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持人导语
制度是任何一个组织正常运转的保证,幼儿园班级工作的正常开展离不开良好的一日常规的制定和培养。建立健全班级一日常规可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等的顺利开展,是办好一切班级事务的基础。
今天,老师们就来交流和讨论一下有关“班级一日常规”的相关内容。下面请老师们开始文字分享!
二、老师们交流“班级一日常规的制定和培养”相关内容
(一)班级一日常规的定义
一日常规是指需要幼儿经常遵守的班级规则和规定,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包括三个方面:1.遵守一日活动的时间及顺序的规定,2.遵守一日活动各环节具体要求的规定,3.遵守幼儿的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
(二)班级一日常规制定和培养的重要性
一日常规一旦形成幼儿就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对老师完成保教工作,管理班级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班级一日常规的建立,可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集体环境,有助于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可以帮助保教人员组织班级活动。
一日常规的建立能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同时也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对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也有帮助。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一日常规的形成过程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三)班级一日常规制定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平等性和参与性原则 3.合作性原则
4.高效性原则 5.一致性原则
(四)班级一日常规培养的基本原则
1.保教并重,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2.感知为主,重视养成教育
3.领域渗透,注重全面性,启蒙性
4.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差异。
5.随机评价,注重科学性。
(五)班级一日常规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幼儿感到温和、安全
2.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环境
3.一日活动的安排应具有稳定性和灵活性
4.处理好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5.处理好班集体和单个幼儿的关系
6.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一日常规的关键
7.评价每天的活动计划。
(六)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内容
晨间接待、户外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育活动
自由活动、劳动、户外散步、交接班、离园活动。
(七)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常规要求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于区域活动是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而幼儿年龄小,好动,且各方面能力都极为有限,如没有切实可行的活动常规来约束,任幼儿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么活动肯定是没有成效的,且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也是不利的。就拿娃娃家活动来说,这是幼儿最喜欢的一个区,因此活动开始时会有许多幼儿涌进这个区,使得活动根本无法开展,于是我们可以进行了人数的限制,这是保证区域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
(八)将活动的常规要求落实到实处
制定了相应的区域活动常规,活动前说明规则,活动结束讲评时,不单单讲幼儿的操作技能和任务的完成情况,把幼儿执行常规的情况也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评讲。表扬遵守规则好的幼儿,把他们树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让幼儿明确应遵守的规则,要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首先应让幼儿明确班里的作息制度和活动规则,使幼儿知道在幼儿园里一天的活动顺序和各环节应该怎样做,幼儿才能做到在活动中有序而不忙乱,这样通过一天天的坚持而形成习惯
(九)培养生活常规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进餐要求:幼儿饭前洗手,吃饭时做到安静就餐,不掉饭粒,不挑食,饭后漱口,擦嘴,独立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
2、午睡要求:能在教师地帮助下穿脱-衣裤,独立的穿脱鞋子,并主动摆放在固定的地方,不尿湿床铺,并且能自己安静入睡。
3、盥洗要求:能按意愿入厕,不打湿裤子,便后会主动冲洗厕所,并且洗手,洗手时知道卷起袖子,不打湿衣服。各班针对孩子发展的具体情况培养生活常规时再做酌情调整。
(十)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纲要》中也指出:“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因此,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非常重要。
1、儿歌吸引法:教师可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简单的幼儿易于理解掌握的儿歌,帮助幼儿巩固常规。2. 榜样示范法:教师一定要做到言传身教,要求幼儿做到的,首先自己就要做到。让幼儿轻声交谈,爱护玩具轻拿轻放,对人有礼貌......作为老师自己就要以身作则3.动手体验法:当幼儿专注于做一件事的时候,是最容易集中精神的。教师一定要多给幼儿动手操作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并且养成习惯后,幼儿就能很好的适应,也有利于建立好的常规。4.环境创设法:利用环境创设法,借助图片、标志等引导幼儿自觉养成好的常规。5. 家园合作法: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园的密切合作。我们利用幼儿成长档案、个别交谈、家访、电话随访等形式,与家长建立有效的联系,提高家长对良好习惯的重要性的认识,指导家长在家对幼儿的培养。如做到早起床、早刷牙、穿衣服、爱吃饭、晚刷牙、爱学习、讲卫生等。
三、区域活动中如何制定和培养幼儿的常规?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常规要求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于区域活动是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而幼儿年龄小,好动,且各方面能力都极为有限,如没有切实可行的活动常规来约束,任幼儿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么活动肯定是没有成效的,且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也是不利的。就拿娃娃家活动来说,这是幼儿最喜欢的一个区,因此活动开始时会有许多幼儿涌进这个区,使得活动根本无法开展,于是我们可以进行了人数的限制,这是保证区域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
(二)将活动的常规要求落实到实处
制定了相应的区域活动常规,活动前说明规则,活动结束讲评时,不单单讲幼儿的操作技能和任务的完成情况,把幼儿执行常规的情况也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评讲。表扬遵守规则好的幼儿,把他们树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三)制作“区域活动流程图”,老师可将幼儿区域活动每个环节的活动拍一张照片,将 照片按活动的顺序进行排列,制作成“活动流程图”,张贴在活动区里,教会幼儿通过看图了解区域活动顺序,使幼儿对要进行的活动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从而保证各环节有序过渡。
(四)区域常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内化规则意识;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指定常规要求;让孩子参与常规的制度;将活动的常规要求落实到实处;活动实践中逐步完善区域常规。
(五)区域活动中,有针对地投放一些简单容易操作的材料,避免幼儿由于对材料不懂操作而随便摆弄,在活动游戏中让逐步幼儿明白常规,通过观察、记录提醒幼儿在操作中存在的常规不足的地方;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受年龄的限制可能没办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很久,在下阶段将通过投放多种幼儿喜欢的材料在一个活动区中来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活动种,避免幼儿随意乱跑。可见,区域活动规则的制定,只是为区域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一种可依的法;有法可依 ,关键还在有法必行 ,否则,活动规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要做到有法必行 ,则就需要教师要做好引导、督促幼儿掌握和遵守区域活动规则的工作。
(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常规要求
由于区域活动是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而幼儿年龄小,好动,且各方面能力都极为有限,如没有切实可行的活动常规来约束,任幼儿想怎样就怎样,那么活动肯定是没有成效的,且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也是不利的。就拿美术区活动来说,这是幼儿最喜欢的一个区,因此活动开始时会有许多幼儿涌进这个区,使得活动根本无法开展,于是我们在进区人数和投放操作材料方面都做了限制,保证区域活动顺利进行。
(七)建立合理完善的活动区规则,使幼儿有规可循。(1.在活动前明确规定。2.师幼共同制定活动区规则,共同商讨,在试误中逐步形成)注重标识性环境的状创设,让幼儿有标可识。(1.用图示标记培养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良好的学习和行为常规。2.师幼共同将区域规则化作直观形象的图示,便于幼儿的记忆和遵守。3.用角色标记暗示区域活动的角色,加强幼儿角色常规意识。)注重对投放区域材料的把握,暗示幼儿遵守成规。
四、老师们结合实际情况,举例分析班级一日常规制定的五个原则如何运用
1.李志云老师:主体性原则:幼儿是发展的主体,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性,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创造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充分展示,自由表达,深刻体验,独立操作,同时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的观察幼儿的活动,适时指导开展随机教育
2.赵洁老师:做到高效性,我觉得我们可以利用来园、离园、谈话活动等时间让幼儿对一日常规进行讨论,使他们理解常规的意义,督促幼儿自觉执行。在区域活动结束讲评时,不单单讲幼儿的操作技能和任务的完成情况,把幼儿执行常规的情况也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评讲。表扬遵守规则好的幼儿,把他们树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请他们作老师的小助手,和我们一起管理好区域活动;同时还和家长沟通,让他们参与我们的管理工作,共同教育好孩子。给孩子充分的、反复实践的机会充分的、不断反复的实践是建立良好常规的关键。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不断实践的机会,以达到自觉遵守活动常规的目的。
3魏爱玲老师:一致性原则——班级教师的管理要求要保持一致,持之以恒。班级的带班教师不止一人,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各有不同,所以在带班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行为准则不一样的情况。因此,在管理要求方面,所有带班教师应保持一致,这样,幼儿的行为才有标准可依据,才能更好地安排、管理自己的行为。比如在进餐环节,有的老师要求进餐前强调一下进餐常规再吃饭,有的老师就不要求,直接进餐。孩子们进餐习惯的养成也就更加困难了。
4.陈立川老师:在活动中,让幼儿能够有自主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表达他们的想法,多制作玩教具,能够让孩子独立进行操作。
5.雷聪:主体性原则-我觉得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幼儿的意愿,让他自愿选择伙伴及区域,把权利发放给孩子,营造宽松、民主、和谐、温暖的气氛,引导幼儿自己管理和处理活动时将发生的事情,使幼儿变成环境下的主人。
6.甄红梅老师:一致性原则:与家长建立有效的联系,提高家长对良好习惯的重要性的认识,指导家长在家对幼儿的培养。如做到早起床、早刷牙、穿衣服、爱吃饭、晚刷牙、爱学习、讲卫生等。
7.丁孟宇老师:参与性:大家洗手时,出现了推挤现象,老师直接去说排好队,其实效果并不好。这时,我们可以请孩子们根据洗手排队问题一起来商量探讨,共同制定一个洗手排队规定,孩子们很愿意去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定。
8.王立丽哲老师:合作性原则--要做好家园配合。俗话说常规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所以家长要和幼儿园的老师一齐努力, 形成合力,这是幼儿常规养成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其次,教师也要对家长进行教育。最后,可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合理地为幼儿穿着衣物的知识,并同个别家长联系,让他们注意自己孩子的着装,多考虑一些孩子的生活细节问题。
9.文珊:主体性原则;引导幼儿自己管理自己,使幼儿较少依赖或受他人的规定和指示影响。学会根据内在准则调节自己的行为。比如 洗手的时候,可以边洗手边念儿歌。
10.王老师:合作性:班内教师要保持一致,互相合作。有点保教结合的感觉。在班里老师之间互相配合,不能各干各的划分工作区域
11.刘悦炜老师:教师要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以间接指导为主,把握好时机与分寸,尽量避免直接的指导干预。与幼儿一起制定规则,通过交流讲解,让幼儿明白活动中哪里不好?为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在和幼儿交流得出每一条结论的同时,教师就用幼儿容易理解且又看得懂的符号画出来,逐步形成规则条约。
12.郄琦老师:运用表扬和榜样进行激励和强化。《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对幼儿表现出的遵守规则的行为要及时肯定”。同时,结合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的生活和活动中,可表扬做得好的孩子,激励其他孩子向他学习,通过幼儿对“榜样”的模仿不断强化孩子遵守规则。如:幼儿进餐时,有的孩子老是容易将饭菜洒在桌上,老师可表扬做得好的幼儿:“××真棒,没把饭菜洒在桌上,桌上真干净。”其他孩子便会去注意受表扬的孩子,这时,老师还可以进一步表扬:“你们看××是怎样怎样吃的,所以他不会掉饭菜在桌上。”这样,孩子们便会去模仿,从而掌握进餐时不洒饭菜的方法。
13.任从伟老师:合作性:我认为包括三方面,师师合作,师幼合作,家园合作,只有全方面的合作达到一致性,才能更有利于日常工作的开展
五、线上视频交流,主要围绕——
“在今后工作中如何做能够更好的去制定和培养良好的班级一日常规( 分析自己班级一日常规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共同讨论出解决的办法。)”
①志云主持,赵洁,红梅,丽哲,孟宇,聪伟。
视频交流记录情况:
1.任聪伟老师:幼儿阶段教师需要不断的强调常规,每次活动都应该讲解清楚规则,帮助幼儿明确并遵守
2.甄红梅老师:班级教师管理态度要一致,这样有利于幼儿养成统一的规则意识,活动区域动静分开,区域活动前强调规则,不遵守的幼儿要暂时离开,大班时可让幼儿讲解规则,活动后必须总结,让幼儿进行自我总结,加深幼儿的规则意识。
3.丁孟宇老师:有常规便于班级管理,能够让幼儿实现自我管理,但是常规的执行需要因人而异,灵活对待,教师灵活和机智的对待幼儿的状况,针对于不敢说的幼儿教师平时应该主动的询问。
4.王丽哲老师:针对于饮食方面的常规,有些幼儿存在饮食问题,教师应该深刻全面了解孩子的饮食状况,不能统一强迫孩子进食,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饮食压力以及不愿意上幼儿园等等情况
5.李志云老师:区域活动中常规,在活动前教师应该明确规定规则,老师幼儿共同制定,共同商讨,在式误中逐步形成,区域用图示标记,便于幼儿记忆和遵守区域规则。
6.赵洁老师:户外活动中的常规,进行户外活动前,教师一定要提前和幼儿再次强调规则,让幼儿明确户外活动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有幼儿违反规则,那么就要停下来活动,全班幼儿共同商讨,针对于这种行为怎么办?
②爱玲主持,悦炜,雷聪,文珊,立川,郄琦,王老师。
视频交流记录情况:
1. 教师把音乐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常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比如,在进餐时选播一些悦耳的钢琴曲,教师选择特定音乐让幼儿通过反复倾听练习,使教师减少许多的口舌,还增强了幼儿的敏捷性,提高了幼儿的听觉能力。
2. 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幼儿常规中的表现用照片或视频形式放在大屏幕,一起观察讨论常规制定和培养,发挥幼儿主体性地位,引导幼儿自己纠正,便于幼儿更好的遵守集体常规。
3.制定常规,要从小班刚入园开始,循序渐进,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常规也在不断完善修正,让幼儿参与进来,更有利于常规的执行,幼儿也就更加乐意接受甚至主动成为监督者。
4.发挥环境布置的作用来培养幼儿一日常规时,教师要巧用孩子们自己的照片,比如午睡上床如何摆放鞋子,睡觉应该什么姿势.....这样,相对于网络上的图片,孩子们会倾向于更贴近自己的生活经验的环境布置,孩子们也就更愿意去遵守常规。
5.利用小组长监督的方式,强化集体常规。可以减轻教师工作量,还能起到榜样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