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王嬴政继承前人的事业,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秦之所以能完成统一大业,固然军事家通过战争起了很大作用,但在伴随军事行动的同时,间谍战也在秦统一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秦王嬴政采取尉缭使用间谍战的计谋,由李斯、姚贾等人主持、推行其事,派遣间谍收买六国的豪臣,采取“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 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策略,即通过使用大量金钱,收买对方豪臣或重臣,运用间谍战中的反间计和内间计,使敌国临阵换将,或杀大将,或不做战略防御,最后消灭敌人。由于秦使用间谍战的成功,从而各个击破,先后灭亡六国,加速了统一的进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帝国。秦国间谍战的成功运用不但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历史经验和遗产,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秦王嬴政用了10 年时间统一了六国,统一原因众多,但它是各种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关于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史学界对此问题也探讨已久,“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突出个人崇拜,强调了秦始皇个人的作用,而忽视其他诸多原因; “文化大革命”一结束,出现了一批针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观点进行了拨乱反正的文章,其中以乌廷玉《论秦统一六国的物质基础和统一事业的完成———兼评《秦统一六国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1]为代表,揭开了现代探讨秦统一原因的序幕。这些文章有从全方面探讨的,也有从单方面探讨的,其中从单方面探讨的文章居多数,它们又分属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从军事方面探讨的,如王冉《秦昭王灭义渠与秦统一的关系》[2]认为秦占领了义渠的领地,并对其进行开发,获取了经济利益。秦国建立起了完整的西北防卫体系,实现了稳定。这不仅是秦统一西北的关键一步,而且为东进统一全中国提供了条件。吉家友《范雎的战略策略思想及其对秦统一的推动作用》[3],认为范雎在秦昭王时期提出了远交近攻和攻人的战略策略思想,对秦国统一大业起了重要作用。有从用人方面进行探讨的,如郑建明《天下有才唯秦用之———略论秦统一天下的关键因素》[4],认为秦国统一山东六国的关键因素是吸引和重用外来人才的政策和优良传统,而六国衰亡的关键也在于缺乏连续的吸引和重用人才的政策和传统。这些论文虽然也有从军事方面探讨秦统一原因的,但从间谍战入手的尚未得见。在先秦史、秦史及秦汉史的专著中也未见有专题对间谍战进行研究的,偶有一些史料介绍或只言片语提及,如杨宽《战国史》之《秦的统一》中提到秦破赵是由于秦间谍工作的成功,但很少论述,而对苏秦为燕间谍而计谋破齐却用了大量篇幅[5]386, 430。另一个相对涉及较多的是沈长云和杨善群《战国史与战国文明》[6]155- 156,在《秦灭六国的战争》章节中介绍了秦使用间谍战的零星史料,也没有专门进行讨论。而更多的秦史、秦汉史几乎没有涉及秦统一中的间谍战的运用及效果。间谍战在秦统一中是如何被提起,如何被秦国运用,对各国运用的具体效果如何,史学界都很少论及。本文拟从古籍中挖掘史料,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便全面了解秦统一的原因。
秦国到了秦王嬴政时期,基本上已经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然而通过战争,伤亡大,损失多,国内供应紧张,并且耗时长,此时早已不像春秋时那样二三天就能结束一场战斗。春秋时代贵族都用马车作战,双方往往排列成了整齐的车阵,然后交战。战国时代用兵之所以会旷日持久,固然由于国广城大,但主要的还是由于战斗部队人数的增多、战争方式和战争规模的巨大变化。这时大规模的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已代替了整齐车阵的冲击战。因此,这些因素形成了战国时期战争时间的长期性。
秦王嬴政时期,秦国已经成为七国中的强国,战争胜多败少,每次战争消灭对方几万、几十万人。长期的战争,虽然大多取得了胜利,并且消灭了对方的有生力量,但是自己也伤亡不小,损失巨大。如何能既对敌取得胜利,又不使自己有伤亡,一些政治家、军事家和谋士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战国时代合纵连横产生并被广泛应用,纵横家往往从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不仅参与合纵连横的游说和决策,而且十分讲求胜利的策略和权变,甚至直接参与阴谋颠覆别国的间谍活动,常常以间取胜。秦国更加重视合纵连横和间谍战,以瓦解六国。
而山东六国并没有坐以待毙,也在寻求自救,他们也多次组织合纵攻打秦国。面对合纵形势,如何化解危机是摆在秦国上下的一个重大问题。《战国策》和《史记》中多处记载了秦国政治家、军事家和兵家在解决这一难题时的各种情节,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尉缭劝说秦王出资以贿六国权臣的过程:
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 “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7]230
从史料看出,是尉缭提出了使用间谍战的策略。尉缭的计划得到秦王嬴政的首肯后,李斯按照尉缭的计划,配合了这种行动,派遣了许多所谓谋士去贿赂六国官吏。“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 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7]2540 - 2541。李斯的工作促使秦国的兼并战争快速发展。
秦国采纳尉缭提出的间谍战策略后,就在统一战争中广泛使用,针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手段。秦国统一的首选对象就是韩国。因为在战国后期,韩国相对较弱。秦对韩采取了内间计,即收买重臣,利用敌方官吏做间谍,为秦所用。秦国通过重金收买韩国南阳郡守腾,公元前231年腾以其地降秦,秦任腾为内史之官。次年,秦就用腾攻打韩国,俘虏韩王安,尽取其地,置颍川郡[7]1561。尉缭、李斯推行的间谍战在韩国首战告捷。
赵国在公元前307 年由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后,军队的战斗力大为增强。又经过短短十余年时间,取得中山及西北少数民族的大片疆土,又收编了它们的军队,一度成为足以与齐、秦抗衡的强国,形成三强鼎立的形势。如果强强相碰那就是针尖对麦芒,肯定是两败俱伤。因此,秦国对赵国采取了间谍战,通过反间计使赵国临阵换将,甚至杀将。反间计最初是指利用敌人离间我方的阴谋,转而离间敌方。后来演变成了用计使敌方不团结,互相猜忌,上下异心。
秦国对赵国有两次历史记载的、比较成功的间谍活动。第一次是在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处于对峙状态时,秦、赵两军在长平相持3 年之久,由于廉颇的防守坚固有效,秦难以取胜,于是秦便派间谍到赵国进行反间。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
( 赵孝成王) 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7]2446 - 2447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也有记载,不再列举。并且在战争中间,赵王想要重新起用出走在大梁的名将廉颇,派使者前往看廉颇是否尚可用,“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还报王曰: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7]2448。结果是赵国临阵换将,赵军失败,战国末年两强相持的战争格局发生改变,使秦国成为单极强国。
另一次秦对赵使用反间计是在赵王迁七年( 公元前229 年) 时,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进行防御。“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7]2451。于是秦灭赵。
秦国和魏国是邻国,可以说是老对手了,从战国初到秦完成统一,两国虽有过短暂联合,但双方兵戈相见的时间更长。在战国初期,魏国是强国,但是经过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后,国力有所削弱,地位有所下降。战国后期,魏国实力有所回升,地位也有所上升,这引起秦国的不安,于是秦国对魏国也实行反间计,魏王听信谗言,使人代信陵君将兵,使魏国兵防懈怠,秦国趁机攻打魏国。如《史记·信陵君列传》记载:
令毁公子于魏王曰: “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7]2383 - 2384
公元前225 年,秦大举攻魏,3 个月后,魏王假请降,魏国灭亡。齐国经过齐威王的改革,国力逐渐强大,经过与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大败魏国后,成为与西方秦国并列的头等强国。但是燕国用苏秦之计,大破齐国后,齐国国力衰弱,无法与秦国抗衡。但是,齐国一旦与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力量仍然不可小觑。因此,秦国仍有必要使用一些手段,于是采取内间计,收买重臣或腐臣,为秦所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
四十四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秦虏王建,迁之共。遂灭齐为郡。天下壹并于秦,秦王政立号为皇帝。[7]1902
《战国策·齐湣王之遇杀》篇载:
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玉,使宾客入秦,皆为变辞,劝王朝秦,不修攻战之备。[8]260
从上可知,战国末年,当其他五国合纵抗秦时,齐都不参加。当秦在陆续攻灭其他五国时,齐国不仅不助五国抗秦,而且自己也不做抵抗准备。由于齐相后胜多受秦国间谍的贿赂,因此后胜还劝齐王朝秦,不修战备,只是封锁了西面边界。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南攻齐,在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攻破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是不战而降。秦国的间谍战策略,在齐国得到最好的运用,取得了最好的效果。齐国灭亡后,秦在那里建立齐郡和琅琊郡。
对待楚国,就是张仪离间楚、齐关系,以削弱楚。秦国对楚国使用反间计较早,但对楚国的影响较为深远。当年齐楚关系较好,张仪出使楚并许愿,若楚与齐绝交,秦愿献商於之地600 里。由于楚王听信了张仪欺骗的话,与齐绝交,派人去秦接受所献之地,张仪回说只有6 里,于是楚王大怒,发大军进攻秦国。造成楚与齐、秦交恶,楚国丧师失地。从此楚就削弱了。这些虽然不是在秦统一过程实施的,但它的影响是深远的,为以后秦统一打下了基础。
综观上述,从秦统一的整个过程看,秦之所以能完成统一大业,法家、纵横家、兵家、杂家和间谍都起了很大的作用。间谍战在秦统一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使用间谍战的成功,加速了统一的进程。秦王嬴政采纳尉缭使用间谍取胜的计谋,再配合军事打击,先后灭亡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帝国。从秦国间谍战的运用和效果看,既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深远。
用间的目的一目了然,就是孙子所言: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9]29既要使敌人屈服,又不伤及自己,这在战国时期大规模的作战中尤其必要,避免血肉相搏,保存实力,减少国内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在长平之战中,双方都倾全国之力进行的大决战,谁都输不起,已经相持3 年,不分胜负,并且,秦军是远离国土,赵军是以逸待劳,如果再相持下去,秦军的士气、后方的补给都成问题,更不说国内的矛盾了,因此秦国采用了间谍战,前后歼灭赵兵45 万人,取得了长平战役的胜利。秦国虽然也死者过半,但这是一场生死战,它关系到秦、赵两国的兴亡,这是决定着今后由谁来完成统一的大决战。秦国胜利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已经明显。到攻破齐国时,秦国的优势显现出来,不攻自破,不战而屈人之兵。齐国如果说参加五国抗秦进行抵抗,秦国不知又要死伤多少,秦统一六国不知又待何时。
其一,成功的基础是有一个有决策力的领导、有一个同心协力的集体,以及有执行力强的执行者。上下一心,其利断金。秦国间谍战的运用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如前所述,间谍战由尉缭提出,秦王嬴政用缭“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姚贾和应侯范雎等也是这一策略的推行者,姚贾是执行者,军队随其后。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从秦王嬴政来说,敢于采用此计,并且敢于用人,真正做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姚贾带“车百乘,金千斤”,有时甚至更多,秦王嬴政从未问过姚贾使用的过程,大臣们也没有一个猜疑的。并且姚贾完成任务后,被秦王嬴政“封千户,以为上卿”。因此可以说,秦国使用间谍战的成功是一个集体的成功。
其二,秦国在统一战争中,能够坚持以少伤亡为标准。凡兴兵打仗都要劳民伤财,要想减少伤亡,无论是君臣还是大将,都要善于预先掌握敌情,办法就是派遣间谍到敌国获取敌情。实际上就是提倡知己知彼,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人口都不是很多,整个战国时期人口只不过二千来万[10]239。在农业社会,人力是最基本的劳动力。一旦伤亡过多,影响农业生产,实际上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来源,因为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来源,手工业和商业都不是很发达。因此在统一战争后期,秦国只要能够使用间谍战的地方基本上都加以使用,尤其是对待大国和强国,如果以强对强,只有两败俱伤。齐国不战而亡,可以说是间谍战使用最好的,也是最成功的案例。
间谍战主要是用间,用间有多种形式,《孙子兵法》最早提出用间,并专门辟《用间篇》对用间进行详解。
在秦统一前,间谍战运用得最好的莫过于苏秦。苏秦用的是《孙子兵法》中的死间,苏秦为燕间谍而实施的破齐计划,主要是因顺齐湣王要灭亡宋国使齐进一步强大扩张的欲望,由燕助齐攻宋,使得齐的国力削弱,同时离间齐、赵关系,加深齐、赵之间的矛盾,以便借助秦、赵之力合纵攻破齐国。苏秦的用间及燕国破齐,一时成为神话,被广泛传颂,也成为战国时期政治家和纵横家教科书中的典型案例。但是,秦之前的所有用间,仅仅是打败了对手而已,并未灭国。而秦国通过间谍战用间,不但打败了对手,而且还消灭了对手,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因此,它丰富了间谍战的内涵,为间谍战增添了新的成功范例。
秦国间谍战中运用得较有影响的当数对赵的反间计和对齐国的内间计。秦以后,凡有战争者无不用间,一直到现代战争。20 世纪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是间谍技术发展最辉煌的时期。间谍战后来扩展到政治、经济领域,尤其是商业领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间谍战几乎是无所不在。因此,间谍战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而且广泛。
参考文献:
[1] 乌廷玉. 论秦统一六国的物质基础和统一事业的完成———兼评《秦统一六国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78,( 3) : 82-86.
[2] 王冉. 秦昭王灭义渠与秦统一的关系[N]. 中国民族报, 2010-04-23( 07) .
[3] 吉家友. 范雎的战略策略思想及其对秦统一的推动作用[J]. 军事历史研究, 2007,( 3) : 156-163.
[4] 郑建明. 天下有才唯秦用之———略论秦统一天下的关键因素[J]. 宜春学院学报, 2001,( 1) : 61-63.
[5] 杨宽. 战国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6] 沈长云,杨善群. 战国史与战国文明[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
[7]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8] 战国策[M]. 李维琦,点校. 长沙: 岳麓书社, 2006.
[9] 孙子兵法[M]. 珠海: 珠海出版社, 2004.
[10]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 修订本)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