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诗经·国风·卫风》
子猷谒郗 2020-03-04

关于邶、鄘、卫

从先秦时期起,卫地之风即已三分。

《汉书·地理志下》说:“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鄘、卫国是也。”意思是说,周武王灭商之后,让商纣王之子武庚管理殷商遗民,同时把商王朝大片直属地带一分为三,就是邶、鄘、卫。

邶由武庚管辖,鄘、卫由管叔、蔡叔和霍叔“三监”管制。根据《汉书·地理志》,自纣城而北谓之邶,以南谓之鄘,以东谓之卫。后来三监联合武庚造反,被周公平定,周公把自己的同母弟康叔分封于武庚、三监之地,即为卫国。

邶、鄘、卫三地的诗乐是有关联的。《汉书·地理志下》说“邶、鄘、卫三国之诗相与同风”,意思是三地诗篇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邶风》有“在浚之下”,《鄘风》有“在浚之郊”;《鄘风》有“送我淇上”“在彼中河”,《卫风》有“瞻彼淇奥”“河水洋洋”,这些都是内容上“相与同风”的表现。

 

《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硕人》,赞美美人庄姜嫁入卫国的诗篇。

第一章就像一幅小像,细细描绘新人家世背景的不凡,说明这桩婚事的政治意义。

第二章是描写佳人面容姣好的名句。前五句是工笔描写,后两句画龙点睛,点染出神。姚际恒《诗经通论》:“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

第三章写车服之盛、礼数之备,说明婚事过程的庄重。其中 “大夫夙退,无使君劳”中的 “君”一说指君主,一说指新娘(君夫人也可称为“君”),明摆着是戏谑之语,大家可以随意想象。

第四章是渲染环境,赞美婚事的吉庆,预祝美丽的君夫人到来给国家带来丰饶富裕。

 诗篇每章句法也颇为奇特,第一章先是两句一个句群,之后接以五个句子为一组的群落,是二五结构。第二章是相反的五二结构。第三四章则是二三二结构。

 

《氓》

这一篇相信大家都背过,当时我背的时候对这篇是没什么感觉的,倒是记住了几句诗,因为好听。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竹竿》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竹竿》,很简单的一首小诗,表达卫女思乡的诗篇。

“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这两句在《诗经》中常见,是当时的俗语,意思是女子总要出嫁,远离父母兄弟。

 

《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河广》,表达思念宋国的情感,至于说的是哪一件事情,由于此诗语言简单,透露的信息太少,所以分歧太多。

这里的“河”是指黄河。

于文华老师专辑里的这一首唱得很好听。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伯兮》,表达思妇备受离别煎熬的诗篇。

“邦之桀兮”、“伯也执殳”几句,有可能这位被思念的丈夫真的是军中显眼人物,如卫戍人员等,也可能是情人眼里幻出的,算不得实际。但是无论如何,第一章充满了自豪之情。然而,再自豪再满足的情感都会被随之而来的分离苦楚所替代,于是有了第二章的名句。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完全可以用“女为悦己者容”形容。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木瓜》,歌唱小施而大报情谊的诗篇。

这首诗大家都是从小背到大,耳熟能详,表达的情感也是一股清流。我自小对它的直观感觉就是“清爽”,与“木瓜”“木桃”“木李”“琼琚”“琼瑶”“琼玖”这几个名词有关系,都是很美好的东西。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