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暗潮涌动的蜜月期·怎敢自封齐王?

首先要指出,韩信在攻下齐国后即自立为齐王,向刘邦请封为假齐王实为先斩后奏。此事在《淮阴侯列传》中没有明确写出,而是散落在《樊郦滕灌列传》《项羽本纪》《陈丞相世家》等处。

(上图:《陈丞相世家》中的韩信自立齐王)


小韩自己说的是真的还是借口

(上图:韩信请封假王的理由)


齐国有多难打?

齐国是小韩打得最久的一个国家,从汉4年10月首次有记载的历下之战到汉4年12月定齐自立,至少打了三个月。相对于小韩此前一月拔一城的速度来说,实在是有点长了。

更重要的是,齐国此时并非全盛时期。汉2年1月,项羽曾经攻克齐国,所过之处的城郭皆被烧毁屠城。并且,韩信攻打齐国是出其不意,此刻齐国刚答应了郦食其的劝降,军事守备都被撤销,根本没有料到韩信会突然发兵攻打,这也是小韩能那么快打入临淄的原因之一。因此,被项羽屠过一遍、又处在军备松懈之时的齐国,都能让韩信打上三个多月,可见齐国之难打

(上图:项羽屠齐国,以及田横摄政)

(上图:韩信攻打前齐国守备松懈)


齐国有多难管?

汉四年十二月,韩信攻下了齐国七十余县,齐国王室高官可谓是一网打尽(控制了齐王、齐相、俘虏或杀死多名齐国大将),此后韩信自立为齐王。

史书上多记载,韩信自立的时候“已定全齐”。如果齐国真的被完全平定了,那韩信“自立齐王以方便镇守”的理由就完全站不住脚。但事实是,齐国看似大败,但汉营也不算彻底接管了齐国。

这一点在《曹相国世家》中可见端倪,汉五年十一月韩信前往陈郡时,曹参被留下来平定尚未服从的地方。也就是说,从汉四年二月韩信自立齐王算起,足足过了九个月,齐国还是有人在不断反抗。而且反抗的力度不小,在刘邦称帝后的论功行赏里,曹参高居第一,理由是从沛县起事以来战功最高,曹参是不是最会打仗的那一个姑且不谈,至少曹参在汉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而齐国余乱,居然需要曹参亲自留下来镇压,甚至因此不能参与和项羽的垓下决战。可见齐地确实多有不服,如韩信所说“其势不定”。

(上图:时隔九月齐地仍有叛乱,曹参留下镇守)

另外,虽然齐王齐相此刻都在汉军的控制下,但他们都不是齐国此时真正的掌权人。齐相田横,是齐王田广的叔叔,把持国政大事,事无巨细皆由其决断。就这么一位关键的齐国摄政王,从汉军手里逃掉了,逃往了梁国。而梁国非常接近楚汉对峙的荥阳附近,谁拥有梁国对打破战局平衡非常重要(见下图)。那么梁国此时归属哪方阵营?《田儋列传》中写梁国此刻由彭越控制,而彭越虽然保持中立,但是行动上一直帮助刘邦烧杀楚军的粮草。但参考《项羽本纪》和《魏豹彭越列传》可以发现这个说法可能有些问题:汉3年9月项羽击败彭越,汉4年10月彭越不得不逃往榖城,汉4年11月田横败走梁国,汉4年2月后彭越重夺梁地。因此田横前往时,梁国应该还在项羽的控制下。也就是说,齐国的实际控制人作为汉军的漏网之鱼,逃往了楚军掌控下的梁国,就在齐国西南方虎视眈眈,说不定什么时候等着卷土重来。

(上图:攻齐后的楚汉局势)

而且,田横在知道齐王田广死后,立刻就自立齐王了,这是在韩信尚未自立齐王之前。从名义上说,绝不能让田横这个齐王得到承认,否则逃亡在外但正统在身的齐王振臂一呼,齐人岂不是更是纷纷响应,起兵反抗汉军?因此,汉营也需要否定田横这个齐王的正当性,防止田横再对本就不平的齐地施加影响力。

因此,韩信在请封书中所说并非空穴来风,汉营确实需要加强对齐地的掌控。


管理齐地非得让韩信做齐王吗?

方法一:立为汉郡,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事实上齐国也不是个例,汉营虽然已经攻打下了很多国家,但并没能完全控制他们。比如,汉3年10月韩信攻下赵地,汉3年7月赵地还时常面临小股楚兵前来骚扰的问题,需要韩信时常回援,同时平定一些未服的赵地(汉历以十月为首,汉3年7月在汉3年7月之后)。而刘邦此前采取的措施是立为汉郡,并且派遣官员进行管理(如攻下代地后,设为太原郡,并任命张苍为代相)。

(上图:代地设郡,张苍为相)

当然,方法一的最大问题就是等待刘邦派人立郡需要时间,而齐国难攻,又有田横自立为齐王这一突发情况,那韩信自立齐王是不是一次事急从权呢?


方法二:立王室后裔,汉营派人辅佐

最具有对比意义的例子在《魏豹彭越列传》中可以找到,刘邦给彭越提供的管理魏地的建议是“立王室后裔”,然后任命当时投靠汉营的彭越为相国辅佐。

(上图:刘邦让彭越"立王室后裔")

所以齐地也完全可以采取一样的“立王室后裔”方法,汉军此时手里也控制了齐王齐相,但是韩信没有这么做,他选择自己当齐王。而自立齐王最大的问题就是,齐人为什么会服从一个和齐国毫无关系、并且攻打了齐国的“齐王”呢?


大丈夫为什么要当假王?

上一篇(指路戳这里)已经讲的很清楚,韩信决定强攻齐国,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这个齐王之位,为了自己裂土封王的执念,而齐国很可能是他最后的机会,因为刘邦此前一直没有表现出封王的意愿。

但是小韩不是在请封张耳为赵王时试探过刘邦了吗?然而,刘邦虽然给了赵王,但也不情不愿的。汉3年11月小韩为张耳请封,同年赵地设汉郡,直到汉4年10月张耳才受封赵王,中间拖了整整一年。(为什么拖一年呢?因为一年后就是夜偷虎符事件,给个巴掌再给甜枣实锤+1)

(上图:请封赵王始末)

所以在小韩看来,刘邦对封王的态度还是很暧昧。自立齐王但请封假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小韩自己想当齐王,但是怕刘邦不肯封。于是小韩只好借了齐国初定需要有人管理这个契机,顺势自立为王;同时为了留有余地避免触怒刘邦,只说是“假王”。


今天就敢自立齐王,明天还不知道会干出什么来?

后人视角:骄矜自满,“乱齐骄淮阴”?

现在对韩信请封齐王一事的评价多是挟功邀赏、骄矜自满,太史公更是将出了攻齐之策的蒯通批为“乱齐骄淮阴”。更有注释认为正是在请封齐王这里,刘邦开始对韩信动了杀心。那么请封这事真的有这么严重吗?


当时视角:给将领封国才是常态

楚汉之际,用封国奖励将领是常态。在攻齐一战中,龙且就也表达过“打下齐国分我一半”的想法,更别提项羽灭秦后的大封诸侯了。

(上图:龙且"打完分我一半")

所以,刘邦不封王在那个时代才是异常,而刘邦选择这么做,其实涉及当时两大社会制度的选择:“分封制”和“郡县制”。实际上汉初也是一个从分封制逐渐过渡到郡县制的温和改革过程,而刘邦诛杀异姓王乃至邦信关系,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一大的时代背景的影响。当然这个展开都可以重开一篇文章了,此处我们只是先略提一笔,事实上如果从制度变迁的大视角去看邦信,还是可以看出很多新东西的(以及新刀子

当然自立和受封是不一样的概念,韩信当齐王应不应该?应该,并且他完全值得。但他应不应该自己提出来?比如张耳就是让韩信为其请封,而不是自己请封。


小韩视角:只是想要齐王,并没有其他意思。

在小韩被封为齐王之后,紧接着就是项羽使者和蒯通分别劝他自立,也就是著名的“虽死不易”的出处。就像蒯通说的,此时他完全可以自立,要是真的得意忘形,要是真有其他想法,为什么还多此一举请示刘邦呢?汉四年十二月韩信自立,下个月(汉四年一月)就请示刘邦了,几乎是一当上齐王就告诉刘邦了,这不就是怕刘邦误会他有别的意思吗?

当然,小韩是这么想的,别人未必这么想,尤其是刘邦很不这么想。


刘邦视角:怎么敢要齐王的

刘邦听到请封的第一反应想打韩信(自取兵仙之辱吗…)

(上图:刘邦"反了这小子,给我打!")

并且刘邦虽然给了齐王头衔,但并没有给封地,所以衍生了固陵请封一事。


我的视角:小韩性格率直,想要什么就去争取什么。

楚汉之际尚没有形成后世那么森严的封建君臣关系,君臣之间更多是“士为知己者死”的自由恋爱关系,而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包办婚姻关系。所以小韩和刘邦的相处模式也不是后世的“君为臣纲”,给我的感觉更接近:虽然我们是上下级,但我不是你的附属,所以他会有很多看起来“冒犯”的行为。

但这也是我非常喜欢他的原因,喜欢这种自由、骄傲、坦然,喜欢他不被权力地位所缚、不被时势境遇所困的——

赤子之心。


(图片出处及参考资料:中华书局出版的《全本全注全译史记》 韩兆琦 译注)

下期预告:固陵请封,究竟确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

推荐文章
评论(7)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