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四夺军权到底合理还是过分?

按时间顺序梳理的四夺军权详情指路

你说合理吗也合理

夺权事出有因

第一次调走精兵,是在韩信打完魏国、打完代国的时候,刘邦调走精兵是为了在正面战场荥阳抵抗项羽。此时距离彭城大败后在荥阳扭转战局,只过去了4个月,荥阳战局很可能并没有像后期楚汉对峙时一般稳固。这次调兵,确实是合理的军事调动,无可指摘。

第二次夜偷虎符。虽然“趁着主帅睡觉偷了虎符,并且在主帅没起的时候重新安排人事”这一做事方式实在是…但刘邦的动机起码有以下几点:

(1)此前项羽攻占汉军粮道,汉军缺食被围,刘邦接连逃出荥阳、成皋,需要兵力来扭转败局;而此时韩信攻赵降燕已经过去一年,主要活动是应对楚军袭击、平定赵国余部、发兵援助刘邦,相比起来确实刘邦这边战势更吃紧。

(2)刘邦经历过大败然后墙头草纷纷反水的局面,为了避免又出现这种情况,他必须重新树立威信。第一个理由解释了为什么要夺兵权,第二个理由解释了为什么采取这种方式夺兵权:最能打的韩信我都随便夺兵,想有小动作的人先掂量掂量自己比之韩信如何?最能打的韩信都照样服从我的命令,我依然在汉营有绝对话语权,是最能抵抗楚军、逐鹿天下的强有力候选人。

    (虽然夺虎符拿韩信做靶子有他最能打的原因,但是我个人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柿子捡软的捏…因为此时刘邦也相信韩信的忠心,不然怎么敢只身入韩信大军…虽然这个柿子在外人看来不是软的罢了…)

第三次征发齐兵,是派张良封了真齐王后,收走韩信兵以攻打项羽。这一时间段的楚汉军事活动没有详细记载,我的推测是基本没有剧烈冲突,汉营可能在为最后的决战做准备(详细推测过程见上篇)。虽然刘邦这次没有非调兵不可的紧急情况,但反过来想,韩信此刻刚打完齐国,看起来好像也没有用兵的理由。更何况,这次征兵的理由是协调兵力共同伐楚,作为汉营一员,难道还能说我不想给兵打项羽吗?

第四次袭夺齐军,是击败项羽,把项羽安葬后的返回途中,经过韩信军驻扎的定陶,立刻就夺走军权了。这个行动之迅速,虽然很有过河拆桥之嫌,但是站在一个统治者的立场看,你当然也可以说,打完项羽了,天下平定了,韩信手握那么多兵干什么?兵权全部收归中yang统治者,很合理对吧?


给一巴掌再给个甜枣

而且,刘邦的手段是巴掌和甜枣一起来,夺了军权的同时也给了东西:

第一次调兵前,准确说是攻打魏国前,刘邦在大将军之外,额外任命韩信为左丞相。(刘邦似乎很喜欢在派人打仗前给个官,比如垓下之战让灌婴去追项羽时也额外给了御史大夫一职。)

第二次偷虎符,立刻拜韩信为相国,派他攻打齐国。

第三次征齐兵不用说,给了真齐王。

第四次虽然打完就立刻夺权,但是给了楚王(虽然是徙的)。封地虽然不可能有项羽楚国的九郡之大,但是给的四郡,也称得上够意思。

图源网络


你说过分吗也过分

甜枣都是画饼

你看,叫着好听,什么左丞相、相国,其实都是批发的虚衔,又称画饼

齐王、楚王看起来倒不是画饼,但是(1)从后文固陵请封一事来看,封齐王的时候没有指定齐王封地,可以视为另一形式的画饼;(2)徙楚王一事,是固陵请封时就说好的(详见下图),那会项羽都没打呢,哪来的楚地给韩信?所以这其实是空头支票;(3)最重要的是,齐王、楚王,从后面的表现来看,到底是“给就给了”还是“迟早收回来”?

这就不得不看两次事件中的关键人物——张良是怎么讲的了。刘邦给齐王的时候纠结半天,被张良陈平连踩两脚终于给了。徙楚王,也是在固陵请封时张良提出的计策里早就敲定的。张良劝刘邦封齐王、徙楚王的主要理由如下:

(1)目前还在战时,需要韩信打仗,不能和韩信闹翻,不给齐王说不过去。

(2)让韩信为了自己的封地而战,打的越多封地越多,所以更有动力。

具体原文可以看下面的图片:

《淮阴侯列传》版本的封齐王

《项羽本纪》版本的徙楚王:“齐王没有指定封地”的出处

《魏豹彭越列传》版本的徙楚王:这里也提到了“韩信故乡在楚地”的理由,但是综合来看显然不可能仅仅出于这个原因。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两条都是张良在刘邦面前的说法,如果从韩信的视角看,有几个问题:

(1)不给齐王韩信真的会反吗?这个问题我之前分析过,把结论放上来:考虑到拜将的知遇之恩,也许不会立马就触发“三分天下”的if,但是“虽死不易”大概率是没有了,那能不能扛住项羽和蒯通两拨人的劝说,就不好说了。也许小韩会更早相信并接受自己和刘邦就是“兔死狗烹”的下场,然后和上两次离家出走一样痛快跑掉(!

(2)固陵不给加封韩信就不打了?这个问题我之前也分析过,把结论放上来:韩信远在齐国,不是他见死不救、坐等封赏,而是他确实没赶上固陵大败。而张良的加封韩信、彭越之计,其实和刘邦选择偷韩信虎符的心理很像,都是树典型,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封赏来稳固汉营乃至天下的人心。

    (对这两个问题的详细分析感兴趣的话,看评论区链接)

夺兵后紧接着就要打仗啊!

就算我们不谈刘邦的齐王、楚王是不是真心给的,我们就看当时的战况。虽然看起来夺兵的时候韩信基本战势不吃紧,但是夺完兵后紧接着要打别的地方啊!

第一次调走精兵,史记这里的用词是“信之下魏破代,汉使人收其精兵”。这个“辄”字,我的理解是打下魏国、打下代国的时候,会被调走精兵,也就是说其实不是一次是两次。而攻打魏国和攻打代国是在两个月内连续发生的,上个月刚打完魏国,被调走精兵,这个月就立马要打代国。甚至这个月打完代国后,又被调走精兵,下个月就立马要打赵国。

更关键的是,赵国的背水一战,韩信为什么说自己跟在大街上随便抓人打仗没什么区别(驱市人而战之),所以不得不“置之死地而后生”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说这和刘邦调走他精兵完全没关系吧(

第二次偷走虎符,紧接着就是打齐国。齐国这块硬骨头有多难啃,从以下几点就可见一斑:(1)在韩信前项羽早就打过一回齐国,还屠城了;(2)在齐国被屠城、接受劝降所以没有防备的基础上,之前打一个国家只需要一个月的韩信,打齐国用了三个月左右;(3)打完齐国还不安分,以至于垓下决战的时候都要留下曹参镇守、平定余部(曹参以“军功最多”封了排序第一的侯爵);(4)刘邦称帝,召见故齐王田横,故齐王田横耻于事刘邦,自刎,田横的五百宾客皆随之自刎。

而这一战韩信的兵力来源是赵国(“收其赵兵未发者击齐”),而打下赵国是在一年前的汉3年10月。如果是新兵,也练了差不多一年,并且应该还收编了陈馀的二十万赵兵残部。相比上一次,看起来这一次的时间更加充裕,并且也不是“大街上随便抓人”这种零基础的开局。但是为什么能收编赵兵?赵国可是刚被韩信打败的地方,一年前韩信还是敌方主帅,杀了己方主帅,生擒自己的主君,直接灭了自己的国。此时刘邦还没有封张耳为赵王(韩信为张耳请封是在汉3年11月,刘邦正式册封是在汉4年11月),就算考虑到张耳与赵国有故,可以协助收编赵兵,一年后赵兵到底有没有接受韩信做己方主帅、能不能做到完全服从他的指挥还真不好说。

而且和上一次不同,这一次夺兵还影响了主帅的威信。虽然把夜夺虎符一事理解为刘邦说服韩信一起演戏才比较合理,但是在外人看来,用如此儿戏的方式就可以夺走韩信的兵权,很难不让人怀疑韩信作为一军之帅,对部下的领导力和号召力到底如何。一个虎符被偷了都还在睡觉的主帅,有这么一件说出来足以成为笑话的事,怎么在士兵面前保持威信?难怪潍水一战龙且公开嘲讽韩信很容易对付(“易与耳”)。

总而言之,齐国地大国强、齐人刚烈不驯,在这种情况下又夺韩信的精兵,当着全军折他的面子,是否有“一旦你能力强提前完成任务,下次布置任务就更高要求、更短ddl”那味了?


总之我的评价是,从刘邦给的明面上的理由看,当然是很合理的。韩信应该也觉得合理,所以他一直没有在被夺权后表现出什么(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明天的下篇讲)。但是站在上帝视角,结合前后事件一分析,就会觉得这事实在不能说不过分…

所以大家觉得如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推荐文章
评论(3)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