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翻译】Schuelerfirma-gag.de专访Oedo
Nur im Kino 2020-02-12

今年28岁的Oedo Kuipers自2013年起便成为了一名职业音乐剧演员。2015年,他首次挑大梁主演音乐剧《莫扎特》,自此一举成名。Graf-Fiti编辑部最近有机会采访了这位来自荷兰的演员,和他聊了聊音乐剧演员这份职业。

Q:您在音乐剧界算得上是小有名气,也曾登上过维也纳、上海、汉堡和富森等地大剧院的舞台,从去年10月起,您开始在奥尔登堡出演《万世巨星》,请问您喜欢奥尔登堡吗?

A:我很喜欢这里!我本来就来自北方,我父母住的地方离奥尔登堡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因此奥尔登堡给我了一种家的感觉。我很喜欢德国北部,在奥尔登堡我能充分感受到德国北部舒适宜人的氛围,简直太美妙了!奥尔登堡的这座剧院也非常棒,作为一个在这里客座演出的演员,我总难免会在意这里的其他人如何对待我,而他们对我的态度真的是特别特别特别好,奥尔登堡这里真的很不错。

Q:您在奥尔登堡的街上有过被人认出并搭讪的经历吗?在别的城市呢?

A:在奥尔登堡还没有,但在上海被认出来过,在维也纳也是,毕竟维也纳是一座音乐剧气氛浓郁的城市。谢天谢地在奥尔登堡还没有这样的经历。

Q:被人在街上搭话会让您觉得不舒服吗?

A:也是也不是。有人去看了我的演出欣赏我的表现什么的当然是好事,但就像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我还是希望能有那么一会儿能把工作和生活分隔开的,不过这种事情现在还在我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Q:耶稣是一个历史人物,而现在这个制作设定在现代,那么作为演员要如何理解这个角色并且可信地进行诠释呢?

A:嗯,一般来讲导演自然会有关于这部剧自己的一个概念或者一个想法,而不管我是不是之前对这个角色或者这段故事有所了解,我总喜欢将自己的一部分与这个人物以及导演的设想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属于我自己的角色形象。之后导演会给我举几个例子作为角色塑造上的参考,比方说他希望我能够在对耶稣的诠释中带一点涅槃乐队主唱科特·柯本的感觉,有一点情绪化,甚至有一点阴暗感。通过这种参考我给自己塑造了一个大概的角色轮廓,也去看了柯本演出的视频,最终把耶稣这个角色发展到了导演希望的样子。

Q:您对于饰演的每个角色都采取这样的准备策略吗?还是说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准备方式?

A:我拿《莫扎特》举个例子吧,莫扎特同样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我觉得他本尊肯定也不是我台上扮演的那个样子。当然这其实与剧中的音乐风格也有关系——和《万世巨星》一样,《莫扎特》中也有许多摇滚曲风的歌。我一直尽可能地努力塑造真实可信的人物,我希望观众能在看完我的演出后说:“ok,我可以相信这个人物就是这么想的”,而不是从一开始就觉得“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总之我就是这样准备每一个角色的,最重要的是要让观众相信,演员在台上表演的一切都是角色真实的反应和举动。

Q:您现在在每场演出前还会感觉紧张吗?还是说因为演了很多场已经习以为常,每场演出对您而言反倒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呢?

A:嗯……如果说是一部已经演过的剧,比如我们之前已经在奥尔登堡国家剧院里演了15场,这么多场里我从第5场到第9场是完全不怯场的:倒不是说我一点不紧张——紧张是一种健康的情绪——而是说我不用在登上舞台前做什么特殊的准备。我觉得音乐也决定了我紧张与否,音乐对我很重要。不过说到明天(5月26日)我不会觉得怯场,倒是有些好奇和激动,毕竟在帐篷里演出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情境,因此明天的演出几乎可以说是又一次的首演了。我并不感到害怕,但我真的很期待明天大家的反响!

Q:您在上台前有没有什么必须进行的仪式?

A:我个人没有这种仪式。有这种仪式当然很好,但假如在演出前忘了这个仪式,比如没有先穿右脚的鞋什么的,并因此方阵大乱,那这种仪式就只会起到反作用了!我是不会给自己添这种乱子的。

Q:我们刚刚也稍微提了一下,您最近其实一直在各个城市间奔波,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现在更是在奥尔登堡和演出《马特洪峰》的瑞士圣加伦之间两头跑;那么对于您个人而言“家”意味着什么呢?

A:我现在住在汉堡,我在汉堡也很有家的感觉,因为我就是在那里参与了我的第一部大制作剧目《歌剧魅影》。“家”对于我来说意味着要拥有属于我的东西,比如我的床,我的咖啡之类的东西。因为我总要发现周围全新的一切,所以那些东西一定要真的属于我。我在奥尔登堡这里有自己的住处,在圣加伦我虽然住酒店,但因为总是住在同一家,我现在对那里也有一种家的感觉,但我还是很想真的回家。

Q:那您多久这样来回往返一次呢?

A:现在当然是特殊情况了,我眼下同时参演了两部剧,比方说我下个月得先在圣加伦待两天,然后再回来一天,之后再在圣加伦待一天,隔一两天之后我又要在奥尔登堡这里停留两个星期:完全没有回家的机会嘛。

Q:如果您要在一个地方住比较长的一阵子,您是会形成非常规律的作息安排还是说每天都不一样呢?

A:这取决于我具体工作的性质。假如说是在国家剧院或者市立剧院演出,那我的日程就会非常不规律,可能前一天还在排练,紧接着两天可能就什么事情都不用做,然后第二天又要继续从十点开始紧张地排练;而如果是参演了《阿拉丁》或者《欢乐满人间》这种固定在汉堡的某个大剧院长期演出的驻演剧目(En-Suite-Produktion),那往往一天的日程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我过了一年半这样的日子,这种情况下虽然一天的进程是固定的,但也非常累人,因为别人周末休息的时候你不得不上班,在驻演剧目里周末更是辛苦,周五晚上要演一场,周六周日更是一天两场。

Q:您是怎么入了音乐剧这一行的?

A:我来自一个音乐氛围浓郁的家庭,我的父亲是个音乐家,我母亲会唱歌,我两个姐妹也都是音乐老师,音乐一直是我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上中学那会儿我参加了“音乐剧活动小组(Musical-AG)”开始唱歌,我也参加过合唱团,后来到了18岁开始慢慢觉得:“诶,这个还蛮酷的。”我18岁那年开始上声乐课,之后就申请了相关的大学……诶不对,我之前还参加过一个电视选秀节目呢!在节目里Pia Douwes跟我说:“我很期待以后能再见到你,好好学习好好训练,希望能再见到你。”然后我就照做了,五六年之后我还真的在一个晚会上见到她了,我对她打招呼说:“嗨,我来了!”

Q:作为音乐剧演员,想闯出一片天地有所成就其实是很难的,有没有人曾经建议您选一个“靠谱体面”的专业?

A:这倒没有。我爸三四十年前的境况跟我一模一样,他学了个“体面”专业,但很快意识到“不,我不喜欢做这个。”之后他去了私立音乐学院,现在是一名音乐老师,最终也是顺顺利利地过来了。所以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你真的确定要做这行吗?”从来没有。对此我是真的非常非常非常感激。

Q:那在事业起步期进展不顺利的时候您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吗?

A:当然有过!我无法保证自己一直都有工作,现在可能形势一片大好,但我不能保证明年我也有工作,这谁都预料不到。

Q:与从事其他职业相比,做音乐剧演员需要什么样的特质呢?

A:我认为不管做什么工作,只要想获取真正的成功,就必须有做出大量付出与牺牲的准备,比如说我其实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回家过圣诞节了——如果想做音乐剧演员的话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毕竟别人过节休息的时候正是我们的工作日,不管是圣诞节还是新年,每个人都想欢度佳节,而我们艺术家则要为他们营造这样的美好节日时光。除了必须做到这一点之外,想要入这一行还要准备好面对工作上的不确定性,同时要不断完善自身,人是不可能完美无瑕的。我感觉这一点实际上很美妙,因为这让我们的工作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这一点实际上是最重要的。

Q:所以说其实最不可或缺的是灵活应变的能力?

A:是这样,同时还要有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信心,人越是恐慌害怕往往就越容易失败。

Q:您有没有考虑过——或者说是不是已经有这样的邀约——出演电影或者上上电视?

A:没有。我觉得这与德国这边对于不同“专业”的传统分类方式有关,比如说表演和舞蹈就是非常明确区分开的两个专业领域。虽然只要够努力这样的跨界也不是不可能实现,但目前还没有人邀请我去演电影。而且因为我不是母语者,在德国这边想获得这样的机会也很难,也许可以回荷兰试试看,那边专业领域之间的分界线也比这边模糊一些。我猜德国这边这样明确的分类方式其实是有其文化根源的,毕竟德国的歌剧院和话剧院等等的确有一段很悠久的历史这样。

Q:有没有什么您特别想演或者特别吸引您的音乐剧呢?

A:有啊,我真的特别想演《西贡小姐》,《悲惨世界》《西区故事》也是……想演的剧确实有那么一些,但我不想把自己就限制在这几部剧里,我希望自己能喜欢上每一部我接演的剧,如果不是《西贡小姐》的话……也没关系啦!

Q:对于很多人来讲,音乐是平衡工作的一种方式,但对您而言音乐本身就是工作,那音乐还能算成业余减压的方式吗?您闲暇时会继续跟音乐打交道吗?

A:嗯……会啊,其实这个跟工作不工作的没什么关系,我就是喜欢音乐嘛。(大笑)我也有别的爱好,比方说我其实是个超级球迷,对各种体育运动也都很有兴趣,音乐同样也算在我的业余爱好里面的!

Q:那音乐剧演员这份职业是否与传统的家庭生活相冲突呢?

A:只要你想,你就能平衡好。从事这份工作不仅仅是你个人要做好各种准备,你的家人也是一样。但这份职业是可以与传统家庭生活和谐共存的,也许是比那些每周在一个地方上五天班然后周末正常休息的人们困难一些,但只要你想,你就能做到。

Q:您演了那么久的莫扎特,您会对这部作品心生厌倦吗?还是说每次出演都会有一些新体验?

A:嗯,我现在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演这个角色是真的很难,但说厌倦了这个角色那是有点夸张了。对我而言出演这个角色最难的是如何让自己在每次演出时都重新找回状态。我希望每次演出都能呈现一些新的东西,这样观众也会觉得自己看到了一场全新的演出。我在状态不佳的场次里也会有用上在演唱中不那么用尽全力的方案B或者C,但驻场演出最难的就是保持表演的生机和活力。说句不好听的,有些时候这样的演出就像是一份你非做不可的工作,但当音乐响起,人们开始鼓掌喝彩,我便忽然又获得了能量。在有些场次里我从一开始就非常疲惫,心想:“等演完了我估计只会更累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从演出本身和台下观众身上吸取了能量。

Q:您6月30日将在奥尔登堡这里举办您的个人演唱会,那么相较而言您更喜欢演戏还是开演唱会呢?

A:这我没法选,我都喜欢。扮演角色当然很好,因为你在台上百无禁忌,哪怕你在台上胡作非为,大家心里也都明白这不是真的,在演戏的过程中有很多自由发挥的余地。我觉得在舞台上向大家展示我自己也很棒,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担负很多责任,可以带领观众,塑造他们,让他们向着我希望的方向去走。演唱会这一晚的主动权在我手里,我可以决定哪里应该持续的久一些,或者整个场地的气氛是怎样的,这种感觉我也很喜欢。对我而言演戏和开演唱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存在,哪怕我在这里的舞台上和演唱会上都唱了《Gethsemane》,对于我来讲也算是两首完全不同的歌。我真的两者都喜欢!

Q:如果有合适的角色的话,您会再次回奥尔登堡来演戏吗?

A:当然会了!百分百会来的!一定来,哪怕就冲着这么棒的剧院我都会来的。我觉得Theaterhafen这个帐篷剧院的想法也很妙啊,应该每年夏天都搞一次。奥尔登堡离我家也很近,他们一直在抱怨说:“你天天跑那么大老远的地方去唱歌,又是维也纳又是上海的……”“是是是,不过我现在要去奥尔登堡啦,开车回家只要一个半小时哦。”“那还挺好的。”

真的简直太棒了!如果他们之后想要邀请我的话,我一定答应!


翻译:Arminia

禁无授权二次转载/引用


推荐文章
评论(14)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