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四夺军权感情还这么好?(韩信心理)

没有精兵会影响打仗?

一个显然的原因就是这事并没有对韩信造成多大困难…没兵他一样打,甚至看上去打的还挺举重若轻。

第一次调精兵的下一个月就是攻赵之战(汉3年10月),背水一战韩信怎么“驱市人而战”的,不用再多说。有一个细节值得指出,韩信佯败退至水上,船上的军队居然还井然有序地闪开一条路让退下的前军上船(“水上军开入之”),然后再一起和赵军死战。即便是利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理,水上的后军不会四散奔逃,但是变阵合军丝毫不乱,这个训练有素的程度也实在让人震惊…

第二次夜盗虎符,按照《项羽本纪》的时间发生在汉4年10月,同样地,下一个月就是攻齐之战,和龙且的潍水一战就在这个月。这一次夺军后韩信用来打齐国的是赵兵,那么被刘邦带走在正面战场和项羽作战的,应该正是一年前背水一战中“大街上随便抓的人”,这些人的表现如何呢?史记中记载“汉王得韩信军, 则复振”,一扭溃败逃亡之势,联合彭越大破楚军,又连下梁地十几城。我们可以和同时期的彭越对比一下这个练兵的成果:彭越起事约在前208年7-9约,第一次有记载的大破楚军在前206年7月,用了将近两年才达成了同样的“大败楚军”成就。而且彭越的兵不是零基础,是一路上收编来的散兵,彭越本人也同样是杰出的将领(在张良口中两次与韩信并提),这样都花了两倍的时间。只能说韩信练兵,一年的速成,品质的保证,连注家都感慨怎么什么兵在他手上过一趟都能成精锐之师…

再看韩信带着的这支赵兵,从攻下赵国的时间来看,满打满算也算练了一年。嗯,可以了,就算赵兵一年前还是敌国之兵,就算夜夺虎符让韩信在全军面前大失威信,在韩信手里又是能玩佯败诱敌的好兵,再配合神奇程度比起背水一战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潍水战术,什么齐军楚军都是一样地随便打…

所以对于第三次汉4年2月的征齐兵,到汉5年10月的固陵受封会兵,8个月后(汉历以十月为首)韩信又能带着二十万的精兵带往垓下打项羽,我已经见怪不怪十分麻木了…

总结一下,打个不恰当比喻,数学考试计算器被收走你觉得自己完了,一看人家直接用巧招破题;数学考试写公式的cheating sheet被收走你又觉得自己完了,一看人家直接手推公式…完事了人家还问你“啊?原来你们都要带计算器和cheating sheet啊?”

啊?原来你们打仗都用老兵啊?


能怎么办?当然只能选择相信啦(

四次夺权明面上看都有理由,但是细想一下,夺虎符非得采用夜里来偷这种方式吗?封齐王后说带兵打项羽,后续根本没有正面冲突,半年后还签订和约了,决战时间都没想好就急着要收拢兵力吗?这四次夺兵权,前期可能真的需要兵力支援,后期只能说更多在强调刘邦对汉军的控制、拿兵权来敲打警告韩信罢了。所以,就算夺军权对韩信打仗不会造成实质影响,总玩给一大棒再给甜枣的把戏,韩信从来没担心过刘邦对他有猜忌之心吗?

我的看法是,可能担心过、动摇过,但是最终还是选择相信刘邦。从以下几件事可以看出来:

(1)自封齐王。从给张耳请封来试探刘邦对异姓王的态度,再到决定在郦食其劝降的情况下照样攻打齐国,再到借着齐国战事顺势自立为王,以及最后用假王的说辞来请示刘邦。就算韩信对自己和刘邦的关系深信不疑,他应该也觉得齐王一事是有风险的,不然不会这么早早布局、谨慎行事。事实上刘邦对韩信的态度转变也确实是从这里开始,但是韩信知道他这个齐王是张良陈平蹑足附耳得来的吗?他知道只是刘邦一句“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从韩信的视角来看,刘邦给的这么痛快坦荡,他再猜测刘邦是不是猜忌自己,是否显得自己反而小人之心了…

(2)在“虽死不易”之后,蒯通继续发问“你和刘邦的君臣之义比得上范蠡文种吗?朋友之情比得上刎颈之交吗?可这两组人都最终相互离心了!”这次韩信的反应是“您别说了,我要好好想想”,默然犹豫几天后还是觉得以自己的功劳,(虽然有夺兵吧),刘邦不至于夺走齐王之位,是故“不忍背汉”。

(3)那么蒯通的话给韩信心里种下了怀疑的种子吗?他在云梦说的第一句话是“果如人言”,果然就像蒯通说的一样啊!直到云梦才幡然醒悟,这不是说明此前一直不相信会和刘邦走到鸟尽弓藏的地步吗?如果和刘邦一直是君臣相得的关系,刘邦还是要倚重他这个人的,那么有没有兵在手也不重要啊。

(4)云梦一事,他也不是没动摇担心过。即便“恐见擒”,他还是去见刘邦了,原因就是“自度无罪”:本来就没做什么,为什么要担心害怕被抓?就算被抓,我本来也什么都没做啊!同理,就算刘邦真的猜忌他,但是他本来就没有二心,为什么因此担心害怕呢!既然没有二心,兵在他手里还是刘邦手里,不都是在汉营手里吗!

推荐文章
评论(3)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