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服饰之配饰考据·汉代印绶

西汉初年的服饰(尤其是男性服饰)太难考据了,研究一下配饰吧。

这篇史向文时找的资料,以后可能还会用到,留存备索。有需要的朋友也可以参考。

非专业,有问题欢迎随时指出。



本文共分三大节,前两节文字为主,第三节展示文物实物图片,不想看字的朋友可以直接拉到最后。

一、这玩意是个啥

辛追夫人生卒年约前218-前168,从时间上来说和我们关注的汉初大体吻合^注①,并且印绶(尤其是绶)保存较为完好。因此,让我们首先借辛追夫人的印绶来直观地、粗糙地感受一下,什么是印绶。

(图源:湖南博物馆官网)

印就是这个方形的印章,而绶就是印章背后长长的丝带。使用时,把绳子穿过印章背后的钮眼,绑在绶带上,将印绶一起系在腰间。

通常而言,印绶由官吏王侯持有^注②,用来彰显权力和身份。而印绶的颁赐或收缴也象征着授予或者削夺职权、官爵。如果主动解下甚至交出印绶,则意味着放弃或者让渡权力。

具体的例子可见《史记》:

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高祖本纪》

第一个例子是个还算正常的册封流程,韩信以假王为由向刘邦请封,刘邦用张良陈平计正式册封韩信为齐王。可以看到刘邦还没称帝的时候,封诸侯王的常规流程就已经包括颁赐印绶了。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项羽本纪》

第二个是个不太正常的夺权例子,是项梁和项羽在起义反秦初期合谋杀了会稽太守的事件。项梁佩戴太守的印绶,可以理解成接管太守的权力。(打个更为后世熟悉的比方:篡位者总是在争夺皇帝的玉玺,不管用什么方式得来的,谁得到了玉玺谁就可以宣称自己接管了皇权。在这里印绶和玉玺的作用是一样的。

陈馀怒曰:“张黶、陈泽以必死责臣,臣使将五千人先尝秦军,皆没不出。”张耳不信,以为杀之,数问陈馀。陈馀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哉?”乃脱解印绶,推予张耳。张耳亦愕不受。——《张耳陈馀列传》

第三个是主动解下印绶以示交还权力的例子。这里的两个主人公就是大名鼎鼎的刎颈之交,这应该可以算张耳和陈馀矛盾爆发的关系转变点。这个故意蛮有意思的所以展开讲讲:

张耳陈馀起义后拥立武臣为赵王,张耳任赵国丞相,陈馀任赵国大将军。章邯引兵攻打赵国,张耳被围向陈馀求救。陈馀觉得自己兵少不敌,出兵也是无济于事,最后只支援了五千兵力,而这五千人果然都被秦军消灭了。后来张耳得到各路诸侯的义军相救才得以解围,解围后质疑陈馀见死不救,说并未见到陈馀的五千人,并且怀疑是陈馀自己把这五千人都杀了。陈馀感到张耳对自己的不信任,于是说:“没想到您对我的怨气这么大,您以为我舍不得丢掉这个将军的位置吗!”

所以陈馀在这里解下印绶的动作,就是在表示把兵权交还张耳。

(题外话:蒯彻拿这两人来劝韩信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这里的选段只截取到张耳没有接受陈馀的请辞,但其实下一秒他立刻就在别人的劝告下默默拿走了陈馀的印绶,接管了陈馀的军队,陈馀一看张耳真接受了气得扭头就走。而这二人的结局也和韩信有点关系,在背水一战里,不采纳李左车计策的成安君就是陈馀,最终陈馀兵败被杀。而张耳此时在韩信军中任监军,不知道张耳旁观陈馀的死时是什么心态,是否也会“且喜且怜”呢?所以早在背水一战时,韩信其实就已经看过自己下场的预演了…啊!好一个回旋镖……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枚举。总之通俗来说,汉代的印绶有点类似后世的皇帝玉玺,都是权力身份的象征,谁拥有印绶/玉玺,谁就拥有权力身份。只是玉玺被皇帝拥有,而印绶则由皇帝赐给官吏王侯。


二、印绶的具体形制

(一)印章

首先说印。印的大一般是2.3厘米×2.3厘米左右,也就是汉代的一寸(是的那时候一寸并不是3.3厘米,而是2.3厘米)^注③,所以又称“方寸小印”。

印之所以这么小,主要是与其用途相适配的。

古代印章主要用于封缄,用法约有两种。第一,将绳子绑过封缄的凹槽,在绳上压一块泥,之后盖上印章。封缄未经授权不许打开;若随意拆封,封泥便会毁坏,这是当时的保密机制。第二,也能直接在简上放泥,盖印。汉代标准的简宽约1.2cm,要在这样的简上放泥盖印,印章必须非常小,不能像后世一样使用巨大的印。——参考资料①

印上方有,按等级从高到低主要有以下几种:螭钮、龟钮、鼻钮等。其中,螭钮一般只有皇帝能用(也有不算例外的例外,比如吕后的“皇后之玺”),而鼻钮一般是二千石以下的官员使用。我们主要讲讲龟钮,即雕成或铸成龟形的印钮,有可供绳子穿过的洞(也就是用绳子穿过钮眼从而系在绶带上)。之所以是龟这种动物,可能有以下几种象征意义:(1)龟有长寿之义,引申为长久持有权力;(2)据上海博物馆介绍(见下文图片),龟在中国古代被视为阴物,寓有为臣之道,功成而退之义。但“功成身退”与前一条“权力绵延”矛盾,一并列举出来以供参考。

西汉时龟首短,龟身呈俯状。早期的龟钮龟身较平,颈部微缩不伸出,龟甲圆滑,甲上多有长六棱形环套的甲纹。腿部与印顶部连成一体,象征性地雕出四条腿,有的甚至不雕腿部,使龟身与印座浑然一体。印钮重点刻画气势神态,寓动于静,以意取象,形体虽小,却能显出汉代雄健、大气的时代风格。——百度百科·龟钮

印面以阴文篆(也就是字迹是凹进去的),字体大体上来说是篆书。

(二)绶带

关于绶的考古资料比较少,个人觉得是因为织物不如金属容易保存,出土文物也往往有印无绶。只能讲个大概,可能有不准确之处。

绶带材上来说,绶可能是丝织品,其中长度、颜色、织法都和等级挂钩。

绶带长可以参考以下资料:

身份越高,绶带越长、色彩越多、织法也越细密。皇帝的绶带长约6米多,诸侯王约4.83米,公侯、将军约3.91米,以下各有等差。绶带宽度约36.8厘米,比笔记本还宽。——参考资料①

关于绶带宽,我个人综合画像砖(见下图)来看,感觉实际佩戴起来,可能并没有那么宽。因为无论印章是用绳子穿过钮眼绑在绶带上,还是绶带直接穿过印章上的钮眼(参考资料①中认为是前者,但好像也没有定论,我个人觉得后者更方便合理?),受到钮眼大小的限制,绶带是不可能完全不折窄的。而且如果绶带是丝织品,即便是额外用绳子把印章绑在绶带上,绶带很大概率会被捆成一束,而不是还保持着原始宽度。

(图源网络,这块画像砖的好处就在于还有佩剑,可以看到印绶和佩剑一起佩戴的整体效果。此外剑柄上的绳子绑法其实就是我在这篇文里写过的缠法。关于佩剑,留到下一篇文章讲。)

当然,考虑到绶带的主要作用是权力的可视化,实际佩戴时也不会太窄。某种程度上,之所以需要绶带,是因为印章受到客观原因不能做得太大(上文已经说过)。印本是权力的象征,如果因为太小难以被人看到的话,岂不是如同锦衣夜行(项羽语气)?

印章本身的体积非常小,缺乏可视性。当政治体要表现官员的身份与权力阶序时,应如何让象征权力的印章变得可视?古人的解决方案是,为印章做一个夸张无比的大带子──绶带,系于印章之上。于是,绶带就成了最易观察的权力与身份象征。

除了绶带,古代仍有许多其他可视的符号;但就标识身份的功能,印绶的作用最为重要。孙机先生指出,汉代官服区别官阶高低的标示,一是文官进贤冠的“梁”数,二是绶带织工的稀密与色彩。但进贤冠放置梁的展筩狭窄,公侯不过三梁、中二千石至博士两梁,博士以下都是一梁,分类不够仔细。故“以采之粗缛异尊卑”(《文献通考》)的绶,便形同权贵区别身份最重要的标识。

邢义田教授同意上述观点。印章本身不易观察,进贤冠的梁数区间也不能完整表现身份阶序,唯有绶带制度最为精细、可视。

——参考资料①


(三)作为整体的印绶

下面才是重头戏,印的材质与绶的颜,不同等级的区分主要通过这二者实现。

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从高到低,印绶等级及其对应使用人群大致如下(引号内为汉书原文):

(1)金玺盭绶

诸侯王

皇帝印称为“御玺”,用白玉制成;诸侯王印称为“玺”或“印”,用黄金制成,诸侯王玺由朝廷赐予,其规格和法律效力高于诸侯王印;诸侯王以下官员印有金、银、铜质,且不能称为“玺”。——参考资料②

盭(lì)绶,一般认为是绿色。颜师古注引晋灼曰:“盭,草名也,出琅邪平昌县,似艾,可染绿,因以为绶名也。(下面可以看到还有青色绶,这个绿和青到底怎么区分,没有找到很好的资料作为支撑,如果有知道的朋友欢迎分享一下。)

此外,关于印章的材质,在汉代玉是要高于金的,因此皇帝印章是玉,诸侯王只能是金。此外吕后也用过玉玺,即“皇后之玺”螭钮玉印,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但是不乏用玉质私印者,比如河北满城陵山一号汉墓(西汉中山靖王陵)出土,河北博物院藏,“私信”玉印。其主人是中山靖王刘胜,景帝九子、武帝异母兄。由于该印并非公用,因此不必遵守天子、诸侯王“玺”分别用玉和黄金材质的等级制度。

(2)金印紫绶

列侯:西汉侯爵共有二十等,按照军功大小进行封赏,即所谓“二十等军功爵”。二十级爵为最高,最初称“彻侯”,后避武帝讳,又称通侯,或列侯。

相国、丞相:“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

太尉:“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

此外还有一些高祖年间没有,后世才设立的官职也是金印紫绶:太傅(高后元年初置)、太师和太保(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前后左右将军(不常置)。

(3)银印青绶

御史大夫

吏秩二千石以上

(4)铜印黑绶

吏秩比六百石以上

(5)铜印黄绶

吏秩比二百石以上


三、出土文物

(一)金玺盭绶:长沙王王玺(左)和长沙王王印(右)

(图源:参考资料②)

不早于汉景帝(时间存疑),长沙王王玺(左)和长沙王王印(右),现藏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长沙王玺”金印:长2.2、宽2.2、高2.1厘米,重89.8克

“长沙王印”金印:长1.65、宽1.6、高1.65厘米,重32.5克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建长沙国,都临湘(今长沙),传五代至吴著时因绝嗣而被除国。为汉初八个诸侯王之一。

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封其庶子刘发为长沙王,复置长沙国,传八代九王至东汉初年废置。

“长沙王玺”“长沙王印”黄金质地。上方为龟纽,下方为正方体印身,印面阴刻篆文。纽与身之间一圆穿用来系穿绶带。 这两枚玺印极有可能是该陵区内某两代刘氏长沙王的金印。

——参考资料②


(二)金印紫绶:汉武帝时期,石洛侯金印

(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三)银印青绶:西汉晚期,广汉大将军银印

(图源:上海博物馆官网)



下一篇来讲讲另一个重点配饰:剑。

如果说印绶是外在权力的象征,那么佩剑更多代表了内在尚武精神的追求。印绶必须自上而下授予,佩剑风气则上至贵族下至民间皆有。通俗地说,剑更好看(重点),往往也具有更崇高的精神层面的象征(剑已经是诗词歌赋的常用道具了,但是一般没人会把印章作为意象吧orz)。


注①:作为参考,刘邦大封列侯大概在汉六年(前201年)十二月到二月,这时辛追夫人大概17岁,很可能已经结婚。而这枚印章是她作为轪侯的妻子所持有,因此应该就是在结婚时或者结婚后不久拥有,从时间上来说和刘邦封列侯很接近了。

注②:辛追夫人有印可能因为她的丈夫是第一任轪侯长沙国丞相利苍,不清楚西汉女性的印绶持有情况,仅做此猜测。

注③:汉承秦制,以秦时尺值为汉尺长度,广泛用于日常交易的,仍是23.1厘米为标准的秦小尺,但实际有些出入,尺长有在缓慢增加。但从几个印的文物实物来看,至少印的大小是标准的一汉寸。


参考资料①:【北大文研讲座107】邢义田:也谈制度的可视性──汉代官吏的印授与鞶囊,2018-12-10,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参考资料②:五十万年湖湘㊳丨馆(所)长荐宝:汉代长沙王的玺与印,2021-09-1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推荐文章
评论(17)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