉里红瓷器开始多呈现亮光,需要等待几年火气退去,才会呈现自然的透亮油润感觉。

(3)手绘釉里红的精品,应当是每笔线条都均匀艳丽,在红的层面有良好的成色表现,没有飞红或发黑、发暗的现象;若以涂抹形式表达,则看重成品本身图案的完成整性,尤其是颜料边沿的流动是否规整。

(4)釉里红烧制难度大,追求极端的精品(无瑕疵、红的正)往往不太现实。当今市面流通的釉里红茶器,只要无发黑或“飞红”现象,都属于正常范围,不能归入瑕疵。

(5)釉里红的题材,现在多以传统的缠枝莲、龙纹海浪、松竹梅树木花卉、鱼藻以及婴戏较为常见。不论题材如何,优质的釉里红总能在第一眼就抓住观者的眼球。

了解更多,敬请关注原来网-【釉里红】。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