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和我们的眼睛一样,是我们感受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耳朵,你能听到悦耳的音乐,能听到父母老师的教导,能听到喜欢的人的甜言蜜语....
但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12-35岁的年轻人中,约11亿人正面临着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听力的损失将对我们的生活、身心造成巨大的影响,如何才能有效地保护听力呢?
在这特殊时期,我们特意为大家准备了爱耳护耳的小知识,并开放“线上”问答,让你足不出户也可收获满满的“干货”。
耳朵的功能有哪些?听觉是怎样产生的?
耳朵不仅仅修饰我们的面部,更是重要的听觉器官以及平衡器官。声音的传播途径主要分为空气传导以及骨传导。外界的声波经外耳、中耳等传音结构,传至内耳,使基底膜产生振动,基底膜的振动刺激螺旋器,使声能转变成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径路传至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声音的感觉。
一旦声音传导通路的某一部位出现问题,将会影响我们的听觉功能。
听觉功能让我们聆听世界,使我们具备交流沟通的能力,内耳的平衡功能更对我们日常生活起着重要作用,起身、走路、跑步、跳舞……一旦平衡功能出现障碍,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既然耳朵有这么重要的生理功能,我们更应该用心呵护。
什么原因导致听力损失呢?
外耳、中耳、内耳结构及听神经,听觉中枢的病变,导致听觉传导通路受阻,将会造成听力损失。
听觉长期遭受噪声影响而发生缓慢的进行性的听力下降,早期表现为听觉疲劳,离开噪声环境后可以逐渐恢复,久之则难以恢复,最终导致感音神经性聋。
除此之外,服用耳毒性药物,如:常见氨基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利尿剂、解热镇痛剂、抗疟药、抗肿瘤药(如氮芥、顺铂)、其他类抗生素(如氯霉素、红霉素)等等,也会引起耳聋。
头部外伤,一些疾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如脑膜炎、梅尼埃病、糖尿病等,都会引起听力损失。
由于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的机能都随之退化,而引起老年性听力损失。
还有一些是先天性听力损失和遗传性听力损失,包括在妈妈妊娠期间受到病毒感染,宝宝出生时的一些并发症,如黄疸等。约40%的儿童听力损失由遗传因素引起,近亲结婚的后代发生听力损失的概率更高。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有耳聋等高危因素,建议在怀孕前做基因检测。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听力?
不要随便掏耳朵。外耳道皮肤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用力不当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还有可能伤及鼓膜,造成鼓膜穿孔,导致听力下降。
● 避免耳周高压的影响。如参加游泳、跳水等运动时,可带上耳塞以免鼓膜受到水压的冲击;遇到燃放鞭炮,应距现场3米以外或用手捂住耳朵;不能用手掌击人耳部等等。
● 选择适配的耳机。最好选头戴式耳机,头戴式耳机对听力的损伤比耳塞式要小。耳塞式耳机直接塞在外耳道中,声波对于鼓膜、听骨链、听神经的刺激更大。头戴式耳机增加了鼓膜与扬声器之间的距离,可以降低听力损伤的几率。而降噪耳机可以将环境声音降低15-20dB,从而减少对听力的损伤。
●使用耳机遵循“60-60”原则。即音量不要超过总音量的60%,并且每次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min,在嘈杂的环境建议取下耳机。当背景噪音已经达到70db以上,要想听清楚耳机中的声音,使用者必然会将音量调到更大。久而久之,对使用者的听力就造成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