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分析西方国家社会形态的变化,我结合了中国的情况加以理解。
先主要从下面三个问题进行述说:
1.工作是什么;2. 为什么说现在是消费社会;3. 新穷人指得是什么?
远古早期,人类被田地驯服,开始了自给自足状态。人类需求逐渐增加,开始物质交换,很快货币普及。
封建时期,是没有“工作”说法的,除了种田能自给自足的人,其它的人则是主仆、师徒的关系(参考皇帝和伺候皇帝的人)。
比如说你想成为了一个木匠的学徒,在开始还不能独立的门户的阶段,是先要无工钱无条件服务师傅和师傅家人们,师傅只保证你基本的吃穿睡。当你手艺成熟,可以自立门户的时候,才会与外界进行金钱交易,但你的师傅一辈子都是师傅,常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工作说法的产生来源于工业时代。技术在高速发展的时候,工厂需要大量的低级、重复性劳动者,人们就进入到了这个工厂中,老板会给一些基本的生活的必需品、或者基本的生活物质作为回报,形成雇佣关系。早期的工作致力于为了让效率高速化,于是有话语权的人从制度、法律上、思想上想办法让员工成为低端、机械的人,在书中称之为“工作伦理”。国家福利也快速运作。
工作成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认可和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
后来因为机器的大量的出现,导致劳动力的重复性被机械取代,人们便不得不寻找不需要重复劳动的工作。员工大量失业逐渐变成了过剩,而员工又无法自给自足。
社会逐渐发展成了消费主义社会,也就是致力于人人都成为高欲望消费者。让经济迅速滚动起来,让人们都参与其中。
如今,人们以为自己自由度很高,但实际上失去了最大的自由,就是拒绝。人们是无法选择拒绝去消费的。粮食、衣物、电力、水力等物质,人们无法自给自足。
那如何将消费的形态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答案只有让人不停地最快的速度去消费,也就是消费品必须快速的产生、快速的消灭。就如同吃东西一样,就算一餐吃饱了,半天后还是会因为饿去吃饭。
消费商品影响到了人才,人才也成为了一个消费级别的劳动力,那我们--员工--也是需要被快速的迭代,所以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讲,稳定的工作会逐渐慢慢的去削弱。目前全球趋势就是通过大幅度的减少产品和服务的寿命,以及提供不稳定的工作。当然,这就会将经济导向短期和不确定的生产中。
曾经穷人是指挣扎在生存之际的人,而新穷人指的是达不到标准生活的人。社会鼓励着消费,一旦消费达不到标准的生活水平,产生羡慕富人的目光和受到的是屈辱、是贬低。
在欲望被安抚之前激发新的欲望,在因占有而感到厌倦、烦躁之前替换新的猎物。
想要缓解无聊,就需要花钱。如果想一劳永逸地摆脱这个幽灵的纠缠,达到“幸福状态”,就需要大量的金钱。欲望是免费的,但实现欲望,进而体验实现欲望的愉悦状态,需要资源。金钱才是进入治疗无聊的场所(如商场、游乐园或健身中心)的通行证。
文中最让人闻之惊悚的是,这个社会要将新穷人进行抛弃,物理上隔离不行,那便精神上隔离,把穷人编造成自甘堕落的故事。
穷人被描绘为懒散、罪恶、缺乏道德标准的人。媒体与警方欣然合作,向追求耸人听闻的公众展示犯罪、毒品、滥交等“犯罪分子”的丑陋画面,而穷街陋巷正是他们的栖身之所。
这本书存在大量大量文段我看不懂、不能理解。可能是因为我对社会学的知之甚少,啃起来实在是费尽。比如最后一章“新穷人的前景”,翻来覆去,试图能从中找到改变“新穷人”身份的方法,但最终只能认命得出:个人无法改变任何事情“,而具体这一章讲了啥细节,无法用自己话复述出。
但我深深意识到:经济决定社会形态,而经济分配权掌握在最有话语权的手里。
希布鲁克指出,“穷人与富人并非生存于相互独立的文化中。他们只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是为有钱人的利益设计的。穷人的贫困不但因经济增长而加剧,也因经济衰退和停滞而加剧”。
无论远古时期、封建时期、工业时期和现代,无非都是富人在为他们的财富打开广阔前景,而科技只是改变了他们打开财富的方式,文化、道德等也与之而变。
同时我也深刻意识到,大部分穷人并非是什么不够努力、自甘堕落的人,只是出身、环境、境遇缺少了那么些运气。论谁都不过是在努力的生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