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刘伯温或者刘基,想来大家都不陌生,毕竟是可以和诸葛孔明齐名的历史人物,他的人生经历、文学造诣、斗争战略、政治理念,太过于丰富多彩,研究性太强,短短一篇讲不完(当然十篇也讲不完)。
难得的是,他刚正不阿、不附权贵的性格和博闻强记、智谋无双的才华传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负面案例请参考明朝开国大将李文忠和他的废材儿子(草包美人)李景隆)。
本篇咱们就一起来侃一侃刘伯温的两个优秀儿子。
【一】刘基之死——拉开了二十多年胡惟庸一案的序幕
洪武八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风寒,朱元璋得知后派胡惟庸领着御医去给刘基治病,之后刘基就重病缠身。
嗯……所以大家自行判断,此次剧本杀的凶手是谁?
A.胡惟庸 B.御医 C.朱元璋
啊不,跑题了。
到了二月份,刘基自知时日无多,就请求朱元璋放他回家,在两个儿子的陪同下,刘基艰难回到了乡里,虽受封诚意伯,却依旧粗食布衣、家室简陋,临终时将两个儿子叫到床前,命长子刘琏将自己书房的天文学书籍拿来,谆谆教诲道,“我死后,即刻将此书献给皇上!至此以后,我刘家子子孙孙,再不学这门学问!”
不知为何,每次读到这段话,我都有一种想哭的冲动,这是对皇上失望了吗?还是在感慨自己的命途多舛?
之后,刘基转身看向次子刘璟,缓缓道,“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刘璟不禁问道,“父亲为何不写一份详细的遗表向圣上陈述?”
刘基艰难叹道,“如今胡惟庸在朝,我写了又有什么用呢?等胡惟庸落败了,皇上必然会想起我来,到时候若皇上问你我临走时说了什么,你便将此言秘密呈报给圣上就是。”
刘璟望着父亲因不满胡惟庸结党营私被陷害至此,心中悲愤交加,却因父亲的临终嘱托还未完成,只好按捺下来。
【二】刘琏——命运的可悲
刘琏是刘基的长子,敏慧警颖,文章颇有父风,著有《自怡集》一卷,明初即有刊行。自父亲刘基去世后,刘琏甚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十年,刘琏出任监察御史,继续代父亲和胡惟庸一党硬刚。
洪武十一年,刘琏出任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因政绩卓然升至中奉大夫。
洪武十二年,刘琏受胡惟庸一党胁迫,被逼堕井自杀。
……
朱元璋闻讯不免伤怀,也许他对刘基的长子刘琏还有几分疼惜在的吧。
可是在朱元璋决定将刘琏当作对抗胡惟庸一党的工具时,那一丝丝的疼惜显得多么可笑。
为了将胡惟庸拉下来,为了彻底摧毁中书省,为了永远消灭丞相的权力,朱元璋还是选择了牺牲刘基父子。只留下史书上翰林国史院编修吴从善的一句“家为贤子,国有良臣,保有名爵,正而毙焉,生荣死哀,尚何道哉”!
父亲,儿不曾习得天文,却依旧死于非命,何故?
只要身处权力的中心,就永远免不了命运的无常,是吗?
阴谋!这都是阴谋啊!父亲!
【三】刘璟——刚烈自缢
自从刘基和刘琏都去世之后,许是心中有愧,朱元璋便将诚意伯的爵位给了刘琏的儿子、刘基的长孙——刘廌。刘廌亲眼目睹祖父、父亲被害,虽满腹经纶却无心仕途,只以奉亲守墓相辞,亦不负家门清风。
刘基的次子刘璟,自幼聪颖好学,颇有父风,不仅通晓五经,更擅兵法韬略。长兄刘琏去世之后,朱元璋本欲封刘璟为诚意伯,刘璟以长兄有子相辞,之后更得朱元璋青睐。
洪武十四年,刘璟跟随延安侯唐胜宗征讨叛逆,运筹帷幄,才略绝人,初露锋芒。
洪武二十三年,刘璟被授閤门使,赐“除奸敌佞”铁简,“百官不法,持此纠正”。之后,刘璟后提拔为谷王府左长史,敕权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参与北征重大军事筹谋,可见其才能不负父名。要知道,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都是北境重地、军事重地,非等闲人可参与!
刘璟参与六王府事期间,曾和朱棣一起下棋,朱棣眼看就要输了,无赖道,“你就不能让让我吗?”
刘璟正色道,“该让出微臣自当相让,不该让则必不敢让。”朱棣被怼的哑口无言。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金陵。建文帝即位,燕王朱棣靖难兵起,南京告急,刘璟心系南京,策马狂奔回师,不与朱棣苟合,向建文帝献十六策未被采纳,又随李景隆一起参与北伐,李景隆初掌兵权,不肯听刘璟计策劝言,大败而归。刘璟夜渡卢沟河,冰裂马陷,冒雪行三十里,也要回南京,不肯依附朱棣。
建文二年,刘璟带病赴京,向建文帝呈上《闻见录》,洋洋洒洒数万字给建文帝分析靖难兵事,建文帝不听。刘璟气得弃官回乡隐居。
(带不动带不动!朱允炆这蠢货实在带不动!一手王炸打得稀烂!朱元璋都能被气活的那种!若不是看在朱标的面子上,若不是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棢纷纷死在朱元璋之前,哪里轮得到朱允炆这SB?…………咳咳,情绪有点激动,之后我会再出一期朱棢的分析,详谈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会不会传位给三儿子朱棢)
建文四年,朱棣攻破南京,篡位称帝。
朱棣一登基便下诏请刘璟入京。刘璟鄙夷朱棣篡位之举,不肯入京。朱棣又气又恼,“好,软的不行只能来硬的了!”
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刘璟被捕入京,村里的乡亲父老提前做好粽子和煮鸡蛋,纷纷洒泪送别刘璟。虽然刘璟归隐后没有什么详细的记载,可据此也可看出刘璟跟他的父亲刘基一样,都是心怀天下、善待百姓之人,所谓的阴谋诡谲之计,也只会用在国家军机大事上,政治理念从一而终,都是刚正不阿、宽善执法的类型。
等刘璟被抓到京城,他便以“一臣不事二主”为由,断不肯接受朱棣的受职。朱棣请他进宫好言相劝,不料刘璟出言便直呼“殿下”而非“陛下”,更冷言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篡位”这两个字,便是朱棣一辈子也拔不去的刺!刘璟这是在诛心啊!
朱棣得位不正,自是听不得这样的话,当即将刘璟押入大牢。刘璟刚烈至极,不肯攀附篡位之帝,入狱当晚便在狱中用发辫自缢,享年52岁。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朱棣靖难之役,给明朝带来最大的伤害,虽是战争,却也不是战争。可恨他屠尽忠直耿介之臣,只留满朝阿谀二臣,就算明仁宗已经努力去修补了,依旧无法挽回永乐年间朱棣带来的创伤,更不要提东厂这一毒瘤了。
关于建文帝和永乐帝的一些个人情感——
我很讨厌建文帝,越看史书越觉得他就是个傻缺!
但这不代表我喜欢朱棣,朱棣的皇位是血淋淋的人肉堆出来的!他和他父亲不一样!他永远也比不上洪武!
朱元璋的皇位虽然也是踩在郭天叙、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的尸骨上爬上来的,但元朝末年本身就是乱世,朱元璋作为元朝末年唯一的启明星,担负着百废待兴的重担,他从政期间一直秉承着轻徭薄赋的原则,年年减税。
可朱棣呢?就算建文帝在军事上做了很多糊涂事!可若是朱棣不谋反,建文帝依旧可以秉承着他父亲懿文太子和祖父洪武大帝的遗愿,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倾听朝臣们的意见,百姓依旧可以安居乐业,偶尔有个灾荒年,建文帝便可命人赈灾,挺一挺也就过去了。
但朱棣硬是要为了那令人上瘾的权力牺牲大明半壁江山的安定,战火绵延山东、河北、河南无数州县,不是为了抵御外敌,而是内部的皇位之争!待篡位后又血洗朝堂,将耿介之臣屠杀殆尽!将真正为国为民着想的言官御史全部诛杀殆尽!只留下满朝的二臣!何其可笑!何其悲凉!
而篡位后为证明自己是个“好皇帝”,数次北征,劳师动众,沉重的税赋压在战火刚褪、洪旱相接的山东、河南、山陕一带的百姓身上,逼得建国不出半百,便有农民军起义造反(详见“唐赛儿”事件),让农民起义军出身的朱元璋颜面何存?
对不起,这样不念苍生的永乐大帝,我永远无法以赞赏的角度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