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一些家长反映,我家孩子虽然有听力损失,但对于拍掌、叫她/他名字、逗她笑等等的反应都很好,是不是检查结果错了?结果正确的话,是不是可以等再晚一些再来干预?
轻度听力损失其实也应该尽早尽快准确干预,时间对于孩子来讲是至关重要的。2-3岁期间是儿童语言爆发期,但语言的发生并不是一下子突然蹦出来的,是需要经过一段过程才能产生。
首先我们先来区分一下听力与听觉,听力是指人耳对声音的收集、感知能力,而听觉是指对听到的声音进行理解、记忆、选择听取后形成听觉概念的综合能力。听力是先天具有的,是靠正常的听觉器官来完成,没有听力或出现听力损失后就不能完全习得获得听觉能力。
听觉的发育需要经过以下八个阶段:察觉、注意、定向、识别、记忆、选择、反馈、理解。这八个阶段从小孩出生之后就自动开始进行,所以如果当孩子有听力损失后,在没有得到干预前他/她的听觉发育势必会在某个阶段出现异常,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语言发育滞后、言语清晰度差、孩子好动坐不住等行为表现异常。
今天我们就先来模拟一下轻度听力损失患者与正常听力人群听到同一句话时,听到的音量大小是否有所不同、言语的清晰度是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