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诗经·国风·王风》
子猷谒郗 2020-05-03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抒发内心忧伤的诗篇。

诗篇的情感是很强烈的,但是透露的可以确定背景的内容太少,众说纷纭。

第一种:《毛序》家说是“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古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第二种:《韩诗》家说是“昔尹吉甫信后妻指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离》之诗”。即伯封寻找兄弟而不得,而作《黍离》。

这种说法,情感上没有问题,但是时间上有问题。宣王时期(西周)的作品为何入东周时期的《王风》?

第三种:汉代刘向《新序》又将此诗解释为卫宣公之子寿悲悯公子伋被害之作。

这种说法说更难说通,卫国篇章为何见于《王风》?

所以总体来看,还是《毛序》说法更可靠。

诗篇充满沧海桑田的悲悯和感慨,最后一句“悠悠苍天”的呼喊,将所见荒芜置于苍茫迥远的天地之间,诗篇意境由此无限扩大。数百年宏伟无比的王朝城邑,转眼之间黍离稷苗,只残存一点蛛丝马迹,沧海桑田,如梦如幻。但诗人没有细说所见荒芜,只是用“谓我何求”的他人疑问强调内心孤独和无以言传的苍凉。

荒芜的景象,旷远的天地,孤独的个体,浓烈的伤悼,构成诗篇沉郁而悠远的特征。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君子于役》,妻子挂念服役不归的丈夫。

 “暝色起愁”即借助落日晚景来抒情是诗篇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点。(参见钱锺书《管锥编》)

李山老师说此诗格调平静,但所谓静水流深,人的内心活动是千回百转的,用“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来概括是十分合适的。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采葛》,极言私情迫切的诗篇。

诗篇运用夸张手法极言思情,但是却没说这是什么思情,视之为“大臣一日不见君主则惶惶如也”的“忧馋畏讥”可以,视之为朋友分别的思念也可以,视之为男女情人苦苦相思亦可。

诗的妙处不在谁是诗中人、诗中所想为谁,而在诗人所表达出来的思念之情的真切感受。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