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在农村,孔氏族群这个大家族中,目前有一两百户。而前几年,大家还没有兴起在外买房的风气,所以我们居住的也相对集中,一个村子,也仅有三家外来之户。而我曾经在不眠之夜之时,细算过从记忆起,自己送过多少人去另一个世界。那个数字大概应该是在35人左右,细思恐惧,平均一年会有两位吧。而这两年,亲近的人,也有撒手人寰,突然离开的,这也更加引起了我的担心,这种感觉是非常痛苦的。其实,对于去世的人,我本身也没有什么忌讳,因为大家都是姓孔的,都是一家人,特别是血缘关系比较亲近或者是两家走的比较近,在封棺时,我也会看一下遗容,好在以后,可以清楚地记起他们的模样。
前几个月,单身的邻居四大,在与脑血管病(中风)抗争了三年之后,最终还是输给了岁月,印象中,应该是70岁,做了一辈子的苦人,奋斗几十年,晚年比较凄凉,无儿女,靠侄子养活,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因为,是六月份,正在上学,再加之父母没有通知,我错过了他的葬礼。至今也不知道他坟头朝向,实在是感到惭愧,更遗憾的是,至今我也没有一张他的照片,不是没有机会拍摄,只是我没有意识到,离开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是我猜想,他的葬礼也估计也像他的晚年生活那样凄凉。
而最近,不知怎么的,可能是因为对四大愧疚,引起了我对死亡的思考,脑海中一直闪烁“抬棺人”这三个词,想到这几个词,脑海中,总是会让我想起,几个印象比较深的抬棺的情景。通常来说,人有两个比较隆重的时刻,只可惜,一个是由于心智不成熟,不能记忆;另一个就是死亡,没有意识。这两个时刻我们都不能亲自见到,不能感受仪式的宏伟,但通常这种印象深刻地画面,却统统留给后人了。而葬礼,一个隆重的表现,就是生前你可能没有机会做八抬大轿,而您死后,确确实实是八抬大轿,而且还是比较平稳。印象中,几年前,发是去世的人,都会享受到此种待遇。
在前几年,通常抬棺人,会是村子里年轻力壮,做事平稳的人。因为去世的后人,非常重视他们的亲人从家到坟墓这一路程上的平稳。因为棺材代表着升官发财,一点闪失代表着有坎坷,人生会有大落,这是最大的忌讳。曾遇到过,“孝子”为了母亲的平稳,当众给抬棺人下跪磕头,哭着说,“各位兄弟,受点苦,母亲她老人家最后一次事了”而当是,那是一个70多度的斜坡,平时种地的时候,机器都下不去,而他们只能在地上抛出一个个坑,防止抬棺人脚滑摔倒,而将棺材落地。所以,那一次,是我见过抬棺最隆重的一次,抬棺人把绳子拴在身上,而其他的人也自发去帮忙,扶着棺材。
而在出殡的时候,抬棺人总是会不时的大声喊叫,虽然他们没有学过声乐,但是我觉得他们的吼叫是那么的有旋律,可能他们叫的那么大声,是因为棺材比较重,但我想,那应该是对死者的一种敬重吧。而平常,出殡回来之后,这些抬棺人会受到主家的隆重款待,好比上了榜的举人,回到家乡,乡绅名流盛情款待他们一样。
而在我们村,抬棺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我父亲在我十几岁之时,已经陆续送过20多个人了,后来转业成为了厨师,再也没有给别人抬过棺。反倒是我二爹,给人抬了一辈子的棺材。而现在,他们这一批人以及50多了,村里也没有那个年轻人去替补,每次还是他们那几个,不同的是现在由于机械化,基本已经不需要人来抬棺,挖机开道,拖拉机随后,遇水架桥,逢山开路,虽然效率是高了,可已经没有了传统的味道。每次埋下去世的人,我感觉就是在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而已,没有任何人情味,看不到对死者的敬重。而这些抬棺人,也逐渐消失,回忆那种场景,只能在梦里了。
而我们这一代人,比较遗憾,不能做抬棺人,不能亲身感受对死者那份敬重,毕竟,这应该是和亲人最后接触的一次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