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文豪角色化现象以及女性对其的接受情况


0、はじめに / 引言

“コンテンツ(内容/content)” 相对 “メディア(媒体/media)” 而言,是指那些通过媒体进行传播的具体信息。当文学被视为一种内容时,在媒体中的最广泛的发展可能会通过电影、舞台和漫画等媒体的组合形式来实现。有人指出,除了电影和舞台之外,“从大正时代开始就出现了根据著名小说改编的漫画”,“现代和当代漫画与小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将“文学”视为一种文化形式、并“通过比‘小说’更易于理解的媒介来掌握其内容”的愿望,即使在今天也很普遍。例如,自 2007 年以来,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Manga de Dokuha 系列”将名著改编成漫画已有十多年的历史,销量已超过 350 万册。该系列的作品多种多样,既有《心》《舞姬》等标准教科书题材,也有《古事记》《源氏物语》等经典作品,甚至连《叶隐》《资本论》等思想书籍也被改编成了漫画。正如其官方网站所言:“我们渴望以通俗易懂的漫画形式传递世界名著,并在读者与作品本身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其主要目的是使内容通俗易懂。

此外,还可以找到许多其他作品,帮助读者通过漫画理解内容,如中央公论社经典系列和 Driyas Kōjō的“粗略阅读 10 页漫画”系列。不仅是漫画,还有《青之文学》系列(12 集,由 Madhouse 和日本电视台于 2009 年制作),将短篇小说戏剧化的《BUNGO 日本文学电影》系列(6 集,TBS 于 2010 年制作)等也是如此。此外,还有近藤阳子对一系列文学作品进行漫画改编的例子,这些作品作为独立作品而非梗概的复述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生产“文学作品”的“文学巨匠”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内容在其他媒体中得到发展。例如,斋藤名奈的《爱情史》是一部描写文学巨匠奔放爱情生活的短篇漫画集。吴智英形容这部漫画“有一种看透了心灵缝隙的那种恐怖感”,又有一种“以现代人的因果观念和视角看人”的“温柔”。

关川夏央和谷口治郎的《<少爷>的时代》(双叶社,1987 - 1997 年)也是如此,书中对夏目漱石和森鸥外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该书的灵感来源于“现代性的感性在日本明治末期形成,即使历经数次动荡,这种感性在现代人心中仍难以磨灭。我们大部分的烦恼,明治时期的人早已尝过”。文学巨匠们的挣扎和苦恼被创作成了艺术作品,具有普遍性,能够为今天的“年轻人”所理解。

此外,近年来,以文豪本身为角色的内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代表作品可能是文豪们使用 “异能” 进行战斗的《文豪野犬》(原作·朝雾卡夫卡、作画 · 春河35、KADOKAWA、二〇一三~)以及转生成文豪并召集其进行战斗的游戏《文豪与炼金术师》(2016 年起)。服部このみ认为,“把文豪当作角色”是文学作品影像化和以文豪为题材的漫画增加的结果,是一种 “并非昙花一现,而会固定下来”的现象。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以这两部作品为代表的“文豪角色化”内容,主要受众为女性。大杉重男(日本近代文学研究者、文艺评论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他指出:“在《文豪与炼金术师》中,一些‘腐女’对‘文豪’前世的‘史实’感兴趣,似乎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比如去图书馆阅读文学全集,去与文豪有关的地方进行圣地巡礼。” 他主要以德田秋声为中心,谈到 “腐女” 对其的接受时说:“可以说她们只是从秋声的传记和文本中挑选对自己有利的‘美味’部分进行消费。” 但同时他也指出,“腐女” 对秋声文本的阅读可能会从现代女性的角度带来新的意义作用。然而,大杉分析的对象是参加德田秋声作品 “读书会” 的女性用户,对她们是否都是“喜欢男性之间关系的 ‘腐女’”这一点还不清楚。将所有接受文豪内容的用户都用 “腐女” 这个词来概括可能需要保留意见。此外,为什么是 “文豪” 这个问题也有思考的余地。在本文中,我想在保留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思考文豪的角色化以及女性对其的接受情况。本文将以《文豪野犬》和《文豪与炼金术师》为中心,分析和讨论文豪的角色化体现了文学的哪些方面,以及女性接受文豪角色化的原因。


1、文豪のキャラクター化とは何か / 文豪的角色化是什么?

如前所述,有意识地将文豪 “角色化” 的标志性作品是《文豪野犬》。除了漫画原作之外,还有由朝雾卡夫卡创作的衍生小说。该作品以动画化、舞台剧、电影化等形式长期受到欢迎。

这部作品的特点是将文豪进行了奇特的角色化。主要故事是,被孤儿院赶出的主人公中岛敦在救了试图自杀的太宰治后,加入了异能组织 “武装侦探社”,与芥川龙之介所属的港口黑手党以及由菲茨杰拉德率领的北美的异能组织 “组合(公会)” 进行战斗。中岛敦、太宰治、芥川龙之介等在教科书中常见的名字的角色们,拥有与他们的代表作相关的 “异能”,作为侦探或黑手党活跃着。例如,中岛敦可以变成老虎战斗的 “月下兽”,太宰治可以使所有能力无效化的 “人间失格”,芥川龙之介可以将外套变成能撕裂一切的黑兽的 “罗生门” 等等。

正如原作者“(引用者注·作品创作的契机是)觉得如果把文豪变成帅哥进行能力战斗会很有画面感,和编辑讨论时会一起兴奋起来” 所说,这部作品的重点不是文学,而是 “战斗”。原作者朝雾卡夫卡在采访中表示,从一开始就以并非专业性、追求 “不那么直接的感觉” 为目标。“文豪本来就有很多有个性的人,我想进一步夸张和扭曲这种个性,创造出一旦看到就难以忘记的强烈角色。我觉得这是只有我才能做到的事情。” 

这种以 “强烈角色” 进行 “能力战斗” 的大框架,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完全没有任何必然性,看起来很离谱,但在游戏中却是非常常见的形式。例如,持续受欢迎十多年的 Fate 系列是以万能的 “圣杯” 为赌注,召唤亚瑟王、贞德、吉尔伽美什、开膛手杰克等各种类型的过去的英雄和传说中的存在作为 “从者” 进行战斗的设定。朝雾作为受到其世界观影响的创作者,提到了这个 Fate 系列的编剧奈须蘑菇。

正如 “Fate 系列无疑是所谓的英雄战斗类的现代鼻祖” 的言论所称,“将实际存在的战舰拟人化为女性角色的养成模拟游戏(2023 年起)” 以及 “将刀拟人化为男性角色的《刀剑乱舞》(2015 年起)” 等拟人化角色进行战斗的游戏也可以说是这种形式的延伸。

此外,尽管这些游戏不是直接操纵角色,而是通过选择行动、使用物品、阅读文本等方式来培养角色,但在自己操作角色动作进行战斗的格斗游戏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例子。例如,可以自由操控《三国志》中的角色进行战斗的《真·三国无双系列》(光荣特库摩游戏公司,2000年起),以战国时代武将为角色的《战国无双系列》(光荣公司,2004年起) ,还有《战国BASARA系列》(卡普空公司,2005年起)。格斗游戏大多以男性为目标受众,但经过自由改编后塑造出的武将角色受到年轻女性的支持,除了被改编成动画(2009年、2010年等)、搬上舞台(2009年起)之外,还开展了与旅游景点的合作等。

在各种角色中选择看起来最强的角色进行战斗所带来的兴奋感,与自操作游戏这种媒介很相配,这并不难想象。此外,因为不是从零开始创造角色,而是有现实中的人物、传说、刀剑或战舰等 “原型” 存在,所以可以基于现实知识加深对角色的理解,这也很有趣。如果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那么文豪使用必杀技战斗的《文豪野犬》也可以被定位为重视角色的 “英雄战斗” 类作品的一部分吧。然而,这里有趣的是,关于 “文豪” 的知识和游戏般的 “战斗” 元素很难联系在一起。那么,“文豪气质” 到底在哪里呢?

朝雾在描绘织田作之助、坂口安吾与太宰治过去篇的衍生作品后记中提到,三人的照片是该作品的核心诞生的契机。(斜线后部分为引用者讲述的内容,下同) \ 在神奈川近代文学馆,有一张他们三人愉快交谈的照片(拍摄者为摄影师林忠彦)(略)。他们三人已是代表文坛的大作家,但关系似乎相当亲密。也就是说,他们是 “朋友”。这种能引起共鸣的关系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这一点即使我们这些不是文豪的人也深有体会。然后,在这张照片拍摄仅仅九天后,织田作之助因肺结核大量咯血,不久后便离开了人世。(略)“在胶片上刻录了永远无法回来的东西”成为了此次故事的起点。正如大家所知,《文豪野犬》不仅与现实中的小说家有许多共同点,也有很多不同点以及与史实相反的设定(略)。即使在与史实脱离、作为独立故事的前提下阅读,也完全没有问题。 \ 但是,我觉得作家们留下的细微闪光点(比如作品中的一句话,或者照片上烙印的某些东西)才是文豪的本质,也是他们留给后人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些,这部作品就不配借以 “文豪” 之名(夸张点说)。

下划线部分的 “照片上烙印的某些东西”,正如这里所说,是三人的 “能引起共鸣的关系”,即友情。文豪之间深厚的关系被作为故事的起点。

动画导演五十岚卓哉也提到,作为作品的魅力,是 “彼此拯救”“过往只能基于个体层面进行交流和互动的人们” 的故事。正因为是侦探社、黑手党等 “组织” 间抗争为主的故事,文豪之间的关系才起到重要作用。这与重视角色的游戏视角略有不同。

关于重视角色的内容展开,东浩纪很早就指出,“漫画、动画、游戏、小说、插画、卡片、手办以及其他各种作品和商品深层的东西,如今绝不是故事,而是‘角色’”。消费者在 “包含故事的企划(漫画、动画、小说)和不包含故事的企划(插画、手办)之间随意往返”,喜爱从 “由角色和设定组成的数据库” 以及 “萌元素数据库” 中提取出来作为模拟人偶的角色。大塚英志进一步将这种 “角色萌” 描述为 “将角色从作品中的历史、世界和现实中完全割裂开来,进而只对角色个体进行摆弄(创作、把玩)”的思维方式,但文豪角色并不是 “单个” 存在,而是在友情和抗争等 “关系” 中才会绽放 “光芒”。

当然,《文豪野犬》明显继承了英雄战斗类作品的风格,通过将代表作设定为 “能力” 这一出人意料的设定,重视角色个体的魅力,但即便如此,为了配得上 “文豪” 之名,提到这种关系的 “闪光点” 是值得关注的一点。下面我们以更有意识地进行“文豪关系性的作品化”的例子 《文豪与炼金术师》 来进行思考。


2、文豪の「関係性」を愛好すること / 对文豪 “关联性” 的喜爱

《文豪与炼金术师》与前文提到的《舰队Collection -舰Colle-》(一般译作“舰队收藏”)《刀剑乱舞》同属由DMM提供及运营的网页游戏系列。该游戏于2016年2月开始发布,2017年6月也发布了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

其基本故事框架是,被称为“炼金术师”的特殊能力者让“文豪”转世、讨伐敌人。作中的敌人通常是破坏污染书中世界、并将文学书籍的存在从人们记忆中抹去的侵略者。为了对抗敌人,知晓文学力量的文豪们被选中。与《文豪野犬》不同,该世界观内文学书籍的被遗忘和消失是十分紧迫的问题,“文豪”的存在也因此有其必然性。玩家作为“炼金术师”,收集文豪组成队伍,借助道具加以强化,进入书中展开战斗(游戏内表述为“潜书”),最终的目标是战胜敌人,净化文学书籍。

开发者谷口晃平先生在谈及“文豪”这一主题时,讲述了自身经历:“从近现代文学书籍入手,对身为作者的文豪产生兴趣,进而对其身边事物的联系、文豪之间的关系性也感兴趣,我觉得这种趣味性绝对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他也强调了希望玩家关注的游戏亮点:

   \ 那就是文豪之间的关联性。我感觉,尤其是面向女性的内容中,有很多作品能让玩家享受到自身与角色之间的关系,但本作品始终强烈关注作品中文豪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在《文豪野犬》 “个性鲜明角色” 的能力战斗这一概念下,为了突出角色冲击力,必然会选择广为人知(即教科书所述的)的文豪及其代表作,而《文豪与炼金术师》由于专注于关联性,有大量作家被角色化。不用说芥川龙之介、太宰治、中岛敦等著名作家,还有此前较少被角色化的横光利一、久米正雄、中野重治、吉川英治、伊藤左千夫、直木三十五、河东碧梧桐等众多角色。每个角色都有编号,编号并不连续,考虑到最初登场的 “德田秋声” 是78号,预计今后将集齐近80位“文豪”。

所谓从 “关系与联系” 来塑造角色,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以横光利一为例来探讨一下。横光利一在教科书式的知名度方面稍显不足,推测大多数玩家最初对他的了解较为模糊。

首先呈现的,是每个角色所对应的流派及文学倾向。流派有 “新思潮派”“新感觉派”“尾崎一门”“北原一门”“白桦派”“无产阶级文学派” 等,这些代表了所谓在文学史上的定位;文学倾向则是 “纯文学”“大众小说”“诗歌”“童话” 等类型的分类。像菊池宽被划分到 “大众小说” 这类情况,有很多例子都显示出对文豪进行这样的分类存在困难。然而,尽管分类存在难度,玩家依然能够依据这些分类,大致地推测出文豪之间关系的远近。横光利一自然属于 “新感觉派”,而目前在该流派中出现的角色只有横光和川端康成,所以很容易想象这两人之间存在关联。

此外,在战斗时,或者将特定文豪设为 “助手” 后能听到的 “语音”,也会隐隐透露出关联性。比如,“你见过川端吗?想和那个人说话的时候,叫我一声就好。我来给你翻译”(设为助手并移动到图书馆,以下记为 “助手・图书馆” 场景),“刚刚,我感觉到了川端的气息”(助手・图书馆场景),“横光利一,本名读做利一(Toshikazu)。帮我向菊池先生和川端问好”(获得角色时)等等,在这些话语的字里行间,都穿插着其他文豪的名字。文豪之间的直接对话,可以在名为 “回想” 的活动中看到。将有关联的文豪放在同一队伍中,让他们潜入与之相关的书籍里,就会插入文豪之间简短的对话场景。例如,让横光利一和堀辰雄潜入《蝇》这本书,就会出现如下对话。

  • 堀:横光先生,您为我的作品写序文的时候,真是承蒙您关照了。而且还让您担心了呢。

  • 横光:啊,是有这么回事。我当然担心了,但正是因为你,从那种绝望之中为文学历史吹来了一股新风。

  • 堀:谢谢您。能得到像横光先生这样对文学真挚且严格的人夸奖,我很开心。

  • 横光:不,正是因为你几乎拼上了性命,才创作出了那部作品吧。我对你的评价一点都没有夸张,而且川端也这么说过。

  • 堀:呵呵,连川端先生也只会用那种眼神跟我说话呢,真是惶恐。

  • 横光:没错,就是用那种眼神。

  • 堀:横光先生果然厉害啊,毕竟您能从那种眼神中洞察一切…… 反而我会因此紧张起来,虽然我完全明白您是个温柔的人。

  • 横光:就算是堀你,要完全理解川端想说的所有话,恐怕也挺难的吧。

  • 堀:嗯,正因为是盟友横光先生,所以才明白的吧。

此处,基于横光利一为堀辰雄的《神圣家族》撰写序文这一史实,在对话中,堀辰雄表达了对横光利一的敬意,同时也再次强调了横光利一与川端康成之间的特殊联系。需要说明的是,这段对话中提到的“为我的作品写序文”,具体指的是哪本书,游戏内并未作任何提及。由于游戏的最终目的是歼灭敌人,所以即便不清楚这一点,也不会影响游戏进程,但如果有玩家对此在意,就需要自行去查证。

同样,若让横光利一和川端康成潜入《蝇》这本书,便会看到如下对话。 

  • 横光:手前の作家としての人生には常に貴方がいたからな

  • 川端:利一…… 我和你相识…… 有多久了呢……

  • 横光:嗯,有多久了呢。从在菊池先生那里相遇算起,我们交往很久了。

  • 川端:是啊…… 真的很久了……

  • 横光:怎么,川端你也到了缅怀往昔的阶段了吗?

  • 川端:也许是吧…… 我能感觉到…… 和利一的缘分,即便到死也斩不断,仿佛是命中注定的……

  • 横光:因为在我作为作家的人生中,一直都有你在。

如此这般,在川端把话说完之前,横光就能心领神会并推进对话,二人被描述为有着 “至死都割不断” 的情谊,作为同属 “新感觉派” 的成员,彼此间有着紧密的连带关系。

此外,横光和川端身着和服时,都佩戴着相同花纹的围巾,在角色设计上也相互映衬。而且,有时会有其他角色写给助手的信件,若将横光设为助手,就会收到川端寄来的信,信中写着 “你说过已经忘了的,那条围巾” 之类的内容。通过不断积累这些细微之处,玩家便能逐渐发现文豪之间的 “关联性”。

正如开发者所说:“听到正在玩游戏的玩家讲,通过这款游戏知晓了文豪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而去做了一番研究…… 收到这样的反馈,我非常开心,因为这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 就像这样,对关联性产生兴趣的玩家,会从游戏中展示的细微之处出发,将视野拓展到史实以及真实的文豪身上。

虽然很难通过数据实际确认,但确实能看到诸如“受这款游戏影响,将版权过期的文学作品电子化的‘青空文库’访问量增加了,还有人在神保町的旧书店购买初版书籍”“虽然不确定是不是《文豪与炼金术师》(简称‘文炼’)的影响,但在‘文炼’中登场的一些作家,其作品此前在青空文库收录较少,最近却逐渐有了新的录入”这类说法。便于轻松访问的“青空文库”,已然成为了解文豪的重要资料。

此外,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服务(SNS)使得有关这些文豪的信息以及游戏攻略方法易于分享,这在展现文豪相关内容的魅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名为“文豪与炼金术师(文炼)攻略Wiki”的网站上,获取信息的人会随时进行更新和编辑,人们能够从中获得详尽的信息。

查看每个角色的页面,对于语音的“出处”,也会有诸如“春季限定的‘花……将春天四处播撒而来了吗’,大概是源自小说《春天乘着马车来》中的‘这花乘坐马车,率先在海岸将春天四处播撒而来’这句话”这样对出处的分析。而且,查看攻略网站的匿名评论区,也能经常看到如下评论。 

  • 本来觉得(他)很沉稳又帅气,没想到偶尔还喜欢正儿八经地犯傻,比如给川端的信之类的(2017.07.23)

  • 突然就想,难道戴着的那条襟卷(围巾),其实是父亲的遗物,这就是背后的故事吗……因为川端先生也戴着,或许单纯只是新感觉派的统一装扮而已。(2017.09.23)

——听说给川端的书信里,写着“据说肩膀不能吹风,就算夏天也要把睡衣领口系好再睡,这样就不会感冒”之类的话。所以是因为这个才都戴着(围巾)的吗,感觉好暖心。(我)之前都不知道围巾是遗物这件事,谢谢你(告知)。(2017.11.30)

  • 应用程序1周年的登录语音太长了,根本记不住,笑死我了。话少的川端先生和(横光)利一先生加起来除以二,刚刚好,这种感觉很符合利一先生呢。(2018.06.15) 

如此一来,玩家从横光与川端的关系入手去认识横光,有时还会围绕其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一边探寻出处一边展开讨论。

对于这类攻略网站,固然存在诸如侵犯著作权以及降低游戏趣味性等问题,但另一方面,它也能激发玩家想要在自己的游戏中重现类似对话的欲望。

而且,这类玩家大多为女性。在2018年10月27日举办的日本近代文学会秋季大会上,制作人谷口先生进行了一场名为“为何游戏能够成为素养教育的起点”的演讲。据介绍,在约90万游戏会员中,女性占比达86.3%,在面向女性的游戏里,该游戏的女性占比也相当高。媒体报道时,也会突出女性对这款游戏的喜爱,比如“因游戏走红,纪念馆女性参观者增多”等相关内容。 

《文豪野犬》当初连载于青年杂志《YOUNG ACE》,尽管并非专门以女性为目标受众的杂志,却颇受女性欢迎。该作品除了设定为谷崎润一郎妹妹的直美以及樋口一叶等角色外,还让泉镜花、尾崎红叶等以女性形象登场,女性角色偏多。然而,作为核心描绘且人气较高的却是中岛敦、太宰治、中原中也等男性角色。

当然,男性作家被精美地角色化这一点固然重要,但在对男性文豪 “关联性” 的喜爱与女性受众之间的关联方面,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女性喜爱男性文豪之间的关联性,究竟是怎样一种状况呢? 


3、なぜ文豪なのか?——文壇ホモソーシャルと、恋愛への読み替え / 为何是文豪?——文学同好的社交与对恋爱的别样解读

如前所述,用户间的信息共享在相关内容的蓬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显而易见。在这类内容的分享与喜爱中,“二次创作” 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也毋庸置疑。

饭冢邦彦在《进行二次创作的读者谱系》中,将 “二次创作” 定义为 “援用现有动漫等作品中的角色与设定,由读者创作的全新作品”,并指出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四点:

  1. 对原作的人气及消费的影响;

  2. 二次创作市场的规模;

  3. 催生出下一代创作者,进而为一次创作提供支持;

  4. 作为 “御宅文化” 的原动力。

就我所知,面向女性的二次创作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享受男性角色之间关联性的 “耽美”“腐文化” 类作品;以原作中不存在的女性角色等作为视角人物,展现与男性角色恋爱情形的 “梦女” 类作品;尤其不局限于恋爱要素,描绘各种角色的 “全角色群像” 风格作品。这些作品在社交网络服务(SNS)等平台上分享,也会在同人志即卖会等场合发布。同一作品的多个二次创作者聚集在一起举办同人志即卖会的 “only 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被视为该内容人气的晴雨表。《文豪野犬》和《文豪与炼金术师》的 “only 展” 都在顺利且持续地举办,可见它们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人气。

从二次创作起步,成为一次创作者的吉永史(《大奥》系列漫画原作者),在与公开宣称自己是 “腐女” 的三浦紫苑(《强风吹拂》原作者)的对谈中,将同人志称作 “论文”,并阐述如下。

  • 吉永:我把那种在描绘中巧妙融入原作情节,直至所组的CP能够成立的创作,称作“学说”(笑)。在这个领域里,哪对CP有依据更充分的学说,哪对就会胜出,并成为主流观点。读优秀的同人志时,会让人仿佛被说服,从而支持对应的CP,或者又会出现提出新学说的同人志,引发热议,就跟考古学差不多呢(笑)。

  • 三浦:到最后,有时会形成极具说服力的设定,以至于让人都有点分不清这是原作里就有的,还是仅仅存在于同人志中的设定(笑)。

  • 吉永:就是这样的。因为大家真的会深入研读原作,不放过任何一个小情节来构建学说呢(笑)。那些成为通说的“学说”,很多都让人不得不信服。 

研读原作及相关资料,从而获得可称之为“学说”那般深度的“对关联性的思考”,这便是理想的“二次创作”。可以理解,除了内容本身所描绘的关联性之外,还有诸多可供参考资料的“文豪相关内容”。因此这类作品能长久保持高人气。

北田晚大・解体研的《对社会而言,兴趣意味着什么》对喜爱二次创作的男女御宅族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其差异,该研究指出:“男性二次创作御宅族”进行的是前文所提及的以角色为中心的数据库式消费,而“女性二次创作御宅族”则呈现出“重视故事(非表层化)”“真实的漫画阅读体验(受生活方式影响)”等倾向,展现出对故事性、真实性的接受模式。

此外,耽美(やおい)与BL作品中“关联性”的重要性,此前也已被广泛指出。例如,堀秋子在《欲望的代码》中提到,“由于在其基本结构中就存在着将人物配对的 ‘CP 概念’(即把两个角色视为一对,强调他们之间特定关系的概念)故耽美作品(やおい)的类型特点就呈现为两个人物之间关系的模式。”,并指出“耽美作品中二者关系所产生的〈关联性〉,是在‘同性社交关系’这种对等关系中,引入权力结构,并且在‘权力结构模式中引入〈偏移〉’” 。 

这种对关联性和故事的追求,与我们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所探讨的文豪关联性视角是一致的。尽管在如何运用恋爱这一权力结构模式上存在差异,但无论是“腐女”风格的作品,还是“梦女”风格的作品,在试图从二者的关联性以及恋爱故事的角度去理解角色这一点上是相同的。此外,描绘众多角色之间互动的“全角色群像”作品,也可以说是源于同样的创作理念。在面向女性的二次创作中,重要的并非基于数据库对单个角色进行消费式解读,而是从两个或更多角色之间的差异与关联中,挖掘并解读故事。 

由于很难列举实际的二次创作作为具体例子,在此,我们想从文豪热潮相关书籍中,选取以随笔形式梳理真实文豪间友情的《文豪们的友情》作为参考。横光和川端的内容被单独列为一章,文中引用了横光利一的《川端康成三十讲》、川端康成的《横光利一杂感》等内容,并阐述道:“(引用者注:总之,从横光的表述能看出)他觉得川端是非常了不起的人,而且很喜欢他,这一点是可以明确的。(引用者注:川端或许)在笨拙又纯真的横光身上发现了自己所没有的特质,从而被吸引。” 最后,还介绍了“两人都认为对方的手很美”这一轶事来收尾。通过在彼此的敬意中,加入对“手”这一身体部位的关注,两人的关系瞬间染上了一丝情色意味。

这类文豪之间的轶事,在“文坛”这种紧密而复杂的关系网中比比皆是。文坛浓厚的同性社交情谊,恰好极大地满足了女性受众对关联性的渴望。由厌女和排斥同性恋等因素交织而成的同性社交纽带越是牢固,其中就越容易浮现出诸如“彼此认可的‘最佳搭档’二人”“绝交后又和解,关系复杂难测的二人”“既是儿时玩伴又是一生对手”等深厚的关系。基于作品的二次创作,会对这类关系时而加以夸张,时而从情色角度重新解读,并以自己独特的故事和诠释呈现于世。 

此外,文豪们也是为表达而苦恼的人。

当女性用户们分享那些让人想要称之为“学说”的细致解读和二次创作时,无论是在推特上的推文,还是作为二次创作的小说、漫画,亦或是插画,“文本”都是不可或缺的。沟口彰子的《BL进化论》对这种情况作了如下说明。

  • BL爱好者们的“虚拟女同性恋式(virtual lesbian)”性行为,可谓是基于文本的性行为。是快速连续地回复,还是稍微间隔一段时间再回复;是正面回应对方所写内容,还是在基本表示赞同的同时、从侧面提出一些不同的切入点来回应;又或者通过幻想创造出片段式的情节,通过幻想另一个角色会如何做出回应来续写情节、会画插画的人还会附上画作来互动。

在此我们暂不考量 “性行为(セックス )” 这一强烈表述用词是否恰当,上述的互动是在强调大家基于文本、相互交流了对虚构“学说”中角色关联性的幻想,这种互动可以是非常深入、紧密的。

“对‘关联性’的追求”及“通过表达进行的交流”,作为这两者重叠的场域,被角色化的文豪故事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例如,在以“文豪们在天堂享受第二人生”为设定的搞笑漫画——千船翔子的《文豪失格》中,在名为“天堂同人市场”的同人志活动上创作作品的销量,与作家们生前作品的销量重叠呈现。被安排在莎士比亚旁边、完全卖不动作品的太宰治,看到比自己销量还差的宫泽贤治,因找到比自己还差的人而松了一口气。围绕写作和作品畅销与否的自我意识,与同人志即卖会上作品销量带来的喜怒哀乐紧密相连,对于喜爱二次创作的人来说,这是能引发多重共鸣的故事。

如此一来,文豪的角色化以及对其同性社交关联性的喜爱,在女性原本就重视角色关联性、与其具有更高的背景内容接受态度的基础之上,在“书写”“传达”必不可少的女性诠释共同体中,变得愈发熟悉亲切。 


4、結論「文豪キャラクター」の課題と展望 / 结论:“文豪角色” 的课题与展望

至此,以《文豪野犬》《文豪与炼金术师》为中心,我们确认了文豪的角色化过程中,虽采用了游戏化的方法,但并非聚焦于单个角色,而是 使“关联性” 成为内容成立的关键要素,且这与女性惯常接受内容的姿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文坛的同性社交情谊越浓厚,其中产生的关联性就越强,而且,将其重新解读为恋爱关系或情色内容的 “幻想” 之旅也更具乐趣。

岩川有纱针对目前二次创作投稿最为广泛的社交网站 Pixiv 指出,“进行二次创作会引发对禁止表达自身欲望这一禁令的抵抗”,并阐述如下:

  • 长久以来,二次创作被认为相对于 “原作” 处于劣势地位,因而遭到轻视;“耽美(やおい)”“BL” 等表达也一直遭受恶意与憎恶。然而,当我们超越这些,探寻 “酷儿式的重新解读” 时,“Pixiv” 这样的空间便会通过反复探索,开辟出通向别样未来的可能性。

基于二次创作的这些特性,女性对文豪角色的接受,也可被视为对文坛同性社交进行的酷儿式重新解读。

当然,仅聚焦于男性文豪的角色化,归根结底,可能会重现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坛印象和经典认知,进而导致女性作家被忽视。但是,文豪相关内容的受众越广泛,酷儿式的重新解读就越有可能成为用户中的 “普遍认知”,并有望催生新的文豪相关内容。

事实上,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已经出现了像清家雪子的《无以吠月》这类具有强烈批判性的作品。该作品标榜 “真正的二次创作”,将诗人形象进行了角色化。它以基于萩原朔太郎作品形象塑造的 “朔君” 和源自北原白秋作品形象的 “白君” 之间极具情色意味的关系为核心,对文学史进行酷儿式的重新解读,并将承载着战争与 “众人梦想” 的诗歌融入其中,是一部极具野心的作品。可以说,正是因为文豪相关内容的广泛传播,这类从元视角描绘 “文豪形象” 及 “二次创作” 本身的作品才得以受到欢迎。

本文所提及的相关内容,目前都仍在持续发展中。这些正逐渐拥有固定粉丝群体并趋于稳定的内容,未来将如何发展,关于这一点,笔者期待能在其他文章中进行探讨。


推荐文章
评论(8)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