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一年多来,我园的规划课题犹如一颗幼苗茁壮成长。立足我园实际,我们将课题题目定为《民俗文化课程在乡村幼儿园的开展》,是并于2019年作为延安市“十三·五”基础教育科研课题成功立项。本次课题周期从2019年4月至2019年7月,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由课题负责人马亚亚园长、乔雪、马莹莹、李亚洁、卢文惠、高楠、呼迎琴、徐盼、刘盼老师共同研究。目前课题研究顺利完成了课题准备、课题立项工作,经过课题实施阶段,现在进入了课题的结题阶段。自立项以来,本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各成员都以高度热情投身到紧张有序的课题研究工作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分析整理工作,做了深入地学习和探索,卓尔有效的取得了一些成就。现将课题前期工作实施情况做以简单汇报。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现在的幼儿生活在电子时代,孩子们身上已很少看到带有民间色彩的东西。而作为乡村幼儿园,有更好的条件去接触民间特有的风俗习惯、手工艺术等特色文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指出:“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丰富的社会和自然资源,创设农村幼儿教育所需的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家乡文化尊重和热爱的情感,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奠定基础。”因此,立足教师熟悉的家乡民俗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符合新《纲要》对幼儿发展需求的新理念。
近年来,富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充分发挥民俗文化资源在建设文化中的积极作用。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富县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思路,坚持走“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经营之路,积极打造富有内涵的旅游文化。几年来,富县走出了一条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在保持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准确定位,将民俗节日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让百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使百姓在参与中传承着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时代发展的节拍。另一方面,大力倡导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民族文化和爱国爱乡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教育,将家乡民俗文化引入中小学生、幼儿的生活与学习视野,促进民俗文化生命力不断衍生,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融入新时代、新生活、新生命、找到新位置,求得新发展。因此,依托我县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可以让幼儿在耳闻目睹中亲身了解家乡优秀的地域文化,丰富了教育活动的内容,为幼儿提供尊重、亲近、体验本土文化的机会,从而产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而且使民间传统的、优秀的、适宜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材料得以传承到下一代;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活动促进幼儿、教师、幼儿园的内涵发展,真正构建富有人文精神的幼儿园园本文化特色。因此,本课题研究对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引领促进作用。
二、课题的研究概述
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帮助教师立足熟悉的家乡民俗文化,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结合同伴互助,促进教师课程的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提高课程执行的自主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落实新课题理念。通过幼儿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体验与了解,增进其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从而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本课题研究试图进一步完善幼儿园课程结构,增强幼儿园对课程的选择性,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我园的园本课程,进一步丰富幼儿园课程,促进幼儿园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家乡民俗风情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2.民间游戏资源的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3.家乡艺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4.名优特产资源的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收集本县民俗文化相关资料,了解其现状,并进行系统化的整理。筛选出适合于幼儿园开展的教育活动,把民间歌舞、民间生活、民间生产、民间手工艺等有机的融入到课程之中,贯穿幼儿的一日活动,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和谐发展,丰富教师的特色课程资源。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理论依据
1.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民俗文化”和“幼儿园课程”。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然而,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多以教材为主,教师们实施教材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掉幼儿生活中蕴含的民俗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资源,从而缺失了对幼儿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机会。
幼儿园课程是指:基于幼儿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的各种教育内容、方式和经验的总和。包括幼儿园所实施的各领域的课程和各种活动。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要求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讲求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灵活性和生活性。而新课程理念更是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把活动和幼儿生活的世界结合起来,是幼儿园课程实施和优化的关键。
对于乡村幼儿园而言,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是指:充分利用家乡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俗文化主题教育内容来完善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等,有效促进课程的实施,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也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家乡民俗文化资源,发挥民俗文化资源活化课程的功能,使幼儿园课程实施成为面向幼儿发展和生活的真实的教育过程。
2.理论依据
(1)陶行知教育思想。
a.“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让幼儿在家乡这个天然的生活课堂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使教学成为孩子的乐园,使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使师生成为创造的主人。“教学做合一”:民俗文化特色课程的开发,不片面强调幼儿对机械性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根据孩子的需要、兴趣选择教学内容,把目标、内容编织成主题网络,然后再组织幼儿在厚实的民俗文化情境中去主动探索、积极求知、自主建构、自由创造。
b.“六大解放”教育理念。
人与环境的互动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民俗文化特色课程开发注重解放幼儿的手、脚、眼睛、鼻子、嘴巴、空间……让幼儿接触、感知、观察,注重通过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认知,激发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2)地方课程和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我国地方课程的开发,始于1993年实行的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它改变了全国大一统的课程格局,增加了地方课程,突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了国家统一管理课程的制度,逐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南师大虞永平教授认为“幼儿园课程是早期儿童文化化的优秀文本。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审美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其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开发地方课程,充分利用尚未被开发的地方教育资源,为当地教育服务,对于孩子来说,地方文化是他们身边的、熟悉的,更易于幼儿知识的获得。
(3)《纲要》指导思想。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要将“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作为保教主要目标之一。《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
(4)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应是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民俗文化特色课程的开发以突出幼儿在主题活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让幼儿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为幼儿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活跃幼儿身心,提高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及创新意识,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研究、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建设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我园民俗文化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三)个案分析法。对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四)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总结得失,及时认真撰写研究论文。
(五)行动研究法。立足园本实际,结合幼儿园发展要求进行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在不断认知基础上进行反思,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课题研究过程
1.结合我园实际情况,查阅知网、维基、文学图书馆、百度文库等相关资料,了解前辈专家在民俗文化教育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并将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汇总,组建课题组,召开课题会,明确研究分工任务,撰写课题方案。
2.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培训,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再创造。
3.在马亚亚园长的带领下,经过系统的培训和理论学习,组内成员一起制定整理园本课程载体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4.定期召开研讨会,每周按制定好的课题实施方案,小、中、大班老师在园本课程载体基础上进行活动设计研磨,组织集体教育活动,由课题负责人马亚亚负责各阶段的组织与实施。
5.开展调查研究,制定调查问卷,收集调查问卷,记录好调查结果。查找资料,广泛收集、整理,深入了解国内外与课题有关的现状分析,搜集园内大、中、小班的活动案例材料以及课题论文专辑。
6.以民俗文化为中心,营造人文环境,丰富幼儿园文化内涵。组内成员在课题研究期间交流,把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分享,推广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并做好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资料积累工作。
7.定期召开研讨会,组内成员整理自研究以来的所有过程性资料以及个人的研究经验、案例分析,研究反思,做好中期总结工作,撰写中期报告。
8.结合幼儿教育活动实际以及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册。
9.组内成员把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汇总资料,分析总结,撰写结题报告,接受专家鉴定。
五、取得成效及意义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我园以抓好教科研为先导,紧紧围绕着课题目标,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花了很多时间开展各项课题研究工作,目前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实质的成果。
(二)培养了幼儿对民俗文化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能力素养。然后,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需要在后天进行不断的实践来培养的。在民俗文化教育过程中,老师引导幼儿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创造性改编、创作等,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三)积累经验,促成长
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让我园的教师们不断的学习充电,有效的利用了各种途径进行经验的积累。激发了教师们的学习和研究的热情,促进了我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深入教学,实践园本课程
通过本次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幼儿园民俗文化园本教材。增强了我园教师在民俗文化课程教学的实践能力,使得我园教师园本课程实施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在研究实践中形成特色
我园的民俗文化课程的研究,以张家湾镇地域特色文化为背景,结合幼儿园实际和幼儿年龄特点,充分了利用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资源,贴近生活,幼儿学习兴趣强烈,逐步的形成了我园独有的文化特色。
(六)通过两年深入研究,课题组成员整理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成为今后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珍贵理论资料:
1.民俗文化园本课程载体6册(马亚亚、马莹莹、卢文惠)
2.民俗文化教育活动设计汇编1本(马亚亚、刘盼、徐盼)
3.案例分析6例(呼迎琴、高楠)
4.民间系列丛书3册(卢文惠、李亚洁、乔雪)
5.论文《民俗文化课程在乡村幼儿园的开展探究》(马莹莹)
论文《民间游戏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实践与研究》(乔雪)
论文《浅谈民间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李亚洁)
六、结语
一年多以来,我们独立夯实课题的内容,深入研究,保证本次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时光飞逝,虽然这个课题的研究接近尾声,但我园的科研水平提升之路才刚刚迈步,下一步,我们将会把研究发现的有益成果推广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或许还会有很多问题需要钻研,很多不足需要弥补,相信在全体师幼的热情和努力下,我们将不断总结反思,让幼儿在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中活泼、主动地学习民俗文化,获得完整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同时推动我园的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