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新版倚天屠龙记——忌敏篇(写作心得15)上
kikyou01 2020-01-13

第十五章 尘缘苦痛伤别离 天涯守望存知(上)

本来只想十四章成文,这本就一万三千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改来改去,添来添去,划到每一处细节的推敲修正,写到最后,竟然又多了一半以上的字数。于是还是另开了一个篇章,也是分上下两部发文。现在想想,当初急于想发文的初稿,到似是一篇详尽些的大纲。虽说只是比初稿多了一万五千字,可是基本这两万八千字的内容,都是重新修正书写,所以耗时略久一些。

 

此处心得内容,反复修改删减,字数依旧难以控制在两万一下,所以也要分为两部分方文。本章内容,是对前文铺垫的所有内容,一个收获的时刻,一个一一道明的阶段。除了内容上顺应梳理外,更有针对到每个人的定位讲解,以及结局设定的分析总结问题。所以有可能出现反复提及一点的情况发生,也是由于这段略有些复杂,所以讲解起来,希望从不同方面,不同人的角度,理性分析,只为道明成文思路。所以看到反复出现的定位,敬请谅解。

1、通过前面几点分析,最终确认赵敏猜测朱老四的阴谋后,又经过几番分析与相应预防措施,以及张无忌决定次日同归的决定后。我觉得我想要的凸显赵敏在该事件中,有过周全充分的防范预案和为张无忌免去后顾之忧这方面的设定,已基本理顺定谳。是以眼下的局面,还是可以略微放松紧张氛围的。

我本想直接引入赵敏得悉张无忌为她殉情的话题,只是觉得还有个人也是需要交代一下,还有个画面我也非常希望融入其间。我所说之人就是蛛儿,所言的画面就是本文的这个封面。

先说蛛儿,剧中在这个阶段,这对姑嫂之间也是有过见面的,甚至还有一段我非常推崇感怀的剧情,便是蛛儿已经恢复记忆,而赵敏也已经察觉,可是两人都非常默契的没有说出口。我喜欢的是蛛儿的成全,且宁愿装疯卖傻一世,只是想要他们了心无挂碍的在一起。而赵敏呢?对她来说,不论是点不点破,于此时她与张无忌的情感来说,都不会有实际影响的。蛛儿注定是退出的一方,不同的是张无忌要承受的负担更重了,而蛛儿就连掩藏心底的资格也要最终摒弃。在那种剧情下,于三人的情感意义上,确实觉得不点破要略好一些。

不过文中的许多剧情,已然发生了变更。蛛儿并没有失忆,她二人也已在少室山经过了一番交心恳谈,此时再用剧中特意掩盖的手法,反而会觉得有些刻意且不负责任。对于本文中的设定,蛛儿能否当真放下,不对张无忌再存旖念,我是这么理解的。

蛛儿的放手是出于对无忌的爱,是出于对赵敏的认同,也是出于她本身对大小张无忌的执念。这一番心里能否放下,确实非常难以揣度。所以,我并没有以特别肯定的语气去解释这个问题,而是以一种三方各自微妙的心里描述,来婉转的表达这里。

蛛儿当日既已决定放手,成全忌敏,此时便再也没有吃醋的理由。不过情爱一事,特别是她当初曾为此付出了这么多的一段情感,也不是说放下就能完全放下的。但是她既然决定成全,便也不会明显表现出来,应该会和剧中一样,有不给忌敏造成负担的心里存在,从行动上也是尽量撮合他们为主。而我以她对无忌当日得悉赵敏身死的画面为带入点,实则也是交代她的不忍与放手,皆出于对无忌的情意所至。所呈现出的效果,也充斥着一些矛盾纠结的心里状况,这就是我想要表达出来的效果。

而在赵敏心中,自是清楚蛛儿的这番牺牲与放手,以及过程中,所要承受的那种不舍与纠结。所以她对于蛛儿,并没有如张无忌担心的那般会吃醋或是怎样,而是真心感激她的成全,心中也略有些愧疚之念,其实同她可以陪同张无忌去看小昭是一个意思。对于真心对无忌付出的人,她心中亦是非常的感激与不舍。这其实比较有这一版特色的赵敏,因为之前版本基本提到其他女子,不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是有些小吃醋的心态在。我确实特别喜欢这版在这方面的处理,当然不是说这版大度是不是能接受其他女子,我觉得恰恰相反,正因为这版无忌的绝对专一,才给了敏敏自信的勇气,和对其他女子的宽忍。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其实虽然蹦跶的最欢的周掌门看似是最厉害的情敌,实际上于感情的付出上,张无忌最不需要愧疚的正是只有她而已。反观另外两人都为他付出良多,这种情债才是最难偿还的,好在她们都出于种种原因,也出于对他情归何处的了解,而直接选择了放手。

张无忌并非无情之人,他自是清楚蛛儿对他的情意,只是当蛛儿再次出现的时机,正是赵敏失踪、假死、离去的这段时间,他根本没有时间与心情去关心其他女子的感受问题。甚至说是下意识的逃避这个问题,而蛛儿也是理解他的苦衷与为难,也没有再提及他答应娶她或是以妻子名义立碑一事了。此时赵敏的提醒,恰恰令张无忌正视了蛛儿的问题,三人至此均将这段情感纠葛藏于心底,各怀感激。这个结果算是比较开放性的,没有确定蛛儿彻底不爱无忌,也没有让忌敏特意忽略她,而是从蛛儿的放手,使双方都得到一种求赎感恩的心态。

虽然剧中的掩盖真相,与文中的直视真相,好似是南辕北辙的表现形式。可是我要表达的依旧是同一种性情之人,于不同的剧情变化过程下,而产生殊途同归的一种理念基础。皆是出于爱与成全的理念,只是一者于没有任何过度的情况挑明,对三人来说都是负担;二者却一直慢慢铺垫,由此正视这个结果,也就水到渠成了。我只是比较推崇剧中相互为对方考量的心意,却依旧更为认同正视问题的解决方式。

 

其次再说一下我特意交代的,想要赵敏的得悉无忌要为她殉情的意图。我执着于扩充这点,并非单纯的只是想要赵敏知道,无忌要为我殉情了,感动一下,我要的效果并不仅仅如此。我要的是在大义面前,既不失去剧中曾无忌那般令人敬佩的志向,又在与赵敏的取舍问题上,更加倾近于为赵敏不惜一切的最终理念。

乍闻之下,一定会觉得我的想法过于异想天开,且充满矛盾。不过如何融合这个看似矛盾的点,达到我所期望的效果,才是我多处设局铺垫,一点点的串联安排的主要原因。

第一、在哭坟剧情,最先、也最终确定无忌的意图。那就是他虽然一心要随赵敏而去,可理智上他也如剧中一般,并没有立刻殉情。可是实际行动上,他不吃不喝的跪在墓碑前,就算他有九阳神功护体,可又能再撑得了几天,最后的结果实际也是一样的。

第二、从赵敏这边,她能猜出张无忌在自己离开后的所有反应,算准了他会伤痛欲绝;算准了他会去军营,而求父亲饶他一次;也算准了他为了大义,不会再存死念。可是她算不到的是,就连无忌自己,也很难掌控自己的内心。他们都低估了赵敏在他心中的地位,早已超出了所有。

我之所以由各人一一透露,令赵敏推测出结果,只是觉得以无忌的性格,为了不让赵敏自责愧疚,还是不希望让她担心的。但是让她知晓这一切,确实很重要,因为正如我前文的意图所言,并不仅仅是要她感动而已。而是让两个人都清楚,赵敏在他心中的位置,实际上早已超出了他们所认知的那般重要。

这个认知除了是对剧中略微遗憾的弥补,毕竟觉得曾无忌敬业方面虽值得钦佩,可事关赵敏生死的问题上,如何决断,还是希望可以由心而为。当然令赵敏得悉这个认知,还是为了后文的铺垫,也影响后文的决断。

赵敏之前的认知,就是张无忌不会为了她放弃大义,在他心中,大义高于自己,这也是她不会再要求他,放下一切,随自己离去的缘由。而最终导致了她亲身赴死,远走蒙古的结果。如果她知道自己若真的死了,张无忌也会放弃大义追随自己而去,那想一想,我觉得当时的选择,也许就不一定是如此了。虽然逃避的离去也不一定能真的放下,不过比起两人为此尽皆殒命相比,另一种抉择确实是不明后果下唯一的选择了。

于后文来说,也就是汝阳王之死的问题上,赵敏的情绪会出现极大的转变,对张无忌也会出现极大的负面情绪的影响,而张无忌永远将大义放在赵敏之上,这个认知与打击,在那个阶段,确实会令赵敏陷入更深的弥彰难以自拔。所以率先在这个认知上,给予赵敏一个正面的认知,对于后面情绪和思想的慢慢转变,其实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的。

 

最后要说一下,我最想描绘的场景画面,便是始终作为封面的这一吻。当然我一开始,也只是为本文安排了三段吻戏,灵蛇岛上尚未人情心意的不经意一吻;剧中唯一的经典一吻;以及呈现封面这情感沉淀后的一吻。可是初稿成文时,出于汝阳王见面剧情的变动,加之随后剧情衔接点,高潮迭起,很难融入轻松画面,只能舍弃这一吻,而换到两人重逢后的一吻略作弥补。

实际上经过两年的分离,由剧中的拥抱,情感迸发为拥吻也属合理。虽然原因一个是得悉真相后的情感迸发,一个是久别重逢后的难以自持,但其情绪迸发后呈现的一吻的方式,确实略有雷同。如果以电视剧的形式播出,我想应该不会频繁安排同类拥吻的画面出现。所以以此角度考虑,确实更加倾近于此时文中的一吻,一个趋近于平稳自然而发的,一种情感沉淀的状态下的一吻。好在考虑良久,修改多次,终于还是将这段吻戏安排进来了,而重逢那一吻,文中还是予以保留,毕竟分别两年,无怪乎无忌放纵一次了。

有别于剧中河边倚靠而坐的场景,特意安排了一处无人的高地赏灯,就是为了在这个浪漫的环境下,自然而然的加入这个画面。不同于前两次吻戏,会有更多以心里描述、画面呈现等叠加手法,尽量丰满表述。这一吻,更加趋近于情感的总结与递进,以虚妄无边的手法,自然勾勒出意境所在。封面的画面,早已深深印刻在脑海之中,这一自然而然的情感慢慢涌现的过程,确实很难用言语表述。而这一吻到底进行到何种地步,也是任凭大家自由想象发挥了。

在此美景之下,两人共同的心愿,便是让百姓永沐此美好时光,不要再因战乱所苦之心,皆是相同。虽然前面提及,不希望赵敏过于积极的展现这一方面,但也要暗中展现她有此一面,并非只是因为张无忌,而是发自内心的希望如此。这个认知的确定,除了体现二人心怀百姓之心一致,也是为后文那段剧情,作出的铺垫。

 

 

2、原著世纪新修版,特意增加了这一段波斯总教使团送另外六枚圣火令的情节。下面说一下与原著中的改动:

第一、之前都是灵蛇岛时带回了六枚,不过19版一直没有出现,对战少林三僧,也没有出现,我文中一直也跟着19也没交代圣火令的去向。所以这里就默认当日将抢过来的圣火令归还了总教,当时小昭刚刚接位,威信不足,此时在总教站稳脚跟,这才命人送回圣火令。

第二、就是小昭的那封书信,本来是直接引用原著的,不过读了几遍,觉得有些许小小的暧昧存在。毕竟这版比较专一,而且小昭临走时,与赵敏的交代和两人的拥抱,也是一种放手与成全。此时应该很难说出,原著中我盼望回到你身边做小丫头,便是总教教主我也不做的话。当然临行前这个表态合理,这个时候说确实有些暧昧的体现。所以略作修改,主要是关心他过的好不好,和表现自己对他的想念与不舍即可。

第三、原著中这个时候,赵敏有在场,也是她代张无忌与总教之人对话的。还有就是她决定将金簪和金盒子,一同送给小昭的。我确实不太明白这定情信物转送的意味,姑且猜测之,一是觉得这个信物送过别的女子,依旧心存介怀,所以张无忌在万安寺只带着金盒子却没将簪子放里面。二来之前送过小昭,是对小昭放手的感激,毕竟若张无忌真的喜欢她,她是宁可与他同死,也不愿去波斯当教主的。当然这点确实还没有太明白其意,所以分析过于苍白,不过我也想略微引用此点,将金簪转送出去。

不过还要解释金簪之前在哪儿的过程,我设想的是张无忌当日用完里面的纸条,就放在了武当,只是随身带着金盒子(不知为何,带着不方便还是如何),然后在这次回武当山就带回了明教,只是他随身带着的是木簪(两个簪子确实很难解释为何带这个不带那个,他随身携带的应该是赵敏给他的,而不是他给赵敏的才合理,这也是很难将剧中与原著融合的地方)。这个时候赵敏提及送给小昭,目的又是为何?想了一下,确实没有太合理的解释,就直接隐晦了过程。直接尊崇原著,文中提及的张无忌和赵敏商议后的礼物,就是这枚金簪子。

 

3、明教总坛和朱老四的内容分析,会在稍后系统成段分析,这里只解说张无忌与赵敏在劈龙椅、不为君这段剧情的心里变化。

先说张无忌,剧中是进入大都后,在皇宫的场景,确实比较壮观大气。虽然文中这个时候蒙古人也已经走了,也是可以安排进入皇宫。但这个时间点有些赶也有些迫不及待,而且还有帕莎使团的存在,最主要这个时候如果赵敏在场,随同明教进驻大都皇城,她又是何种心情等等问题存在。于是决定按照原著,只是在行辕劈椅子,就不进驻皇宫了。

与原著的区别是,原著先是送走帕莎总教的人,过了几日后才提及此事,不过文中一来时间有限,二来就是无忌想借由帕莎总教之人在场,再借由圣火令的明教规章,不但明示自己不会为君的意图,也因赵敏的分析,以此断绝明教众人入仕为官的意图,也是借由此来保护他们不会迷失在权利争斗中,最终赔上自己的性命。张无忌心意已决,只是没有料到,他们竟然不顾明教训令,也要逼自己为君。他此时心中确实不惑与怨怼,再以此接续文中那段气势恢宏的高光应答,也就合理了。

手帕的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剧中赵敏不在他身边,他随时戴在手上,思念赵敏之余也以此令心下清明。文中赵敏就在这里,也没有要分离,所以我只是设定为他随身放在袖中,但恰好是露出一点的手帕,提醒了他,也坚定了他的信心,以达到剧中的效果。只是以手帕的位置,来区分赵敏在与不在他身边的区别罢了。

 

再说赵敏,写到这里,其实也对剧中的安排有了些许的感触与理解。那便是史实与小说的无奈冲突,我们敏敏向来以智谋卓著见称,可是历史洪流所限,她对朱老四的结果,注定是棋差一招。如何在不违背历史的情况下,依旧展现赵敏的心思缜密,运筹帷幄,却将那无可奈何的结果,归咎到世事无常,难以回天的结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简单的说就是又要表现她的智慧,还不能让她赢。

不过剧中的安排确实过于粗糙了,赵敏只是说出朱老四让他二人成婚,是为了打击父王,这个除了色令智昏的张无忌,谁都能看出来的简单问题。明知朱老四居心叵测,之前毫无提防的被他找到,之后安排了那样一场对结果毫无意义的见面。首先张无忌劝说的目的,是让双方暂且休兵,可是历史潮流正如朱老四所言,釜底抽薪才是最终结束战乱的办法。这样拖着其实并非明智之举,除了张无忌,明教之人都支持朱老四的做法也可以看出来。其次,赵敏没有任何防范措施,任凭朱老四暗中施为,还答应了这一场害死父亲的见面,这个真的是弄死编剧的心都有了。

再说文中设定,虽然结局依旧难以动摇改变,但是对赵敏计谋安排的这个过程,还是非常重要的。先从她回来后,与张无忌那般隐秘的见面,便已然表明,她知晓朱老四会派人暗中侦查无忌的一举一动,所以才会如此小心行事。之后更告诫无忌不要将劝退父王之事告知旁人,便是怕无忌树大招风,引来朱老四的忌惮,既然他们要走,也就无谓在惹纷扰。随后又从明教中人的反应与只言片语中,对朱老四的行为有所揣测。说是揣测,就是她所知悉信息实在太少了,只是凭借他们这么轻易相信她和无忌的反应,便能推测出明教之人早就知道此事,再借由此推测朱老四安插了奸细,并有可能有所行动。如果换做朝廷势大之时,她手下人才济济,高手如云,那么便可轻易探听敌人的所有动向,再一步步运筹帷幄,安排计策对敌。这也是书中一开始绝对高光的客观原因,之后随着元室衰败,她便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以从这方面分析,会觉得之后没有前期那般高光,也情有可原。不过我觉得,没有辅助就算难以撼动全局,但个人能力的展现也是尤为重要。

文中令赵敏焦虑的关键点,便是朱老四会在此时劝进的反应。之前对于朱老四行动的方式和办法都做了合理猜测,便是以表面情况推理,他尚无合理的立刻行动理由与方略。不论是出兵还是奸细暗杀,都有着极大的风险很难成功,虽然她依旧不放心,却还是决定晚一日再走。可是朱老四如此明目张胆的,以张无忌劝服元军退兵来推他上位,可见他对挑起战端嫁祸元军,令无忌威望尽失之事,已胸有成竹。她虽不知他有何动作,却也知晓不能再拖了,心中也有隐隐不安,此时再去恐怕已然有些迟了。因为无论是父兄还是太子出事,都是她难以接受的局面,所以她才急到连这会儿都等不了了。不过蛛儿的阻止,也让她略微恢复些理智,但是看眼前的局面,恐怕无忌很难立刻辞去教主之位。不过就算如此,她也要拉他一起前往军营,方有抵挡危险的可能,亦可见此时她心中的焦虑有多深了。

 

4、汝阳王之死

对于汝阳王之死,我会在文中最后,作出一段完整的分析。为何我要始终坚持安排他的死,为何不能放过他老人家一马,此时单以文中剧情分析。

对于剧中汝阳王之死的吐槽与愤怒,想来我已然述说多次了。

张无忌思虑不周,御下不严,致使汝阳王惨死在赵敏眼前。之后他对这些人也就悲愤斥责,却要以自己的命,阻止赵敏杀朱老四。虽然能够理解他不能杀他的原因,但是你以自己的命保他,不是再一次剜赵敏的肉吗?之后的设定,赵敏更是没有因为此事怪罪张无忌,反而只要跟她走就可以了。最后草原见面,杀父之仇便不了了之,完全没有一点铺垫与交代。

当然我觉得剧中这个设定,也不是交代完过程,交代完苦衷,就能轻易容忍的。所以我老早就布局,一点点的为忌敏增加此时矛盾的接受点,就是为了这个时刻,能够有个更为合理,也更能令大家接受的点,来处理这段难解的嫌隙。

我的处理手段有:

首先,自抢亲剧情前后,就已然慢慢滲透朱老四的谋权之心,也由他一次次的算计,虽然精妙,可也难以撼动张无忌的地位分毫。(剧中表达比较混乱不明,会在之后朱老四篇幅统一解说。)这一部分的原由的持续酝酿,必然会导致矛盾的最后激生。

其次,将剧中刺杀汝阳王的理由,确实是他的存在阻碍了结束战乱的局面,所以就算无法原谅明教这些人的卑鄙,可是在大局上,也确实是最简单快捷的办法。不过我实在无法忍受,将所有的大义都给了他们,连累忌敏反而成了不顾大局、无奈牺牲的人,汝阳王的一番忠心更成了阻碍历史发展,必然要除去的根本。所以我对此剧情做了反转性的修改,将汝阳王、太子、忌敏作为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反而朱老四的所为,正如原著中他出场一般,虽然于统一大业有功,可也确实是野心勃勃抢班夺权的厉害角色。

只是这样一来,继续强调汝阳王之死的必然,是否还有意义。我的认知确实是,如果这只是一篇以各人意志为前提的同人文章,我一定会让赵敏用自己的才智以及张无忌的武功救回父亲。可是我对于修改剧中遗憾的坚持,觉得只有将汝阳王之死的前因后果加以重新整合,重新定位,解明原委与无奈,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解开我对剧中设定的难以释怀。只因对于19 这个坎儿,和历史上他确被叛徒刺杀而亡的历史问题,我确实无法顾若罔闻。

当然改变前因的真正意图,只是对剧中本末倒置认不清主次问题,加以转变,就是将大义的至高光环付诸于男女主身上,而非无关紧要之人身上。不过如此一来,确实让饶过朱老四这个理由问题,比之剧中,反而失去了汝阳王阻碍历史进程这一层顾虑了,如何解决,也是关键。

再有,同样出于历史结局问题的考量,饶过他的原因问题,确实是后文整合、修改的重中之重,所以我参考了原著中的几个重要理由。其实原著在对战少林三僧,以及少室山之危后,都有表明,朱元璋此时在军中的威望极为重要,也有一心忠于他的将领,如果动他,势必要杀许多人,也会造成明教的分裂,甚至影响最后的战局。其实原著的这个原因,确实是后期明教总坛退让的主要原因。不过原著中只是涉及退让问题,如何令不得不放下这杀父之仇,正是文中考虑修改的重点。

这也就引发了,那段历史过程转变的原由了,就是先对战朝廷,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势力的问题了。以原著中韩林儿事件,阐明朱老四此时在军中的地位,将明教总坛动他的后果,提前铺垫表明。总坛本想借由张无忌此番大功,收回军中威信,可却被他利用,反而令张无忌和总坛彻底失去军心。这个时候,如果张无忌帮助赵敏为汝阳王报仇,义军必然四分五裂,之后再面对王保保的反击(一时冲动,为父报仇,不管是朱老四还是张无忌他都不会轻易放过),还是其他势力借机反攻,那么这中原大地迎来的战火,就是南北双重战线的左右夹攻,而且必然匡时许久,百姓不得安宁,战士死伤惨重。在这些局面牵制下,报仇的意义,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毕竟这两人都清楚,事关大义,事关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除了两人共同承受这份历史洪流下的无奈苦痛,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所以无论是提升朱老四的历史作用的种种安排;还是忌敏看到局部战局安定,期盼百姓安康的共同心愿。都是我在前文的一系列铺垫,目的就是在杀父之仇的问题上,给予忌敏一个合理过度的点。

如此修改的意义在于,是出于两人本心,为了大义作出的牺牲,承受的苦痛,而非被逼无奈之下,让无耻之徒领着大义的光环,却将苦果扔给了他二人。我不清楚大家可否明白我为何执念于修改,而非令忌敏少受苦痛的大团圆结局。只因我觉得比起历史进程的必然,这种以同样的结果扭转双方态势,还公道于忌敏的心愿,才是我修改的最终目的。

最后,按照剧情,整合分析与剧中的区别:

第一点,就是赵敏并没有亲眼看到父亲之死,亲眼目睹的冲击性太大了,还是在她的安排下的见面,没有一点防范意识的让敌人得手了,在张无忌这个武功卓绝的人面前,一文一武,两个顶尖的人物,却被一群小人玩弄于鼓掌之间。所以前文的那般推理设定,也是为了转变剧中略显无奈的两位主人公了。

第二点,就是朱老四意识到自己这个行动,恐怕会为自己带来些麻烦,所以匆匆离去。这一点旧版原著中也有提及,就是他担心无忌报复,所以躲在别处,不敢与他见面的描述。

第三点,就是明教众人的没有参与,甚至了解朱老四的阴谋后也要杀他,感觉这才是武林中人该有的样子。不论之前与汝阳王有何冤仇,但他已然退兵,朱老四在退兵途中派刺客暗杀,其目的又是为了瓦解张无忌和总坛的威信。这般所为,怎能令他们不起杀心。不过,此事就算心有不甘,但是局面和韩林儿事件一模一样,甚至更加严重。他们不是不愿意杀他,是根本无法对朱老四,以及整个义军将领下手。

第四点,就是赵敏的出现,势要杀朱老四的画面,以及张无忌阻拦的原由与画面。其实对于张无忌来说,剧中他对朱老四的维护,是因为剧中的大环境,汝阳王确实阻碍了统一进程,明教和朱老四的合谋,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张无忌身为明教教主,如果因为个人情感问题,任由朱老四被赵敏所杀,确实不妥。不过虽然明白这个理由,可是这般凸显配角的作用,不知将男女主置于何地呢?

不过修改后的理由,上面已经分析过,只是朱老四个人野心的问题,张无忌便没有理据为了保护他而以命相赎罪。他以命相赎的原因是为了百姓免受战火,他无法出面帮赵敏为父报仇;是为了自己的无能,愧对汝阳王和赵敏;更是为了阻止赵敏独自一人涉险,闯军营为父报仇,才会拦下她。

第五点,就是赵敏对于找朱老四报仇的原因问题。剧中的意思,是说这般手段暗杀她的父亲,不够光明磊落,所以才要报仇。这个逻辑是不是,如果战场拼杀,就可以不用报仇了。再有不论是汝阳王当初任凭手下弄伤俞岱岩,间接造成张翠山夫妇愧疚自尽;还是玄冥二老抓走幼年无忌,威逼谢逊下落;或是赵敏用十香软筋散抓住六大派,又哪个是光明磊落的手段了。不论各为其主,孰是孰非,那也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吧!我不是要为剧中朱老四的行为找理由,只是觉得编剧让赵敏纠结的点,有点可笑。所以关于暗杀还是光明正大的杀,这方面的争论点,还是尽数删除了。

她此时的心里状态,其实剧中也很清楚这一切与张无忌无关,所以就算张无忌阻止了她杀朱老四,她也明白上述的那些理由,却选择只要张无忌这时随她离去,便可放下一切了。我觉得这个观点,也有些太过粉饰太平了。首先,就算有天大的理由,阻拦她为父报仇,赵敏就算心理上清楚他的苦衷,可是这么轻易只要你随我离去,便可放下仇怨的想法,实在觉得有些对不起父亲。而张无忌不但不让她报仇,还要在这个时候任凭她独自一人扶棺而去,真的够放心呀!愧对亲恩,诀别所爱,这份打击下,就算一路无阻,也佩服赵敏能身心健全,无病无痛的走到蒙古呀!

所以文中赵敏的状态是非常矛盾的心态,她一方面痛恨朱老四要杀他报仇,内心其实期盼无忌能抛开一切,为自己的父亲报仇;可另一方面,她也很清楚张无忌无法为她报仇的原因,也明白他的阻拦是为了自己的安危。所以,她既无法开口要求他什么,也无法纵容自己不去怨他,更加无法摆脱对父亲的愧责,而轻易的原谅自己。这一刻,她身处矛盾的两端,狠心决绝的放手,是对现实的无可适从,也是对张无忌和自己变向的惩罚。

由于将剧中两段赵敏离开的画面,合二为一,感觉没有必要第二次大诀别,因为张无忌这次只是交代安排一下,便会追上赵敏。第一次扔剑,第二次扔簪子。

我之前选择了扔簪子,主要是因为剧中接续赵敏放手离开的画面,就是扔簪子,而扔剑插入正大光明匾额,正是剧中嘲弄讽刺明教众人,为虎作伥的卑劣手段。可文中既然改变了明教众人参与这一点,便不可再用了。经过完结过后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重新审时此段,我又有了不同的看法。

首先,考虑到后文,没有什么特别适合的时机,再次归还簪子。虽然之前可以默认为,原谅他后便归还了簪子,就没有书写出来。可是后来觉得,也算是个小漏洞吧。如果真的扔了,确实需要有个归还的情节出现,才算完美的。

其次,我觉得剧中那个时期,是在张无忌不肯为她报仇后,放任她自行离开,却不跟随的情况下,赵敏说出的决绝之语。有人说,剧中三年、几年的,赵敏才原谅的他,我文中只有半年,并不合理。可是我认为,剧中那般设定,真的别说三年,就算过了十年,都不值得直接原谅他呀!可是文中不同,通过这么多责任划分的铺垫,张无忌最终放弃一切,追随赵敏而去,那番决绝的话说出来,到像是赵敏有些赌气,有些自我限定与自我惩罚的意义存在。所以不扔出簪子,说明并没有失望到极点,也就更加贴合当时赵敏的心里。

最后,再解释一下扔剑到正大光明匾额,与剧中的区别。剧中,是明教众人配合朱老四,欺瞒张无忌,可以说是背主犯上,且行事卑劣,赵敏这一剑,恰恰起到讽刺的意味。而文中只是针对朱老四为了独揽大权,无所不用其极的作为,可现如今,明教也好、张无忌也罢,却只能纵容他如此作为,而莫可奈何。因为若要尽快结束战乱,只能听之任之,可这恰恰与明教光明磊落的主旨教义背道而驰。赵敏这一剑,正可起到警醒众人的作用,你们所追求的道,已不是你们心中的道,你们又当如何?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最后接续原著中,杨逍提出明教与义军分离,也恰恰呼应。

第六点,张无忌早就决定和赵敏离去,为何不立刻随她而去,反而要范遥先跟随,自己随后追上呢?其实他此时是想立刻和赵敏离开,经过前面那一番交代,他也再没大业所累,可以放下一切随赵敏离开。正因为他想清楚了,已然做了最后决定,不论赵敏是否原谅他,不论这段感情是否会有结果,他也绝不会再离开赵敏。所以他更加不能直接一走了之,而是要正式辞去教主之位,确保总坛日后的走向后,方可离去。其实差不了多长时间,只是赵敏一心离去,他也没办法阻止。

不过这一个时间差,除了交代这些,最主要的目的,也是安排下文的重要剧情。

而文中明教中人也终于恢复了原著中的豪侠之态,不再执着于推张无忌上位。原著中杨逍这句‘不管兵革战阵,明教光明干净!’所体现的睿智与洒脱,确实最终为明教总坛寻对了出路。而张无忌也可毫无顾忌的一心离去了。

 

5、下面叙述一下两年后的局势下,明教总坛的思维转变的一个阶段性的定位,以及人设的基本设定。

通过前文的多次解说,可以看出明教人设略有丰满,可也是借由原著的基本设定,加以延伸。至于剧中那般全毁的人设,其实真的无法忍受一群江湖人士,失了江湖豪气,为权利争斗的样子。

当然,比起往日一盘散撒,人人喊打的魔教妖邪,经过战争的洗礼,百姓的推崇,武林地位的稳固,大家想要揽取胜利的果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并不能因此就说他们失了侠义之心。而且,以他们对张无忌仁心的信服,就算不为自己,为了天下百姓,也必然认定他若做了皇帝,一定是爱民如子的好皇帝。而对于野心勃勃的朱老四,一来认定他行阴谋诡诈之道,不配为君;二来他们个个是武林豪侠,本就瞧不起他的作为;而最主要的一点,他们更不能忍受屈居这种人之下,同理朱老四日后也绝不会容得下他们。

所以势必造成两者之间的矛盾。不过这就是武林中人无法为君做官的根本原因,他们做人做事凭借的是一番义气,却缺乏对实际情况的判定。实际上,以张无忌的性格,就算他一心为民,可是作为教主,他尚无御下的手段,更遑论作为君主,统御天下臣民了。于百姓而言,就算他爱民如子,可政令难以下达,手下之人虚与委蛇不听号令,他也姑息认之,这样的行政手段恐怕也非长久之计。而朱元璋的作为确实有目共睹,他虽大肆屠杀功臣,虐杀贪官,可是对百姓而言,也确实是个结束战乱,令百姓安居乐业的好皇帝。

所以,我虽然书写了朱老四为了得到权利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可并未在对百姓不仁等原则问题上故意抹黑,而从战争节节胜利上,亦可看出军纪严明百姓爱戴,方能由此胜利之姿呀!所以张无忌的退让,其实确实是避免了双方的争斗,带来的不良结果。

下面先说一下,我对明教总坛之人设定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少室山危机解除后,朱老四的行为彻底引起了明教总坛的一致反感,并劝说张无忌不要过分信任他。可是张无忌本就视权利地位为浮云,或者说是视其为难以推卸的责任,避之唯恐不及,自然不会赞同他们的说法。他并非信任朱老四,只是他既无私心,便没有必要防他夺权。明教中人得悉教主的态度,虽然并不认同,可是对张无忌这种大公无私的理念,确实心存敬佩。且现实来说,朱老四确实对于推翻朝廷,休整河山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认可了张无忌的想法,

第二阶段,局势转变后,韩林儿之死,也将明教中人的反应,推向了高潮,甚至连张无忌,也越发看不惯朱老四的所为。可面对朱老四的坐大,却也无可奈何,因为已然到了无法钳制的阶段。这一点世纪新修版中,确实有着重要的安排与解析。我将原著中,过程与结果做了拆分,过程就是韩林儿事件,至于结果,就放到了第四阶段。

第三阶段,便到了双方博弈的关键时刻,总坛的人希望借由张无忌劝服汝阳王,兵不血刃的化解战争这件事,重新收揽军心。而这么积极的劝说赵敏,完全认清,只有留下赵敏做教主夫人,才能真正意义的留住张无忌。而这个功劳恰好可以让赵敏名正言顺的成为教主夫人,甚至日后登顶后座,当然果真如此,确实有很大的争议。但对于眼前之事来说,确实令本以无奈的总坛中人,一下子燃起了希望。不过他们虽然武功高过朱老四,可是在弄权上,确实不是朱老四的对手,还是全部走入他的算计之中。

第四阶段,也就是朱老四派人暗杀了汝阳王,之后再在军中散播对张无忌不利的言论,佐以色令智昏的帽子扣在张无忌的头上,彻底将他赶下神坛。总坛之人气愤之余,可出于种种原因,又无可奈何。为了早日一统天下,还百姓太平盛世。此时众人真正意义回归到原著的状态,由杨逍提出,分离明教,回归武林的意念,也就合情合理了。这也就是世纪新修版接续韩林儿事件商讨结果的后半段内容。那一段后,张无忌也就正式退出了。实际上就是贴合原著,只是将一个事件造成的结果,改为两个事件循序渐进引发的结果,所体现的人物性格更加丰满一些,最终将总坛之人的人设理念,回归于不贪图权利地位的江湖豪侠风范,也算圆满。

 

6、诛杀玄冥二老

这一段也是基本上以更为困难的方式,又重新书写了一遍了。初稿对于这二人的表现过于单一,只是他们要杀赵敏,却被张无忌所救,并让赵敏亲手杀了他们为父亲报了一半的仇。

新的一番修改,我的预设要求是,赵敏明知危险,但面对杀父仇人,却不能轻易逃离。以身犯险,令他们说出朱老四的计划以及父亲的死因。身处不利自己的局面,言语对阵中,依旧占尽上风,拖延时间到张无忌到来。这三点要求,真的是又一轮的摧残脑细胞的过程。终于知道为何傻白甜的女主这么多了,原来一个睿智无双、气场逼人的女主,是这么难以驾驭。不论是在气势、胆识、智慧上,皆要达到我所能认可的赵敏的状态,真的是太难完成了。

赵敏在得悉父亲遇刺身亡的消息后,便晕倒了。所以很多消息,是她仅凭自己猜测得到的。她明知玄冥二老是那奸细凶手,就算明知不敌,也不会就此随范遥离去。她成心以言语挑拨,以他们叛主一次,便会为有第二次、第三次,就跟吕布的义父一样,刘备劝曹操杀他,不说别的,就劝他当吕布的第四位义父。为君之人最为忌讳的就是叛主之辈。这些话果然对玄冥二老产生了影响,不过还不足以撼动其心,反而趁着自己占尽上风,要从言语上,打压住赵敏的气焰。那就只能是,亲口告诉她,她的父亲是如何被自己杀害的。

而他们弑主背叛,还大言不惭的态度,虽然是赵敏有意激出的结果,但确实也激怒了赵敏。而且从他们述说的过程中,也能听出,父亲之死的主要祸首,正是眼前二人,就算明知不敌,就算她再聪慧冷静,为人子女,却也再难忍耐了。

至此,朱老四的刺杀行动的前因后果,虽没有以他为第一视角叙述,但从赵敏和杨逍等人的推测,以及他在行辕的一些反应,和此时玄冥二老的叙述,终于理清个大概了。我再次分析一下,刺杀的经过,以及赵敏为何无法想到刺杀这一层的缘由。

其实之前分析过,在对战汝阳王和拉张无忌下台这两方面,朱老四一直是双管齐下的。他此时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抹杀张无忌的功绩,打击他的威信,而此时元军已然难以与义军全线抗衡,却能抵挡一二。我不排除他最想刺杀的就是汝阳王,因为他一死,就算元军反抗,自己这边也不会有多少损失。可是汝阳王多精明呀,他手下也并非就玄冥二老而已呀!原著中,莫声谷被杀,无忌被冤枉,赵敏劝他说我手下不少能人异士可以帮他们查凶手;还有特意加入原著中对战张无忌的番僧那段,都是为此时做了铺垫,都说明汝阳王府确实高手如云。若以电视剧的状态,手边就只有玄冥二老,既然他们已然背叛,其实直接下手也就是了,哪里还用这么麻烦。

确定了这一点,也就说明为何有奸细,赵敏告知父亲后,却没有特别着急,就是因为父亲可以利用这些人相互制衡。玄冥二老一开始不愿动手,就是因此不愿冒险。而对朱老四来说,此时刺杀汝阳王并不是当务之急,就算以后有些麻烦,可也比一击不成打草惊蛇要好。只要他成功夺权,以明教义军此时的战力,打败元军也是早晚的事。所以他更加认同,刺杀比较好对付的皇帝,只要能够让元军主动出击,那他此时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然而他们低估了汝阳王的忠君程度,他明知道自己身边有奸细,却还是将所有人都派去保护了皇帝。可以说朱老四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虽然他没有直接下令,刺杀汝阳王,事态却也达到了他最想要的结果。而玄冥二老,本身就是贪生怕死,贪功诿过之人,此时一个硕大的功劳放在眼前,他们又怎会轻易放过,将功劳假手于人呢!

所以到了这个阶段,主谋之人虽是朱老四,他却没有直接下令刺杀汝阳王。直接造成汝阳王之死的原因,是他的忠君之心,更是眼前这两位罪魁祸首,为了贪图功劳而自主为之。所以杀了他们,这个仇其实已然算是报了大半了。

再说赵敏为何没有想到刺杀一步。首先这个是个数十万人的军队,如果不是派重兵,其实是很难撼动到主帅的。其次,不论是百人还是千人的刺杀者,很难混入军中,就算混入军中,在这数十万人的队伍中,也很难在刺杀后全身而退。她没想到朱老四竟然豢养了这么多死士为他卖命。最后,就是奸细问题,父亲平常行事本来就很小心,此时知晓奸细,定然更加注意,不会让人轻易得手。

其实如果朱老四可以等到这次召集之后再行动,得悉张无忌宣布永不为君,又直接辞去教主之位,他也就没有必要冒险,这件事可能就不会发生。如果汝阳王没有因为皇帝,派出自己身边所有的亲信,可能玄冥二老也无法得手。如果玄冥二老不是因为贪功,而是听从朱老四的吩咐,帮助刺客刺杀皇帝,可能汝阳王也不必死。正是种种不确定性,串联到一起,引发的这个无可奈何的结果。这也是命数使然,便是赵敏如何计算,也难以避免预防的。

回到文中,赵敏冲动报仇的结果,受伤被擒也是必然。鹿杖客好色,鹤笔翁亦要杀她灭口,可以说此时已然到了非常危机的边缘。就算知道张无忌会赶到,可能否及时赶到,谁也不敢保证。能够临危不乱,危机时刻胆色过人,依旧从言语上,令敌人自乱阵脚,确实也只有赵敏可以做到。最起码,令鹿杖客这种色中饿鬼,宁愿杀了她也不敢再有动她的念头,除了赵敏也没别人了。而赵敏做的最坏的打算,也就是宁愿一死,也不会任那鹿杖客侮辱。好在无忌总算及时赶到,救下她一次。

张无忌与玄冥二老的对战,选用的少室山他们袭击周芷若那段的描述,原著中,张无忌将玄冥二老的武功废到了神箭八雄之下的阶段,虽然放过了他们,可是感觉以这二人的遭恨程度,没有武功傍身,想来也没有好结果。可是文中这般设定,这般弑主悖逆的叛徒,不亲手手刃,确实难消心头之气了。让赵敏亲手报了这杀父之仇,也算是张无忌力所能及的补偿吧。

张无忌最后对朱老四的警告,其实和01版如出一辙,我也曾考虑过,如何消除朱老四对他的猜忌之心,不要影响忌敏之后的隐居生活。可是分析朱元璋的性格特点,确实很难,就算没有仇怨,就算退让皇位,这位曾经的顶头上司,也是任何一位君主都无法容忍的。不过反面一想,当初被朝廷镇压之时,于这些武林中人来说,不也没有什么威胁。便是有些波折磨难,也不过是日后生活的一些调剂。毕竟忌敏二人,武功与智慧的结合,日后游山玩水时,再有什么奇遇也未知,也就不必为他们太担心了。而且,也正因为这个警告,令朱老四就算得到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他越想拔掉这跟悬在头上的刺,越难以如愿,就越是时刻战战兢兢,不敢稍有懈怠,戕害黎民。由此成就了朱元璋这位兢兢业业的好皇帝,而功劳却还是加注于张无忌这番威胁上了。这也是张无忌一心为民,不惧个人得失最后一次精彩体现了吧!

推荐文章
评论(6)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