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历史,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是帝王将相、是官场角斗,是烛照万里的规律总结,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但历史之中,普通百姓是什么样、底层的民众活成什么样,正史中也只是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轻言两句简单带过。
这本书从大明的民与官的官司案件中,抽丝剥茧,见微知著,还原大明全貌,让我感觉历史真真的活了过来。
我相信,只有见到这些最基层的政治生态,才能明白庙堂之上的种种抉择,才能明白历史大势传递到每一个神经末梢时的嬗变。
当我打开第一页,对这本便是爱不释手,只要有闲余时间,我就打开这本书窥看一二。都说读史明鉴,我这辈子不可能是什么帝王、大官,不过是底层百姓的一员。虽说是妄想,但还是想试图知道,万一国家动荡,是否能从此书中、从过去的民众生活中得到解救自己和家人于水火中的办法。
看完这本书,我试图想解答一下以下的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
苦,是真的苦!
大明朝代,百姓不仅有各种税,还有各种徭役。
不同职业的老百姓交的税不尽相同,人人都有的人口税,种田的有田税,开矿的要收矿税,烧灰的要收灰税,过关要抽关税等等,如果遇到动乱,临时要派兵来镇压,百姓要多交一笔税,上级为了利益很可能按上一个名头成为永恒要交的税。《徽州丝绢案始末》中的人丁丝绢税就是这么来的,一个不产丝的县城因为临时动乱之后被按上交丝税的名头,百姓还要交田税、人口税,各种杂税。交的税也并非全部落入国库中,从小官到大官、太监、皇帝,不一都想从中捞一些好处,往自己裤袋里攒。
徭役更是恐怖,自带饭菜,无偿为各级政府提供劳动。徭役的种类也很多,运送军需粮食,官府迎来往送,日常修葺。在电视中看到县衙喊”威武“的兵差就是徭役的一种,没想到表面风光,实际苦哈。要知道古代百姓的赋税已经十分重,家中损失一个劳动力不说,还要自备干粮,税赋也不会因此而减少。简直不堪负重。
但底层百姓真的只能被压榨、剥削,无法动弹么?
我真切地感知到,没有人在利益面前是傻子。办法总比规则多,实在不行就当流民嘛,把朝廷反了嘛。最怕的是遇到天灾,天灾和天灾背后的人祸,当真真是叫天天不灵。
大明王朝实行黄册,类似于现在的户口本,但比户口本记录的还要详细,除了人口还会记载田地大小等。
朝廷收税基本以黄册为主,那时黄册十年一更新,且由人手工填写,作假的机会多不胜数,贿赂贿赂,一不小心就家有万亩田,可税由他人交。
洪武时期,也就是朱元璋当政时期,将腐败按在地上摩擦,才将元朝乱成一团的朝代带上蒸蒸日上的景象。可是朱元璋之后朝代,腐败愈演愈烈,黄册逐渐通篇充斥着埋没、飞走、诡寄、影射、挪移等奸弊。(看原文可知道这些奸弊手段是什么意思。)
有如此花样繁多的作弊手段,接下来的发展,不难想象。豪强乡绅勾结里甲胥吏,肆意涂抹黄册,欺瞒中枢,在中间环节榨取利益,并大肆侵占自耕农土地。
最苦逼的就是不识文、不知情的良善百姓,连快手--类似现在的没有编制的民警--都能随意欺压百姓,在《彭县小吏舞弊案》之中
胥吏开出一张不盖官印的白头牌票,(快手)下乡随意找人讹诈。反正老百姓不懂法,很容易就被唬住。...一张票,乃一快手几年生活也。
可见,“鸟为食而亡,人为财死”。无论是什么时期,卑鄙始终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若没有国家法律强制规范约束,谁愿意做任人宰割的善良之人呢?
在古代是有各种机制让百姓伸冤,但能得到正义的回报并不多。
民与民发生纠纷,先由乡里选拔出来的得高望重的老人进行裁决。
朱元璋认为老人“于民最亲,于耳目最近,谁善谁恶,洞悉之矣”。
如若老人裁决不服,或调解不果,再上诉到县衙中审办,县衙解决不了,再上诉到府里(相当于现在的市);府里不满意,再上诉到省级最高司法机构——按察使司。这个次序不能乱。如果有人胆敢越级上诉,扰乱司法秩序,无论是否冤枉,先打五十再说。
但这一级级往上告,怕是要个十年八载。
上诉到“巡按御史”,便是个捷径。巡按御史是什么,类似于现代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专门监管地方官员。只要案件涉及到官员,巡按御史便会受理。
如果巡按御史的裁决也不服。可以选择直接上京告御状。
只不过路途遥远不说,如果告的方法不对,那便会人头落地。
像电视剧中,拦官员马车、在街上大喊冤屈、在皇城外头喊冤等方式,不好意思,杖刑、绞刑、充军等着你来领。
也能理解,如果屁大点事都上京告御状,皇帝24个小时没法歇息啦。
上京告御状,唯一正确门路--通政司,通政司是将文书转发给京城有关部门的,通政司将案件一转,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自然就会受理你的状子。
所以,设置部门的时候,朝廷是有想到冤屈需要伸张的通道的。只不过,人们怎么执行,官官是否相护,那就另说了。
冤屈得到伸张,在古代是不多的。毕竟谁愿意跟钱过不去呢,而贪之人又容易滋生损人利己的念头。
在本书中,是有得到伸冤成功的案例,要不然是运气遇到十分公正不阿的官员,要不然就是跟从了朝廷的政策风向。《徽州丝绢案》是因为张居正像推行一条鞭法政策;《杨干院律政风云》是因为嘉靖刚好想为亲爹弄个庙号,与原告人事件有吻合之处;《彭县小吏舞弊案》和最后一案,是因为遇到罕见的公正官员。(可惜最后一案的人还是被陷入了官官相斗的漩涡之中。)
先要说一下,普通百姓有个隐形前提,就是没权没钱没势的人。如果有以上任意一项,都不在这次讨论当中。
一、会写文,能煽情。
在《徽州丝绢案》中,帅嘉谟申诉不公平的税收政策,写出了精彩的呈文:
开头借了朝廷大势的东风,立意高远,中间数字翔实,论据确凿,层层推论极有说服力。篇尾不忘煽情,描绘歙县人民生活有多艰辛,诉于情感层面。文字、逻辑上玩的小花招层出不穷,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这篇文章有立意,有政治正义,有证据,有数据,有逻辑,有方案,还不忘煽情。
回想一下当初周扬青曝光时间管理大师罗志祥的小短文,引起多少人的热度,刮起了多大的热浪。先写有理有据有情有泪的小文章,让其受到足够量的曝光率,在朝廷先刮起一阵讨论的风潮。
二、懂一些法律。
《杨干院律政风云》中的罗显被杨干院里的和尚们诬陷,和尚们已经打点好乡县官僚,让罗显无处可翻案。但罗显翻遍了大明法律,硬生生地被他走出了一条路,想办法把案件与官员贿赂关联上,让他将案件申诉到巡按察使,得到了正义的裁判。而这篇文章中的和尚法椿更是精通法律,将本无法翻案的案例硬是再翻了过来,将白再次描为黑。如果这案子不是正中嘉靖下怀,罗显怕是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吞。
当然无论是古今中外,会说话,能谨慎,有见识,能识字看文的人都总是比没有的人有更多避免风险的选择项。
PS:我本想再多选几个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但是这篇文章已经花费了我不少时间,笔记也被我翻来覆去查看,能被我找到解答其他问题的笔记比较单薄。
比如,当官是否百姓生活的更好。答案是也不是。他们就像是古代的媳妇,上级是各种公婆,百姓是各种儿女,经常左右为难,又被“祖宗成法”压着很难变通。只是好的地方在于,知道更多信息,若想贪比较方便,但有被查到的风险。早知道,整个大明王朝对贪污腐败的惩罚都十分严重。最重要的是一不小心就莫名其妙被陷入势力斗争,灭了全族。
但我在这本书的我做的笔记中能找到的例子十分少,又想写得严谨些又不想再费力气。于是就删掉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