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是经典,讲讲剧本好的地方。
首先,叙事非常紧凑。开场只用了5分钟就介绍了大背景(二战、卡萨布兰卡的特殊性),小背景(德国信使被杀,通行证丢失,德国上校来追查),引出两个主要角色(德国上校和法国上校雷诺),同时渲染了街面气氛(抓捕、骗子小偷等),并通过他人之口介绍了Rick。
接下来就是一个漫长又紧凑的夜晚,Rick的酒吧,员工,歌手,谈琴的Sam,通行证杀手和他的被捕,Rick 的出场及他的性格展示(对小姐的态度,对赌客的态度,对顾客的态度,和德国人、法国长官乃至蓝鹦鹉老板的场面周旋),拉斯洛和英格丽褒曼的出现,地下工作者的接头,As time goes by 的弹唱,Rick和Ilsa的重逢和克制等等等等。统统在这第一个夜晚发生了。差不多30分钟的荧幕时间,整部电影的三分之一都发生在这个夜晚,这个地点。对话、人物、情节是非常密集、甚至可以说是高速的。因为这种高速,观众实际上是在被强烈的推着走。很可惜,这样的“台词、情节、人物密集型“剧本是很难得的,现在更多的是用高速运动的画面来掩盖实质的贫瘠,维持对观众的吸引。
但这个夜晚并没有就此结束。曲终人散,酒吧打样,Rick喝着闷酒,在Sam的歌声中回忆起了过去(交代history),然后Ilsa乘夜独自来访,两人不欢而散。这一切换了场景(仍然在Rick酒吧,只是变成了打烊后),但还是在同一个夜晚。等到这个夜晚真正过完,荧幕时间已经过去了50分钟。
第一个晚上,就用去了整个电影篇幅的一半。这可能是影史上最充实的一个晚上了。这是多么强烈又不同寻常的开头。
另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是编剧对感情线的描写。有没有俗套,肯定有的。人类的爱情当然有千篇一律的地方。卡萨布兰卡聪明的地方在于它不实写,只虚写,不正写,只反写。
不实写。它没有具体写两人如何相识、相爱。当然后面通过Ilsa的口,说自己当时以为丈夫死了特别孤单无助,但这只是给一个基本的情感交代,交代为什么她当时有恋爱窗口。Rick怎么认识Ilsa的,我们不知道,他们如何互相吸引的,我们不知道,他们有过什么浪漫,我们不知道。这些是绝大部分爱情片会去表达和描述的东西。爱情片会想方设法去表现爱情的甜蜜,想方设法去弄些新鲜桥段(越来越难了)。卡萨布兰卡没有这样。
正因为这些统统没写,所以观众最后才能信服,"We'll always have paris", ”我们永远拥有那段巴黎“——那段巴黎到底怎么甜蜜,怎么刻骨,怎么难忘,不写才是最好的(其实也写不出来)。在观众的脑补中,这段巴黎必然是超越所有编剧表达能力的。
反写。卡萨布兰卡为什么特别浪漫,除了不实写让观众自行脑补以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是通过描写痛苦来描写爱情。电影一层一层的展开Rick的痛苦,Sam劝Ilsa不要再见Rick(为什么?显然是因为他见识过Rick的痛苦)。后来Rick独自饮酒要求Sam为自己弹琴,Sam反复推脱,最后Rick说: ”你能为她弹,就能为我弹,如果她能受得了,我也能受得了“——这些都是在描述痛苦。观众越能感受体会Rick的痛苦,越能相信那份爱情的浓烈。
好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各种出彩的小配角,难以尽述。说一个喜欢的片段吧。拉斯洛和Ilsa坐下后不太久,拉斯洛起身去找接头人的那段时间,酒吧里一个女歌者在歌唱,婉转幽怨。那歌声其实就是发现了Sam的Ilsa的心声,剪不断理还乱,。打量着四周,固然有观察危险的人物,叮嘱要离开的丈夫多加小心,可是那闪烁的眼神和怦怦跳动的心分明是在寻找故人。