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研究报告——《民俗文化课程在乡村幼儿园开展》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现状分析

现在的幼儿生活在电子时代,孩子们身上已很少看到带有民间色彩的东西。而作为乡村幼儿园,有更好的条件去接触民间特有的风俗习惯、手工艺术等特色文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指出:“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丰富的社会和自然资源,创设农村幼儿教育所需的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家乡文化尊重和热爱的情感,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奠定基础。”因此,立足教师熟悉的家乡民俗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符合新《纲要》对幼儿发展需求的新理念。

当前部分幼儿园有意识地把民俗文化纳入课程体系,认同实施民俗文化教育课程的价值,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节日或节气,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并实施课程,课程实施效果较好。但是,课程内容大多以节日、节气主题活动为主,利用课程资源方面以应用已有的资源为主,组织形式大多以集体活动为主。有的幼儿园虽然能够践行生活教育理念,与周边社区合作,利用各种社区资源,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了解民俗文化,让教学走出课堂,但也仅仅是把民俗文化当作一种知识向幼儿传播。而且,这种做法依然没有改变“教师教,幼儿学”的模式,教学中的主体仍然是教师。民俗文化存在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上述体验式课程实施只是在重复幼儿的已有经验,或者梳理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未能凸显民俗文化教育课程对培养幼儿终身学习能力的价值。

二、课题研究对象:全体幼儿

(一)课题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民俗文化”和“幼儿园课程”。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然而,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多以教材为主,教师们实施教材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掉幼儿生活中蕴含的民俗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资源,从而缺失了对幼儿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机会。

幼儿园课程是指:基于幼儿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的各种教育内容、方式和经验的总和。包括幼儿园所实施的各领域的课程和各种活动。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要求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讲求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灵活性和生活性。而新课程理念更是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把活动和幼儿生活的世界结合起来,是幼儿园课程实施和优化的关键。

对于乡村幼儿园而言,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是指:充分利用家乡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俗文化主题教育内容来完善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等,有效促进课程的实施,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也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家乡民俗文化资源,发挥民俗文化资源活化课程的功能,使幼儿园课程实施成为面向幼儿发展和生活的真实的教育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教育思想。

a.“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让幼儿在家乡这个天然的生活课堂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使教学成为孩子的乐园,使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使师生成为创造的主人。“教学做合一”:民俗文化特色课程的开发,不片面强调幼儿对机械性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根据孩子的需要、兴趣选择教学内容,把目标、内容编织成主题网络,然后再组织幼儿在厚实的民俗文化情境中去主动探索、积极求知、自主建构、自由创造。

b.“六大解放”教育理念。

人与环境的互动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民俗文化特色课程开发注重解放幼儿的手、脚、眼睛、鼻子、嘴巴、空间……让幼儿接触、感知、观察,注重通过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认知,激发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2.地方课程和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我国地方课程的开发,始于1993年实行的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它改变了全国大一统的课程格局,增加了地方课程,突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了国家统一管理课程的制度,逐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南师大虞永平教授认为“幼儿园课程是早期儿童文化化的优秀文本。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审美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其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开发地方课程,充分利用尚未被开发的地方教育资源,为当地教育服务,对于孩子来说,地方文化是他们身边的、熟悉的,更易于幼儿知识的获得。

3.《纲要》指导思想。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要将“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作为保教主要目标之一。《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

4.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应是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民俗文化特色课程的开发以突出幼儿在主题活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让幼儿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为幼儿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活跃幼儿身心,提高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及创新意识,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目标、步骤及过程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立足教师熟悉的家乡民俗文化,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结合同伴互助,促进教师课程的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提高课程执行的自主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落实新课题理念。

2.通过幼儿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体验与了解,增进其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从而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3.本课题研究试图进一步完善幼儿园课程结构,增强幼儿园对课程的选择性,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我园的园本课程,进一步丰富幼儿园课程,促进幼儿园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

(四)课题的研究步骤

(五)课题的研究过程

1.加强教师队伍学习,深入探究活动内容,扎实开展民俗文化教育课题的研讨活动,有效更新课题组成员的思想观念。

2.深入促进课题研究、确保课题研究活动扎实有效

五、课题的研究成果与成效

(二)在研究的过程中,组内成员完成了相关案例分析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反思,收集了大量的过程性资料,包括活动设计、图片、影像、作品以及作品展。

(四)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对于课题《民俗文化在乡村幼儿园的开展》有了全面具体的认识,实践证明对我园是切实可行,实施效果良好。

(六)通过两轮研磨,整理出一套完整且实际效果良好的园本课程活动设计。

(一)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民俗文化学习发面表现出的问题有所不同,导致研究的针对性不强。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