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墙有茨》,告诫人们不要传扬男女私密之事。
嗯,这首表达意思挺简单的,知道一个词就全明白了。
“中冓”就是月黑风高男女不可描述之事。
春秋时期上流社会婚姻道德普遍松弛,尤以卫国为甚。而西周封建制度是重视婚姻关系的缔结,而王朝衰落之后,一些与周礼截然不同的古老婚姻风俗在一些地方复活。这首诗恰恰表现了古老习俗死灰复燃与歌唱者秉持的观念之间,存在剧烈冲突。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君子偕老》,叹息美貌失偶的君夫人。
整篇写的服饰都很华丽,清楚地说明诗中所写女性是一位诸侯夫人,而且十分貌美。大多说是宣姜。但是对于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意思,有完全相反的两种解释,反而对这里的女性是指宣姜这一条好像没有分歧。
用我们现代观点来看,宣姜的遭遇是非常不幸的,她作为齐国公主原本是要嫁给公子伋的,结果卫宣公爬灰娶了她,宣公死后,她又被迫改嫁公子顽。
《左传》中写四个字——“不可,强之”。
李山老师认为,《君子偕老》不是把矛头指向不停改嫁的宣姜,而是恰恰相反地表达一种同情和理解。男性强权社会,女性的美丽,难道不是渔猎的目标吗?本诗正是用强力夸赞君夫人冒貌美,服饰得宜,反衬其花朵飘落污浊一般的无奈和不幸,也因此,诗篇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显豁与含蓄的对峙。
“如山如河”是不是很有气势?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是不是非常飘逸?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载驰》,许穆夫人(宣姜改嫁公子顽之后所出的女儿)悯其母邦颠覆,想归唁母邦(卫国)而不得的忧愤之作。当然也不排除,诗篇是取材于许穆夫人,由采诗官与乐官合作的结果。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直言许人愚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写了夫人对摆脱危局的看法,“控于大邦”,见识英迈。据《列女传》,许穆夫人曾想嫁到齐国去,且有“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之语。
出嫁之女,想回娘家探亲,规矩十分严格,这就是当时的礼法。至于国君夫人更是身份特殊,无故不得离境。实际是女子既然已经嫁人,就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出于个人情感需要的返回母邦,是要受到诸多限制的。从礼法上说,许人不许夫人“归唁”,自然有其堂而皇之的理由。
问题是,当时的症结不在于此。许、卫是婚姻之国,就有同恶相恤的义务,这也是周礼的规定,而且“同恶相恤”是华夏诸侯应当奉行的更大原则。
所以,许穆夫人与当权男性之间,既有礼法和人情的冲突,也有礼法陈规邦国大义的纠结。
另外,我第一次认识“芃”字,是《太子妃升职记》里“张芃芃”,这个名字就是取自“我行其野,芃芃其麦”。(不知道的朋友们,就是看剧不仔细呦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