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大约10个小时,终于把这本大名鼎鼎的书给读完了。这本书不是一本纯哲学书,也不是一本介绍人生哲学的书,更像是一本故事书。它讲述了一个叫苏格拉底的人如何描绘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guojia的故事,有一点点难读。书中有一些思想我不是很赞同,但有一些思想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时间还非常坚韧且历久弥新,让我这个21世纪迷茫的青年读来颇有感悟和颇受感动。
“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就“学以致用”这一点来说,苏格拉底与孔子不谋而合;就“求诸实践”这一点来说,苏格拉底与朱熹不谋而合。从这一句话来看,我们会发现苏格拉底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认为哲学家不仅要有知识,还要能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并能利用知识来改造世界。可以说,苏格拉底的思想和中国的儒家思想很像,他们的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而治理guojia准备的,他们终极理想是成为一个优秀的zhengzhi家为guojia做贡献。
哲学家们敏于学习,强于记忆,勇敢、大度是哲学家的天赋,而胆怯和狭隘不是哲学家的天性。所以想要成为一位哲学家,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强健的体魄,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勇敢的心。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和同一时代远在东方大陆的儒家祖师爷孔子猛男的思想几乎一模一样,就连两人关于等差等级社会(比如奴隶做奴隶该做的事,农民做农民该做的事,君主做君主该做的事)的思想也高度一致。所以两人都极其看重秩序,推崇节制作为维护秩序的一种手段来控制某些快乐与欲望,并且鼓励人们在能力范围内使自己变得更有秩序。不同的是,苏格拉底希望通过“法律”来维持秩序,而孔子通过“礼”来维持秩序。
“你刚才有没有听到‘不正义的人生活总要比正义的人过得好’?我听到了,但我不信。”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深受感动。现实中有太多太多与这句话相反的例子了,书本上也有许多大师说不要将善恶分得太清。但是我就是不信,就是要固执地坚持“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在我看来,失手杀人其罪尚小。混淆美丑、善恶、正义与不正义,欺世惑众,其罪大矣。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将善恶混淆,甚至造成一个所谓的“灰色地带”。所以我极其讨厌伪善,因为那会使人们混淆善恶,分不清真正的善,甚至以恶为善。正如群众对哲学恶感的根源在伪哲学家(智者)身上,人们对善的恶感也源自伪善。
以上也是我一直很难真正入道家的原因,道家讲究的“知白守黑”我真是很难很难理解。你看太极的图案,黑和白是多么分明呀!黑与白之间的界限是那么清晰明了,一点不也模糊暧昧,为什么老子还要说“知白守黑”呀?!世人常常解读太极为“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借以指代人也是如此,可明明那被黑包围的白和那被白包围的黑都是非常非常显眼的,这不正正表明了黑白不可能混淆模糊吗?同理可得,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即使好人有一点点的黑色,那他大部分也是白色的。即使坏人有一点点白色,那他大部分也是黑色的。所以人是不可能又好又坏的,他一定是可以被归为好人或坏人的。如果有人是纯白,一丁点黑都没有,那就是至善,与之相反就是至恶。
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白中带一点黑,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地将我们的“黑”转化为“白”,一步步达到至善。就连黑格尔的辩证法也在这样教导我们呀!事物发展的进程一般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重要的是上升和前进呀!对立统一原理是通过对立、矛盾解除而达到统一,所以最终落脚点是在统一,这里的统一是指真的、实际的、合理的统一。正如毛爷爷所说的“存在与思维的对立统一于存在,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于真理,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民主与独裁的斗争统一于进步和民主。”白与黑的对立统一于白,善与恶的对立统一于善。
所以我真的很感动我这样朴素的善恶观居然能在两千多年前得到认同,而且还是这样一位大哲学家。我会更加坚定地将它作为我的立身之本、心灵里的xianfa和学习的远大目标,不断地巩固它、守卫它和完善它。
——癸卯年九月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