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不是看博肖同人文最早的那批人,相反,我大概是误打误撞入了看文的圈子。只是当时入圈的时候,怎么会想到这一入,倒像是一见杨过误终身,一年多了,竟还如痴如醉,意犹未尽,仿佛直接从郭襄变成了傻姑。幸而,这一路痴傻的过程中,倒也算得上是分花拂柳,暗香浮动,认识了一些优秀的写手,看到了很多美妙的故事,也给一些心仪的作者和故事写了点拙劣的小评,这大概是我所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了。古人说,“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我既不会吟诗,也不会作赋,但一想,这绵长的冬日,三杯两盏淡酒,七句八句庸思,遥寄喜欢的人和喜欢的文,倒也勉强算得上是一种“温柔之诗”了吧。
所以,这篇小评,我想写给安静。
一般而言,我很少,或者说几乎不会把喜欢的写手所有作品都看完,下意识地总要留那么一两篇放在那。心理学家说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就像孩子得了一把糖,总有一些小孩舍不得全吃完,一颗两颗,三颗四颗,最后会把一两颗糖攥在手里,藏在某个珍而重之的角落,哪怕最后化得一塌糊涂。但是心却是融融的,像一池春水,一流就流向你。
所以,在评安静的整体创作之前,我得先声明,我还留着她的一篇《用尽我的一切奔向你》没有看。之所以这样预先声明,大概也颇有点无赖的样子——我都说了肯定会是以偏概全,所以你得原谅我。
我并没有和安静私聊过,除了有一次她艾特了我,送了我一本《关山酒》(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故事)。这是我最感暖心的一个举动。像我这种从小到大抽奖最多只能中个十块钱的人,猛然被艾特到送本子,有种啊原来好好当练习生也是真的有机会可以出道的那种荣耀感。除此之外,我们只在评论区或者微博间或互动,因此我对她的了解,也大致只能从文章或是偶尔的日常状态中窥见一二。
安静是一个不只写博肖同人文的作者,看她的文章目录,她也在其他的网站签约写文。如果论资历,也许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资深写手了。作为一个浸淫网络写作圈多年的作者,她该是比大多数人都深谙网络爽文的写作逻辑和规则。一篇爽文的构造,从人设到情节,从主角到配角,大到篇章结构,小到每个冲突的设置与纾解,甚至是姓名的配备,各种环佩叮当,曲水流觞,不知不觉就吸引着人一路看完。
而看完之后呢,也许会如鲁迅在小说中写到的那样“一群人拍着手说,‘散了!散了!’”。
散了,也就散了。
所以爽文的核心在于故事永远凌驾于作者之上,就像许子东说的,爽文就是写你想看到的东西。但安静却力所能及地,或者说,一直在尽力规避着这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她的故事,始终有一个核心的燃点,就如万有引力一般,牢牢地将不同时空、不同世界的人物与情境吸附在那个核心周围。我将之定义为“温柔的强悍”。
这份温柔的强悍,就是独属于安静的写作世界守则。
无论是《你不知道的事》中的肖医生和明星啵,《对折》中的哥哥与弟弟,《彩虹》中的刑警啵和医生赞,《关山酒》中的言冰云和谢允,《海底》中的肖狐狸和警官啵,还是正在开坑的《三生有幸》中的肖演员和爱豆啵,博肖的身份换了一茬又一茬,时空更替了一轮又一轮,人物性格也从冷酷到沙雕不一而足,但两位主人公总能在命定的交织相遇里,慢慢地,剥洋葱似的向对方裸露出自己的真心,那两颗真心虽历经众多世情的洗礼,却终不改其赤子本色,始终明亮、向上、坚韧,仿佛有抵挡世间一切寒意的浩荡能量。即便在情节发展过程中,也会遭遇误会、分手,相隔两地,但安静总会让她笔下的这两位人物以一己之力扛住永动的时光机,爱情被他们供奉进各自记忆的神龛,在回忆中不断被擦拭,在擦拭中持续被固化,直至成为彼此不可割裂的血肉。
安静从不纠结分开的那几年,为什么两个人都没有,都不会,都不能去开始一段新的感情历程,在这一点上,她执着地贯彻了自己一直号称的“甜文写手”的理念,那些冷酷、暴戾、暗黑、复仇等明显可以走流量爽文的路数她全都不要,她只想写她理想中的爱情分离期——纵然人有聚散,但我喜欢你的心地久天长。
这份执着,摊开到她的故事中,便是《温柔之诗》中,当四年没有联系的肖老师出现在王一博面前时,“电光火石间,又重新驻扎进他的心里”;是《你不知道的事》中,肖医生看到三年没见的小朋友,那种深深的无力感,“什么时候可以停止想念,走到哪里才会彻底忘记”;是《关山酒》中,被迫与谢允久别又重逢的言冰云感受到的“山间长风荡荡,周围的一切仿佛都不复存在”。
安静把大部分写手会浓墨重彩的着力点——爱不得,恨别离,怨嗔痴,用一种简略的方式带过,看似是一种扁平化的处理,实则暗含了她更大的写作野心。她总力图在博肖的小情小爱之外,开疆辟土,锻造出一个更宏大的,更血肉丰满的世界。在那样一个世界里,“肖战”和“王一博”甚而会缩化为只是两个恰好叫肖战和王一博的主人公而已,而在他们的身边,有更微小可感的人和事,有其他很多写手不愿俯下身去注视的卑微尘埃,更有真正的甜文选手不会去正视和面对的黑暗角落,以及散落在角落里的那些闪着荧荧幽光的野兽的眼睛。
说到底,在同人文写作中,要兼顾看文的愉悦与写作者的理想,有时真的会难以两全。安静虽然也会在小叨叨的时候偶有抱怨,但她本质上仍是一个温柔的强悍的人,所以她不会委屈自己的写作理念,那些莺莺燕燕,以色侍人之词,她做不来,她只写自己想写的。至于你爱不爱看,爱看,当然最好,如若不爱,对不起,我仍会这样写。
所以,我们有幸看到了那些光彩照人的非主角们,《彩虹》里的何如梦、罗永年、金泽,《关山酒》里的冯之焕、陈尧、徐三公子等。他们和两位主人公一起,共同构造了一个惊心动魄却又让人唏嘘不已的虚拟世界。他们都来历分明,性格饱满,他们的行动支线纵横经纬,乍看常在情理之外,一想却又在世情当中。好本领。真如丰子恺在自己的画集自序里写的,“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
换句话说,安静笔下的配角们,从来不是只会烘托两位主人公爱情进程的工具人,他们有自己的呼吸,有自己的苦痛,自己的心事,他们或许就是你,是我,是每一个活在繁杂世间的普通人。他们的面孔在大部分同人文里是被遮蔽的,但在安静这里,她让他们开口诉说,她点亮一盏灯,烛照了那些普通人的幽暗世界,哪怕这些人的故事极有可能在看文的过程中会被你匆匆略过,但她还是要写。因为她爱博肖,更爱这个芜杂的世界。
所以在我读到海子的“你是我的半截的诗,不许别人更改一个字”时,我想到了安静,也想到了“温柔的强悍”这五个字。我以为我总能读懂一点她的。反正无赖的话之前就已经说过,明知道这篇文章会以偏概全,管中规豹,但你必须得原谅我。
我和安静私下并无联络,因为我不是一个喜欢聊天和提问的人。对于自己喜欢的写手,我更像是柳下惠,发乎情,止于礼,看文,留评,如此而已。只以文字互通有无,看起来有种古旧的肃穆。但我知道她写得并不轻松,因为她的勤奋与才华其实并没有被更多的人所看到,而她却为那些让人觉得并不太“爽劲”的文字耗费了大量心血。用我俩都曾读过的江弱水先生的《诗的八堂课》中提到的,“人类的创造过程远不像终端产品那样美妙,蓬头垢面,失魂落魄,这才叫意匠惨淡经营中”。所以作为观者,有时也会感到怅惘:有美玉于斯,奈何却韫匵而藏诸。
有一次看到安静在闲话中写,因为文章的热度不高,萌发了想停笔的念头。我估摸着她有这念头也不是一次了。作为文字另一端的我们能有何作为呢?像我这种羞于用言语表达的人,也许只会用这篇拙评来告诉她:别走,为了我们共同的爱。
说到底,文学的核心不就是爱吗?用爱经过时间,用爱抵挡时间,在大的虚无里戳开一个个小小的泡影。
用《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那样,如果你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也许你还可以再往前走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