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眨眼间已走过一年的春秋。在这一年里,在县教科体局的支持与关怀下,我园如一株幼苗茁壮成长,大踏步发展。
我园于2015年正式成立,就整个幼儿园来说,是刚刚起步,好象幼苗一般正萌芽成长。我们计划在 三至五年内锻造一支过硬的创造型师资队伍,创造型的教师再培养一批创造型的儿童,教师是根、幼儿是果,科研是手段。一年多来,我园牢牢抓住师资队伍这个 “本”,把教育教学纳入了科研轨道, 以科研奠基,积极进取、客观务实,对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探索。立足于办园特色和客观条件,我们于2019年3月申报了市级规划课题——《民俗文化课程在乡村幼儿园的开展》并成功立项,为当年全县立项的七个市级规划课题之一。课题立项后,为了使本项课题研究具有充分的理论支撑并取得实效,我园全体教师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的要求,以高度的热情投身到紧张有序的课题研究工作中,并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各阶段研究任务,现将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重视目标指引 明晰阶段任务
(一)明确研究目标
目标是一盏明灯,指引人朝着一个方向锲而不舍的奋斗。根据课题研究方向,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按照指标,正确定位,制定了自己的小课题方案,分阶段、按步骤,有序实施。
于教师而言,本课题旨在立足教师熟悉的家乡民俗文化,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结合同伴互助,促进教师课程的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提高课程执行的自主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落实新课题理念。
对幼儿来说,希望通过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体验与了解,增进其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从而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对幼儿园的长远发展而言,我们致力于进一步完善幼儿园课程结构,加强幼儿园对课程的选择性,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我园的园本课程,进一步丰富幼儿园课程,促进幼儿园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
(二)理顺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9年4月-2019年9月
a.组织成立课题小组。
b.查阅文献资料,梳理总结相关研究对本研究的其实,以及本研究相较比以往研究的突破与创新之处。
c.对教师进行有关民俗文化课程开发的培训,树立教师科研意识;
d.摸底收集信息,对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我园民俗文化课程开发的意见和建议。
e.组织课题组成员分析问题,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进行计划实施安排。
2.实施阶段:2019年9月-2020年3月
根据课题计划实施研究、讨论,收集素材,进行个案分析和记录。
a.以教研组为单位对方案进行讨论研究,在全园开展特色活动。
b.以年龄段为单位进行园本课程载体整理。
c.围绕园本课程载体进行环境创设和功能部室、区角布置。
d.组织幼儿以社团为单位进行民俗文化特色活动展示。
e.形成各年龄段特色活动设计。
3.总结整理阶段:2020年3月-2020年7月
a.资料整理、归档。
b.收集各种记录、分析表。
c.活动设计、反思收集。
d.收集特色活动照片、视频等成果。
e.撰写论文、本次课题的结题报告、调查报告、总结。
二、加强团队建设 明确任务分工
(一)组建班子
课题立项后,我园第一时间组建了科研队伍,明确分工,成立了三个研究小组。一是领导小组,以园长为首的领导班子负责科研规划、落实经费、方案制定、教师培训;二是核心小组,由课题成员组成,分别负责环境创设、区角设置、初期园本课程载体开发三条线,负责课题组的定期研讨交流和过程性材料收集;三是由全园一线教师组成的大课题组,主要负责各种民俗活动组织和活动设计研磨,以及案例观察和分析。
(二)理顺课程。
课题组成员召开研讨会,理顺课程载体设置方向,以最快的速度把课题研究落实到了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调整幼儿一日活动安排,把民俗文化教育渗透到主题教育、阳光体育、区角游戏、晨间活动等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三)狠抓管理。
为了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我园建立了课题研究考核奖励制度,制订了《科研工作手册》,人手一份,使科研工作规范有效地实施。为了积累丰富的科研经验,快速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我园根据实际情况,按教师教育功底的薄弱程度进行分层管理,进行了小课题的分类,并进行了各模式的研究探讨,以案例法为切入口帮助教师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四)培训学习。
沙滩上建不起楼阁,高楼大厦须有坚实的基础。新园建成之初,我园就组织教师学习了相关理论并尽力为教师创设一个立体化的研讨学习环境,定期围绕课题研究开展学习研讨,交流心得。我园还邀请张家湾本地民俗文化传承人薛爱玲老师为特聘教师,每周为教师培训剪纸、熏画、面塑、丝网花等民间手工艺制作方法。利用国培、省培等机会,派多名老师外出参观学习,返园后通过返岗培训将所学所想又传递给其他教师。一年多来,我园教师犹如蜜蜂采集花蜜,走出去、请进来,静态的学习与动态的参观观摩相结合,领悟观念与具体教育行为的衔接,不断夯实脑子、开阔眼界,加强基本功,极大地提升了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
三、深入研究落实 稳步有序推进
(一)大胆创设 优化环境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把民间文化渗透于环境布置中,创设富有民间文化气息的环境,使之呈现出浓郁的民间文化教育氛围,让幼儿能耳濡目染地受到熏陶,为幼儿提供感受民间文化和表现民间文化的机会与条件。”
1.创设家乡民俗文化教育外部环境。我们遵循幼儿教育规律,遵照幼儿身心发展及认知特点,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对家乡民俗文化内容进行认真的挖掘、筛选,结合家乡民俗文化教育课程,构建家乡民俗文化教育环境,巧妙地利用活动室内、外、门窗、墙面、走廊等空间位置,为幼儿提供大量易于接受的、色彩鲜艳的家乡民俗文化图片、剪纸和各种手工作品,并分阶段、分层次的悬挂、陈设在三维空间中。
2.开辟具有家乡民俗文化特色的区域环境。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开展区域活动,我们深入挖掘区角作用,把家乡民俗文化带进了幼儿的区域活动。根据幼儿需要,在各班级区角设置家乡民俗文化内容,并根据近期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教具,供幼儿操作、摆弄、拼贴、尝试。通过操作,满足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需要,而操作材料丰富、色彩鲜艳,又可以变幼儿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如:手偶、图片展、美工区、工具材料等。让孩子们在自主的空间里去领略、尝试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争取家长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资源是幼儿家乡民俗文化主题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资源。为激发家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课题研究开始,我们一方面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我园课题研究的重大意义,向家长说明课题研究的目的、计划、步骤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发放“家乡民俗文化教育问卷调查表”,了解家长的想法,听取家长的好建议,力求与家长达成共识。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大自然、大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和事都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因此,我们还充分抓住社区这一丰富的教育资源,与社区合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民俗活动。同时,邀请民间艺术传承人薛爱玲老师来幼儿园为教师进行民间手工艺术培训,以游戏的形式传递给孩子,大大开阔孩子们的眼界。
(三)提高专业水平 丰富教育形式
我园努力为教师创设实践的舞台,多研讨、多指导、多实践。学期末要求每位教师进行剪纸、熏画、民间舞蹈等基本功展示,学期内围绕民间课程载体进行赛教,组织民间教玩具竞赛。将教科研工作与期末考核相挂钩,迫使教师自增压力,并把压力化为动力,使自己不断提高。对于幼儿,我园提出了“幼儿教育活动化”的口号。每学期开展一次民间亲子运动会,鼓励家长和孩子们体验其中的乐趣。每周四为社团活动日,霸王鞭、秧歌、舞龙、舞狮等社团老师祖师幼儿开展社团活动。每天下午安排四十分钟的民间游戏时间,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体验踢毽子、打沙包、走高跷、打地鼠等民间游戏带来的快乐。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有意识的安排有些民谣我会说,民间故事我来讲、平时有意识开展一些民俗知识小竞赛活动,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园联宜活动,带动家长同幼儿一起学习民俗知识,达到学民俗、乐民俗、爱民俗的效果,发挥民俗文化资源活化课程的功能,使幼儿园课程实施成为面向幼儿发展和生活的真实的教育过程。
四、总结有效经验 反思困惑不足
(一)经验与体会
1.家园共育的切入点不在家长身上,而在孩子身上。要用孩子的成长影响家长的观念与行为,吸引家长从简单关注转化为密切配合,成为幼儿园真正的合作伙伴。
2.充分利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将民俗文化知识渗透在儿歌、语言、故事等语言活动中,也与艺术、健康、社会、科学等领域相结合,让幼儿对更全面的掌握相关知识。
3.幼儿身心发展不仅有赖于系统的教学,更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在教育过程中,要通过环境创设再现,实现环境育人的作用。
(二)困惑与不足
2.小组成员几乎都是一线教师,研究的过程做的很扎实,但是报告的撰写有点分散,不能很好地集中完成。
3.课题组成员参加工作时间均较短,教师队伍年轻,没有课题研究经历,虽切实加强各项培训,但研究团队理论知识储备与实践操作经验依然较为欠缺,研究过程比较吃力。
(三)解决思路:
1. 今后进行课题研究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研究策略,增强研究效果。
2.严格按计划进行课题研究,及时召开研讨会,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整理过程资料,推广研究成果。
3. 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学习成长,加强专业水平,提升研究能力,积极申报课题,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这个课题的研究接近尾声,但我园的科研水平提升之路才刚刚迈步,下一步,我们将会把研究发现的有益成果推广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或许还会有很多问题需要钻研,很多不足需要弥补,相信在全体师幼的热情和努力下,我们将不断总结反思,让幼儿在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中活泼、主动地学习民俗文化,获得完整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同时推动我园的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