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射台这一名称目前仅见于《三辅·卷之五》:“长乐宫,有鱼池台、酒池台,秦始皇造。又有著室台、斗鸡台、走狗台、坛台、汉韩信射台。又未央有果台、东、西山二台。未央宫有钓台、通灵台。”
根据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的前言所说,该书主要记载秦汉都城的建设,以汉长安城为主,“条分缕析,最为详备。它是研究古代都城,特别是研究汉都长安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关于成书年代,认为成书于汉末时期的说法较多,参考三位注家如淳、晋灼、刘昭的年代,不会晚于曹魏时期。
因此长乐宫有射台这一说法应当是可靠的,但是射台的名字有待商榷。因为就在《三辅·卷之三》中,长乐宫的射台名字被记录为鸿台:“秦始皇二十七年筑,高四十丈,上起现宇,帝尝射飞鸿于台上,故号鸿台。”更有力的证据来自《汉书·惠帝纪》“长乐宫鸿台灾”,汉惠帝即刘邦吕后之子刘盈。这说明汉惠帝时期长乐宫有一射台,可能是在秦始皇鸿台的基础上修建的;而长乐宫本身就是汉高祖迁都前在秦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修建完成的,因此可以认为在刘邦迁都长安后,长乐宫射台已经存在,官方名字可能沿袭了秦时的“鸿台”。
那么为什么会有“韩信射台”这一名称的出现呢?参考汉惠帝时期仍称为“鸿台”,可能这是汉高祖定都长安时期的非官方称呼,《三辅》从民间说记录之。
长乐宫位于汉长安城东南角,北面是平民区(明光宫于汉武帝时期修建),西面隔安门大街是未央宫、北宫、贵族居住区北阙甲第,显然射台不可能修建在这两个方位。
对比地图上的长乐宫东面与南面,可以明显发现东面更为荒凉,建筑宫殿甚少。仅在约20公里外,有著名的长门宫与汉文帝陵。长门宫原本是馆陶长公主的私人园林,后献给汉武帝。《汉书·东方朔传》在记载此事时,提到长公主献园的名义是:皇帝去文帝庙祭祀的途中荒草丛生,又没有行宫可以落脚住宿。后此处确实被改建成皇帝祭祀时休息的地方。
而南面则是皇家园林上林苑的所在。西汉时代上林苑西起周至终南镇(长杨宫遗址),东到蓝田县焦岱镇(鼎胡延寿宫遗址),北部基本以渭河为界(个别上林苑建筑置于渭河北部,如黄山宫遗址),南至终南山北麓。可以说从长乐宫南望,50公里开外全是上林苑范围。
而汉武帝时期也留下过在上林苑狩猎的记录。《资治通鉴》记载“(上)常以夜出,自称平阳侯;旦明,入南山下,射鹿、豕、狐、兔”。
那么在汉高祖时期,长乐宫南面是否已经有可供狩猎的上林苑呢?在地图上可以看到,距离长安城较近的两处林苑,一为博望苑,是汉武帝时期所建;二为宜春苑,秦时已有,亦后世所称“曲江”者。前面已经说过射台也是秦时建筑,那么正好和此处的宜春苑对应上。
到这里事情就很显然了,秦时兴乐宫内有射台名为鸿台,朝向南面的宜春苑,汉时在秦的基础上修建长乐宫,保留了秦射台。而这个位于长乐宫南部的鸿台,应该就是在汉高祖时期被称为“韩信射台”的所在。
(想看小韩射箭文学的指路,看完了考据看点不严谨同人文换个口味吧(
图片出处 《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刘庆柱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