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之前解释完总坛,就要说一说朱老四这方面,以及与剧中的区别问题了。
其实对于剧中最后这个阶段,我是有些没搞清楚,单以我的直观感受来说,朱老四一直参与后期整个阴谋的设定,而明教总坛呢?一边看不惯他,一边事事听他的安排;赵敏分析这人其心可诛,分析他的阴谋是为了拉无忌下马。可最后的表现,却好似是他一心为了大业,也促成了无忌登位。如果不是张无忌坚持,那这个皇位也就真的非他莫属了。
最后归结为,他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抗元大业。这我就真的不明白了,那合着赵敏的担忧也好,总坛之人的一边猜忌一边信服他也罢,都是小人之心了,一心为了大业的就是朱老四了。
我觉得编剧的总体意图是,从整体设计上提升抗元情绪,是要落实体现朱老四确实一心为了驱除鞑虏,也不罔他最后得了天下。可是又不能完全违背原著中他有野心,逼走张无忌的意图这点。不过觉得结合在一起,还是略显矛盾。
分析剧中内容,就是觉得两相结合的方式,确实很难梳理清楚,所以我文中对朱老四的定位,就是很简单的如原著一般,只是多加了一些内容,且在建功立业和设计夺权这方面,可以落实书写,不要隐晦不明。至于剧中要表达他好的一面,主要就是为了给张无忌保他个理由吧。而我这番设定后,在理由方面,我觉得提升他的历史作用,更能让人接受一些。毕竟剧中为了他,可是狠狠的削弱了男女主的认知定位呀!本末倒置!
觉得历史作用方面,其实和阴谋诡计夺权并不冲突,因为历朝历代的权力斗争都是如此,玄武门之变之后的贞观之治就是例子。如此其实已然贴近剧中的意图,没有必要将推进历史进程的最大功绩,继续交到他的手中,交到一个由阴谋诡计换来的结果上。
所以本文对朱老四的定位标准,算是以原著为主,19为辅,再加上自己的适当增添谋策,来设定完成的。虽然他的出场很少,基本在旁人的嘴里叙说,而非剧中哪哪都有他,但是我觉得这才是懂得掩藏自己,达到目的的睿智表现(主要原因不愿以他的视角在开篇述说,所以都揉和到众人的叙述当中。)
不过这样做的结果,对于读者来说,可能还是觉得他的定位,也有些混乱,因为是断断续续的出现的,而且许多真实的内心想法,也是旁人叙述无法完整表达的。所以我在心得中,做了最后的梳理,可以对照原文观看。
其实朱老四的谋策,在少室山剧情时,我已然做了具体的梳理。就是两点,第一,对抗汝阳王;第二,削弱张无忌的威信。不过在不同时期,针对性各有强弱罢了。
这里就不再从头叙述了,只是说后半段剧情,对于这两点的具体定位,也分为几个阶段书写吧。
第一阶段,在少室山剧情后,他带兵回防,其实这个阶段,他对张无忌独得一切尊荣功勋,是气愤的,不过也是不敢反抗的。这点在原著中就有提及,众人都拥戴张无忌,朱元璋敢怒不敢言,略有微言恐怕立时死于刀下。我觉得差不多是这个意思,而且他之前的书信,此时明教总坛了解了他真正的意图,所以他早早离开也是保命之举。不过张无忌却把武穆遗书这么重要的书交给了他,其实他对张无忌也是钦佩的,可是这个钦佩也是无法阻断他揽权之心的。而且正因为张无忌无权利欲望,才给了他争权的信心,不然以当时二人的地位,若张无忌真有这个心,他也不敢放肆运作呀!这就是枭雄之心,并非武侠世界中,讲的是恩义,他的世界讲的只是权谋。
第二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积攒自己的人马,因为他知道要与总坛对峙,不能只依赖军功,也要依靠整个军队的支持,以及豢养一些杀手刺客,为己所用。韩林儿在总坛和义军之间的作用,之前已经分析多次了,这里也是朱老四非要杀他的理由,就是彻底断了总坛与义军的联系。经过两年的部署,朱老四稳固了自己的势力后,才敢如此作为。而且事实证明,总坛确实不敢以这件事追责于他。
再说一下,朱老四和张无忌对于义军掌控的区别。军中之人不同于江湖豪侠以义气为重,虽然不可否认,他们亦有为民请命之心,可更想要的是功成名就列土封侯的结果。这些结果,也只有朱老四清楚,因为他们才是同一类人。而张无忌自己本身就不愿为君为官,更不会许诺他人这些了,他觉得为民请命是理所应当,岂会清楚这些人的心里。朱老四就是利用这一点,完全掌控了义军上层建筑。就算有徐达、常遇春这些与张无忌交好的将领,但是只要他用些手段,也是可以轻易摆平他们的。
第三阶段,他收买玄冥二老的真正意义。不论是在义军失利时,刺杀汝阳王起到反转的作用;还是觉得张无忌不论赵敏死活,也会对汝阳王留手,而以他们拿住张无忌的把柄。这一手棋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是这一切事态延伸的根源。如果没有他们报信,可能忌敏已然顺利归隐了。这一系列的因由纠葛,也皆因此而起。
关于朱老四忌讳无忌独得最后的功绩这一点,已经分析多次,这里从他的角度,就算知道张无忌没有称王之心,也知晓只要他放不下赵敏,就难以顺利登顶帝位。可经过这一功绩,不但可以重获军心,甚至连同赵敏,也可以作为蒙汉联姻,和平结束战乱的手段。甚至成为张无忌的外在助力(参照历史中王保保的妹妹嫁给秦王)。
就算他清楚张无忌没有称王之心,可是他担心总坛,也担心他没有了赵敏的阻力,他会改变心意。而作为一方枭雄,他不会将自己的前途,寄托于旁人的决策上。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极力宣扬此事,再以此反转局势。
第四阶段,暗杀的计划
在义军实力高于元军,以及元军退兵的阶段,其实对朱老四来说,是否是刺杀汝阳王,已经没有那么绝对了。至少在权衡得失后,能够没有意外的削弱张无忌的威信,才是此时当务之急。虽然杀了汝阳王的好处,一是引起元军反扑后,如果对战的不是汝阳王要轻松一些;二是可以防止元军在蒙古休养生息后,再反攻中原(历史证明,边界确实纷扰不断)。可是决定刺杀汝阳王,一来以汝阳王的精明,如果一击不中,很可能暴露奸细,计划也会失败;二来以张无忌和赵敏的关系,他实在不能断定,张无忌一定会放过自己。
综上分析,好处虽然可以一劳永逸,可是不确定性太大,容易影响他的整体布局。虽然我的主要目的是,缓解一下朱老四的主体责任,也为赵敏难以杀他报仇的结果,提供一个舒缓矛盾的平台。
最后说一下朱老四是否可以真正意义,放过张无忌,不会对他们以后的生活造成影响呢?我一开始的设想,确实是想用一个契机,是无忌的退让感动了他,还是如何恳谈,能让他彻底放手。可是分析半天,觉得不太可能,以他的疑心与杀伐之重,很难不去介怀自己往日这个顶头上司。哪怕是他主动退让,也不能撼动帝王的猜忌之心呀!
而张无忌的这番警告,不是更加给了他猜忌的理由了吗?我觉得既然必成事实,也没有必要畏畏缩缩。01版也是如此结尾,
一把屠龙刀吓得朱元璋够呛,结果两人还是开开心心游山玩水。03到了冰火岛也就没什么可说了,但我觉得为了小无忌、小敏敏,他们迟早也要回中土。回去蒙古其实也是可以一劳永逸,但是我还是希望两人不要一直在蒙古,游山玩水,仗剑江湖的诺言,才是我最忠心的期盼。
当然这都是后话,我觉得确实没有完全消弭之法,让朱老四可以在即位后完全不去打扰忌敏;可我也不想他们永远过着偷偷摸摸和在远离中土的地方避世;其实日后平淡的生活,有点调剂也不错,反正以张无忌的武功和赵敏的智谋,我相信是不会对他们有太大的影响的。
而且我觉得张无忌最后之言,对于朱老四来讲,正如悬在头上的一把刀,时刻提醒着他以百姓为重。就算他想摘掉这把刀,就算他夺得天下、富有四海,也有力所不能及之事,而越是做不到,张无忌在他心中的威慑也就越大,所以说张无忌的离去,并没有完全不顾百姓,他也以监督者的名义,为百姓做了最后一件事情。
8、最终如何面对汝阳王之死
前面剧情铺垫了的千千万万,皆是为了此时这个阶段。下面系统分析一下,赵敏情绪转变的点滴与契机,以及无忌此时的心境坚定与成长。
整体说一下,我对于赵敏情绪和事件上,经过多次铺垫后,与剧中矛盾的增减比例。在理由上,表明朱老四的历史作用与地位不容忽视,并由玄冥二老的主观意图,加注于事件的主体责任上,最后全以汝阳王的忠君之义,共同引发的结果。实际上,已然消除了百分之八十左右,非要报仇不可的理据。而赵敏始终难以释怀的根源,一是引发这一切结果的起因,还是有她与无忌的这段感情因素存在的;二是清楚各自的苦衷,以及明了始终无法完全报仇的遗恨导致的。清楚以上几点,在借由文中顺序展开逐一分析。
第一、在杀了玄冥二老报仇前后,赵敏的变化。之前不吃不喝,不言不闹,之后听到无忌的肺腑之言,以及为他所救,并靠他杀了真凶刽子手,情感上,多多少少还是有所松动表现。起码,愿意与他同行,愿意受他的照顾也是一种体现。而勉强吃喝,也是想到当日她赌气为难自己的身子,无忌抱起她强迫她休息的前因,她知晓若她始终坚持,最后也会导致那种结果。可现下她却没有心情跟他赌气,与当时那种赌气实则期盼对方关心的心情是不一样的。而换一种思路,她能够这么想,就是还能接受无忌的强硬关心,若是真的心死,哪怕他强迫自己吃喝,她亦可以死相抗,无忌也是没有办法的。
第二、到达元军大营后,两个人的表现。以赵敏来说,我确实设想过不少,此时到底要以什么样的状态来展开她的情绪。是一上来就激动的痛哭;还是沉默苦痛,伤到深处,哪怕哭也是一种宣泄却不得;或是如文中这般,比较朴素平和的完成心中悲痛的抒发等。
先说太过激烈的痛哭,实际上如剧中那般亲眼得见父亲惨死在自己面前,那般情绪一下子的迸发是可以的。此时文中并未亲眼得见,且经过这么多日知悉结果的过程,一下子的情绪爆发,有些过犹不及。再说痛到深处,那种无从宣泄的描述,与此时赵敏的心境其实也不尽相同。其实我觉得如果如剧中的设定,那般没有手段与措施,导致父亲之死,那我觉得她确实连哭的资格,都应该算是奢望了。此时经过这么多前因后果的铺垫,确实无需将氛围上升到那样一种痛到极致的阶段。所以,最后我选择了平稳的带入情绪,有宣泄,有懊悔也有自残式的折麽自己,达到一种情绪的释放即可。
第三、从无忌和太子的角度来说,他们同样爱着赵敏,看着心爱的女子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他们应该如何去做,又如何区别这番作为的高下呢?
其实太子的多番出场,本只是为了调剂因矛盾激化,难以合理安排剧情充当一个为过度剧情的重要人物。可如此频繁的出现,对赵敏的爱又是如此的无私奉献,会不会有些压下无忌的感觉呢?特别是在这个时候,一个明知赵敏报仇会引发的结果,可却依旧纵容的交由她来抉择,哪怕山河动荡,战乱不休,也选择支持她。一个依旧在大义与情爱问题上,两相徘徊,不愿取舍。
但从情爱角度考虑,好似太子占据了绝对的上风。如何为无忌正名,我的处理手段只有一条,那就是真正对赵敏的了解。那就是以张无忌特有的仁爱之心,以其化解世间一切仇怨的处事风格,来化解这一段看似难以化解的仇怨。他与太子的赌约,实则已然立于不败之位,那就是他相信,他所爱之人,不论她言语上、行为上标榜的如何狠绝,就算她真的做到了不计后果为父报仇,可是她心中的良善与仁心,依旧会为报仇的后果,悔恨痛惜。他不愿赵敏以后余生,永远生活在这般痛苦之中。而同样,他清楚赵敏的为人,亦清楚她会清楚这些,而坚定的相信她能够作出最为正确的选择。
(下面额外说明一点细节的处理,就是一边说着相信赵敏,却一边为她的选择松了一口气。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正常人,都经历过的,虽然确实真心相信一件事的发生,也相信一个人的抉择,可往往不到事情真正定谳,总会多少有些难安的情绪存在。我考虑过是否加上这一句,会不会与前面的相信相冲突,后来分析确实觉得是人之常情,这样写出来反而比较真实。)
回归正题,对于此时的无忌,我觉得才是真正意义的成长,真正意义的做到心下清明。若换了以往,他确实会因为太子所言的那些理由,彷徨于是否自己离开赵敏更好一些。他能够不惧其他,思想坚定的留在赵敏身边,对于无忌来说,其实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与成长的表现。
太子在了解张无忌的真正意图后,确实更加清楚赵敏选择他的原因。而无论自己多么纵容她,其实都不是真正意义的了解她。这个认知也是也给了太子一个交代。
(下面再说明一个问题。可能有人觉得,元室已然衰败,就算军权交给赵敏,也难以回天;或者觉得她之前已经在三军面前,被父亲处死,如果是退军,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争议,如果说让将士给你上战场拼命,这个就有些难度了。当然这只是假设,也不会真如此设定,只是既然太子说了,也要有这么个可能的因素存在。我是这么理解的的,赵敏可以乔装成另一个身份,站在兄长身后指挥,这个问题其实挺容易解决;而就算元室衰微,可蒙古军的战斗力依旧不容忽视,且赵敏的聪慧绝顶与运筹帷幄的本事,她如果放开一切,成为主动出击的一方,一定比只能被动挨打的局面,开拓出另一个崭新的局面。而实际上,她的目的只是杀朱老四报仇,确实是可能做到的。)
第四、王保保的涉入,对于忌敏最后一波冲击。张无忌的下跪,除了他已不代表明教,也确实对于岳父之死,和无法为岳父报仇,心存愧疚,更重要的是他不愿赵敏为了自己,在被其兄长为难,他宁愿以自己的性命来换取兄长对敏敏的原谅。
这一来,也彻底激起了赵敏无论如何,无法真正意义放手张无忌的真实心意。不论她如何自责,如何想要以放手爱情来赎罪,可归根究底,依旧看不得旁人伤他,哪怕是她在这世间唯一的亲人,也不行。
这一切的意义在于,只有如此,方有两人随后共同生活的可能,也是两人重新开始的关键起点。若果没有,那她无论如何难于突破心防,无法打开心扉,一点点的重新接受无忌,那么就算无忌死缠烂打的跟着她,实际上很可能徒劳无功,或者费时久远。而王保保要杀张无忌,便是打开赵敏心扉,让她走出牛角尖的一把钥匙。
(再说一点,虽然文中没有再次点明,可是在思考过程中,也曾考虑过的问题。就是在大义和赵敏面前,张无忌永远先于大义的考量。实际上前面已经分析过,此时此刻他二人都已经清楚,赵敏对他的意义最终大于一切。而分析此时的情况,在复仇与大义面前,如何此时正确的抉择,亦不用再多说了。不过,有此认知,才不会让赵敏有无论何时,张无忌的选择都是大义而非自己,这也就让她不会在这个地方钻牛角尖。当然既然不用钻牛角尖,所以我也没有在文中多有体现,只是在心得中述说一下,前面那段内容在此时构思中所起到的作用。没有多大意义,也就是个成文的过程罢了。)
第五,从前文一直出现的调兵铁券,给予忌敏最后一个无法报仇的理据。那便是汝阳王亦不希望,因自己的死再兴起战端,所以临终之际,将其交还给太子,也没有给自己的儿子。当然从太子,从赵敏的角度,自然是这么考虑父亲的用意,可是从王保保的角度,却与他们又不尽相同。
我觉得从他的角度,在此时此刻,更多的是父亲是否不信任自己可以为他报仇,这才没有将铁券交给他。他失落的同时,也因这枚铁券想起当初为了它,差点害死妹妹的情景,同时让他升起心疼妹妹之念,这才放过了无忌。
当然我觉得虽是时间的推移,他应该会慢慢了解父亲真正的苦心,也担起他自己维护北元的历史重任吧。(历史记载王保保辅佐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太子),力图光复大元江山,在宣光二年大破明军于漠北,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天下奇男子”)。
我也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兄妹间的介怀也迟早会慢慢消散,等待他们的不是愤恨难消的终身遗憾,而是时过境迁的深深思念与释怀。
(额外解说一个问题,就是刺杀元帝与中期范遥提出的皇宫刺杀元帝,之前说法是元帝身边高手如云,很难得手,现在就只能靠汝阳王身边高手护卫,是否有些可笑与极度不合理。
首先,要声明,两者的区别,我并不是没有考虑过。不过从我本身思虑的过程中,理论认知这个疑虑是可以解释清楚的。只是觉得并非主要内容,大多数人不会太过在意,不愿涉及过多解说。但是在首次书写过程中,太子提到的战线拉锯过长等,其实也有略作解说的意味。
其次,我还是觉得没有必要浪费大篇幅,在文中解说这段内容,不过我也可以在心得里,具体分析一下,我为何觉得这个疑虑不算什么的原因。第一,在赵敏二年后回归首次遇见太子时,我有提到,皇帝认清形势,将朝政尽数归于太子。这个地方,虽是文中只是和平交接一语带过。可是就跟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当真愿意当那个不理政事的太上皇吗?李隆基在安史之乱的冲击下,卸下皇位,当他重返长安的时候,他又甘心当个无权无势的太上皇吗?所以说是和平交接,这其间元帝的生活落差,只是没有深入探讨罢了。太子就算不会弑父杀君,可是对于这个将国家弄到这个地步,对国之重臣打压迫害,更曾对赵敏下了缉拿斩首的命令的父亲,就算不会有意报复,可他会让他继续过着穷奢极欲,任意妄为的生活嘛?答案可想而知。这个皇帝不过只是徒有富贵、名份的傀儡罢了。第二,当时皇宫高手如云,不代表此时此刻,落荒而逃,还会有这么多人追随元廷。更何况还是那已经没有实权的皇帝。当然、太子当政,不会不孝到不派人保护父亲,但是他也不会集中所有人力,只保护这个有名无实的皇帝。他还要顾虑宗亲贵族及内室家眷等。第三,就是就算还有许多高手存在,如果在宫里,保护所有皇室中人,还有可能。可现在是在迁移的过程中,数十万大军的迁徙,这个场面的均衡调度,安保人员的统筹安插,必然会造成皇帝身边只有部分人员随护。第四,没有人能够想到,会有人派刺客到这数十万军中行刺,这必是一场有来无回的行刺。所以分派保护,必然比集中保护一人的安排,要合理一些。如果能够猜出有人行刺皇帝,那么不论处于亲情还是权衡得失,太子一定会集中人手保护皇帝的。但朱老四这一手,确实非常人所能及,这也是他能够成为皇帝,还成为开创锦衣卫这个特务行业始祖的皇帝的过人之处吧。
最后,既然有人提出质疑,我也适当对此处略作修改。依旧不愿提及皇室内部纷争,但是在行军策略的分布上,对太子的解说,做了些许的修改。明确提出太子分派高手,分别保护皇帝与宗亲,所以皇帝身边并未聚集太多高手。其他地方,我觉得确实没必要在文中浪费笔墨,大家从心得里明白这个思虑的过程即可。)
9、回归蒙古
经过太子和兄长两方面的刺激,赵敏一直压抑的情绪,最终的到释放。她清楚自己无法怨怼无忌,可也清楚自己心中那份对父亲的慢慢愧责,无法让自己安心享受与无忌幸福的生活下去。
而无忌,在努力得到她原谅的同时,也深深了解她心中的自苦,选择了默默的守护跟随。
最后的投身无忌怀中,是她终于清楚了自己的心意,可却始终无法做到完全释怀的一种发泄。因为毕竟父亲之死,各种成因,皆与自己和无忌有关,无法为父亲报仇,也是难以轻易释然的痛。所以一下子开开心心的在蒙古生活,也不可能。
所以我给了他们一个以时间医治伤口的缓冲期,也就是剧中那分离的时光,只是文中换成有无忌的细心照顾与陪伴,才得以慢慢舒缓伤痛。这个时间内如何相处才更加贴合两人的心态呢?
我设想的一种状态就是,赵敏就是为父亲守灵,弥补一下许久以来不能陪伴父亲的遗憾。平日里牧马放羊,过着普通蒙古人的生活,也慢慢从这份安逸与陪伴中,得到心灵的舒缓与启迪。
张无忌呢?日常照顾她的起居,顺便做起了行医救人的本行。其实开始也想过是无忌做了些什么,让她转变。可是又觉得他二人经历了这么多,两人早已心意相通,并不需要额外做什么来了解。只是这份痛苦心结的消弭,只有靠时间一点点的化解了。
但是不论他们之前多么情深意重,情意缠绵,可经过这么久的这种模式下的生活,确实也是需要一个契机,令他们作出改变。
太子的最后一次出现,就是这个契机。先交代时局,再交代一下王保保的转变,他兄妹二人有望和好如初。更从中获得启发,一个是朱老四已然成了皇帝,一个是百姓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从好的层面想,他们的付出得到了最好的回报,起码在他二人的情感上,是这样认为的。再有一点就是仇人已然身登九五,坐上高位,他们却依旧在这里自苦下去,岂不有些得不偿失吗?
其实从正常人的情理出发,正是不论理由结果如何充分,可是突然转变态度,确实不是那么容易。而在转变的方式上,我能想到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归本心,找回当初的自己。所以第三次小酒馆,无忌没有出现的遗憾,终是圆在了此处。
借由第一次小酒馆的场景,慢慢找回当日相处的瞬间,自然过度到理想的阶段后,最为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转变的最终原因是,你俩要成亲呀!我开始觉得这里立即提起成亲,是不有有些接的太紧了,是不是等回到武当,由旁人提及此事。然后又觉得,以什么理由回武当呢,就是为了让赵敏谢罪换来长辈的认可吗?这个理由很难接受,回思文中,两人已然决定履行当初游山玩水的诺言了,那么在这之前,提及婚事,应该也是水到渠成,并无什么太大的不妥了。
10、回武当
最后的结局,还是安排了武当山。原著中也有交代,赵敏上山向张真人请罪。不过此时的剧情,除了请罪,我觉得还有一种当面的认可。
其实对于请罪,以及对于赵敏之前所为种种,我并不想全以错误或不该来总结。虽然在历史进程的视角观望,确实她之前所为是有违历史发展,可以她当时所处的身份与时局看,她属于为朝廷尽忠,为父亲尽孝,努力维系自己民族的统治,这又何来简单意义的对错之分。总体来说,我更加倾向于,她因为无忌的缘故,也因为钦佩张三丰和感念他曾开导无忌,也并未反对他二人等等,真心对之前伤及他老人家有所悔恨,也真心要为此道歉。但是我并不希望她以一种羞愧难安、忧心重重的一面,来展现其的歉意。
我本来也想以殷素素见家长这里,和敏敏有个对比,截取一些原著的语句,来表明张三丰对婆媳二人都不拘世俗的一面,继续带动二人的联系。不过后来分析,觉得两人在这个时刻的感觉,与处理方式上,总体心态上不尽相同的,所以没有再做对比书写。
而张三丰的一句‘好孩子,这些年你受委屈了!’这简简单单的一句问候,对于赵敏的意义,我想比起不介怀,原谅等等,却要重要许多。她为了无忌,受了这么多的苦楚,失去了所有,却依旧没有得到过什么他身边之人的认可,哪怕明教那些人也是为了留下无忌,才承认她是教主夫人,这些虚名她又何须真正在意。可是作为张无忌最为重要、最为敬佩的长辈,他由心而发的,对于自己的认可,更可谓是理解与心疼,其意义于赵敏而言,确实可以一瞬间便打动她的心意。
正如张三丰所言,不论她之前做了什么。可如果没有她,蒙古人不会这么快的和平退出大都;如果不是她放下了杀父之仇,天下也不会这么快一统,百姓也难以休养生息。此时此刻,赵敏理应得到太师父的赞誉与心疼,与所有师叔伯的一致认可。
如果只是因为张无忌的喜欢,和赵敏的‘弃暗投明’,可能也就张三丰的气度可以真正意义上接受赵敏。而武当诸侠,也是看在师父的份上,勉强接受了她的感觉。现下她的牺牲与付出,确实值得所有人的敬重与认可。
再说拜祭爹娘,一直是我心心念念的结局,只因剧中带周回了武当,一直郁闷难抒,好在没有带她拜祭父母。文中特意修改了这点,但是也让周芷若提出想要去拜祭无忌父母,此时无忌只会带心爱之人前来,就是更为深刻的对比了。
想对父母说的太多太多,可毕竟人鬼殊途,能够给予的,确实有限。从无忌这方面,也只是告慰与期盼父母在天之灵的祝福与认可。从敏敏这方面,是对终于能见到无忌父母而感怀安慰,却也因无法见证这个时刻而深表遗憾。不过她的保证,恰恰是针对殷素素当年对无忌的不放心,因为他的好心肠,就算随着他心路的成长,有所防备,却还是难以防备所有害他之心。不过赵敏没有了父亲那方面的掣肘,没有了双方矛盾的阻隔,确实能够更好的帮他防御一切祸害之心。虽然对话的内容不长,但是我觉得这个承诺,对于为了追随丈夫,而不得不舍弃儿子的殷素素来说,确实是最好的安慰了。
终于到了大结局的时刻,虽然也有冲动,是不是可以写到大婚,或者有些婚后甜蜜内容出现。不过还是从电视剧的格局考量,其实到了这个阶段,确实是可以出结局画面了。毕竟该交代的已经交代清楚,该处理的遗憾,也已尽数处理完结。我一直考虑的结局,就是同原著、同01一样,以画眉为迎接崭新、惬意生活的开端,来作为本文的大结局。
以画眉剧情结束,也算是回归原著。因为前面提过,我一直觉得画眉应该出现在所有事情结束后,剧中出现的时机,确实改变了原意,有种强行植入的感觉。原著中与前两件事的难度与重要性相比,这轻松诙谐,尽展二人闺中情趣的第三件事,恰好是两人完全放松心怀,无牵无挂后的一种体现。如果说原著和之前版本的选用,已然有了无忧无虑恣意洒脱的含义在,在本文这般结局下,更有了最终彻底解开心结的意义存在。
虽然不舍,也终究到了结束的时刻。虽然觉得这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忌敏故事的一个结束,可我相信,对于他们二人来说,这正是他们创造新的故事,展开新的冒险的开始。不论是今后武林中,对这位昔日的明教教主如何评说;也无论是他们过着游山玩水、惩奸除恶的潇洒人生;还是玩累了、走累了定居乡野深山,耕田织布、济世救人的隐居生活;就算偶有朝廷中人打扰,却也不过令两人许久没用过的智谋、武功,稍稍有些用武之地;更会有小无忌、小敏敏的出生,令他们有着为人父母的喜悦,和被这些小魔头弄的焦头烂额的无可奈何吧!总之精彩依旧在我们心中,也在我笔下共同发生的平行时空,大放异彩。我们虽然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对他们日后幸福生活的期望,不论是否亲眼见证,忌敏的故事也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的爱情港湾。
后记
大结局总算还是完成,有不舍与无奈,更有轻松与释怀。我不清楚这个结局,对大家的意义是否可以真的弥补,这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19版,带给大家的遗憾。不过对于我个人来说,这确实已然进了我最大的努力,历时八个多月,书写正文三十四万字,这篇记录心得也足足十五万字了,更遑论中间修改过程中文字了。当然每个作者大大都是这么过来的,不是抱怨幸苦,只是对于自己可以坚持完成,而略表欣慰。
只因这篇文章,所耗费的心力确实太多太多,所涉及的局限也太多太多。坚持19忌敏人设,修改19所有崩坏人设;坚持19具体脉络走向,修改19不合理剪辑与逻辑问题;坚持19、原著和史实的结合;摘选19与原著和各版的精彩片段。每一处的重新安排,都要经过反复的推敲;每一处的前后呼应,都要经过前期大纲的多次梳理和后期的反复修改,以达到期望得到的剧情与人设双重达标的效果。
索性看到大家的反应,不论是否对其中内容有所质疑,还是真心认可我所呈现给大家的结果,都对我付出的努力予以认可,还是非常庆幸与开心的。想说的话太多太多,对忌敏的不舍也太多太多,抱怨许久的辛苦时刻,也终于迎来了尽头,实在难以抒发此时的心境是苦是甜,是喜是忧。文章的好坏与热度,是否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可,对我来说虽然有所期待,可最大的愿望依旧还是创作的初衷,那便是弥补自己与大家的遗憾。所以但凡看过文章,能够稍有所得,便已然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最后,做个简单的陈述。对于赵敏的喜爱,自01版起,便已深陷其中,至今无任何角色可以撼动。可对于忌敏的难以自拔,确实只从这版开始,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书写文章的热情与冲动,当然也是这后期,糟心的剧情改编与删减剧情所致。不论出于何种原由,奉献此文,只为我心中最美好的忌敏。
最后感谢蒋家骏导演,也感谢琪敏敏与曾无忌的倾力演出,没有你们的努力付出,与精彩表现,也不会有这边文章的最终诞生。
答汝阳王结局问题:
鉴于许多读者建议,无法接受汝阳王之死,我都看到了,却没有一一作出回应,因为这不是单单一句,同意大家或者否定大家便能解释的问题。对于大家的期盼,我绝对抱着理解与感动大家对敏敏不舍的心情,以及诚心期盼忌敏之间,可以有个最完美结局的心愿。可身为作者,我也要为本文成文的初衷与要坚守的理念负责。
成文伊始,便是该剧中期的任性路线,成功将大家的期望打入谷底,再到后期甚至到了结局,依旧反复碾压着大家的容忍极限。但就算这样的过程,依旧成就了我们心中的忌敏。所以我才更加希望能够以我自己的方式,改变过程中留给大家遗憾与不满。可这个过程的本身意义,就是为了合理带入剧中既定的结局,化解剧中粗劣的手法带给我们的意难平。可若连结局的走向都变了,那还能算是19 的改编吗?
这样的心情,我不清楚大家可否理解,还是觉得我是不懂变通,一意孤行。我不想解释什么,也不想说我有自己的理念,而对大家的提议罔顾听之。因为我迟迟没有发文,也是在最后完善成文同时,依旧考虑是否有什么两全的办法,来化解大家的怨念。
因为汝阳王的问题,自大结局前期,就已然看到过大家提议,是否可以在花灯后直接带入结局。我也曾有过书写过程中的动摇,与是否顺应大家心愿,有所改变的想法,或者实在不行可以安排双结局,来尽量满足大家。
可无论是改变结局,还是双结局,所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基本相同的,那就是与前文的协调性。因为成文之初,我的目的就是改变19汝阳王之死的过程,而非彻底消除汝阳王之死。这对大家来说可能只有一字之隔,可对笔者来说,这是自成文伊始,自中后期大纲设定,自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对结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各种布局,用了整整六个月的时光,一点点促成完善的结果。
相信写过文的朋友应该清楚,文章的大体思路,与前后文的呼应衔接,都是要在成文之初,便要基本设定完成,这样方能在成文的过程中,以此为标的,朝着这个方向挺进、努力。修改结局可以很简单,但是若要做到修改前后,思路完全一致,也依旧可以达到我所期望的效果,是很难完成的。
除了协调性,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本文的局限性。看过全文的人,应该了解我对这篇文章的要求,希望达到剧本改编的方向努力(虽然明知不可能,这仅仅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而已),所以限定本文就有很多的局限性。遵照19的脉络,是为了这版的忌敏,而努力贴合原著,也是为了19的设定更加令人信服,而不可太过歪曲历史,也是为了小说的严谨性。就算历史的过程有所更改,但是历史的结局,是我无法摒除的理念。
在综上理论之下,小说的过程,一些延伸剧情就做的比较隐晦,不敢太甜,也不敢太过增减人物性格,尽量遵循原著或者说19的性格特点,努力完善。对我来说,修改这个既定完成的结局,是不可能,所以,我也想过是否以双结局来满足大家一下。
从作者的角度,说完了我所顾虑的问题。下面再说一下,我为大家设想过的修改方案。如何在不改变历史的情况下,让汝阳王活着,只有两种可能。一个是惯用手法,历史名义上已死,却隐姓埋名的活着,和女儿女婿共享天伦;第二个就是如原著一般,规避这个刺杀问题,也就是改变忌敏离开的时间,不让敏敏见证父亲的死讯,也就是不写出来他的历史结局。
先说第一种设想,其实写起来并不困难,也可以用到文中既有的谋略设定,只是这一次博弈中,没有历史的无奈,而是赵敏凭借自己的智慧,先朱老四一步,带着无忌赶到军营,救下了父亲。只是如何发布汝阳王被刺杀的消息,原因是什么?让他老人家想通,隐姓埋名,和女儿享受天伦之乐。以汝阳王的人设,我实在想不出他能够答应这个要求。而且如果是两个中原王朝的交替,一般失败一方会隐姓埋名,可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失败后可以有退路的王朝,他们回到了自己腹地,还有积存实力的能力,为何还要隐姓埋名。这个刺杀的梗,解决不了,就无法使用这个结局。
如果想要这样一个结局,还有一个办法,就要汝阳王对朝廷彻底死心,那就不能由太子当政,而北归的计划,也会以另一种形势来完成。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单只这几点,已然会引发前文的巨大变动。太子没有当政,赵敏如何得救,如何抢婚才能合理,所以说我为何从那时安排后半段大纲,就是因为一环接一环,大的框架难以更改。
再说第二种设想,就是调整时间轴的问题,避开提及汝阳王生死,两人远走天涯。首先19版与原著及各版的区别,就是张无忌要完成历史使命,才能离开,也就是赶走蒙古人。而历史上,汝阳王确实在此之前死于刺杀,北元一直和明朝作战的是王保保。
那么如何融入这两点的时间线呢?有的读者提出过,在两人重逢后,就可以结局了。那么也就是说,后面与朱老四这一番煞费苦心的设定,也就不用进行了。也就是他们相逢后,接续原著张无忌因韩林儿事件的心灰意冷,且好不容易等到赵敏,所以要带她离去。
乍一看呢!除了略微简单一点,也挺完美,起码忌敏不用承受心灵的创伤。不过从赵敏的角度,元室倾危,大军压境,不顾父兄、太子,直接和心爱之人离去,我想她是做不到的吧。如果做不到,就要留下,留下来,迟早就要面对父亲的死讯。
那只有将进度再提前,这个再提前后,其实就是原著的结局了。
总结这两种,第一种的缺点是汝阳王诈死有违人设,或者说需要重新布局才能做到的合理的一个浩大工程。第二种的缺点就是,后续文章内容就无法使用,比较简单的结束。
不论大家可以接受哪种吧!这确实都不是我能够接受的结局。既然此番是为大家设想结局,当然是否遵从历史,也可以从大家的认知出发。如果觉得可以不考虑历史,那么第一种忌敏救下汝阳王后,一同回归蒙古共享天伦,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以上三种设定,是我这些时日为大家设想的,如何安排,才能令汝阳王不死的结局。但以我的标准,确实都无法将其列入真正意义大结局考虑。而让我同时做到尊重历史、尊重原著、维持19忌敏人设、不能让汝阳王死这几点,我是真的没有办法与能力满足大家。
分析、设想了这么多,不知对大家来说是否有所得。不过对于我各人来说,却是更加清晰的了解了,我当日成文的理念与意图。对我来说,书写成文的理念就是修正19版的不足,所以一直以来,我考虑的就是如何修改汝阳王之死,带给忌敏无可挽回的伤害与心结。而让汝阳王不死,确实有些超脱19的设定,并不符合我当日的理念。
不过经过这一番反思,反而让我更加清楚,19版在提升无忌的作用,让他必须完成抗元大业才能离开的设定。在不削减无忌志向,不改变历史结局的情况下,本身就只能存在汝阳王之死这一个结果。进而更加坚定我对结局的处理,才是唯一能解开19心结的办法。当然大家可能依旧无法认同,可是对我来说,却已然了悟释然了。
所以以上三个结局,不论大家接受哪个,或者说可以完善哪个,更有甚者可以想到不让汝阳王死,同时可以解决以上结局问题的办法,都可以留言。如果能有好的思路,变动又不是不大,我也可以为大家写个汝阳王未死的结局,或者小番外,以了大家的心愿。
分析至此,还是没有满足大家的期望,依旧非常抱歉。不过我确实因大家的问题,对此进行了不少反思,也更加清楚书写一篇文章,前期的定位真的非常重要。因为后期哪怕想要改变一点内容,都要动辄前文许多内容的变动。
最后对于大家对汝阳王的不舍,对敏敏的心疼,我是真心钦佩与感动,也为没有能力满足大家的心愿,致以诚挚的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