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习惯,每次到图书馆总喜欢去柜台翻阅其他同学归还的书。中秋节假期我发现余华写的一本叫做《兄弟》的书,看到书的扉页,差点把我下巴给惊掉了。余华竟然是一位男士,于是就好奇的看了下去。这本书究竟因为什么给了我如此大的动力,耗费了八个小时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究其原因,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
反观《平凡的世界》《创业史》等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共性,基本上描述的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事情。因为,这个处于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家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有对信仰的绝对忠诚,也有抓住时期勾心斗角,为己谋私……这一系列的背景,都会成为作者的创作源泉。在本书中,描述了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先经历了父母重组家庭的短暂幸福,后经历了在文化大革命中,父亲受迫害,门道中落后两兄弟短暂相依为命,共同谋生;后又分别成长的过程。在文章中,对两兄弟依依惜别以及互相想念的细致描写,让人潸然泪下。重塑了在混乱时期中的“人性”。生动的再现历史,引人深思,这也是本小说比较出色的地方。
这本书就是用爱情为主线。描写80年代李光头与女主林红绵绵不断的感情纠纷,穿插着对混世魔王般的李光头性的露骨描述,从而吸引读者。情节的发展总是合乎读者期望,并且在描写男女之事时,紧张并扣人心弦,在高潮时又一笔带过,打着擦边球。那为什么一般这种小说都会容易吸引读者呢?
“中国人普遍把无知当做纯洁,把愚昧当作德行,把偏见当作原则,因此中国的性文化教育比较落后”。这是前央视记者柴静对中国人的性观念做出的总结。一、把无知当做纯洁,确实在现代的社会中,如果你当众讨论性。别人会以异样的、鄙视的眼光看你,甚至有的时候我们处于双一流的大学生也会持有这样的观念,鄙视身边这种“不知羞耻”的人。或许就是因为我们小时候受到的教育也不过如此。二、把愚昧当做德行。这句话主要说的是长辈对待未成年的性教育的态度。当我们发现未成年对性方面知识有好奇之心时,我们总是批评,认为这个小孩就是一个坏小孩。所以我们天天欺骗小孩,你是妈妈捡的,你是石头蹦出来的……三、把偏见当作原则。许多家长认为小孩不允许接受性方面的知识。总是千方百计的阻挠孩子接受这方面的知识。这样也就许多未成年人一直对性有很大的好奇……于是青少年对性的接受就只能依靠文学。因此好的小说基本上都会穿插着对性的描述。无论是《霍乱时期的爱情》还是此处介绍的《兄弟》。而在现代文学当众,对性的把握还是比较严苛的,各有名的文学家基本在创作时,基本不谈或者是就稍稍涉及,而不敢过分描述。这也是为什么《兄弟》这本书在目前国内知名度比较低,而在2008年获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本书的人物设定,以及情节的发展,都比较符合我们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从李光头从小的死皮赖脸到最后成为本县的首富。过程一步步看似比较荒诞但是又符合情理,给人一种貌似不是在看别人写的书,而是好像在看自己的回忆录一样,给人一种继续读下去并且验证是否是自己设想的那样。或许这就是文学的成功之处,就是引起读者的互动。当然在本书的最后,描绘出小镇的现状,给我们一种微微的担忧,当然也让我们自己设想接下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此次反思由于笔者才疏学浅,会存在许多争议之处,欢迎读者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